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混元氣層次
它是混元氣的原始的層次,故稱之為初始混元氣。它是一種質(zhì)地均、性能 沒有區(qū)別的特殊物質(zhì),它充滿整個宇宙,并貫穿于萬物之中,它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可以演化生成不同層次的非實體物質(zhì)混元氣,并進而凝聚成各種有形之 物——實體,它是生化成我們的宇宙的根本。
初始混元氣層次相當于傳統(tǒng)氣功理論對宇宙中的元氣(或稱太極)的描述:
“一氣動蕩,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圣,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之極……夫天地之始也?!?/font>
引伸討論:
初始混元氣是混元子“打破”向內(nèi)圈縮之特性,使點空間與點時間解離,使混元子的無分別的時空特性分解成有了時間、空間內(nèi)容的特殊狀,形成了時空復(fù)合子。初始混元氣是時空復(fù)合子組合而成的一種只有單純信息,而能、質(zhì)還都 處于潛伏狀的特殊物,復(fù)合子的不同集合可形成各種信息。所以又說它是各種潛在信息的混化。這時的復(fù)合子——初始混元氣的基元,已不同于混元子,因其在開放過程中獲得了可以發(fā)生演化的能力,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它演化形成的。這似乎與大爆炸開始后的初一剎那很相似,那時引力與電磁力尚未分開,尚處在一種混化狀,這是一種尚未進入物理世界的原始混沌狀。
至于混元子生成原始混元氣的過程與機制,詳見《整體論·宇宙整體觀》,這里僅述其要:當宇宙各星球演化至黑洞時,黑洞內(nèi)部的時空結(jié)構(gòu)在強大引力作用下開始發(fā)生改變,當達到一定限度時,就產(chǎn)生時間、空間內(nèi)向圈入而形成混元子并使引力消失,剎那間黑洞崩解,混元子充斥整個宇宙。在混元子逃逸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發(fā)生解離而成初始混元氣。對此,古人也有類似的論述,《混元混洞·劫運部》中說:“元氣于眇莽之內(nèi),幽冥之外,生乎空洞。”又說“空洞之中無光、無象、無形、無名、無色、無緒、無音、無聲……”這些古人論述與我們的觀點 雖然用語不同,分析其內(nèi)容不是很近似嗎?
初始混元氣層次相當于傳統(tǒng)氣功理論中的太極(元氣),《心傳述證錄》中說:
“太極者,靈極之漸辟而漸虛者也。洞然不雜于陰陽,朗然不虧于元體,存變化于無定極之中,而陰陽自有至定極之理?!庇终f:“不言元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之本根;不言太極則元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物之資始。是以動 靜無端,陰陽無始,正太極之妙用也。”
《道脈圖解》中說:“太極者,陰陽之氣,升降之理,流行之氣理?!睂τ谔珮O的體性,從它的“虛靈”特性上分析,則稱之為“靈極”,所謂 “藏妙有于虛靈之內(nèi),體真無于有極之先,不別而自分,不鑿而自竇,將以啟造化之初機,發(fā)靈光之始竅?!?/span>
從它的“有而能化”的特性上分析,則稱“元極”,所謂“本元始之凝和,藏太和之氤氳,粹至精而無色,含一炁而無形”。又說:“具陰陽之體,變化有機,包三極而立混極之元,還終天而為始天之化,茲非太極之氣母乎?”(以上均引自《心傳述證錄》)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之所謂元極、靈極、太極是從不同側(cè)面闡述了僅次于道的這種特殊物的體性,與我們稱述的初始混元氣相仿佛。
初始混元氣層次
初始混元氣也叫原始混元氣。原始混元氣是由處于絕對狀態(tài)的混元子生化出來的。這個氣也是非常均的,當然它沒有混元子那么均。原始混元氣已有時間、空間的區(qū)別了,不過從具體事物來說還沒有區(qū)別。到了原始混元氣就有了氣,傳統(tǒng)氣功叫它元氣、混元一氣、化生萬物的氣,各種萬物都是從它生出來的。什么是原始混元氣?它是原始、初的混元氣層次,可以變化了,能變成萬物了。而混元子層次它本身是不能變的,它時空都統(tǒng)一了。原始混元氣在沒變?nèi)f物之前非常均,連成一體不可分別,充滿整個宇宙,它可以生成具體的事物(正因為如此,在智能氣功的初、中級教材中,我們曾稱原始混元氣是宇宙中基本的混元氣),而且在具體事物當中還存在著它,但卻沒有混元子了,混元子只能生成原始混元氣,它進不到具體事物當中來。原始混元氣和混元子就區(qū)別在這一點上,這也是我們的混元氣理論和傳統(tǒng)氣功道的理論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傳統(tǒng)氣功說道 也在人體里面,實際它說的道指的是原始混元氣,指的是太極,原始混元氣和傳統(tǒng)氣功講的太極、元氣基本上是相等的。
引申討論:
原始混元氣是怎么來的?只有講清這點之后,我們才能對混元氣有更深刻的
了解和認識。混元氣是混元子演化來的,而混元子是怎么形成的?時間往里邊合,空間往里邊合,交合到一個點上來,它本身既是時間又是空間,混合到一起了?;煸由煸獨鈺r,就是這個點,它本來是向里邊圈入的,現(xiàn)在不往里邊圈了,而是往外一散開,空間往外一散,占有空間了,兩邊有端頭,有空間性了;時間往外一散,時間有了,有了時間性了。這么展開之后,混元子就不再是一個時間中有空間、空間中有時間的彼此密不可分的混化狀態(tài)了,而是時間和空間加到一塊兒成為復(fù)合狀態(tài)了。所以這樣可把原始混元氣叫做“時空復(fù)合子”,時間和空 間的復(fù)合狀態(tài)。由于時間和空間兩個復(fù)合到一起,有點區(qū)別了,有了時間特性和空間特性了,當這些“復(fù)合子”一結(jié)合,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聯(lián)結(jié)、聯(lián)合,就可以造成各種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特性,就可以生出萬物來?;煸觿t不同,你怎么結(jié)合都是一樣的。
對這個問題大家可慢慢想一想,到了這個層次只能靠理性思維去想,因為它本來是個超常智能狀態(tài),現(xiàn)在沒有超常智能就要想。宋明理學把這個層次就叫“理”。有人說宋明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其實它講“理”能生萬物,這個“理”在常態(tài)智能下是個道理、理論,可在超常智能狀態(tài)下是一種特殊的客觀存在,能生成萬物,因此實際上宋明理學也是唯物主義,不是唯心主義。古人好多理論, 如果按哲學分析,并不是唯心主義,只不過是詞用的不確切。因為過去語言少,詞匯少,他們表達不出來,這樣就把精神的東西,腦子里概念的東西和那個真實存在等同了,其實不是那么回事情。所以對時空復(fù)合子我們也從腦子里想有這么個東西實際上不是想才有,是用語言說不出來,你只能用腦子思維,通過思維來認識它。當然二程和朱熹他們的確也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沒能認識那個存在,沒感覺到那個存在,所以他們只能叫“理”。清朝的王船山也是這個樣子,他研究事物的理研究較多,因為“空”的那一層次,他本身沒有進入進去。
混元子怎么演化成混元氣,在講整體觀時要詳細講,在這兒簡單說一說?;煸由煸獨馐钦麄€宇宙變化過程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混元氣慢慢也會變成混元子,這是一個一開一合的過程。實際上這一開一合就在宇宙形成的剎那,按照天文學來講也是我們這個宇宙消失的一剎那、新的宇宙形成的一剎那,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混元子和混元氣生滅的過程。當宇宙各星球演化至黑洞后,黑洞里邊質(zhì)量非常大,什么進去都出不來,引力越來越大,里邊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強大的引力把每個物質(zhì)都往中心引,使原始混元氣每個點都粘不住,時間和空間往里邊回縮,成為混元子。在形成混元子一剎那,這時引力就消失了。引力一消失,里邊密度非常大,由于引力和斥力都是相對而言的,引力一沒有了,力的慣性作用就使斥力向外散開,往外一散開,時間和空間又出現(xiàn)了,又成了時空復(fù)合子,即原始混元氣,原始混元氣從混元子變化過來僅是一剎那的時間。由于我們感覺不到混元子,因此這一點是根據(jù)傳統(tǒng)氣功理論、現(xiàn)代科學,結(jié)合我們練功的考察、分析,借助 理性思維提出來的,不是完全從練功上搞的。因為如果沒有混元子,只有混元氣,那么黑洞把物質(zhì)都收進去,再一爆炸開,在這個過程中的轉(zhuǎn)換,就說不清楚,宇宙的回歸循環(huán)就解決不了。這本書寫完之后,我近看到一個材料說,搞黑洞的科學家霍金認為,我們宇宙起源于黑洞。這跟我們寫的基本差不多,有些地方相仿。慢慢懂得這些道理后,混元子、混元氣古人說是一個東西,現(xiàn)在就好理解了。元氣就是道,道是元氣,因為真正行使道的生化萬物、自然變化的作用是“道理”,而真正體現(xiàn)要體現(xiàn)在元氣、原始混元氣上。因為真正起變化是原始混元氣中的時間和空間特性,功能是時間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是空間的內(nèi)容,不同時空結(jié)構(gòu)就產(chǎn)生不同的物質(zhì)、結(jié)構(gòu)和功能。 萬物的混元氣雖然它的邊界不是很清楚,但總有個“邊”。人和人、物和物、星球和星球、宇宙之間它們都有個邊,有個范圍。范圍外面的空間是什么物質(zhì)來聯(lián)系著呢?,現(xiàn)代科學認為就是引力在聯(lián)系著多種多樣的物質(zhì),而從氣功道理來講是混元氣在聯(lián)系著,引力只是混元氣的一種物理特性。引力和原始混元氣不等同,但是一產(chǎn)生原始混元氣之后,就開始有引力了,它是伴隨著出現(xiàn)的。因此引力和原始混元氣是相并而行的,可以從引力的普遍性上來考慮原始混元氣,但是 不能劃等號。如果在非常安靜的時候,隨隨便便地想一想銀河系中心,非常遙遠,一想銀河系中心,那個聯(lián)系,就絕對不是電磁波作用的聯(lián)系了。那種非常深遠的狀態(tài),已經(jīng)是初步的模模糊糊的原始混元氣的狀態(tài)。這需要慢慢考察,越來越詳細,越來越細微,就可以通過練功來感知到具體狀況了。所以古人說元氣是個恍惚,道是個恍惚,實際上是元氣的恍惚自然,古人對道的許多描述,其實是對元氣的描述。
課本引了古人的一部分論述,大家看看就行了,能懂得多少就算多少,懂了之后還要琢磨,到了這個層次,沒有超常智能只能靠理性思維去想。如果會這么 思維了,就叫做“以理作意”,明了道理用這個道理去想、去琢磨,琢磨著了,感覺到了,腦子里會有一種特殊感覺——無形無象的。感覺到它以后,功夫就上長了。我們是先明理,然后去琢磨,琢磨之后有感覺了,馬上逮住它,經(jīng)常是一動就有,一動就逮住它,總是歷歷在目,這樣功夫就不一樣了。要用它化你的身體,充滿身體的每個地方。有時躺在床上,就閉著眼想銀河系中心,銀河系中心在哪兒你也不知道,反正非常遙遠。一想,腦子里有一種特殊的空空蕩蕩的感覺,而且是非常快的一剎那。總那么空空蕩蕩又不對了,又不是它了,是腦子里邊的氣在起作用了,一想的一剎那,一種“虛、靈、空”的感覺,那才是它,才是元氣。一下子不易想著,就要經(jīng)常想,一下想對了,里邊是一種特殊感覺——舒服暢快,但不是無,它和任何形象都不一樣,想著它之后,這才是想著原始混元氣 了。古人認為想著原始混元氣就解決一切了,其實這與體察到意識活動還不等同,這只是感覺到原始混元氣了,不是“見性”。 學習這些內(nèi)容,同學們可結(jié)合著古人說的和我們講的互相討論,你說你的,他說他的,也別爭,誰也別說誰不對,誰都證明不了誰對誰不對。這些問題大家湊一塊多嚷嚷,三五個人在一塊兒討論討論互相啟發(fā)。其實誰說的也不對,我說的也不對,它本來是超常態(tài)的內(nèi)容,用常態(tài)怎么能說對呢?你說點我說點,由于你說不是靠你的語言,而是靠你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一“說”,你激我一下,我激你一下,可以加深大家的領(lǐng)會和理解。這就是不讓同學們記筆記的道理,你 要只聽我用語言這么說,那不行,你要用心聽,我說著說著你覺得心里邊一動彈,那一動彈就是個感覺?!耙岳碜饕狻?,這樣做,就是讓你練功夫、長功夫的,用這個理論練功夫去,你就經(jīng)常想它,它是什么你不知道,用這個“不知道”,支配你去想。這不是矛盾嗎?對,就是這樣,在這個矛盾當中你能理出頭緒來就是功夫。所以過去根本大道不好學,就在這點上,不好悟,不好理解它。不好理解還要理解,這樣琢磨……就出本事了,這是根本大道。對于根本大道,還有很多東西,以后再講。過去說點開玄關(guān)竅,要點開它還得靠你自己開。我這里用語言說一說,你一收,有的人感覺到了,“噢,對了,玄關(guān)竅就是它!”可不是我用手給你掰開,理要悟,你自己去琢磨,去悟去。玄關(guān)竅在什么地方,怎么搞,怎么體會,那是要傳,方法要靠自己苦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