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
端午節(jié)到了,又是一年一度吃粽子的季節(jié),
每年吃的粽子長的都一樣,
今年想換個高顏值的粽子。
那么粽子中的顏值擔當哪里找?
當然是我家云南啦!
每逢端午節(jié),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習俗,
賽龍舟,吃“五黃”,掛菖蒲,飲雄黃,
吃粽子是最普遍的。
而在云南的少數民族中,
粽子也是五花八門、風情萬種的。
看過云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粽子,
你更中意哪一款呢?
1.竹筒粽子
竹筒粽子是云南一些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
用新鮮的金竹、香竹、薄竹、甜竹的竹筒做容器,
在每一節(jié)竹子中盛水盛米盛配料,
一般用寬大的蕉葉、粽粑葉封口,米可用糯米或香米。
很多人一看說叫起來:這不是竹筒飯嗎?
什么時候改名叫粽子了?
是的,你也可以叫它竹筒飯。
在云南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生活的傣族、景頗族等民族,
喜歡吃竹筒飯,不同的竹子、不同的配方做出的
“竹粽子”風味和口感都有所差別,
但是共同的一點是都特別好吃。
壯族粽子分為“母粽”和“子粽”。
一般過年包“母粽”,端午包“子粽”。
粽子用的葉子是柊葉,
一種普遍生長于嶺南、云南的竹芋科植物,
其葉如芭蕉,常用于包裹物品。
在包制過程中,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
用這種方法包制出來的粽子既有適中的堿香味,
亦有誘人食欲的色彩。
3.傣族粽子
德宏傣族的端午節(jié),
粽子和咸鴨蛋是端午節(jié)必備的食物。
用黑色的香草包出的粽子是傣族粽子的特色。
4.五豆筒粽
玉溪新平的花腰傣在五月端午節(jié)都要包五豆筒粽吃,
粽子以綠豆、紅豆、花生、糯米等為原料,
不僅美味,還清熱解毒、消暑祛濕。
順手從家門口芭蕉樹干掉的莖桿上撕下來的細繩,
就是捆粽子的線。
5.苗族粽子
五色粽是苗族同胞家庭團圓吉祥的象征。
吃五色粽分熱吃和冷吃兩種。
初出熱鍋的五色粽,香味回溢,誘人口水欲流。
冷的粽子,漸漸變硬,
慢慢地嚼,可給人一種醇香的味道,
吃過后嘴里還久久留有吞不進肚,吐不出口的余味。
6.畬族粽子
畬族端午節(jié)俗稱“五月節(jié)”,裹粽是重頭戲,
畬族粽子民間稱“牯角”,乃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
再用龍草捆扎,十個一串。
煮粽常用灰堿水,粽子煮好后,
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畬族出嫁的姑娘,每到端午節(jié)
都會帶上自己親手裹的粽子回娘家拜望父母。
7.瑤族粽子
瑤族粽子,亦稱瑤族粑粑,
是瑤族過年過節(jié)必備的食品。
瑤族粽子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是瑤族人民在重大節(jié)慶期間招待客人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8.布依族粽子
布依族粽子比較特別,是草灰黑粽子。
節(jié)日前夕,人們便紛紛上山采摘羊耳草,
回家曬干或烘干后用火燒成灰,
然后再與糯米摻和包成粽子,
再用農家鼎罐燜熟。
加羊耳草灰燜出的粽子滋味佳,
其口感穌軟,味香遠,入口絲甜,
經常食用還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9.水族粽子
水族粽子俗稱粽粑,分白、黑兩種,
尤以黑粽粑獨具風味,
制作時把洗凈濾干的糯米用糯稻草
或蘇子稈燒成的凈灰染成黑色,簸去余灰,
然后將腌肉丁摻著香料包在其中捆扎煮熟,
味道香甜,口感滑爽,是待客的佳品。
10.火腿粽
云南人跟火腿有段不解之緣,
中秋節(jié)有火腿月餅,
端午節(jié)有火腿粽子。
馥郁的火腿夾雜著糯米的清香,
讓人感到滿足。
在云南過個端午節(jié),粽子也是五花八門,
口味多樣的,
每一枚粽子都具有民族特色,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花樣,
體現著不同的民俗民風。
溫馨提示
1.粽子應趁熱吃,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對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說尤其要注意。
2.熱糯米本身雖然好消化,但和油膩的配料比如肥肉、蛋黃等混在一起,消化能力差的人不宜多吃。
3.吃了粽子要相應減少主食的攝入,否則會帶來過多的淀粉,導致過于飽脹,引起消化不良。
4.粽子不宜作為一餐中唯一的食品,因為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會比較快。糖尿病人更要注意,因為他們的血糖控制能力本來就差,特別容易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