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恩格貝,下一站直奔內蒙重鎮(zhèn)包頭市,前些年就與包頭師范學院文學院副院長尚燁教授說好,再來內蒙就一定要去參訪包頭市。
說起來慚愧,我以前來過內蒙幾回,卻一直沒有到過包頭市,沒有來過,對于包頭市就只有想象:荒涼孤寂的陰山下的灰蒙蒙的城市,筆直的街道,林立的煙囪,以及豪爽好客的包頭市民……然而,這次在包頭市住了幾天,證明我的想象都是陳舊的刻板印象。其實,包頭是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制造業(yè)、工業(yè)中心及最大城市,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重要的基礎工業(yè)基地和全球輕稀土產業(yè)中心,被譽稱“草原鋼城”、“稀土之都”。近年來她的發(fā)展速度之快令人驚異。
我下榻的賓館就在市第一工人文化宮內的昊樂園賓館,在呼得木林大街與鋼鐵大街的交界處,那座簡潔的三鹿紀念碑成為一個醒目的城市LOGO。幾天的時間,我就在這座城市的各處行走,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三多”:這座城市的綠地多、公園多、廣場多。我所住賓館旁就是勞動公園,諸如薩拉齊生態(tài)公園、迎賓公園、銀河廣場、天鵝湖公園、太陽湖公園、青山公園、百靈廟鎮(zhèn)艾不蓋生態(tài)園、人民公園、稀土公園、錦繡公園、鱷魚湖公園、八一公園、阿爾丁植物園、南海濕地公園、賽罕塔拉公園……
包頭市中心的賽罕塔拉城中草原
包頭市中心的賽罕塔拉城中草原開滿鮮花
那么多綠地、公園和生態(tài)廣場,短短幾天是看不過來的,還是乘坐尚燁教授開的車,重點去“賽罕塔拉”城中草原去走走。“賽罕塔拉”,蒙語的意思是美麗的草原,位于包頭市中心,是全國乃至亞洲城市中絕無僅有的“城中草原”,面積近萬畝。園區(qū)原本是一塊天然濕地,是烏拉特部落的草場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進行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時,規(guī)劃者與領導者獨具慧眼,這片濕地得以保留。由此,成就了這一絕無僅有的城中草原。如今,我要說一句,到包頭市,必須去看“賽罕塔拉”城中草原,
一個城市的形象,應該是經濟水平、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治安、建筑景觀、公共設施、生活質量以及市民觀念等方面的整體感受印象的總和。
包頭,源于蒙古語“包克圖”,意為“有鹿的地方”,故又稱鹿城。清代“走西口”的浪潮,繁榮的商業(yè)貿易,造就了清代包頭的迅速發(fā)展。但作為一個城市,清嘉慶14年(1809年)設鎮(zhèn),至今不過兩百多年。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一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設,大批人才的涌進,使得人口迅速集聚。包頭擔當了內蒙古西部主要商品集散地的職責,同時也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和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就在這歐亞大陸草原文明和黃河流域農業(yè)文明的交匯地段,這個西北邊陲的工業(yè)重鎮(zhèn),獲得了“02年聯(lián)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殊榮。
從某種意義上說,包頭市也是民族融合的一個標桿城市。由于大量移民,各種文化之間碰撞影響,相互包容和兼收并蓄,就形成這座城市的一抹亮色,大量產業(yè)工人作為基礎和一批批高端人才的引進,使得市民的整體素質有了良好的基礎和優(yōu)勢,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融,促進城市文明不斷提升,特別是幾代軍工產業(yè)和國企工人的深厚情結,為共和國做出了光榮的奉獻,這一切使得包頭市民的歸屬感、成就感、自豪感非常強烈,整潔的街道,盛開的鮮花,公交站牌下自覺排隊的候車者……,成了城市文明的亮麗風景線,更是這座城市“精、氣、神”的內在體現(xiàn)。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市民作為主體,市民的文明精神與城市精神的融合,才是城市文明的靈魂。
感謝包頭師院尚燁教授的熱情接待。我告別包頭,已經打道回府了。以后我還會在“非遺與人文圖典”欄目里,將我看到的五當召、春坤山將初訪包頭市的點滴見聞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告訴大家,傳播美好,繼續(xù)“行走中國”的寫作。
抬頭看窗外,今天又是一個晴天,我很高興。
2-包頭市區(qū)公園即景
包頭市郊外著名的藏傳佛教學府五當召
新近開發(fā)的春坤山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地標敖包
題圖:作者在包頭市呼得木林大街與鋼鐵大街交匯處的“三鹿碑”留影
2016年8月28日于滬上五角場
按語:古人說學貴有恒、積學聚寶。本公眾號新推“歲時叢談”,作為本人的一份讀書筆記,與大家分享,意在喚起保存與傳承中華傳統(tǒng)節(jié)事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供對此有興趣的學者或藝人批評與討論。了解古人的節(jié)日生活,將有助于我們當今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也歡迎大家關注本微信公眾號(shanghaiminsu)即“上海民俗”的漢語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