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為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是我國傳統(tǒng)的盆景材料。以梅樹老根樁制成的盆景,具有形態(tài)美、色彩美和風韻美,色、香、形均佳。
一、樁景的制作及式樣
挖掘梅樹老根樁,以春季和梅雨季節(jié)最好,挖時截斷主根,多留側根,將老干進行修剪整形,露地栽培或栽在大花盆中,進行“養(yǎng)坯”。待其根系發(fā)育,萌發(fā)新枝時,再通過攀扎和修枝造型,制成各種式樣的梅花盆景。我國各流派盆景中,有許多傳統(tǒng)的梅花盆景式樣,常見的有:1.游龍式。為徽派盆景的傳統(tǒng)樣式,即主干從基部到頂部盤曲成S形數(shù)彎,如游龍狀。2.三臺式。也是徽派的傳統(tǒng)式樣,即主干成2—3個彎曲,上部枝葉分為3層片,高低交錯,層次分明,每層片做成水平饅頭狀,端莊平穩(wěn)。3.劈干式。為蘇派盆景傳統(tǒng)式樣,即將粗大的梅樁莖干劈開,去除部分木質部,并進行雕鑿加工,以表現(xiàn)“枯木逢春”的姿態(tài)。4.疙瘩式。為揚派盆景的傳統(tǒng)式樣,即在梅花枝莖幼小時,將主莖打一個結或繞一個圓圈,日久便形成疙瘩狀,顯得蒼古奇特。5.順風式。為揚派的傳統(tǒng)式樣,即將梅花的全部枝條攀扎向同一個方向,猶如順風吹拂的姿態(tài)。6.垂枝式。也為揚派的傳統(tǒng)式樣,即將盆口以上小枝攀扎成與盆口平行的圓圈,中間主枝再向上攀扎成圓環(huán),形如花籃狀。
二、日常養(yǎng)護管理
梅花盆景宜放在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的地方。平時要注意保持盆土濕潤,不干不澆,防止盆中積水。5—6月份,即花芽分化形成期,要進行“扣水”,讓盆土干到老葉微卷、新梢萎縮時再澆水,如此反復數(shù)次,將新枝生長點破壞,使其停止伸長,以增加花芽的發(fā)育,此后再恢復正常的澆水。施肥應注意季節(jié)和生長發(fā)育期,一般在翻盆時,在盆底放置骨粉和腐熟的豆餅屑做基肥,5月中、下旬花芽形成前施1—2次餅肥水做追肥,8月上旬再施1—2次,入秋后還可繼續(xù)施肥2—3次,冬季放入溫室內(nèi),可提早到春節(jié)時開花。梅樁盆景的修剪很重要,因梅花是在當年生的枝條上形成花芽,故每年開花后,應將老枝截短,僅留3—4個芽,并注意使芽向外側生長,才能在次年早春開花繁密。修剪還可結合整形,對于影響樹形美觀的交叉枝、平行枝、重疊枝、徒長枝以及病弱枝,均應剪去。結合翻盆,要剪去枯根,剪短過長的老根,并換去1/2舊土,壅以肥沃培養(yǎng)土,以利生長。
梅花是原產(chǎn)我國的鄉(xiāng)土樹種,適應性強?對溫度較為敏感,因此應放在陽光充足,通風透光之處栽培。盆栽用土以壤土為宜,粘土易發(fā)生刺狀枝,梅樁盆景盆土較淺,盆底用分解較慢的蹄片、骨粉做基肥。夏季管理不當,極易引起梅樁枝瘦葉落,因此要注意梅樁的夏季防暑工作。
合理澆水
梅花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量較大,因此要經(jīng)常澆水,保持盆土的濕潤,但不能積水,水分過多容易黃葉,嚴重時造成全部葉子脫落。 5至6月份,是控制花芽分化的關鍵時期,要適當扣水,抑制新枝繼續(xù)生長,促進花芽分化。夏季每天向花盆周圍灑水,增加空氣濕度,有利生長。進入7月份,就要進行正常澆水,這時如果缺水易引起落葉。
適時追肥
梅花在生長期間,根系受到容器的抑制,生長期內(nèi)應追施1至2次肥。第一次追肥在春季新枝長到5厘米左右時,用麻醬渣或餅肥水作追肥,能夠促進枝條生長和花芽分化;第二次追肥在秋季停止生長后到落葉前進行。一般在9月下旬,肥料可用餅肥粉,撒在盆土表層,為第二年生長補充必要的養(yǎng)分。
整形修剪
梅花凋謝以后,應進行一次修剪,保留枝條的2至3個芽,將其余的剪去,并經(jīng)常注意剪去影響造型的病蟲枝、枯死枝、交*枝、重疊枝。同時進行修枝、剪葉、摘心。梅花造型設計形式較多,有的瀟灑倒懸,有的曲枝盤彎。一般采用綁扎做彎的方法,從幼苗開始,新枝每長出12厘米至15厘米時做一次彎,每次做彎將枝條完成“S”或螺旋上升狀,用塑料條綁縛,如此反復進行幾次。使之逐漸成型固定,體現(xiàn)其古樸的姿態(tài)。
病蟲防治
梅花易發(fā)生蚜蟲和紅蜘蛛,可用80%的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噴殺。注意不要使用含磷的農(nóng)藥,以免對梅花產(chǎn)生刺激,引起大量落葉。梅花病害主要有縮葉病、炭疽病,煤污病等,可噴灑1%的波爾多液或65 %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至6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