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我寫過一篇《貨郎擔》的文字,那個時候?qū)ω浝傻恼J識還不深。如今想來,浙江義烏聞名遐邇的小商品市場,它的雛形就始于早期的貨郎擔。我甚至在想,今日浙商的勃興,一個扁擔兩個筐,是不是與他們先人頑強刻苦的貨郎基因有關(guān)?!
宋代李嵩的《貨郎圖》
宋代李嵩的《貨郎圖》
貨郎擔指的是貨郎挑的雜貨擔。這在中國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行業(yè)。宋代李嵩、明代呂文英和計盛,這些畫壇高手,都曾經(jīng)留下精彩的《貨郎圖》。李嵩的《貨郎圖》,撥浪鼓一響,村里的婦女與兒童,甚至連家里的狗兒也會緊隨其后,自然經(jīng)濟的社會,人的日子過得自在,對于物質(zhì)的供給,好像特別地稀罕,人們見到貨郎擔,都會一起圍過來,在基本沒有商品流通的時代,貨郎的一副擔子,其實就是一個流動的百貨店。貨郎總是應(yīng)接不暇,一會兒拿這個,一會兒取那個,忙得不亦樂乎。
賣貨郎,挑著一擔蘿筐,手拿撥浪鼓,走街穿巷,口里叫喚著。圖為北方的老貨郎擔。
“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圖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活躍在浙江的貨郎擔。圖片來源:義烏新聞網(wǎng)
獲獎攝影作品《貨郎鼓又響了》,吳品禾攝于20世紀80年代初
5-浙江義烏貨郎擔雞毛換糖之路“敲糖幫”曾經(jīng)走過一段極為艱辛的路程
元代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待繡幾朵花兒,可沒針使,急切里等不得貨郎擔兒來買?!薄端疂G傳》第七四回:“你既然裝做貨郎擔兒,你且唱個山東《貨郎轉(zhuǎn)調(diào)歌》與我眾人聽?!闭f明那個時候的貨郎擔已經(jīng)很發(fā)展了。明清以降,商業(yè)日益發(fā)達,但貨郎擔依然是民間重要的老行當。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內(nèi)臣職掌紀略》說:“又御用監(jiān)武英殿畫士,所畫錦盆堆則名花雜果,或貨郎擔則百物畢陳?!?,可見貨郎擔在民間很是普遍。有歌謠唱道:“貨郎兒,賣花線,挑著擔子走街面。叮當搖動喚嬌娘,引出嬌娘門口見。嬌娘宜笑宜復嗔,價要便宜貨要新。僥幸貨郎有艷福,生涯常與美人親?!蹦莻€時代,在鄉(xiāng)村女子眼中,貨郎就是一個大英雄,嬌娘跟著貨郎走,也不乏其例。
我想起我的童年時代,即使生活在上海,我對走街串巷的貨郎擔依然有著較為深刻的印象。那個時候,貨郎不僅賣東西,還收購破爛。他們走家串戶,街頭巷尾都會回響著撥浪鼓清脆的聲音。貨郎擔的東西不多,雖是一些針頭線腦、糖果紐扣之類,卻深受男女老少的青睞和歡迎。貨郎擔拔浪鼓搖得特別響,孩童們便跟著貨郎,或走或停,嘻笑聲、喧嘩聲引來了湊熱鬧的、購物的大人。貨郎就放下?lián)樱蜷_他的“百寶箱”,介紹他的“新產(chǎn)品”。孩子們就會拿著雞毛、鴨毛、牙膏殼、爛布料之類的東西換糖果吃,沒有這些東西的孩子就鬧著要家人買糖吃,或買那些塑料小水槍。于是乎,買紅頭繩的、買糖的、買小玩具的,頓時熱鬧非凡,孩子們都沉醉在無言的快樂之中。接著就輪到婦女們挑揀適用的生活用品了。或一把木梳,或一些針線紐扣之類。
上個世紀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貨郎擔最讓孩子們心儀
上個世紀70年代活躍在農(nóng)村田頭的貨郎擔
那時候跳著擔子來上海城里闖蕩的貨郎,以浙江人為多。鄉(xiāng)村里,土地上刨不出食,只有外出尋找活路了,這種情況,尤其是在1959-1961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那些貨郎為人和氣,從不斤斤計較,他在木匾邊沿刻好了尺寸,大姑娘小媳婦要買的紅頭繩、松緊帶,小伙子們要買的釣魚線,都是在這兒丈量的。每當這個時候,他總是在大姑娘小媳婦小伙子們的嘻嘻哈哈拉拉扯扯中,一邊嘴里嚷著不夠本了不夠本了,一邊把手中的線繩又往外放出幾寸來。當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那個慈善的貨郎,也掛滿了一臉的微笑。他搖著撥郎鼓走著,這個時候他的心中正涌動著一股溫暖的、柔軟的東西。
如今,商店和超市的發(fā)展,早已進入電商時代,實體店也生意難做了,人們或許早已將貨郎擔的老行當漸漸淡忘了。今天,也很少再有人為買東西犯愁了,大型自選超市、超級購物廣場、專賣店的貨架上商品琳瑯滿目,更有在城里飛奔的快遞將各種貨物送到千家萬戶。
冰冷的網(wǎng)商與電商,是讓人眼花繚亂,但我總感到怎么也找不到昔日見到貨郎擔的欣喜和親切的感覺了。
2016年5月31日于滬上五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