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畫的緣起與意境
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
文章來源_網絡
緣起
如果說,雕塑藝術在六朝和唐達到了它的高峰,那么繪畫藝術的高峰則在宋元。這里講的繪畫,主要指山水畫。中國山水畫的成就遠超其他藝術,它與相隔數(shù)千年的青銅藝術交相渾映,同為世界藝術史上罕見的美的珍寶。
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談論山水的畫論。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樹背景和敦煌壁畫中的情況來看,當時所謂山水,無論是形象、技法、構圖,水平都較低。不但非常笨拙,山巒若土堆,樹木如拳臂,而且主要是作為人事背景、符合而存在。

《洛神賦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
隋唐有所發(fā)展,但變化不是很大。情況有所不同在盛唐,所謂“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李思訓數(shù)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宗教畫家吳道子開拓出“線的藝術”,這種重線條而不重色彩的基本傾向對后世的山水畫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吳道子作品
山水畫的真正獨立,似在中唐前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山水不再作為陪襯,有了獨立的審美。杜甫有詩曰:“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表明由盛唐而中唐,對自然景色、山水樹石的趣味欣賞和美的觀念已在走向畫面的獨立,有了自己的性格。

唐中期張璪作品
細節(jié)忠實和詩意追求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詩、畫中的美學趣味也在發(fā)展變化。
北宋宮廷畫院,在享有極度閑暇和優(yōu)越條件下,把追求細節(jié)的逼真寫實發(fā)展到頂峰。這種逼真成了宮廷畫院的重要審美標準。于是,柔細纖纖的工筆花鳥很自然成了藝壇冠冕。對山水畫的影響亦是毋庸置疑。

與細節(jié)真實并行更值得重視的畫院另一審美情趣,是對詩意的極力提倡。雖說王維已是“畫中有詩”,但作為一種高級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的自覺提倡,并日益成為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美學標準,卻要從這開始。中國詩素以含蓄為特征,山水景物如何既含蓄又準確,便成了畫師們的不斷追求。畫面的詩意追求開始成為中國山水畫自覺的重要要求。

宋馬遠寒江獨釣圖
這幅畫作者以嚴謹?shù)蔫F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shù)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