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娟& 山谷里的居民
《我倆永隔一江水》
2015年野夫的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被拍攝成同名電影,雖然電影沒有很火爆,但是小娟獻唱電影主題曲《永隔一江水》,卻掀起了單曲循環(huán)的浪潮。
等待等待再等待,
我心兒已等碎,
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
關(guān)于這首王洛賓于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創(chuàng)作而成的《一江水》,歌曲背后有一個美麗的故事。版本眾說紛紜,但無一不在表達三毛對王洛賓癡癡的愛戀。
這個愛情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別是王洛賓和三毛。1989年,香港女作家夏婕訪問過王洛賓后,在《臺灣日報》發(fā)表了3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頗受讀者喜愛。從小就愛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的三毛在看了這些報道后,對王洛賓的生活狀態(tài)十分感興趣,于是要來了王洛賓在新疆的地址。
1990年4月16日,烏魯木齊春寒料峭,三毛參加了一個臺灣的旅行團,赴敦煌、吐魯番游玩,當(dāng)?shù)竭_烏魯木齊后,三毛便按照地址去尋找王洛賓。
那天午后,王洛賓獨自一人蜷縮在躺椅上小憩,忽而被輕輕的叩門聲喚醒。門扉開啟處,他看到一位披著一頭海藻似的長發(fā)的女子,身穿黑紅格子毛呢外套,淺笑盈盈,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
簡短地說明來意并寒暄后,他們便仿佛久未謀面的故友一般,開始了一番長談。那時的王洛賓并不知道,陳平就是大作家三毛,他只知道她是一位臺灣作家,對于她的作品,他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直到晚上在賓館為其送行,王洛賓在賓館前臺直呼“我要找三毛”,誰知前臺抱過來一堆三毛的書。
回去之后他們開始了漫長的通信來往。從1990年5月到8月的短短三個月,三毛就給王洛賓寫信達15封之多。作為寫過無數(shù)情歌的藝術(shù)大師,王洛賓絕不是不解風(fēng)情的木訥之人,面對三毛的率真與熱情,他已經(jīng)死水一潭的心湖漣漪又起,但橫亙在兩人之間的現(xiàn)實又讓他惴惴不安。
于是他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那把破舊的雨傘,早已經(jīng)失去了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dāng)作拐杖用。我就像是蕭伯納那把破舊的雨傘”。后來他回信更遲緩,三毛責(zé)怪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02
那年8月,三毛為電影《滾滾紅塵》補寫旁白,她再度去到烏魯木齊王洛賓的家中,甚至住進了他家。她穿著在尼泊爾旅行時特意定做的一套《在那遙遠的地方》女主角卓瑪?shù)囊环?,為他洗衣做飯陪他逛菜市場。三毛熱烈且勇敢:“其實我可以住在賓館的,住在家里是為了更深地了解你接近你”。
但是30歲的年齡差距依舊是他們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近80歲的王洛賓,歷經(jīng)風(fēng)霜,愛情已經(jīng)不是生活里的必需品,所以三毛很難到同等的情感的回饋。
故事的結(jié)局不算美好,離開王洛賓家中的三個月后,三毛由于疾病、工作、愛情上的三重折磨,不堪重負離開人世。于是,在1990年12月11日,王洛賓收到來自三毛的“絕筆書”。
在那之后的很久,王洛賓家門廳的前臺上,擺放著一張三毛的大的照片,以及用白手絹包裹起來的三毛的一縷秀發(fā)。那是三毛上一次去到王洛賓家中時,臨走前剪下來留存在樂譜本內(nèi)的唯一遺物。
大家都說這首歌是王洛賓悲痛欲絕后為紀(jì)念三毛所做,不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原創(chuàng)作品”。其靈感源自蘇聯(lián)電影《渴》(1959年)的插曲《兩道河岸》。
《兩道河岸》
03
80年代解禁后,王洛賓又對其進行重新加工和創(chuàng)作。并在1993年,將詞、譜發(fā)表在歌本《純情的夢:王洛賓自選作品集》中。詞和原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夜漫漫,雨潺潺,草上露珠閃。人們說我運氣好,誰知我心煩。不愿相信也得信,怕是真無緣:你我如同隔條河,左右倆河岸。
鴨成對,鳥成雙,波和浪相連,姑娘小伙兒手挽手,唯獨我孤單。日盼夜盼好無奈,怕是真無緣:你我如同隔條河,左右倆河岸。
黑夜去,白天來,時光在轉(zhuǎn)換,我可沒有別的人,一心把你盼。日盼夜盼好無奈,怕是真無緣:你我如同隔條河,左右倆河岸?!?/span>
《兩道河岸》原版歌詞
1991年的這場自殺,曾令王老痛不欲生,借酒麻醉自己來表達懷念和絕望。永記這段柔情,他還寫了《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和《一江水》所要表達的情感具有極高的一致性: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請莫對我責(zé)怪/為把遺憾續(xù)回來/我也去等待/每當(dāng)月圓時/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你永遠不再來/我永遠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但這首歌真正被廣為人知并不是在1993年詞、譜發(fā)表于歌本《純情的夢》之時,而是在 1998年,北京舉行的一場紀(jì)念KurtCobain演唱會上。
那天許巍用一把吉他演繹了這首歌。那時候許巍的聲音也還很年輕,他絲毫不逃避這首歌里殘酷、現(xiàn)實、丑陋的一面。倔強地唱道:“我的生活和希望,總是相違背。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歌曲最后的一聲嘶吼叫人絕望。
許巍的聲音有些空靈,有些嘶啞,那天,他將這首歌里的“絕望和失落”唱到極致,讓敏感的人“不寒而栗”。
04
很多人都說,如果不是因為許巍,這首歌為人所知恐怕會需更長的一段時間。
從那以后,大量的音樂人開始陸續(xù)翻唱這首作品。其中就包括李志、周云蓬、韓紅、紀(jì)如璟、小娟、張赫宣等人。他們的演繹方式各有千秋,都在原曲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自己的經(jīng)歷,融入了自己的骨血,為《永隔一江水》賦予新的生命。不論是哪個版本,這首歌整體上傳遞給人的情緒,是最為令人動容之處:一種“為愛堅守”的深情等待,一種對“相愛卻無法相守”現(xiàn)狀的無奈和嘆惋。
李維 - 一江水
所謂經(jīng)典,大概就是,不論被演繹多少遍,我們的情感,還停留在最初的那份感動上吧。
本是抬頭可見、觸手可及、惺惺相惜的真摯感情,無奈卻被來自世俗的偏見、心理上的距離和不可知的一廂情愿所隔阻。這“一江”難以跨越的鴻溝也令歌曲中暗涌的深情不斷浮現(xiàn),感動了許多人。
一個人深深地愛著另一個人,但是不是為了抓住她,而是為了把她推得越來越遠,為什么要推得越來越遠?聽完這首歌,我想你找到了答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