老話常說,做事先做人。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
做事也是做人。遇事先做好這幾點,往往能更好地處理事情。
01
遇事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學會沉著應對。
小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喜怒哀樂放在臉上。但長大后發(fā)現(xiàn),生活和職場都不是可以肆意釋放情緒的舞臺,成年人的情緒要可控,要自己消化。要將情緒收進心里,不要顯露于外,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不要讓別人通過你的臉色看出你的想法,更不要讓喜怒哀樂支配了你做事的方式。人生最失敗的,就是讓自己做了情緒的奴隸。
一個人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看他脾氣大小就可以了,脾氣越大,成功概率就越小。
有人說:“如果你連自己情緒都控制不好,就算給你整個世界,也遲早會被你毀掉?!?/p>
懂得控制情緒的人,才能在各種環(huán)境中保持冷靜地分析,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越有本事的人,越?jīng)]什么脾氣;越?jīng)]本事的人,脾氣越大。
越厲害的人,越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知道,發(fā)脾氣對解決事情并沒有幫助。
宋朝宰相呂蒙正,遇事總能克制自己的情緒。
在他升任宰相的時候,一位官員在下面悄悄地指著他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
呂蒙正根本沒有發(fā)脾氣,假裝沒有聽見,大步走了過去。身邊的參政都憤憤不平,要去查問什么人如此膽大包天,他急忙阻止。
呂蒙正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他可能會感到驚懼害怕,耿耿于懷,甚至視我為敵,這樣對誰都不好。
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也沒有什么損失啊?!?/p>
所有人都為他的沉著冷靜所折服。
呂蒙正的成功,是他如此冷靜的性格使然。
遇事時的情緒控制能力,是一個人的頂級實力。情緒穩(wěn)定的背后,是實力,也是格局。
最怕你情緒大于本事,專注于情緒而非解決問題。
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控制情緒,減少精力消耗,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所有的事情,如果發(fā)生了,能夠冷靜地面對,最多是難處理而已。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成功不要無謂的情緒。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能控制情緒的人,也能更從容地控制人生。
02
遇事先反省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懂得反省,才能時時自新,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法。
生活中,有些人總是習慣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卻從未反思過自身有無問題。
在他們眼里,無論發(fā)生什么,錯都是別人的,自己一定是正確的。
事實上,世上沒有不犯錯的人,心里的尺子,量人得先量自己。
真正厲害的人,碰到問題都懂得先自省,檢視自我。
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遇事懂得先反省自己的人。
有一次他在家為父親辦壽辰,朋友鄭小珊也前來祝壽。
席間,兩人因為意見不同,當場爭執(zhí)了起來。
憤怒之下雙方都說了很多過分的話,沒等壽宴結(jié)束,鄭小珊就憤怒地拂袖而去。
曾國藩冷靜下來后,不僅沒有責怪朋友,反而反省起了自己:“如果我能稍微對他尊敬點,他又怎么會如此待我?
即便是他有不對的地方,我又怎么能這么不顧情面指責他呢?”
想到這里,他便來到朋友家中道歉,兩人很快便重歸于好。
生活中遇到問題,遇到困難,先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做好了沒有,問問自己哪里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遇事先反省自己,才能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當一天結(jié)束后,回顧當天自己的所作所為,并進行反省。這點非常重要。
自省,是認清自己的必修課,也是修煉自己的必經(jīng)之路。
有個書生,在自家書房里放了兩個同樣大小的瓶子。
每當自己心生一份善念、說了一句好話、做了一件善事,他便往瓶子中投粒黃豆。
反之,便往另一只瓶子里投上一粒黑豆。
剛開始時,黃豆少黑豆多,他就不斷反省自己的過失,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時間久了,瓶子里的黃豆越來越多,黑豆的數(shù)目卻幾乎沒有變化。
這個書生,就是明朝首輔大臣徐溥。
正是憑著這種長期的自省,他才得以不斷精進自我,最終修煉成一代名臣。
一個花園,必須定期耕耘土壤,修整雜草,才能芳菲滿園。
人同樣也是如此,所謂反省,就是整理、修葺自己的精神家園。
被譽為“經(jīng)營之神”的稻盛和夫,多年來始終堅持“時時反省”的生活哲學。
每天清晨,他都會站在鏡子面前反省自己前一天的所思所行:“今天有沒有讓別人感到不快;今天有沒有對人態(tài)度冷淡;今天有沒有表現(xiàn)出傲慢;今天有沒有做出卑劣的舉止;今天有沒有自私自利的言行……”
如果自己的言行舉止中存在需要反省的地方,那么不管是多么小的事,都必須改正。
通過這種“日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能夠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zhì)。
通過天天反省來修正自己的行為,對于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個人想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就一定要懂得時刻反省自己,發(fā)現(xiàn)自身過錯和缺點并能夠及時改正。
如果一個人能在每天拼命努力工作的同時,堅持做到天天反省,那么他就能變得更優(yōu)秀。
03
遇事別輕易責備別人。
古人云: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不隨意責備人,是一種難得的修養(yǎng),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道行。
沒人愿意被人否定,無論是至親之人,還是陌路人。
不管是一段什么樣的關系,家人也好,上下級的關系也好,朋友也罷,如果你想要這段關系穩(wěn)固且和諧,有一點是必須要做到的,那就是遇事別輕易責備別人。
不輕易責備別人,才能減少內(nèi)心積攢的不滿,讓彼此坦誠相見,“化干戈為玉帛”,皆大歡喜。
《論語》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事情已經(jīng)做了,就不用再責備;事情完成了,也不必再勸阻;過去的事情,再責備也沒有用。
別人已經(jīng)犯下的錯,你再怎么去責備他,也不能讓改變既往的錯誤。
責備只能徒增自己的煩惱,加深他人的痛苦,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對解決事情沒什么幫助。
《人性的弱點》中說,“盡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設身處地地想,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這比批評責怪要有益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p>
責怪是最無用的東西,永遠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還會把問題復雜化。
畢竟,一切指責,都有居高臨下的壓迫;即使別人真的有錯,也不會心甘情愿地承認。
不輕易指責別人,內(nèi)心就不會有怨氣,可以維持心態(tài)的平和。
不苛責別人,進而客觀地看待自己,減少偏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王陽明有一個朋友,特別喜歡責怪別人,事后又總是非常后悔,這讓他很苦惱。
王陽明就告誡說,“光是責備別人,只能看到別人的不對,而看不到自己的錯;如果能反身自問,看到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責備別人呢?”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是需要善意的,是需要彼此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
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之所以不輕易責怪別人,他們并不是沒有脾氣,只不過是更有修養(yǎng),更懂得包容別人,更能有同理心罷了。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p>
用善意的言語去激勵別人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是用傷人的責備打擊別人做事的積極性。這是處理事情更高明的方法。
妻子打碎了一個碗,這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個場景。
那些比較理智的丈夫往往會這樣說,“沒事,回頭再買一套,正好家里的碗也該換換新的了。”
不理智的丈夫見此情景,通常就會先責怪起來,開口就是一頓數(shù)落。
結(jié)果往往會將事態(tài)推向更壞的情況。
實際上,碗已經(jīng)打破了,再怎么責怪也沒有用。
還不如大事化小,不責備對方,平常心對待。
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在遇到事情時,往往都關心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追究誰對誰錯。
當然,事后會有復盤總結(jié)和追究責任的情況,但在問題發(fā)生的那一刻,他們優(yōu)先考慮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對錯。
遇到事情不輕易責備,不糾結(jié)對錯,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是一種極為智慧的行為。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