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騫
本文由|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WXQCOLLEGE)
授權發(fā)布
深度育兒微信公眾號(id:baomabaobao)
有償征稿,點擊查看詳情
對待孩子,“大吼大叫” “好話不會好好說”,在我們的生活里太常見了。 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子女之間,明明是關心,卻說出了一股恐嚇、詛咒的味道。 真心建議家長們不要動不動就評判指責,給孩子貼標簽,要么就沉默不說,搞得孩子神經緊張。 一天下午,我?guī)е缭缛ヅ笥鸭易隹?。朋友家有個同歲的小男孩,早早和他平時經常一起玩兒。 到了晚上,朋友說帶著孩子們一起出去吃飯。那天天氣非常冷,還刮著大風。她家兒子特別興奮,還沒穿外套就急著穿鞋出門。 朋友一看,朝著孩子吼道:“回去穿外套!把圍巾戴上!天冷不知道多穿嗎?回頭凍死你!” 一次,我和早早正在馬路邊等紅綠燈。這時,一位媽媽帶著孩子過馬路。媽媽看到是紅燈,就停了下來。但是孩子沒注意,繼續(xù)往前走。媽媽趕緊一把拉住孩子,說:“跑什么跑,當心撞死你!” 場景一和場景二里的兩位媽媽就屬于情緒表達障礙,又叫述情障礙。為什么會出現(xiàn)情緒表達障礙呢? 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小的時候,表達感受是不被父母允許的。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父母不斷訓練,去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那么長大以后,自然就不會表達情緒了,甚至連識別情緒的能力都沒有了。 當我們把所有負向感受都憋在心里,非常容易使得各種情緒混雜在一起,最后融合成一種情緒表現(xiàn)出來,就是憤怒,這在親密的關系中尤為明顯,突出表現(xiàn)就是“好話不會好好說”。 場景一和場景二的兩位媽媽想表達的是關心孩子,孩子接收到的卻是被媽媽斥責、批評。 長此以往,孩子的感受就會變成,“媽媽就知道吼我,媽媽并不怎么愛我,媽媽沒法溝通”。 而媽媽想的是,“我天天為孩子操碎了心,怎么就是不讓人省心,我付出那么多,孩子還不領情”。 母子兩個人產生巨大感受差異的原因,就來自沒有做到“一致性表達”。 “一致性表達”,簡單來說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說,行動就怎么做,“心口統(tǒng)一”。 要想做好“一致性表達”,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識別情緒,對自己當下的真實情緒有清楚的認知。然后,表達要跟情緒保持一致。 場景一里的媽媽,看到孩子穿得少,想要表達關心。關心,是她當下的真實情緒,要先識別出來。 接著,她如果是做一致性表達,可以說:“寶貝,把外套穿上,圍巾也系好。外面刮大風,降溫了,穿太少容易感冒?!?/section> 場景二里的媽媽,擔心孩子過馬路發(fā)生危險。擔心,是她當下的真實情緒。 接著,她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咱們過馬路紅燈停,綠燈行,而且過馬路的時候要左右都看看。交通事故導致意外死亡的比例特別高,過馬路不仔細點可是很危險的。” 如果兩位媽媽用這樣的語氣、口吻說話,就是正確識別情緒并且表達了情緒。 要想做到準確識別情緒和表達情緒,在這兩者中間,有一個關鍵——在說話之前,給自己按下“暫停鍵”,花一兩秒鐘想想,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么情緒。 有一次,我在家里工作,女兒早早一直在旁邊鬧。我感覺到自己要生氣了,但是話到嘴邊,我先按下“暫停鍵”,想了兩秒,然后跟早早說:“早早,你這么鬧來鬧去的,媽媽現(xiàn)在有生氣的感覺了。” 早早聽完,明白了,她不能再鬧了,不然媽媽要發(fā)火了。她馬上很正經地跟我說:“我改善一下行為,你克制一下情緒?!?/section> 我看著早早誠懇地盯著我看的大眼睛,說出“小大人”一樣的話,一下子就被逗笑了,生氣的情緒也就過去了。 但試想,如果我對情緒不加識別,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很可能我的表達是:“你怎么那么不懂事,沒看我工作呢嗎,煩死了?!?/section> 女兒不會明白我到底要表達什么,也不會去“改善她的行為”,我們倆的沖突很可能瞬間就爆發(fā)了。 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對孩子說:“媽媽現(xiàn)在有生氣的感覺了”,這不是在威脅她,而是以平靜的語氣說出當時的真實感受。我知道生活中有時候家長會拿自己要生氣了來威脅孩子,這與一致性表達是不同的。 如果父母已經非常生氣,感覺自己沒辦法通過“暫?!币粌擅雭碚{節(jié)情緒,甚至馬上就要爆發(fā)了,該怎么辦呢? 可以使用“逃離現(xiàn)場法”,也就是暫時離開“事發(fā)地”。 原則一:“事發(fā)地”在家里,或者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保證自己暫時的離開不會將孩子暴露于危險之中。在公共場所,此法不適用,除非現(xiàn)場還有其他家人陪伴孩子。 原則二:不要扭頭就走,孩子會很困惑,同時會產生一個危險的想法:“我媽或者我爸不要我了?!边@是對孩子安全感的破壞。一個人一旦童年缺乏安全感,一輩子都會去尋求補償,內心艱難而辛苦,別讓無心之舉鑄成大錯。 原則三:盡量保持平穩(wěn)語調跟孩子打招呼,比如,“我現(xiàn)在馬上要發(fā)火了,我想要自己待一會兒。你也想想剛才這個事”,然后就可以走了。 “逃離現(xiàn)場法”法,實際上,也是給我們即將爆發(fā)的情緒按了“暫停鍵”。 等我們冷靜下來,再和孩子做一致性表達。如果確實還是生氣的情緒,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但是要克制表達的內容,不要諷刺、挖苦孩子,不要人身攻擊,跟孩子講明我們生氣的原因就可以了。 需要做父母的我們首先學著覺察情緒,然后練習跟情緒一致的表達口吻和內容,這對于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有著極其關鍵的效用。來源: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WXQCOLLEGE)我們只研習如何給孩子輸出優(yōu)質的愛。原文標題《對待孩子,不吼不叫的關鍵秘密》轉載已獲授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