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出自于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講述了農(nóng)民阿Q悲慘的一生。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向來都具有象征意義,飽含了對社會的針砭時弊諷刺性極強。
阿Q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精神勝利法簡言之就是妄尊自大和選擇性遺忘。魯迅先生借助阿Q撻伐了封建時代的落后,迂腐,保守。魯迅文風辛辣,深刻的披露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疾苦,放到什么時候都不過時。
渺小而巨大
魯迅筆下有很多小人物。他們小,小到如螻蟻一般,他們大,大到涵蓋了幾億人的縮影。阿Q就是這么一個角色,他自己本身混的并不好卻輕視周圍的所有人,自我感覺良好但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卻很奏效即使活的很艱難仍然可以自得其樂。
阿Q的出身極其低下,甚至都沒有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名字。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阿Q曾經(jīng)或許姓趙。但不幸的是大地主趙鄉(xiāng)紳也姓趙。他絕不允許阿Q這么低劣的人玷污了自己的姓氏,所以阿Q在趙老爺?shù)耐葡率チ俗约旱男铡_B姓都沒有,名字就更加無所謂。
阿Q的祖籍也是虛無縹緲,無法考證的。如果說阿Q真的是姓趙,就可以按照《州名百家姓》上的解注來判斷他是來自于甘肅天水的人。可是這又是靠不住的。
而阿Q盡管經(jīng)常住在未莊,但也有時在其他的地方留宿。所以想要知道阿Q究竟為“何方人士”,也并不簡單。他既不能說是甘肅人也不能說是未莊人。
更為悲哀的是,他死之后名字也隨著身體一起被埋到了土里。在世時大家都知道叫他阿Q,逝世以后居然沒有人曉得他的名字是哪兩個字甚至連作者魯迅先生也難以獲悉。他這樣一個人,名諱已經(jīng)不重要了。
阿Q是一個沒有姓名,沒有故鄉(xiāng)甚至不被任何人想起的螻蟻一般的角色。他骨子里滲透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卑微。這很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在封建思想的壓迫下人人可憐而不自知,阿Q正是那個時代的代表。
之所以說他巨大而不說他偉大,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在他身上折射了很多人的影子,這是一團巨大的陰影。第二,他的精神勝利法太過于強大。
阿Q在生活中本身就處于底層地位,卻常常瞧不起別人,以至于大家在聽到他之后,都會暗皺眉頭,小罵幾聲。這種人什么時候都不缺,想想我們自己在網(wǎng)上看到各種腰纏萬貫的企業(yè)家或者光鮮亮麗的明星出了什么新聞,誰不會落井下石多少品頭論足兩句呢?這就像人家說的“月薪幾千的人,卻關(guān)心身價上億的人過的好不好”
想一想,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評價他們呢?如果真的過的比他們好,就不會去指手畫腳,評頭論足,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至少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要像阿Q一樣要考慮下頓的溫飽。
阿Q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這可能會讓他“流芳百世”。他作為一個三無的男青年,一沒勢力,二沒能力甚至潦倒到?jīng)]有名字。但他從不畏懼這些,他有自己獨到的辦法面對寡淡的人生。
在想象中戰(zhàn)勝敵人
阿Q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創(chuàng)傷愈合能力極為強大,在遭遇毆打之后總是可以于自我安慰之中找到自尊。例如在趙老爺將他痛毆一頓之后,他并沒有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而是一想到趙老爺平日里威風八面,被這樣的人打了自己的臉上也有光,至少是一個與大人物有糾葛的人了。
無論自己是吃了多大的虧,在阿Q的精神世界里他從來沒有挨過欺負,他總能炮制各種各樣的理由來使自己心理平衡。
檸檬精心理
我們現(xiàn)在常常說一個人“酸了”,就是當你無法得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就詆毀它,說它不好從而達到自我安慰的目的。而阿Q可謂將這種技巧,運用的爐火純青。他自己窮困潦倒,還喜歡招惹小尼姑,街上碰到男女說話他就開始“酸了”說人家肯定有什么勾當。
阿Q也喜歡去找吳媽,在一次不經(jīng)意中阿Q說出了“我要跟你困覺”,嚇得吳媽大驚失色。從此以后未莊的女人見到他,都拼命的遠離他,就像丟了魂似的。而阿Q并不以此為恥,也沒有進行反思。
他將未莊的女人都想了一遍,最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這里的女人都配不上他。”阿Q的精神心理十分強大,他在自說自話中麻痹了自己忘記了現(xiàn)實的境遇。所以在他的世界里,他永遠都是贏家,從未輸過。
阿Q獨自一人,靠著給別人做雇農(nóng)維持生計。他沒有長遠的打算,只想利用自己少的可憐的工錢,喝點小酒,在賭桌上瀟灑一番。但是他過的十分快樂也可以說是自娛自樂,可憐而不自知。
不值人憐
阿Q本身沒有一個真正的住所,那個土谷祠就是他在未莊落腳的地方??墒蔷瓦@樣的一個頹廢青年卻還常常看不起村里人。去過一次城里就能夠他吹一陣子,而且回來之后也變得神氣十足。
他自恃清高而又十分自負,常常用“多么可笑的鄉(xiāng)下人”來嘲笑鄉(xiāng)親。這與現(xiàn)在的人何曾相似,在城里待過幾天張口閉口就是“你們農(nóng)村怎樣,我們城里如何”。
但都是互通有無的鄰里鄉(xiāng)間,大家對阿Q都是非常熟悉。誰會相信他娶了媳婦,還有了個大胖小子。更滑稽的是,這位城里來的人物,居然連煎魚和板凳都沒有聽說過。這樣的阿Q自然是沒有人會憐憫他,他一方面輕視鄰里而另一方面又融不進城市。
如此這般,于此類常人無法參透的,至微至陋的生存環(huán)境下,阿Q用自己可悲至極的思考方法讓自己墜入了難以自拔的深淵。每天都重復著與昨天同樣的事情,生活已毫無半點生機。
阿Q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樂觀主義者,甚至樂觀的過了頭。在他身上體現(xiàn)的最直觀的就是那個時代民眾身上烙下的奴性以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望而生憎
阿Q 的一生毫無疑問充滿了巨大的矛盾和爭議。首先他是一個飽受地主階級壓迫,經(jīng)受封建統(tǒng)治摧殘的農(nóng)民其次又是一個游手好閑,妄自菲薄,眼高手低的混子。他有時會小偷小摸,卻也敢于和列強叫板。
阿Q是一位妄尊自大,自我輕視,自欺欺人而又欺軟怕硬的“精神勝利法學者?!?/strong>這四個詞語完美的詮釋了阿Q 的性格,這也鑄就了他的一生注定是慘淡的一生。
阿Q擅長于自我貶低自我解嘲,并且認為這種行為還有助于自己地位的提高。在自己被人揪住了辮子不停的在墻上碰的之時,阿Q故意講自己是個蟲,祈求別人放過自己。
在得到解脫之后又用自己那套妄自尊大的體系幻想自己是天下第一。在這個時候,他又勝利了,又可以逢人吹噓了。
阿Q自身非常瘦弱,也不善于言辭,在打架或者罵人方面常常都略遜一籌,但是總愛故意挑事。每次沖突之前,他都會事先權(quán)衡一下免得輸?shù)奶珣K。如果碰到強于自己的就會和別人講道理,而被人打了之后他可以想象自己被“兒子”打了,來換取一絲心里平衡。
阿Q大部分時間都是可憐,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所以可以說他的一生也是可憎的一生。他沒有事業(yè),沒有家庭,甚至也不配擁有姓名。周作人曾經(jīng)評價說“然而這憎并不是厭世的,負的也不全為破壞.”
阿Q第一次握筆,竟然是在被押赴刑場簽字畫押的時候。他不想被人所恥笑,用盡最大的努力去把那個圓圈畫好。可是事與愿違,終究還是畫成了一個瓜子的模樣。
他的精神勝利法則最后一次登場了,轉(zhuǎn)念一想只有孫子才能把圓畫好,于是便安心了。在被行刑的一剎那,他稀里糊涂的高喊了一聲“二十年后還是一條好漢”。
話音落下,他悲慘的一生落下了帷幕。生的不偉大,死的略微有點光榮。可是到頭來還是寂寂無名,連個記住他名字寫法的人都沒有。仿佛他不曾來過,可是他好像又活到了現(xiàn)在。
毫無疑問,阿Q不曾得到過上天的半點眷顧和憐憫。他的一生是自作自受的痛苦,毫無希望卻還茍延殘喘的活著。可是他卻又是自己的皇帝。阿Q身上所流露的現(xiàn)實精神以及辛辣的針對性絲毫不曾減退。他的精神勝利法是人性弱點的一面鏡子,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直視底層生存狀態(tài),用筆鋒戳醒沉睡的國人。
《阿Q正傳》在真正意義上“寫出了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爭,現(xiàn)在何嘗又沒有阿Q似的人物呢?
參考文獻
《阿Q正傳》
電影版《阿Q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