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吃羊肉,人們首先會想到內蒙烤全羊、新疆羊肉串、北京涮羊肉。相比之下,外地人對陜北羊肉的印象就會淡薄許多。
在全國人均羊肉消費量上,陜西排不進前十。然而,倘若不以省份,而是以城市羊肉消費排行,榆林要是不上榜,榜單絕對是水貨。
在浩瀚的中國飲食文化長河中,論吃羊肉,如果有人要說榆林人不懂,榆林人自然不會答應,榆林的羊也不會答應。
榆林人很少有完全不吃羊肉的。若是有人說我生下來就不吃,人們會一臉驚愕的問為什么,心上盤算:那你生在榆林該怎么活?
榆林的婆姨如果做月子不吃羊肉,老人就會一臉愁容,不停抱怨:這不下奶的月子要怎么伺候?
榆林人由此可分為兩類:吃羊肉的和不吃羊肉的。
不吃羊肉的小眾,會被當做矯情而受到大面積嫌棄。問及不吃的原因,女人會說因為腥氣。(不吃羊肉的榆林男人暫時還沒見過)
實際上,榆林羊肉是我吃過最不膻的羊肉。
2
舌尖上的中國有一句話:各方水土造就了羊肉風味上的差異,而北方的烹飪最為簡單,這種對羊肉之鮮恰到好處的呈現也暗含了他們對食材的自信。
一篇評論文章中也說:在羊肉見多識廣的地區(qū),羊肉的評價標準非常一致——羊肉的好吃在于其獨特的風味,最能體現優(yōu)質羊肉風味的烹飪方式只有一種,即以清水燉煮,除了鹽和蔥,不要多加香辛調料。
這種文藝臺詞,作為榆林人,我是呵呵一笑的。
新疆羊肉的主要做法就是各種烤,我在新疆吃過各個部位的烤羊肉。吃到最后,印象最深的還是紅柳烤串。
內蒙去的多了你會發(fā)現,如果不是去旅游區(qū)或者牧區(qū),日常招待是不會吃烤全羊的。相反,作為“小肥羊”的發(fā)源地,經常是在涮火鍋的時候吃羊肉。
相比之下,榆林人吃羊肉就要講究很多。
在黃土高原的熱土上,榆林人用樸素的智慧開發(fā)出了羊肉屆的F4:燉羊肉、羊蹄蹄、羊雜碎和羊肉面。
榆林燉羊肉的正確姿勢,是將肉連骨剁為大塊下入冷水鐵鍋內,待燒開后撇去表面浮沫,再致中火燉制,同時下調料包。
這調料包頗為講究,有幾種至十幾種不同的香辛調料——干辣椒、姜、花椒、桂皮、香葉、八角茴香、地椒等,當羊肉燉至五成熟時放鹽,隨后改小火慢燉,直至肉爛。這一工序,一般需要3—4小時之久。出鍋后肉爛湯凝,清香四溢,撒上蔥花香菜,就是一把局勁兒。
燉羊肉的過程漫長,于是榆林人吃羊肉喝燒酒基本是不吃主食的。幾個小時后酒喝迷瞪了,肉也燉好了,來上一碗燉羊肉,酒足飯飽再散伙。
有研究表明,最好的羊不是出產自水草豐茂的草原,甚至越是水草豐美的地區(qū),羊肉的風味就相對越差,最好的羊往往都產自半荒漠化的草原。
榆林人把羊肉館開到西安、北京等周邊區(qū)域,一定會告訴你羊肉是我們的本地羊,冷鏈配送的。
“其它地方的羊就做不出這個味”,榆林人會自豪的說。
3
外地人來榆林,必喝羊雜碎。榆林人到外地久居,必想念羊雜碎。
羊雜碎對于榆林人,就好比拉面之于蘭州,煎餅果子之于天津,是榆林人一輩子都吃不厭的小食。
外地人有時不理解,都是粉條子有什么吃法?
此時的榆林人不知該如何回答,喝一口雜碎湯,撇撇嘴,昨天晚上喝酒難受的胃,瞬間舒暢多了。
在榆林做餐飲論數量,如果雜碎店和涼面店排第二、第三,就沒有敢排第一的。
雜碎店被認為是就算不掙錢也絕不會賠本的買賣。如果有人把一家雜碎店開倒塌了,人們會認為你難成事。
前幾年榆林民間借貸危機,不少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有些曾經風風光光當老板的人選擇開雜碎店從頭再來。
榆林的生意人有句口頭禪:大不了我開雜碎店個也。表達即使賠光也有不倒的信心和決心。
啃羊蹄是榆林本地人夜生活的標志。吃貨都知道哪個路口哪一家的羊蹄攤子好吃。
綿軟燉爛的羊蹄子,配上調制酸辣的蘸汁,好口的能吃十幾個。
不管是開路虎保時捷的,還是賣體力當小工的,在夜色氤氳的馬路邊上,不分高低的坐在馬札上,卸下偽裝,談天說地,在美食面前,人人平等的釋放著關于味道的欲望。
4
榆林人早上喝碗雜碎,中午來碗羊肉面,晚上吃燉羊肉,夜宵再來幾個羊蹄,一日三餐可以不重樣的吃羊肉。更不要說還有醋潑羊頭、羊棒骨、腥湯飯、頭腦湯、羊肉燴菜等各式各樣的羊肉家常飯做補充。
在榆林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排行榜,哪家店的羊肉做的好吃;圍繞著經常吃飯的地方,必定會有賣羊肉的,如果沒有,那個地方絕對有待開發(fā)。
逢年過節(jié)、婚喪宴請、親朋相聚、送禮拜訪,榆林人會在后備箱裝一個羊,敦實而歸。
大吉大利,今晚吃羊。
如果你吃慣了榆林的羊肉,就會覺得榆林是親切而充滿煙火氣的,如果你習慣了榆林的平常生活,對于幸福的態(tài)度,就會更加的平易而釋懷,如同一首用羊肉表達愛的陜北民歌這樣寫道:
蕎面圪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
手提上羊肉懷揣上糕,我冒上性命往哥哥家里跑。
小米干飯羊肉丁丁湯,主意打在你身上。
大骨頭羊肉沒啃夠,難難為為不想走。
一碗碗羊肉一疙瘩糕,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妹妹的好。
羊腥湯掛面紅碗里撈,你還嫌妹妹心不好。
吃了一碗羊肉沒喝湯,你有錢財我不想
……
這是榆林人的土,也是榆林人洋洋氣氣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