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拓展訓練
(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①而好學。興平中②,關中擾亂③,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④,采⑤稆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⑥。”
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墊。”
(選自《三國志》)
注釋:
①質:質樸;訥:口齒不流利。②興平:漢獻帝劉協(xié)年號(公元194~195年)。興平中,即興平年間。③關中擾亂:指董卓部將李傕(jué)、郭汜(sì)、樊稠、張濟等作亂。④段煨(wēi):武威人,曾屯兵華陰,“特修農事”。⑤采:指采樵,砍柴。⑥苦渴無日:苦于沒有時間。
閱讀提示:
本文通過記述董遇利用“三余”時間讀書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即使天資較差,但只要勤學苦讀,終會取得成功。董遇介紹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你不妨一試。
1. 解釋加點的詞。
①采稆負販 ②其義自見
③性質訥而好學 ④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⑤人有從學者
2. 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①從學者云:“苦渴無日。”
②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墊。
3 .董遇的為人怎樣?你喜歡像“董遇”這樣的語文老師嗎?
4. 董遇的讀書經驗是 你認為董遇的讀書經驗對我們現(xiàn)代中學生是否適用?
5. 董遇提出利用“三余”時間讀書,宋代歐陽修提出利用“三上”時間讀書,朱熹提出讀書時要“三到”,你知道這“三上”、“三到”的含義嗎?請寫在下面。
(二)孫叔敖納言
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①,衣粗衣②,冠白冠,后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日:“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父日:“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④也,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⑤。”孫叔敖再拜日:“敬受命,愿聞余教。”父日:“位已高而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⑦,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選自《賈誼集》)
注釋:
①老父:與下文的“父”均指老人。②衣粗衣:穿著麻制的喪衣。第一個“衣”與下文的第一個“冠”字,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分別是“穿”和“戴”的意思。③受吏民之垢:謙虛的說法,意即擔任楚國的宰相。④去:離開。⑤患處之:患禍隱伏在那里。⑥意益下:意思是越把自己看得低。⑦心益?。阂馑际翘幨略揭⌒闹斏?。
閱讀提示:
孫叔敖,春秋時楚人,曾三度為楚相,有賢名。令尹,楚國官名,相當于宰相。文章贊譽孫叔敖雖居高官卻能嚴格要求自己,能正確而清醒地把握自己,時刻為百姓為國家的利益
著想。
1.解釋加點的詞。
①有一老父 ②衣粗衣
③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④豈有說乎
⑤愿聞余數(shù)
2.翻譯文中劃線句。
①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也
②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3. 老父認為能夠治理好國家的三條意見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位居楚相的孫叔敖對老人是什么態(tài)度?請你對他的這種做法加以評論?
5.結合本文內容,想一想孫叔敖為什么能深受百姓愛戴?
(三)小石城山記①
自西山道口徑北②,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發(fā)其垠③。其上,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⑤,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⑥,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日:“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日:“其氣之靈⑧,不為偉人而獨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選自《永州八記》)
注釋:
①小石城山:位于湖南省零陵縣城西北面。②徑北:一直向北。③垠(yín):盡頭,邊際。④睥睨(pì nì):城上矮墻,亦稱女墻。欐(Iì):屋的正梁。⑤疏數(shù)(cù)偃仰:長得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有高有低。疏,稀。數(shù),密。偃,倒伏。仰,挺拔。⑥夷狄:指少數(shù)民族文化不發(fā)達地區(qū),與上甸“中州”相對。⑦更:經歷。一售其伎:售,原意是賣,這里是表現(xiàn)之意。伎:伎藝,借指山水之優(yōu)美。⑧其氣之靈:這里的天地靈氣。
閱讀提示:
作者寫景狀物實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道出作者壯志難酬之悲。整篇文章情景交融,和諧統(tǒng)一。
1.解釋加點的詞。
①逾黃茅嶺而下 ②尋之無所得
③當睥睨梁欐之形 ④或日
⑤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翻譯文中劃線句。
①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
②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③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3.作者贊成文中兩種說法中的哪一種?為什么?
4.本文情景交融,抒發(fā)作者內心之情,文章哪句話交待了主旨?
5.任選二點比較本文與《小石潭記》的異同。
參考答案:
(一) 1.①背,賣 ②出現(xiàn),顯現(xiàn) ③表并列,不譯 ④表轉折,卻,可是 ⑤跟 2. ①請教的人說:“苦于沒有那么多時間。” ②冬天是一年里的空閑時間,夜間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也是一種空閑時間。3.為人樸實,不善言談。喜好讀書。第二問略。4.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讀書人來說,多讀幾遍書,體會其中的意思是可行的,但讀百遍我認為太浪費時間,有老師的指點方是捷徑。5.三上:枕上、廁上、馬上三到:手到、眼到、心到。
譯文: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漢獻帝興平年問,關中李催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常人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jù)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時間”。有人問“三余”是什么?董遇說:“三余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里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干活,也是一種空時間。”
(二) 1.①指老人 ②第一個“衣”為動詞,穿衣。第二個“衣”為名詞,衣服。③不才,這里是謙虛的說法。④難道,說法。 ⑤聆聽。 2. ①身份顯貴以后就對別人傲慢的人,老百姓會離開他。 ②俸祿越優(yōu)厚要越加慎重,不要大膽索取。 3. ①位已高而意益下 ②官益大而心益小 ③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4.孫叔敖的態(tài)度是不惱怒,并向他虛心請教。這說明孫叔敖居高官卻能嚴格要求自己,能正確而清醒地把握自己,時刻為百姓、為國家的利益著想。5.身為宰相的孫叔敖深受百姓愛戴,關鍵是能虛心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意見。與上文聯(lián)系起來看,孫叔敖從小就能為他人著想,品德高尚,長大后居高官,處處為百姓、為國家的利益著想,與小時候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本題為開放題,意思對即可)
譯文:孫叔敖當上楚國令尹,全國的官吏和老百姓都來祝賀。有一位老人身穿粗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最后來吊唁。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老人,并對這位老人說:“楚王不知道我沒有才能,派我承受官吏百姓的辱罵,大家都來祝賀我,唯獨你來吊唁我,難道這其中有什么說法嗎?”老人說:“有。身份顯貴以后就對別人傲慢的人,老百姓就會離開他;地位高而獨攬大權的人,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yōu)厚以后卻不知滿足的人,禍害就會落在他的頭上。”孫叔敖拜了又拜說:“恭敬地接受你的指教,愿意聆聽更多的教導。”老人說:“地位越高而心志越要謙卑;官職越大而心思越要謹慎小心,俸祿越優(yōu)厚要越加慎重,不要大膽索取,你謹慎地堅持這三條原則,就完全能夠治理好楚國。”
(三)1.①越過 ②尋找 ③的 ④有人 ⑤所以 2.①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
站在上面得望得很遠。 ②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奇異堅挺,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智者所安排設置的一樣。 ③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應這樣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沒有嗎? 3.二種都不贊成。(理由略) 4.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 5.略
譯文:自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而下,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微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了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洞像門。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奇異堅挺,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智者所安排設置的一樣。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這里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中原地區(qū),卻把它擺在這蠻夷之地,即使經過了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應這樣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沒有嗎?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安慰那些賢良而受辱來到這里的人們。”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兩種說法,我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