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莊子《秋水》的主要內(nèi)容
莊子《秋水》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了兩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寫的是北海海神與河伯之間的對話,而另外一個部分則主要寫六個獨立的故事。第一部分北海海神與河伯之間的對話又可分作七個片段,每一片段都表達了不同的思想內(nèi)容。其中,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一片段寫了海神和河伯,海神謙虛而河伯自大,二者之間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具有鮮明的對比性;第二個片段主要寫確定及判斷事物大小的極為不易;第三個片段則承接了第二個片段的內(nèi)容,依舊主要寫認知事物的不不容易;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四片段主要體現(xiàn)事物大小之間的貴賤差距并非絕對的;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片段主要寫人們無法認識外物,只能認識事物“自化”。 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六片段則主要揭露“道”在人類認知事物以及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七片段主要揭示了返歸本真的主張[1]。
2.《秋水》所提倡的“反其真”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的道家學派主要創(chuàng)始人物,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其提倡的道家代表思想主要以與世無爭、清靜無為為主,道家學派的思想認為世間萬物之本源就是道,簡單來說就是宇宙萬物之所以生存下來,其依據(jù)就是道的存在。道家思想主張的是無為而治,宇宙自然會自行演變;“反其真”的出現(xiàn),主要是因為莊子基于“真”在實際生活中已不存在的現(xiàn)象,而提出來的主張。所謂的“反其真”就是《秋水》中所倡導的返璞歸真、回歸天真之本性,提倡世間萬物回歸真實自我[2]。
《秋水》的寫作主要以北海海神與河伯之間的對話,而對話尼爾則以問答的形式為主,將水比喻為道,將大海比喻為道的形成,從而揭示出道之博大以及精深。文章將沾沾自喜的河伯比喻成人類,然后通過和北海之間的對話之后河伯明白自身弱小以及宇宙之偉大,從而比喻人們得道與返璞歸真。文章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在河伯和北海之間的問答全部結(jié)束后,緊接著點名了反其真的主旨,通過河伯和北海之間七問七答來闡述人類對貧賤、得失以及生 死等的認識,使得人們認識到食物存在的相對性?!肚锼返拈_篇就寫到秋水按時而至,而百川則全部匯集于黃河,驕傲自大的河伯以為自己收盡天下所有美好的一切事物,后來經(jīng)過與北海的談話之后才明白自身的狂妄自大及渺小。河伯之所以認為天下所有美好皆歸于自己的原因是:河伯自身對于宇宙萬物的認識存在了主觀性、不確定性以及隨意性、相對性等,河伯的這種貽笑大方的行為就正好體現(xiàn)了其言不真的現(xiàn)象,也恰巧就是受到相對性的影響。莊子的學派思想揭露了人類要想得道,要想達到“反其真”的效果就要做到不收“人”、“故”、“名”影響。其中“人”指的是認為、“故”指困難和變故等,“名”則就的是真實表征。例如:馬蹄可幫助其抵御風寒、踐霜雪,這體現(xiàn)了天然性,但是們?nèi)绻麑ⅠR頭套住、在牛鼻子上穿孔等,這些行為就是人為破壞馬和牛的天性,因此莊子在《秋水》中揭露了要達到“反其真”的效果首先就不可以受到人為、事故以及違反食物天性的干擾及影響。簡單來說就是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應(yīng)當利用辯證及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不可以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要用積極、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來面對世間萬物[3]。
事實上從河伯身上使得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為真實的莊子。世界如此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如果僅僅只是像河伯一般以自我為中心必定成為人們的笑柄;但是蕓蕓眾生由于無知、目光短淺而自滿,這也屬于情理之中,只要敢于從真面剖析自己,敢于反省自己,知錯能改也算善莫大焉。河伯所遭遇的事情本身就是莊子虛構(gòu)的故事,將河伯一系列的作為當做一個例子,告誡人們掃描才是最寶貴的東西,之后當人們真正做到“無為”,那么才能使得世間一切事物達到順其自然的效果。簡單來說,莊子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中的“無為”恰好就是為了擁有“有為”和“大為”,在《秋水》中看似不經(jīng)意、無拘束的文字,其實處處充滿了人文關(guān)懷。也或者可以這樣認為:在莊子精神世界中對命運、對人性的凝視僅僅只是“無意注意”,這就正好體現(xiàn)了真正智者不憂于形色,而真正的思想未必就是最響亮的那個聲音。
3.《秋水》所體現(xiàn)的美樂之境
真與美本身就是一體,“真”的內(nèi)在規(guī)定了美的存下。莊子《秋水》主題向人們揭示了人類返璞歸真、回歸本真和天性,這就是文章“反其真”和篇首“天下之美”,此二者之間藝術(shù)審美情趣互相貫通的關(guān)鍵。莊子思想主要強調(diào)了人們審美觀念中的“真”,進一步向人們展示出以“真”為核心的得道以及審美的境界。莊子認為真正稱得上“美樂之境”并不是自以為是的那種美,而是天然、自然及樸素。文章的開篇就寫了河伯因天下之美盡收于而沾沾自喜,卻受到人們的嘲笑,河伯之所以被見笑就是因為其見識短淺所造成,其對“美”缺乏足夠的認識,使得自己的審美存在一定的相抵性質(zhì)。由此看出,自以為美實際上屬于個人主觀思想方面認為的美,這種主觀思想所認為的美缺乏普遍性和整體性,因此,也許對于別人來說并不知河伯之美。莊子所認為的“真”指的是天真、樸素而沒有參雜任何雜念,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對于“美”的定義則為“素樸”而美妙,于是 “美”和“真”之間的關(guān)系就進一步全闡述了“美”應(yīng)在本真中而自然的流露和呈現(xiàn)。莊子的《 秋水 》指出天下之美和“真”之間是有相互聯(lián)系的,其認為 “美”的價值取向及前提就是“真”,“真”不但規(guī)定“美”的存在,而且也規(guī)定了 “樂”的存在,文章的中井蛙之樂、東海之樂、魚之樂的審美愉悅與“反其真”的主題互相融會貫通,從而向人們展示了“真”為核心的美樂之境。井蛙之樂就暗指了世俗間的自娛自樂,屬于一種自視其樂,更是一種有限的、相對的及短暫性的“樂”。只有以“本真”為基礎(chǔ)的“樂”才是無限的、永恒及絕對的“樂”。因此,莊子認為井蛙之樂并不是真正的“樂”,并以此揭示了“反其真”和“美樂之境”通過相互聯(lián)系而存在,人們只有回歸本真的而得道“反其真”,才能真正的體驗美樂之境[5-6]。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莊子《秋水》的這篇文章主旨意說明,世間一切事物皆具有相對性、暫時性以及變化莫測性,實際上莊子是借此文宣揚自身的不可知理論與相對主義,揭示人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世間萬物。在本篇文章中,莊子應(yīng)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自己想要闡述的思想和道理,將道家哲學思想始終貫穿于故事情節(jié)當中,通過事物的形象來表達自身對宇宙萬物的看法及思想觀念。在全文開頭,作者通過描寫河伯的驕傲自滿以及見到北海之后自嘆不如的情節(jié)來說明,世間事物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對性質(zhì),將這個道理貫通到故事情節(jié)、事物形象中,帶給人們更多的思考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