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jīng)常會聽到大人對孩子發(fā)出警告:“你再怎么怎么,就怎么怎么” 或則 “你不怎么,就怎么怎么”。很多時候,這種話根本就是毫無邏輯的威脅,比如:
“你要是不收拾好你的玩具,
我就給你扔了”
沒有收拾好的東西,就該扔嗎?你快環(huán)顧一下家里,看看得有多少該扔的東西??。
“你不做完作業(yè),就不許吃飯”
作業(yè)和吃飯背后的邏輯關聯(lián)是什么呢?不做完作業(yè)就該餓死嗎?我們大人有這么嚴格殘酷要求過自己嗎?
有時候這種話是脫口而出的:
“你再不聽話,就要打屁股了”
如果不打,難免顯得裝腔作勢,毫無威懾力。打嗎?可是為什么呢,就因為“我說了算”嗎?
很多媽媽也表示,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實在沒有辦法了”,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更好。
在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尤其是在教育問題上,我們常常會感嘆,不教會養(yǎng)壞,教得不好也會養(yǎng)壞。養(yǎng)孩子真的太難了!
但是,做父母真的是很難嗎?需要一個隱形考核嗎?需要達到某種學歷才能做父母、做好父母嗎?需要有醫(yī)學或者教育學背景嗎?
當我們在說做父母難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安慰——這件事太難了,做不好不怪我,它也可能成為我們失職的借口,壓迫的理由。
做父母其實不是難,身心健全的成年人都可以做好父母,做父母是一件可以不斷進步的事。
我們都是從第一次做父母開始的,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們一路踉踉蹌蹌,吼過孩子,甚至動過手,當著孩子的面吵過架,喂過“垃圾食品”,也曾讓孩子受過傷……但是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對自己的行為有過反思:我這么做對不對?我有沒有平等地對待她,尊重她小小的意愿?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
我時常覺得不是我在教孩子,而是孩子在教我,教我該如何對待弱小,如何看待生命和成長,如何控制情緒,如何給予,如何去愛。
成為母親給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學習機會。我記得曾經(jīng)看到一個網(wǎng)友說過,如果做父母都不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好,那ta的人生也就沒啥進步的希望了。
寫這篇文章,以及所有其他的文章/科普,都沒有說教的意思,我不認為我比你們做得更好,或者我有資格教你們如何做父母。而是希望通過這些學習、思考、自省,我們可以一起進步,做更好的父母?。
前段時間,我向大家征集了和孩子立規(guī)矩時下狠心懲罰孩子,最后的結果如何?你后悔過嗎?
很多媽媽的經(jīng)歷都讓我感觸很深,也學到了不少方法!結合大家的方法,我們來聊聊立規(guī)矩該怎么說怎么做吧,文中有具體場景的正反示例哦。
1. 收拾玩具
當你心情愉悅地推開孩子房門,發(fā)現(xiàn)滿地的玩具時……的確很難繼續(xù)保持微笑。
而更難的是,讓孩子收拾玩具。所以我們會破口而出“如果你不收拾玩具,就把這些玩具扔掉”這種狠話。
先說說為什么這句話的效用有限。因為「收拾玩具」和「扔玩具」間沒有真正的因果關系,是大人強行建立的邏輯——不收拾代表不喜歡,或者玩具沒有價值了,所以要扔掉。
這種邏輯不是自然后果,“不好好收拾會找不到玩具”或是“踩到玩具,腳會痛”才是孩子能理解并感受得到的結果,所以有效。
也可能孩子覺得反正玩具多或者不喜歡某件玩具,丟了一了百了,不用收拾挺好的。而且放了狠話,你得照做啊!遇上個性子倔、腦回路清奇的娃,就是兩敗俱傷……
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發(fā)現(xiàn)孩子當下的需求,丟玩具的行為還有可能會傷害親子關系。
在《親密關系》一書里,瑪麗小時候家教很嚴,要求她做個隱形人,父母發(fā)現(xiàn)她把玩具亂丟,就會把玩具丟進垃圾桶,沒收所有的玩具,一個月不準玩。久而久之,瑪麗開始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
長大后,當瑪麗在和男友同居時,兩人經(jīng)常會因為“瑪麗不收拾浴室”這件事爆發(fā)沖突?,旣惿鷼獾母词?,不收拾浴室被責怪=童年陰影的再現(xiàn),被丟掉心愛的玩具對孩子而言就是世界崩塌,很殘忍。
我們對孩子的要求需要考慮到孩子的能力發(fā)展,給一些容易做到,容易堅持的要求。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收拾玩具
1. 假裝玩具的口吻,讓孩子送玩具回家。
“主人主人,我要回家啦,晚上我在外面好冷,好害怕”、“嗚嗚,我摔疼了,有沒有寶寶能抱抱我?”、“玩具要回家了,媽媽在找她呢,她也想媽媽了”
借助《玩具總動員》的情節(jié),每種玩具都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玩具是你的朋友,他們很愛很愛你,所以你要好好對待他們哦,如果你每次都是亂扔也不放回玩具收納屋,他們也會難受傷心的?!?/strong>
2. 把收拾玩具變成一種好玩的游戲,換著花樣來。
向孩子服軟裝弱,轉變說話方式會很有用,比如“你來當媽媽的小助手吧,你把玩具遞給我,我再放進去”,“我們來比賽誰收拾得更快吧”,還可以假裝是采蘑菇的小女孩,把“蘑菇”玩具放到籃子里,唱著歌邀請孩子一起來,收拾玩具就不是一個“任務”了。
3. 借助繪本和動畫片的力量。
很多媽媽都提到了《小熊寶寶》里收拾玩具的一本,“小熊的玩具們哭了,你聽聽你的玩具是不是也在哭呀?你現(xiàn)在要送它們回家嗎?”
巧虎里也有一集講收拾東西的,不愛惜玩具,玩具也會出走的哦。
4. 引入收納系統(tǒng),給玩具一個家。
我的收納思路在《我家的玩具收納丨從災難現(xiàn)場到家居博主,分幾步》里說了不少,很多時候“家里亂”、“不方便收納”就是孩子不想收拾的一個潛在原因,反正收不收拾都亂嘛??
△將玩具分為“目前玩的”
和“暫時不玩的”兩套收納系統(tǒng)。
媽媽對家里亂糟糟很無所謂,孩子也很難養(yǎng)成不好好收拾的習慣,所以需要大人經(jīng)常提醒,和長時間的以身作則。
5. 真誠地鼓勵孩子的行為。
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做不好的地方再一起來做一次。真誠的贊美需要具體性和描述性,不要告訴孩子“你把玩具收好了,真是好孩子!”
而是:“我發(fā)現(xiàn)你做了很多事。所有的積木都放回柜子里了,所有的卡片都收到它們的袋子里,每一顆彈珠都被撿起來了?,F(xiàn)在走進這間房間感覺太舒服了,酒酒真棒!”
6.給孩子一些選擇權,留點緩沖空間。
給孩子提供可選擇的任務來完成,比如“再玩5分鐘我們就走。你想要再玩車車還是小兔玩偶?”
“你想要晚飯前收拾玩具,還是晚飯后?”
2. 不好好吃飯
對于“不好好好吃飯就別吃了”的問題,大家也發(fā)表了很多看法。有一條評論里的媽媽拍下了孩子餓肚子大吵大哭的視頻,回放給她看,并且真的沒給吃東西餓到第二天。這種懲罰我個人覺得真的有點太嚴厲了。
這種威脅,還可能真的隨了小飯渣的意,開心得不得了??:
關注吃飯的問題,我自己因為做過比較多這方面的研究,所以特別感觸。真心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吃飯這件事,不僅僅是為了吃,為了營養(yǎng),它本身應該是人生一大享受。我們應該提供給孩子的不僅僅是食物,還有一種就餐氛圍。愉快的就餐,從長遠來看,可能比吃了什么本身更加重要。
通過餓肚子來讓孩子“就范”,將吃飯變成一場權力斗爭,對“吃”這件事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
教育也不應該是一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權利較量,你贏了又怎樣?付出的代價是孩子對你的愛與信任。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真正平等、尊重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相互尊重在于,我們可以和孩子提前商量菜單,吃什么。在為準備孩子的食物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孩子的偏好,不要全都是明知道她不愿意吃的,試圖通過餓肚子來逼她就范——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個巨人逼你吃你覺得很惡心的鼻涕蟲會是什么什么心情。
面對孩子挑食,應該提供孩子愿意吃的,同時為了鼓勵孩子嘗試新食物,對于他們不喜歡吃的,不用回避提供,時不時地提供一點,但是不強迫孩子吃。
△妞妞小時候因為挑食,她吃的東西其實也挺單調的。我偶爾加入一些她不愛吃的蔬菜給她嘗試,但一定會保證餐桌上有她愿意吃的。
而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并不是“給什么吃什么”,或者“將食物吃完”,而是飯菜到了到了餐桌上了,不能臨時點菜。“今天的食物我都不喜歡,你給我重做”這是不能接受的,也不應該得到鼓勵。
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喜歡吃,可以少吃或者不吃,等下一餐餐點。但我不能為了你滿意,一直做飯。
父母可以為挑食的小朋友做點什么呢?其實是可以每一餐都進行“相互尊重”的教育,然后給他們多有一些進餐的機會:
不好好吃飯
?? 可以將之前因為不餓而不吃的食物過一會兒再次提供;
?? 可以提供一些健康加餐:水果蔬菜煎餅等,作為兩餐之間的加餐,補一些正餐中欠缺的食物種類。
△以上就是妞小時候的日常零食,水果和大約100克酸奶。一歲前量會更少,比如幾顆切成小塊的葡萄,1~2顆杏。
不想要影響正餐,推薦的做法是提供分量小,且有規(guī)律的加餐時間,不要隨時、隨地、隨意地給。如果加餐/零食過于頻繁,孩子會因此不好好吃正餐。
規(guī)矩要有,但所謂規(guī)矩,應該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盡可能照顧到彼此的感受。
相關閱讀:
3.孩子愛動手打人
我家兩個孩子,一個小時候總被欺負(妞妞),一個生氣激動起來就會用手拍打、推(小酒)。我的感受是,講道理和教訓效果不好,更重要的是,有不良行為的時候,及時制止——無論是對誰,無論疼不疼,立即制止,可以用手按住。
讓孩子冷靜下來,平靜下來再進一步幫他分析對錯,教他該怎么做,以及去道歉/彌補。重點是讓孩子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愛打人的幼兒往往是那些‘害怕’的孩子——就算他表面看起來很‘勇敢。幼兒時期恐懼、害怕的經(jīng)歷會導致孩子具有攻擊性,曾經(jīng)的恐懼心理往往是愛打人的真正原因。
當感到緊張不安時,這些孩子就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控制自己內心的恐懼感。他們無法像別的孩子那樣通過哭喊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也不知道該如何求助,只能通過‘打人’這種行為來宣泄內心的不安,對一兩歲的孩子更是這樣。
還有一些時候是因為生氣、憤怒,情緒激動。孩子本身也是痛苦的,大腦發(fā)育不全,處理不了這種強烈情緒,于是失控大吼、大叫、倒地大哭、打人……
而孩子一動手打人,父母就非常生氣——必須給他點顏色看看,讓他以后記住教訓。很多媽媽的方法都是你打我,我就打你。
然而孩子只會從承認錯誤和承擔責任中學到更多,而不是懲罰和打罵。當孩子打人時,我們應該做的是:
亂打人
1. 立即制止,保持冷靜。
2. 安撫被打的孩子,道歉,把自己孩子抱開。
“對不起,XXX打你了。其實他也很難過,但是又不知道該怎樣表達?,F(xiàn)在你感覺怎么樣了?”
3. 不用批評,用語言描述剛才的經(jīng)過,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和他共情,等待他平靜下來
“媽媽知道弟弟有時會讓你心煩,因為他總是想玩你的玩具。媽媽只是想讓你知道,保護好自己的寶貝是應該的,你不喜歡別人玩你的玩具也沒錯,但對弟弟大喊大叫或打他絕對不可以!要不我們一起為你的玩具找個弟弟找不到的地方放起來?就算你生弟弟的氣,除了對她大喊大叫,想想你還可以怎么做呢?”
不過很多時候,共情的方法在一兩歲的孩子身上家長往往會感覺效用不大,即便當時孩子答應的好好的,下次照犯不誤。別灰心,這和孩子大腦的發(fā)育階段有關,耐心地引導和堅持,孩子大了慢慢就會明白其中的邏輯。
4. 心平氣和地講道理,告訴他該怎么做。
父母的憤怒經(jīng)常會嚇壞孩子,不要叨叨孩子做得不好,告訴他應該怎么做就好,或者幫孩子出主意。
“打人無論如何都是不對的,受傷了就不好了。咱們本來可以好好講道理的對不對?”
“我知道你不想玩具被別人碰壞,但是下次如果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除了打人,咱們還可以怎么解決?”
5. 在平時做得好的時候多表揚,強調孩子的進步和改變。
要相信語言的力量。告訴孩子,不要擔心你曾經(jīng)做錯了什么,以后會不會做錯什么,重要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努力。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哇!你和弟弟在好好分享玩具呢,真棒!”
相關閱讀:
4.坐安全座椅、刷牙、屏幕時間……
如果孩子是因為某件應該做的事不想做,或者做不好而發(fā)脾氣,我們也要避免讓孩子覺得發(fā)脾氣就可以不用做這個事情了,比如刷牙、坐安全座椅、準點關電視。
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保持冷靜,無視孩子鬧情緒這種情況,同時冷靜地手把手地教孩子完成任務,或者冷靜地忽略他的抗議,直接把牙刷了,或者直接抱到安全座椅上。
△姐姐唱歌哄弟弟
不用生氣,不用講大道理,態(tài)度溫柔地把事兒辦了就行了。但是當孩子最終平靜下來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每位父母都對孩子有很多要求,但這些要求對孩子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認為”孩子能夠做到一些事是很容易的,但他們具體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每天晚上讓孩子上床睡覺時他總是磨磨蹭蹭地不想去睡覺,你可能需要想想其他辦法。
合理要求指的是孩子大部分時間能做到的事,或是稍微超出他們能力范圍一點的事。
要是孩子還做不到,無論是你給他獎勵還是懲罰,都是沒有用的。我記得曾經(jīng)在討論“如廁訓練”的時候,也和大家分享過這個觀點,獎勵和懲罰并不是如廁訓練成功的關鍵,并不會讓上廁所這件事變得更加順利,甚至還可能適得其反。
5.處于危險的時候
當孩子處于危險中時,比如在車水馬龍的街上、碰鍋蓋、碰電、碰火等等時,我們肯定不能讓孩子親身感受,所以“只能動手了”——直接抱走。
但大多數(shù)父母都表示,不論他們用武力告訴了孩子多少次不能在街上玩,在孩子6歲前,他們都不會放任孩子獨自去交通繁忙的街邊玩兒。
所以還是那個道理——讓孩子承擔責任,明白這些事的危險性才是關鍵,而不是打罵。而且有些孩子很喜歡觸碰父母的底線,“不讓她摸電源插座,她偏要摸”。
當和孩子一起過街時,把危險告訴她,讓她看看左邊和右邊,有沒有車車開過來。問她,如果在汽車開過來的時候過街會發(fā)生什么?讓她在覺得可以安全過街時告訴你。這樣孩子能學到的東西才會比挨打更多。
下面來說說我為什么不支持用“如果……就……”句式管教孩子。
“如果你不收拾玩具,我就把這些玩具扔掉!”
“如果你不做完作業(yè),就不許吃飯?!?/span>
威脅是除打罵外,震懾孩子最簡單,短期來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試想還有什么比被丟掉心愛的玩具更讓人難過的事呢?
但這種管教方式無法獲得孩子的認同,因為“聽父母的話”對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命令,表面屈服,而不是自愿的行為。我們真正想達到的結果是啟發(fā)和指導,而不是自上而下打壓式的權威式懲罰,理解立規(guī)矩的緣由比威脅、體罰重要多了!
“比如我家侄女3歲,之所以能主動只看2集小豬佩奇,是因為開始理解了看電視與黑眼圈之間的關系,而她不想黑眼圈?!?/span>
換位思考,如果你總被別人“威脅”,你一定會壓抑情緒,想著怎么翻盤,怎么逃出魔爪或是逃避懲罰,而不是考慮怎么控制自己的行為。
更可怕的是,語言和行為是會傳染的,“有天孩子翅膀硬了會飛”,會給你一個大大的驚嚇。
冷冰冰的規(guī)矩和衍生的體罰并不能讓孩子理解犯錯的原因,規(guī)矩是應該建立在父母的同情和理解之上的,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這是一種懲罰,或感到自己被父母操控。
立規(guī)矩需要溫柔地說,嚴格地執(zhí)行。多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同時也要求他們守規(guī)矩,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更多父母的理解和關懷,而非規(guī)矩的不友好。
對有條留言印象很深,一位媽媽說,她孩子想要玩具倒地大哭。隊友就說,再哭剛才買的也不給了。她當時覺得隊友太嚴了,但后來孩子真的沒有再犯過。
換位思考一下,孩子在倒地大哭的是什么樣的心情啊,本來求而不得已經(jīng)很痛苦了,結果還連已經(jīng)擁有的也被沒收了。
面對之類問題的要解決的根本為題還是教孩子如何控制情緒,用嚴厲的懲罰讓孩子失去情緒出口,不是教育的目的,這種教育方法可能短期有效,卻可能帶來看不見的“副作用”。
下次在孩子不守規(guī)矩時,我們可以試試用下面四個步驟和孩子說話——
0
1
用陳述句表達自己的感受
清楚地傳達“我”的感受,告訴孩子某些行為“我”無法接受,不要用“你”字開頭,而是用“我”字開頭。
想想看,如果一位媽媽在商場里找不到孩子了,在最終找到孩子時,她可能會說:“你這個搗蛋鬼!”、“你怎么這么笨!居然跟著走都會跟丟!”(“你”字開頭)。這種責怪的語氣只會讓孩子本能反抗。
但媽媽的實際感受是:“我嚇死了,我擔心得要命”(“我”字開頭)。
同一件事,如果用“你”來表述,孩子不能感受到媽媽的擔心,只會認為是對他的責怪或評價——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滿心都是愛,都是“為你好”,而孩子卻認為我們需要“道歉”。
“我”是坦誠的,描述我們的感受往往能激起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也能對父母同樣坦誠。這是避免親子間互相謾罵、指責很有效的方法。
0
2
為孩子的行為尋找借口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可能沒有意識到”或是“我明白你本來是想...”
首先告訴她,你相信她是個好孩子,并不是有意做壞事。你可以告訴孩子她這樣做讓你很不開心,但是你生氣的是這件事,而不是不愛她。
0
3
描述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這種行為的結果是什么。
要注意,描述行為時別帶評價、貼標簽,單純地描述行為。接下來告訴孩子這種行為的結果是什么,他們需要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帶來問題,才有動力改變,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要說:“誰喝了牛奶又不放回冰箱?”
而說:“兒童牛奶喝了不放回冰箱會變質的。”
不要說:“你真調皮,以后不許再那樣踢別人了!
而說:“我好疼呀,我不喜歡被人踢?!?/strong>
0
4
與孩子一起商量問題的解決方案,及時彌補錯誤。
首先,列出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是比較荒謬的建議也可以先列上),然后逐個消除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的選項(“不,我們不可能讓妹妹住地下室里”),直到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的某些行為傷害了別人,但她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這比一句不走心的“對不起”或者“我錯了”有意義多了!
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每時每刻都與“守規(guī)矩”有關,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爆發(fā),過罵過、懲罰過。
但當我們用規(guī)矩限制孩子的行為時,他們會有小情緒,感到憤怒和失望,是非常正常的事。父母要為孩子提供這樣一種情感支持——在不妥協(xié)規(guī)矩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反抗、哭泣、感到悲傷,最終接受規(guī)矩,繼續(xù)成長。
讓孩子去承擔每件事的自然后果,孩子們最終會明白,不可能一切事物都按自己的想法發(fā)展,但他們也從困境挫折中得到了父母滿滿的愛,而不是通過體罰、威脅。
給孩子滿滿的愛和同情,孩子才能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學著控制情緒,表達感受,畢竟愛才是治愈一切情緒和不良行為的殺手锏呀。
你還有什么給孩子立規(guī)矩的小妙招嗎?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