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
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雖然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的開展和普及,絕大部分的先天性聽障兒童得到了及時的干預。但仍有不少后天的聽力障礙不容易被察覺,甚至被家長忽視,可能造成輕度或中度的聽力損失。
2019年3月2日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舉辦的愛耳日公益講座和義診活動現(xiàn)場,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上海市兒童聽力障礙診治中心主任許政敏教授呼吁,“學齡兒童的聽力障礙不可忽視?!?/p>
圖片由院方提供
聽力篩查通過了,是否意味著寶寶不再會有聽力問題?許政敏教授表示,其實不然。
美國聽力健康與技術事務機構(HHM,Hearing Health & Technology Matters)對全美9萬個兒童家庭進行聽力學調查,發(fā)現(xiàn)聽力損傷兒童家庭達到3-5%,遠遠高于新生兒聽力障礙0.3%的發(fā)病率。
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其中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3.7萬人,每年新生聽障兒童2-3萬人。
兒童期是聽覺言語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聽力殘疾會導致兒童言語發(fā)育障礙并影響其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發(fā)展,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雖然聽力障礙大部分是先天原因,但很多情況是后天因素誘發(fā)先天的聽力缺陷。
據許政敏教授介紹,如耳毒性藥物的使用,用藥之前聽力是正常的,但小朋友由于基因缺陷,對耳毒性藥物敏感,引起毛細胞的壞死;又如前庭導水管擴大癥,小朋友由于外力,造成前庭導水管限流功能喪失,淋巴液倒流,引起聽覺毛細胞中毒失聰。另外,小朋友常見的中耳炎也會引起聽力的下降。
許政敏教授表示,后天的聽力障礙往往是輕度或中度的聽力損失,不容易被察覺,往往會被家長忽視。
美國聽力健康與技術事務機構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 30分貝的聽力損失會讓兒童錯過25-40%的學習信息,35-40分貝的聽力損失,會讓孩子喪失對周邊的事故的反應。一名輕度聽力損失的兒童會聽不清對面3米以外的言語。
“所以許多學齡兒童的多動癥、認知遲緩、反應遲鈍的情況都和聽力損失相關。父母和醫(yī)生需要對此保持警惕并迅速干預?!?許政敏教授提醒道。
新生兒聽力篩查、兒童聽力篩查和對兒童聽力及言語發(fā)育進行觀察,是早期發(fā)現(xiàn)聽力損失的重要手段。
圖片由院方提供
寶寶一出生就應接受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ABR)初篩,避免漏診及降低轉診率;未通過者于42天進行復篩;仍未通過者在3個月齡內轉診至指定的聽力診斷中心進行診斷。
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的新生兒,出院前須進行耳聲發(fā)射和自動聽性腦干反應篩查,未通過者直接轉診。
許政敏教授指出,6、12、24和36月齡是兒童聽力篩查重點年齡,任何時期未通過聽力篩查,均應及時轉診。
圖片由院方提供
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動作,或有耳癢、耳流膿等,或對聲音反應遲鈍、語言發(fā)育遲緩,或青少年長期接觸娛樂噪聲(網吧上網,KTV唱歌等)后出現(xiàn)耳鳴等現(xiàn)象,建議盡快到醫(yī)院檢查聽力。
中耳感染是兒童期聽力障礙的主要病因,需要注意預防感冒,避免平躺喂奶或嗆奶,避免隨意掏耳朵,洗澡或游泳時防止嗆水和耳道進水等,以減少中耳炎的發(fā)生。
許政敏教授建議加強體質鍛煉、減少腦膜炎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防止兒童頭部外傷,減少娛樂噪聲,謹慎使用耳毒性藥物也可有效預防兒童聽力障礙。此外,遺傳因素導致的兒童期遲發(fā)性聽力損失也值得重視。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國家兒童醫(yī)學中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同時是上海市兒童聽力障礙診治中心以及上海聾兒康復俱樂部掛牌機構。
“中心”的成立至今,直接與市內各級婦幼保健院和市殘聯(lián)密切合作,形成上海聽力篩查、診斷、治療、康復一體化格局。經過多年的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的運轉,已早期發(fā)現(xiàn)并成功干預近2500余例先天性聽障兒童。中心以‘建樹醫(yī)學典范,呵護兒童健康’為使命,幫助聽障兒童走出無聲世界,回歸主流社會,享受人生樂趣”,為兒童的聽力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