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在空靈自然的道的作用下,混沌的無極轉(zhuǎn)化為太極,進一步化生為陰陽兩儀。兩儀化合而衍生和氣,從中繁衍出天下萬物形形色色。萬物雖然繁雜,卻都蘊涵陰陽二氣,調(diào)和陰陽二氣就成為和氣。人們所厭惡的,只是孤行、獨居、無人相應(yīng)等苦難,而侯王卻反而常用它來作為自己的謙稱。所以說事物有時表面上的損害反而能使它真正得益;有時表面上增益反而在實際上造成了損害。別人的教誨,我也常用來教育人。逞強好勝的人不會有好下場。我常以此作為做人的準(zhǔn)則。 內(nèi)容來自人生智慧網(wǎng)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句話可以有好幾種解釋,這里只說比較成熟兩種:
第一種解釋就是象譯文說的那樣:陰陽未分的“無極”就是“道”的原始狀態(tài),“一”就是陰陽初分而仍糾纏的“太極”,“道生一”就是無極生太極;“二”就是陰、陽兩儀,“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三”就是陰陽化合能生萬物的“和氣”,“二生三”就是兩儀化生和氣;“三生萬物”就是從和氣中繁衍出天下萬物。
第二種解釋是省略“無極”與“太極”的區(qū)別,“道生一”直接就是生出第一層的陰、陽兩儀;“一生二”就是兩儀生出第二層的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二生三”就是四象剩出第三層的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叭f物”就是有了八卦,那么萬物都初具形態(tài)了。將來八卦兩兩相疊衍生六十四卦就可以窮天地的變化了。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首先,關(guān)于萬物都有陰陽二氣,調(diào)和而生成和氣,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
其次,“負陰而抱陽”——從《易經(jīng)》的角度來看和這個觀點是有不同的,《易經(jīng)》認為萬物是“背陽而面陰”的,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也是“以外為陽,以內(nèi)為陰”的,這里老子為什么要說“負陰而抱陽”呢?
勉強地想把它當(dāng)作修道是逆行的,但是他說的卻是萬物,這里應(yīng)該是“負陽而抱陰”才對,不過老子是很“微言大義”的,不敢說是他老人家寫錯了,就留待以后看看能不能破解這個謎團吧。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為稱。”
“損”和“益”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里的兩卦。 智慧人生www.rszh.net
“損”卦的卦辭里有“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的文字??梢姟皳p”盡管總是和減損、損失等現(xiàn)代人不喜歡聽的字眼連在一起,在易理中卻是好話一堆:有孚——說它有信義,或者是持久和規(guī)律的意思;元吉——最大的吉利;無咎——沒有過錯;可貞——可以保持在正道上,純真、純正;利有攸往——是很有利的事。
“益”卦的卦辭里有“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的文字。里面反而僅僅只是就“利”而談“利”,說:“利有攸往——是很有利的事;利涉大川——有利的程度到了可以過大河的地步。(古代過大河是沒有橋的,所以看來只能是坐船,而且還不見得每次都能成功的渡河。由此可以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