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創(chuàng)新突飛猛進,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考??恕ぐ吞K認為,讓機器替換掉大部分無聊的、重復性的工作是好事,真正要注意的問題在于,因技術進步取代勞動力所獲得的利潤,不能僅僅進入少數人的口袋,而應由全民所共享。
“ 這一波( 世界) 經濟放緩可能會在持續(xù)時間上創(chuàng)下新的記錄 ”
今年,世界銀行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描繪了一張副標題像“灰暗天空”的畫面,確定了2019年的經濟基調,并將2020年發(fā)達經濟體的增長預測下調至1.6%,低于2018年的2.2%。
這一波全球經濟放緩開始于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后伴隨著日本經濟增長停滯、俄羅斯陷入深度危機以及歐元區(qū)復蘇乏力,世界經濟尚未走出困境,這一波的經濟放緩可能會在持續(xù)時間上創(chuàng)下新的記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快速的技術進步,特別是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興起,正在改變經濟和社會的運作方式。這種“持續(xù)衰退”,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沖突,都是全球經濟更深層次轉變的表現,這種轉變是由兩種創(chuàng)新驅動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勞動力替代。
不管這些沖突或者矛盾表面上的表現是怎樣的,如果深挖基本問題,都是以勞動與勞動力之間有矛盾的面貌出現:發(fā)達經濟體的工人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工人競爭。也就是說,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這是一個勞動力與資本之爭。畢竟,萎縮的是制造業(yè)的崗位數量,而不是制造業(yè)本身。
雖然技術進步帶來了重要的收益,但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并使許多人群感到脆弱、焦慮和憤怒。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壓力最終將蔓延到整個世界,加劇全球不平等。
“因技術進步取代勞動力所獲得的利潤不能僅僅進入少數人的口袋,應由全民所共享”
大部分人都認為,數字經濟是全民都可以參與的,在線購物是商業(yè)演化的自然結果。亞馬遜在其一年一度的會員日活動中,向全球消費者銷售了1億多件商品,銷售額高達42億美元,這些商品包括印度人買的食鹽、中國人買的牙刷,等等。然而,這些數字的背后掩蓋了一個事實,即對很多發(fā)展中國家的很多人來說,通往電子商務的路布滿荊棘。
從國際視角來看,很難想象,現在還有數十億人沒有銀行賬戶和信用卡,還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很難接入互聯網。有些國家因為地理條件不便,如太平洋地區(qū)的小島,它們很難配送。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消費者保護法并不涵蓋網上購物。電子商務只是眾多技術縮影中的一個側面,所以,包括電子商務在內的數字經濟的增長不是自動實現的,其利益的普及也不是必然的。
如果放任自流,互聯網連接不足的國家和數字經濟進步國家之間的鴻溝將越會擴大,加劇現有不平等問題,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各國是否能夠實現國際社會為解決饑餓、疾病和氣候變化等問題而制定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在貧困國家努力融入新經濟時,我們必須給予它們更多的支持。
從國家內部的視角來看,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挑戰(zhàn)將是確保所有收入增長不會最終落在擁有機器和股份的人身上。很多人擔心,技術的發(fā)展會取代一大部分工作。而我認為,讓機器替換掉大部分無聊的、重復性的工作是好事,真正要注意的問題在于,因技術進步取代勞動力所獲得的利潤,不能僅僅進入少數人的口袋,而應由全民所共享。
雖然節(jié)省勞力的創(chuàng)新已經伴隨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但現在步伐明顯加快。例如,2014年全球工業(yè)機器人銷量達到225000輛,同比增長27%。此外,更具變革性的是有關“勞動力替代”技術的興起,過去三十年的數字創(chuàng)新使得人們能夠為不同國家的雇主和公司工作,而無需任何遷移。
值得注意的是,統計數據顯示,總勞動收入(工資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正在全面下降。從1975年到2015年,美國勞動收入從GDP的61%下降到57%;澳大利亞從66%到54%;加拿大從61%到55%;在日本從77%到60%;土耳其的比例從43%到34%。
“科技可以推動人類進步,也可以使人類后退”
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勞動力替代技術在中期內減輕了勞動力缺乏的壓力,也使得具有廉價勞動力的新興經濟體可以從這種全球結構變化中獲益。我們從數據統計中也能看到這一點:1990 年,只有5%的財富500 強企業(yè)來自新興經濟體,而現在這一數字已經變成了26%。
縱觀全程,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思想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1740年代的英國,出現了很多便于操作的機器,如紡紗機,哪怕是年老體弱的人或五六歲的孩童都能進行相關操作。那時的英國,使用的童工現象很猖獗,這被認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些孩子通常要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當時有些保守派人士甚至認為連續(xù)工作有助于塑造孩子們的品格。
后來,得益于一些NGO的努力,知識分子的著作以及制定工廠法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逐漸取締了這些不好的做法。隨后,英國舉行一次又一次的聽證會,英國關于保護童工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才漸漸建立和完善起來,在這過程中人們才慢慢意識到雇傭童工原來是一件多么殘酷的事情,才使得后來英國的童工比例快速下降,最終使英國能夠避免災難并成為增長和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在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所經歷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變革,在思想上的變動程度也是非常劇烈的。
而現在,我們也需要一場這樣的頭腦風暴。有些想法必須先提出來,才有去實現的可能性。比如,現在的反壟斷法大多已今時不同往日,完全不能發(fā)揮應有的反壟斷作用。
科技可以推動人類進步,也可以使人類后退,這是需要我們警惕的。今天我們也處于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由于技術的進步,對傳統勞動力的需求將繼續(xù)下降,這增加了發(fā)達國家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和青年失業(yè)率,并導致全世界的工資支出占GDP的比例都在下降。我希望中國利用這個機會實現進一步發(fā)展,并幫助其他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將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分享給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