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姓的起源,秦姓的來源
姓氏:【秦】
拼音:Qin
郡望:天水郡
名人:秦瓊,秦觀,秦檜
勝跡:缺
文獻(xiàn):洞庭秦氏宗譜
歷史:秦姓在大陸是第七十八大姓,在臺灣,秦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遠(yuǎn)祖始于西周時期,相傳,西周孝王時候,有一個名叫“非子”的人善于飼養(yǎng)良馬,曾奉命在桃林一帶養(yǎng)馬,后來因功被分封在秦谷(今天水西南),他的后代便在秦谷一帶發(fā)展。傳至秦莊公時,由秦谷東遷大丘(今陜西興平東南)。秦莊公以后,非子的后代又有許多次遷徙,直到秦孝公時候才在咸陽定居。非子的后人,就有的以封地名“秦”為姓。因此,秦姓起源于秦朝的王室之姓,嬴姓。 發(fā)展和演變:除了上述一支秦姓以外,秦姓還有一些是西周王室后代。史書上說,魯國有貴族被封于秦邑(今河南范陽)。此后,他的子孫也以“秦”為姓氏。此外,漢代有羅馬帝國的商人和使者來中國經(jīng)商,那時候,中國稱羅馬為 “大秦”,“大秦”國的人有的定居中原,他們的子孫就以“秦”為姓。秦姓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在天水,太原發(fā)展成為望族。世稱天水望,太原望。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后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yè)。大業(yè)之子大費(fèi)(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fù)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后來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并進(jìn)一步統(tǒng)一了全國。秦滅后,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2、出自姬姓,為文王的后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為姓,稱秦氏,史稱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來中國,有的就以"秦"為氏。大秦即羅馬帝國。東漢、晉朝時大秦皆曾遣使來中國通好,有留居不歸者,以"秦"姓傳也。古時西域稱中國為秦,后來西方國家通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之變。
二、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陜西、山東、湖北、河北等省。西漢初,高祖劉邦采納婁敬的建議,遷徙關(guān)東大族充實(shí)關(guān)中,秦氏有一支自魯徙居扶風(fēng)茂陵。這支秦氏人丁興旺,官宦眾多,西漢時有秦襲等5人同時任郡守一級的官,故世號"萬石秦氏"。秦末有秦同
,從劉邦擊項羽有功,被封為彭侯,是知山東秦氏于西漢處有遷至今江蘇者。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秦氏還分布于今甘肅、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時期,秦氏有遷至今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xiàn)代,分布地更廣,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聚集地:
堂號
"三賢堂":因孔門七十二大賢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說一二三,而是指多數(shù)的意思。
"樂善堂":孔子因為看到七十二大賢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獎秦氏好道樂善,所以又叫"樂善堂"。
"養(yǎng)真堂":秦氏好道樂善,能注重養(yǎng)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養(yǎng)真堂"。
"忠孝堂":秦瓊的后人因為秦瓊是唐朝開國元勛,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詞人秦少游的后人因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傳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禮堂":清刑部尚書秦蕙田,立朝30年,剛介自守,著有《五禮通考》,因名"五禮堂"。
歷史名人:
秦九韶:南宋杰出數(shù)學(xué)家。著有《數(shù)書九章》,對"大衍求一術(shù)"和"正負(fù)開方術(shù)"有深入研究,世稱"秦九韶程療"。
秦 觀:字少游,北宋詞人。與黃庭堅、晁無咎、張耒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他的詞輕婉秀麗,多寫男女戀情和身世感傷之事,歷來被推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傳世。
秦叔寶:唐時名將,他以驍勇善戰(zhàn),志節(jié)完整而聞名。后被民間奉為"門神"之一。
秦越人:即戰(zhàn)國時名醫(yī)扁鵲。他治病以診脈為名,創(chuàng)立了望、聞、問、切"四診法",用"針"、"石"、"熨"、等簡單的醫(yī)具治療,并通內(nèi)、婦、兒、五官各科。
秦良玉:明代著名女將,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死后,代領(lǐng)其兵,所部號"白桿軍",被封為"忠貞侯"。是古代著名巾幗英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