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頭部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紹
本章會詳細講小兒推拿術的主要穴位與手法,按摩次數依年齡大小與病情輕重而定,未注明的一般-天-次。
一歲以下的孩子100~ 200遍,一到兩歲的孩子250~ 300遍,兩到五歲的孩子300~ 500遍,五歲以上500遍,揉均為順時針方向。為了避免重復,此后不再贅述。
頭部按摩四法
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高骨合用,稱之為頭部按摩四法,常用于頭痛、輕型感冒發(fā)熱發(fā)汗等癥,也用于平時的保健按摩。開天門俗稱“開天眼”,有醒腦、明目、增智的作用。
(1)開天門:兩手拇指交替從眉心推至前發(fā)際,每天一至兩次,每次30~ 50遍。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神。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等癥,若驚惕不安,煩躁不寧可與清膽經、揉百會合用。
(2)推坎宮:兩手拇指分別從眉心同時分推向眉梢,每天- -至兩次,每次30~50遍,適用于外感發(fā)熱,驚風、頭痛,也適用于眼疾。若用于治療目赤,可與清膽經、掐揉魚際交、清天河水合用。
(3)揉太陽: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橫指的凹陷處,即太陽穴。此法有補瀉之分。用雙手中指羅紋面著力或雙手拇指羅紋面著力,從下向前再向上向后揉圈運動為補法,由前向后直推為瀉法,稱為推太陽。每天一至兩次,每次30-50遍。補法可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驚風、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勞、安神健腦,對.偏頭痛也有很好的療效。外感表實頭痛用瀉法,推太陽主要用于外感發(fā)熱。
(4)揉高骨:耳后入發(fā)際處即耳后高骨,乳突后緣下凹陷中偏上,相當于風池穴。用兩手拇指著力分按兩穴揉圈.每天一至兩次,每次30~ 50遍,用于頭痛、感冒頭痛、驚風、煩躁不安。
頭部其他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紹
(1)揉百會:百會位于兩耳尖直上與頭頂正中線交會處,每天揉一.至兩次,每次揉100~ 200遍或指壓3~5分鐘,用于頭痛、感冒鼻塞、脫肛、遺尿、驚癇。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揉能安神鎮(zhèn)驚,升陽舉陷。治療驚風煩躁等癥,多與清肝經、清心經、掐揉魚際交合用;脫肛、遺尿、尿頻常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合用。
(2)掐承漿:承漿位于下唇靠下顎下方中部,用拇指或食指指甲掐3~5遍即可,用于止抽、利尿、嘴歪、口腔炎癥等。
(3)揉迎香:鼻唇溝中,鼻翼旁0.5寸,用食、中二指分按兩穴揉20~ 30遍。用于鼻塞流涕,口眼歪斜,也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暢。多與清肺經、拿風池等合用。
(4)揉頰車:頰車位于下頜角前上方肌肉隆起處(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用中指或拇指揉20~ 30遍或按5~ 10遍,用于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宣用按法,口眼歪斜宜用揉法。
(5)揉風府:風府位于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處,用于頭痛、感冒。結合揉風池二穴,常揉三穴可預防感冒。
(6)推天柱:后發(fā)際正中自上而下至大椎穴成一直線,用拇指羅紋面或食中指腹著力,直推100~ 500遍。用于嘔吐、發(fā)熱、項強、驚風. 咽痛。推天柱能降逆止嘔,祛風散寒。治療嘔吐多與從大橫紋推向板門、揉中院合用;治療外感發(fā)熱、項強多與拿風池、掐揉二扇門合用。
(7)按耳門:耳門即耳屏上切跡前方張口凹陷處,此穴也稱風門穴,用雙手拇食指分別掐住孩子兩耳廓,拇指屈曲以指間關節(jié)背面為著力點,揉20~ 30遍或按5~ 10遍,用于驚風、耳疾。多與掐人中、揉頰車合用。
(8)拿橋弓:橋弓即頸部兩側胸鎖乳突肌-線。拿橋弓就是拿住患部頸肌后作交替的提捏與放松,操作5~ 10次,用于斜頸治療(注意不可捏拿頸動脈)。未完待續(xù),明天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