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準不準已是老生常談,一旦遇上預報情況與實際天氣不符時,不少公眾都會抱怨“我再也不相信天氣預報了”。那為什么,天氣預報不能100%準確呢?
就讓科科來告訴你答案吧。
196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研究“長期天氣預報”問題時,在計算機上用一組簡化模型模擬天氣的演變。他原本的意圖是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但是,事與愿違,多次計算表明,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異,均會導致計算結果的很大不同。洛倫茲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的這個發(fā)現(xiàn):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動翅膀,可能在一個月后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大概都聽說過吧,而根據(jù)這一理論,天氣預報是不可能做到100%準確的。
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天氣預報,可不再是“看云識天氣”,而是有強大的計算機和很復雜的數(shù)學模型做后盾的。數(shù)值天氣預報把大氣的演變規(guī)律近似表示為一組數(shù)學方程式,根據(jù)從有限觀測中得到的當前大氣的初始狀態(tài),通過求解這一組方程式的解,得到對未來的天氣或氣候狀況的預報。這可不是我們在數(shù)學課上學的方程喲,這方程的復雜程度,要用每秒運行數(shù)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一刻不停地進行運算,才能求出近似解——你注意到了嗎,“近似”這個詞出現(xiàn)了兩次,也就是說,無論是方程式,還是最終的解,都并不完美,所以有時在最終結果上有一些誤差,也是難免的啦!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的天氣預報,對于像臺風來襲、冷空氣南下這樣大范圍天氣影響的預報還是很準的,這可都是天上的氣象衛(wèi)星的功勞,氣象衛(wèi)星每天發(fā)回的衛(wèi)星云圖,幫助我們預測大范圍天氣的走勢,但是氣象衛(wèi)星的觀察范圍至少也有一個省那么大,并且擔負著觀測全國天氣的任務,不可能一直盯著一個城市看,于是那些在小范圍內發(fā)生的突發(fā)極端天氣,比如雷陣雨、雷暴、冰雹、龍卷風,衛(wèi)星可就無能為力啦——這也是這些小范圍突發(fā)極端天氣難以預報的重要原因。
另外,每個人對于預報準確率的認識也不一樣。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即便僅隔一條道路,天氣情況也可能各不相同。這種情況下,預報員不論預報下雨還是不下雨,總會使“道路對面”的公眾“很受傷”。其實,從理論上來說,但凡預測的事情,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這是客觀規(guī)律。
精彩繼續(xù)……看看囧知道是怎么說的!
天氣預報面對的,是一個充斥著“蝴蝶效應”的“混沌”天氣系統(tǒng)。也就是說,在復雜的大氣運動中,任何一點點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氣象變化,而誤差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要對天氣進行百分之百的精確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天氣預報所做出的各種預測,只能是一種“概率”。比如說,在某一種溫度、氣壓、濕度的情況下,歷史上有20%的時候下了雨,氣象臺就會認為降雨的概率是2%,下雨的可能性不大,再結合其他一些數(shù)據(jù),在天氣預報播出時,為了人們理解方便,可能就會說成是多云,但最終是否會下雨,只能看老天的心情了。
來源:新浪網 囧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