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民間社火源遠流長,目前最具地方特色的社火種類有:鑼鼓、花鼓、高蹺、背高、龍燈、水故事、背冰、轉(zhuǎn)燈、走獸、焰火、河燈、血故事等。
鼓樂類的代表有絳州鼓樂和稷山花鼓。絳州鼓樂曲牌豐富,演奏獨特,尤其是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秦王點兵》,更是廣受贊譽。稷山花鼓特色鮮明,表演精彩震撼,鼓聲原汁原味,具有雜技的驚險特色。表演時,稷山高臺花鼓的板凳被疊至13層,達8.8米高,100多名演員攀上高臺,旋轉(zhuǎn)著表演。
閣蹺類的代表有“稷山高蹺走獸”和“萬榮西村抬閣”。稷山高蹺走獸,由兩人踩高蹺連體表演,人與獸體巧妙組合,精心裝扮,堪稱一絕。萬榮西村抬閣則是民間藝人把結(jié)構(gòu)奇巧的鐵棍綁扎成“空中舞蹈”,令觀者提心吊膽,而演者則神態(tài)自若。
祭祀類的代表有臨猗縣的“扎馬角”和永濟的“背冰”?!霸R角”是精壯漢子用一根筷子粗細的鋼釬,自口中進,從臉頰刺出,然后用牙將鋼釬咬住,手拿繩鞭,鞭打村人,為村人驅(qū)趕晦氣。如今這一傳統(tǒng)祭祀活動逐步演變成了群眾文化娛樂活動,是民間社火表演中最招人氣的亮點。永濟“背冰”起源于古老的河祭,表演者光膀赤腿,每人背一塊冰,再背一鐵棍,手提鑼鼓,邊走邊打,祈福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如今背冰活動逐漸融入了體育鍛煉的內(nèi)容。
舞蹈類的民間社火在運城傳播更為廣泛,參與者更為眾多。舞龍燈、跑旱船等都具有較強的舞蹈性,其中“絳縣飛龍”尤為著名。
運城的民間社火藝術(shù),凝聚著運城人民的智慧,不僅喚醒了我們的文化記憶,而且傳承了一種智慧,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