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是人體后背上的重要穴位。本篇重點論述了背俞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背俞穴進行補泄。
精讀內(nèi)經(jīng).靈樞.背俞第五十一 )
(32.靈樞·背俞 新解析)1/1---1/2---1/3---1/4---1/5--
背俞 第五十一——1-
黃帝問于歧伯曰:愿聞五臟之腧,出于背者。(穴位是反應點、治療點---說明穴位是臟腑功能狀態(tài)的反應點,當然亦是刺灸治療部位。經(jīng)脈連屬于臟腑,穴位是經(jīng)脈的據(jù)點,穴位與臟腑功能是息息相通的,外在的穴位可影響調(diào)節(jié)內(nèi)在的臟腑。還有在經(jīng)穴——臟腑相關方面,《黃帝內(nèi)經(jīng)》尤其強調(diào)原穴的重要性,由此必須重視對原穴的探究。)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按壓之后疼痛緩解或病人自覺輕快為標準來尋找針刺點。)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黃帝問岐伯道,我想了解五臟的俞穴,都出于背部的什么位置。 岐伯說,胸中的大杼穴在項后第一椎骨下的兩側,肺俞在第三椎下的兩側,心俞在第五椎下的兩側,膈俞在第七椎下的兩側,肝俞在第九椎下的兩側,脾俞在十一椎的兩側,腎俞在十四椎的兩側。這些俞穴都在脊椎的兩旁,左右穴位相距三寸,距離背正中線約一寸五分。確定這些俞穴的位置,檢驗的方法是,用手指按在穴位上,病人感到局部酸麻脹痛,體內(nèi)的病痛得到緩解,便是取中了俞穴。 對于背俞穴,治療上應當采用灸法,不能采用針刺方法。在運用灸法時,邪氣盛則施以瀉法,正氣虛則施以補法。在運用灸法來補益正氣時,艾火燃著后不要吹滅,要等待火自然熄滅。用灸法瀉除邪氣時,艾火燃著后要迅速將它吹旺,然后用手搏捻艾炷,一定要把艾火熄滅。 )(【原文】黃帝問于歧伯曰:愿聞五臟之腧,出于背者。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譯文】黃帝詢問岐伯說:我希望聽聞五臟的腧穴都出于背的什么部位。岐伯說:背中大腧穴,在項后第一椎骨下的兩旁,肺腧在第三椎骨的兩旁,心腧在第五椎骨的兩旁,膈腧在第七椎骨的兩旁,肝腧在第九椎骨的兩旁,脾腧在第十一椎骨的兩旁,腎腧在第十四椎骨的兩旁,這些腧穴都是挾持脊柱兩旁彼此相距三寸。如果想檢驗穴之所在,就用手按壓其部位,病人感到里面酸痛,或是原有酸痛,通過按壓此處而緩解,就是腧穴所在。用腧穴治病,可以使用灸法,不可貿(mào)然使用針刺之法。在取用腧穴進行灸療時,邪氣盛的就用瀉法,正氣虛的就用補法。用艾火行補法時,不要吹艾火,要讓艾火自然燃燒和熄滅;用艾火行瀉法時,要急吹艾火使燃燒旺盛,然后拍艾條,待其火苗滅后再灸。
【說明】本節(jié)論述的是尋找脊背上腧穴的問題,五臟六腑之腧,皆在于背。焦者,椎也,在脊背骨節(jié)之交,督脈之所循也。是以問五臟之腧,而先言大杼者,乃頸后大骨之端,督脈循于脊骨第一椎體也。夫五臟之腧,皆附于足太陽之經(jīng)者,膀胱為水腑,地之五行本于天乙之水也。按太陽之經(jīng)而應于督脈者,太陽寒水之氣,督脈總督一身之陽,陰陽水火之氣交也。灸之者,啟臟陰之氣也。——1.尋找脊背上腧穴的問題)(黃帝向岐伯請教說:請先生給我講講五臟的俞穴都分布在后背的哪個部位。
岐伯解釋說:后背的大腧穴,在頸項后第一椎骨下端兩側。
肺臟的腧穴在第三椎骨兩側,心臟的腧穴在第五椎骨兩側。胸膈的腧穴在第七椎骨兩側,肝臟的腧穴在第九椎骨兩側,脾臟的腧穴在第十一椎骨兩側,腎臟的腧穴在第十四椎骨兩側。
上述這些腧穴,都相挾脊柱兩側上下間隔三寸。如果想查驗各個腧穴的位置,就用手按壓穴位,患者感應到里面的酸痛得以緩解,此處就是腧穴的位置。
取背腧穴治療疾病,可以施用艾灸術,不能施用針刺術。
臨床施用艾灸術治療時,患者邪氣盛的就用瀉法,正氣虛的就用補法。用艾火補正氣時,不可匆忙吹滅艾火,必須等到艾火燃盡自行熄滅。用艾火瀉邪氣時,則要急吹使艾火燃燒旺盛,直至艾條燃盡火苗熄滅,然后才可進行灸治。)
【總結】
關于背俞穴,這里轉載一篇網(wǎng)上的文章,講的比較詳細:
在中國針灸推拿醫(yī)學中免不了要講解穴位,在300多個穴位中,最值得我們?nèi)リP注的特殊穴位之一是背俞穴。
背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在背部分布的俞穴,背俞穴是臟腑經(jīng)氣輸注于背部的俞穴,并與人體內(nèi)臟相互對應聯(lián)系。:
《靈樞·背俞》:"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難經(jīng)·六十七難》:"陰病行陽,俞在陽。"指出五臟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現(xiàn)反應,按壓背俞穴可以協(xié)助診斷。
同樣張景岳謂:"五臟居于腹中,其脈氣俱出于背之足太陽經(jīng),是為五臟之俞"。
因此,俞穴是聯(lián)系內(nèi)外的樞紐,是反映人體內(nèi)臟生理、病理變化的窗戶。有些疾病,可通過俞穴的壓痛、過敏、隆起、穴下軟結、腫脹、硬結、癢、熱,涼及經(jīng)絡循行部位皮膚的色澤、瘀點、丘疹、脫屑、肌肉隆起、凹陷等反映出來,故診察背俞穴可助診斷。
背俞穴
背部俞穴的分布
1.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span>
2.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span>
3.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span>
4.膽俞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5.睥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span>
6.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7.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span>
8.腎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span>
9.大腸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span>
10.小腸俞位于第一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1.膀胱俞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肺俞
?、倨つw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癥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
?、诒狙ㄈ缬蟹磻?,在肺經(jīng)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③診得條索狀結節(jié)并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癥。
?、茉\得條索狀結節(jié),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等病變。
2.心俞
①若有棱狀結節(jié),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nèi)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癥。
?、谄つw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呆等癥。
3.肝俞
?、倬植科つw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癥。
?、谠\得條索狀結節(jié)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癥。
?、鄢霈F(xiàn)棱狀結節(jié),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癥狀,或有下肢內(nèi)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
?、侔l(fā)現(xiàn)棱狀結節(jié)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
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痹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
?、倬植科つw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jié),并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腫等癥狀。
?、廴舫霈F(xiàn)棱狀結節(jié)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nèi)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征。
6.胃俞
?、僭\得條索狀結節(jié)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
?、谟欣鉅罱Y節(jié)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jié)外側有紅腫現(xiàn)象。
7.三焦俞
?、倬植科つw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jié)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便混濁等癥狀。
?、谌粲欣鉅罱Y節(jié),并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征(婦女妊娠期亦可發(fā)現(xiàn)三焦俞有棱狀結節(jié))。
8.腎俞
①有條索狀結節(jié),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征。
?、谠\得棱狀結節(jié),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癥。
?、劬植科つw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jié)并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征。
9.大腸俞
?、侔l(fā)現(xiàn)堅硬的圓形結節(jié),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結。
?、谟欣鉅罱Y節(jié)并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泄瀉等癥。
10.小腸俞
?、俜步Y節(jié)橢圓質(zhì)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后頭疼痛、后項拘攣之癥。
②本穴出現(xiàn)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
?、僭\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jié),大多數(shù)是遺尿癥。
?、诎吹美鉅罱Y節(jié),并有壓痛者,一般有發(fā)熱頭痛、小便頻數(shù)、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癥狀。
?、塾屑殫l索狀結節(jié)、壓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盡管原文中提及背俞穴不讓針,但在現(xiàn)實臨床中,這個并沒有絕對禁止,仍有醫(yī)生在針,只是入針不宜過深,避免傷及內(nèi)臟。
歸納:本篇《背腧》,主要論述的是脊背上五臟六腑之腧穴的問題,作者首先說明腧穴的位置,然后說明了檢驗腧穴的方法,最后告誡說,腧穴可灸而不可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