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影頭條(ID:movieiii)
北京時間2月25日上午,第91屆奧斯卡獎揭曉。
而今年的奧斯卡與往年相比,最讓國人激動的,就是多了不少華人面孔。
其中——
最終最佳紀錄片獎,由華裔導(dǎo)演金國威和妻子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攜手合作的《徒手攀巖》獲得。
最佳動畫短片獎,則有中國武漢太崆動漫打造的首部動畫《沖破天際》和皮克斯的華裔女導(dǎo)演石之予執(zhí)導(dǎo)的《包寶寶》兩部動畫入圍。
最終該獎項由《包寶寶》獲得。
兩部同時入圍奧斯卡的最佳動畫短片,其實都生根于中國,也都包含了不少中國元素。
其中《沖破天際》傳遞的是父女情和航天夢。
而《包寶寶》則講述了一個“空巢”媽媽與兒子之間的母子親情故事。
這個故事還要從加拿大唐人街的一個華人媽媽說起。
這位華人媽媽是個廚房好手,尤其擅長——做包子。
一雙豐滿的手靈巧地揉面、按記兒、搟皮兒、包包子。
沒過一會兒,一籠白白凈凈又饞人的包子就做得了。
如此熟悉的畫面,是否也讓你想起了家中廚房里,媽媽忙碌的身影呢?
她們?nèi)諒?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為家人準備可口的飯菜,等待著家人的歸來。
只不過,片中的媽媽因為孩子不在身邊,老公也忙于工作。
她的這份手藝,絕大多數(shù)的時刻,只能“孤芳自賞”。
女主人每日重復(fù)的買菜做飯,做家務(wù),跳廣場舞。
但一回到家中,卻沒有一個人可以和她交流談心。
也許每一個,人到中年的普通女人,都會被這樣的“孤獨”死死鉗住。
而片中,媽媽的孤獨也在一直持續(xù),直到有一天。
在她像往常一樣,拿起一個包子送進嘴里的時候,一個由她手工制作的包子突然獲得了生命。
一個小包子在被吃掉前的最后一刻,忽然跳脫開來,睜開眼睛,努力長出手腳,哇哇大哭起來。
看到這一幕的媽媽驚呆了。
她看著這個長成人形的包子寶寶,竟然發(fā)現(xiàn),他就如同自己的第二個孩子!
一時間,再為人母的喜悅,和對包子寶寶成長的忐忑,同時涌上這位媽媽的心頭。
于是媽媽便把所有的愛傾注在包子身上,包子走到哪,她就跟到哪,生怕包子受到一丁點傷害。
之后,她更是把包寶寶當成了自己的兒子。
他們一起買菜、做飯、打太極。母子二人就這樣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
而在遇見了包寶寶之后,媽媽也仿佛一下子變得容光煥發(fā),找回了年輕的心態(tài)。
但隨著包子的成長,它的自由意志也開始覺醒。
像所有親密關(guān)系一樣,當兩個人長時間地走得太近,一定有一方先感覺到窒息。
包寶寶也像很多逐漸長大的子女一樣,厭煩了媽媽的過度保護與束縛。
于是他想逃離這份束縛,但越逃,媽媽追得越緊。
終于有一天。
包寶寶帶回了一個白人姑娘,還把行李打包,想要徹底離開家。
這時,媽媽呆住了,她怎么可能接受“第二個兒子再次離家出走”。
于是在爭執(zhí)中,又氣又激動的媽媽為了阻止包寶寶的離去,竟然一口把他吞進了肚子里。
看到這里的我也受到了一絲驚嚇。
影片導(dǎo)演居然把華人社會里最隱形的親子關(guān)系問題,用如此簡單的故事和畫面表現(xiàn)了出來。
而母親吞噬孩子一幕的靈感則來自于,導(dǎo)演石之予非常喜歡的一幅,西班牙畫家戈雅的晚年作品——《農(nóng)神吞噬其子》。
《農(nóng)神吞噬其子》是該畫家“黑色繪畫”系列中最著名的一幅,畫中表現(xiàn)的正是羅馬神話里的農(nóng)神在吞噬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學(xué)上,母親吞噬兒子的行為象征著,兒子在喪失活力,真實的自我也在消融。
而吞噬的主題從包寶寶誕生開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媽媽看到包寶寶踢球受傷,便立刻挺身而出保護起來,并嚴令禁止他再做這類危險運動。
過度的擔心、過度的保護,都使孩子喪失了探索世界的機會。
曾經(jīng)用愛養(yǎng)育子女的母親,也可能用愛把子女吞噬。
有時過度極致的保護,也能變成“暴力”。
你可能也曾見過這樣的場景——
媽媽抱著孩子說:“我真希望能把你變回小寶寶塞回我肚子里,這樣我就能隨時都知道你人在哪里了。”
這聽起來好像很甜蜜,但是否也有些毛骨悚然?
其實,《包寶寶》想要探討的主題核心就是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和子女間的關(guān)系。
但石之予拍攝《包寶寶》的初衷,卻并不是為了控訴。
相反,她更在意的是和解。
其實石之予原本給短片寫的結(jié)局,也并不是之前描述的,媽媽一怒之下,把包寶寶吞噬的一版。
而是媽媽吃下包子后,從夢中驚醒。這時媽媽才發(fā)現(xiàn)這一切,竟都是一場夢。
醒來后,兒子也終于回到家中,來到了母親的床前。
兒子最終選擇了與母親和解。
最終畫面也定格在,兒子與兒媳一起向母親學(xué)習包包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面。
據(jù)導(dǎo)演石之予說,之所以做這樣的設(shè)計,其實都源自于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石之予作為皮克斯史上首位華裔女導(dǎo)演,出生于重慶,兩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父親則是一位藝術(shù)家。
小時候,爸爸經(jīng)常在外工作,她和媽媽相依為命。
人在異鄉(xiāng)的媽媽也像短片里一樣,把她看緊緊的。
從吃飯到上班,再到旅游,曾經(jīng)的任何事幾乎都是她和媽媽一起做的。
所以即使她長大成人,媽媽也很難放手,對自己的呵護依然無微不至。
直到石之予離開家,原本就缺乏自己生活的母親瞬間心理失衡。
這時,石之予才發(fā)現(xiàn)那個被自己“遺棄”的空巢母親,仍然用無言的愛,守護著自己。
也許這就是親情的力量吧,無論曾經(jīng)有過多少的不解與矛盾,愛總能使雙方握手言和。
所以在石之予制作《包寶寶》的過程中,邀請了自己的媽媽擔當文化顧問,觀察和跟隨媽媽制作包子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