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形體與勞逸
認識你自己,這是養(yǎng)生的前提。本卷將幫助你從頭到腳,從表到里,從局部到整體,從形質到精神來認識你自己,你會從中獲得古人總結出的人體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情志學說等等,從中獲得每一個養(yǎng)生者所需具備的各種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以及人體各個部位的具體保養(yǎng)方法,為你保護身體、養(yǎng)生防病乃至治病提供實用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并讓你明白人體作為萬物之靈與一個小宇宙的非凡的價值,從而讓你更加珍惜生命、愛護自己。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是古人的名訓,現代人認為:“生命在于運動。”由此看來,運動對人體是有益處的,它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各個系統(tǒng)、器官的功能和整個機體的活力,從而提高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延緩衰老的過程。

  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告誡我們應該懂得養(yǎng)精蓄銳的重要性。因為勞作就要消耗體能,如果消耗的體能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和恢復,就會使人氣血虧損,以致損害臟器功能,削弱身體活力和抗病能力,從而導致或加劇病變,加速衰老。

  《黃帝內經》說過:“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目,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边@就是沒有把握好勞與逸的這個“度”。人與人身體素質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都須要視情況量力而行,不能勉強,這就是“度”。只要把握好了這個度,就做到了勞與逸的最佳結合。

  養(yǎng)身如治國一個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國家。胸腹好比宮室、四肢好比國境,骨節(jié)好比百官,心神好比國君,血好比大臣,氣好比民眾。所以懂得管理身體,也就能管理國家。安邦定國的要旨在于愛護人民群眾,保養(yǎng)身體的要旨在于養(yǎng)氣。

  民眾流離失所時國家就會滅亡,元氣衰竭耗盡時身體就會死亡。人死后不能復生,國家滅亡則一無所有。所以高明的人總是消除禍患于發(fā)生之前,治療疾病于未病之先,在無事之前醫(yī)治,不在患病之后追悔。國家民眾易于安居樂業(yè)而患于動亂,人身之氣是難以清純而易于混濁的。所以保全國家就要加強法制管理,培固人身血氣就要割棄不良嗜欲。然后能夠將身體陰陽合二為一,三魂七魄各守其位,百害不侵,延年益壽。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地真》

  人體生理與保養(yǎng)人的血、氣、精、神,是奉養(yǎng)生命以維持正常生命的物質,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能使氣血運行于機體內外,濡潤筋骨,滑利關節(jié)。衛(wèi)氣能溫煦肌肉,充養(yǎng)皮膚,滋潤腠理,主導汗孔的開合。人的意志,能夠統(tǒng)馭精神,收攝魂魄,適應四季氣候寒溫的變化,調節(jié)情緒。血脈通調和順,則氣血暢行,流于周身,營養(yǎng)肌體,從而強勁筋骨,滑利關節(jié)。衛(wèi)氣的功能正常,則使肌肉滑潤,皮膚柔和潤澤,腠理致密。志意專注,則精神集中,思維敏捷,魂魄相安,不產生懊悔憤怒的情緒變化,五臟就不會遭受邪氣的侵擾。如果寒熱調和,六腑就能運化五谷,使風病、痹病等無從產生,經脈通利,肢體關節(jié)靈活。以上就是人們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五臟貯藏精、神、氣、血、魂、魄,六腑轉化水谷而輸送津液。這些功能,都是先天所賦,與人的愚笨、聰明、賢能、淺薄無關。

  《黃帝內經·靈樞·本臟》

  形體與壽夭黃帝問伯高道:“我聽說人的形體的緩急有不同,氣有盛衰的區(qū)別,骨骼有大小的差異,肌肉有堅脆的不同,皮膚有厚薄的區(qū)別,這與人的壽夭有什么關系呢?”伯高回答說:“形體與元氣相稱的會長壽,不相稱的會夭亡。皮膚與肌肉相適應的會長壽,不適應的會夭亡。血氣經絡的充盛勝過形體的會長壽,不能勝過形體的會夭亡。”

  黃帝問:“什么叫形體的緩急?”伯高回答說:“形體充實而皮膚柔滑的能長壽,形體充實但皮膚卻很堅緊的人會短壽。形體充實而脈象堅大的人康順;形體充實而脈象弱小的說明氣已經衰弱,氣衰了也就危險了。形體充實而面部顴骨不能突起的人,骨骼必小,骨骼小的人短壽。形體充實而肌肉堅實、分理明晰的肉堅,肉堅就會長壽。形體充實卻顯肥胖的肉脆,肉脆就會短壽。這是天所決定的。所以依據形與氣的情況,可以判斷人壽命的長短。醫(yī)者必須了解立形定氣的知識,然后去治療病人,以判斷其死生。”

  黃帝說:“我聽說人的壽夭,是難以料定的。”伯高回答說:“面部肌肉陷下,四周骨骼顯露的人,不滿三十歲就會死去。如果再加上得病,那就活不到二十歲了。”

  黃帝問:“形與氣的相勝,怎樣用來確定人壽命的長短呢?”伯高回答說:“無病的人,其氣強于形體的可以長壽;有病的人,形體肌肉極度消瘦,如其氣勝過了形體,必死無疑。但因為元氣已衰而使形體勝過了元氣,也是危險的?!?/div>

  《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篇》

  從面色察健康面色,是精氣的外在表現。赤色應該像白綢里裹著朱砂一樣,不應像赭石;白色應該像鵝的羽毛,白而光潔,不應像鹽;青色應該像蒼璧的青而潤澤,不應像青靛;黃色應該像羅絹包裹著的雄黃那樣黃而明潤,不應像黃土;黑色應該像重漆的,不應像炭。假如五色極敗之象顯露了,那么壽命也就不長了。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

  觀色大略凡是觀察人的氣色,應當在早晨雞鳴的時候,洗臉之前,在燈下察看。

  春季:面部呈青色、紅色,是健康的;呈黑色、白色、黃色,有疾病。

  夏季:面部呈紅色、黃色,健康;呈青色、黑色、白色,有病。

  秋季:面部呈白色、黑色,健康;呈黃色、紅色、青色,有病。

  冬季:面部呈黑色、青色,健康;呈白色、黃色、赤色,有病。

  〔明〕朱權:《壽域神方》,見《醫(yī)方類聚》

  六宜面部宜于常常按摩,可以去除面部皺紋,使面色紅潤;唾液宜于經常咽下,這叫“漱玉泉”,可以滋潤丹田;鼻毛宜于經常修剪,這叫“通天路”;手掌宜于常常握拳,白天晚上用力握拳,可以定神;身體宜于常常適度勞動,就像門戶經常轉動就不會腐朽一樣,反之,如吃飯時、坐著時、睡覺時,一點也不使氣力,血脈就會凝滯。

  每晚皆須洗腳,腳在身體最底部,一夜洗一次,可以除去寒冷和腳氣。

  〔明〕周履靖:《益齡單》

  六余之養(yǎng)牙齒與骨相連,經常叩齒,能益養(yǎng)骨氣。

  頭發(fā)與血液相連,一天梳一次,能活動血氣。

  耳朵與腎相連,經常揉耳,能補腎氣。

  頭頂與骨髓相連,善于養(yǎng)護頭頂,能溫暖脊髓。

  指甲與筋脈相連,不要剪指甲,以保全筋脈之氣。

  說話時牽動中氣,少說話,能養(yǎng)氣。

  〔明〕周履靖:《益齡單》

  對耳力的保養(yǎng)措施,是要常常吃飽;對目力的保養(yǎng)方法,是要常常閉目;對手臂手指的保養(yǎng),是要經常做屈伸運動;對大腿與腳趾的保養(yǎng),是要經常走路。夏天要讓內臟清涼,冬天要使內臟溫暖。夏天宜溫暖背溝與腹下部;冬天宜溫熱胸乳與心臟。

  沂陽生說:通過自身的調節(jié)、宣暢、參與、佐助的方法,很好地安頓我們的身體,使之得以養(yǎng)育發(fā)育,使自己與天地有機地融為一體,這需要我們細心地領悟。

  〔明〕王文祿:《醫(yī)先》

  調三關養(yǎng)生之法,應當使三關經常處于調和的狀態(tài),這是固精強骨的方法。三關:口為心關,足為地關,手為人關。三關調和則五臟和諧,五臟和諧則全身無病。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5

  內外吟

  目耳鼻口,人之戶牖。

  心膽脾腎,人之中流。

  內若能守,外自不受。

  內若無守,外何能久!

  目耳鼻口,相當于人出入的門窗。心膽脾腎,是接受外部信息而活動的器官。精神內守,也就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如果精神不能內守,人的肌體又怎能持續(xù)長久!

  〔宋〕邵雍:《擊壤集》卷18

  三種異常的體型伯高說:“人體有脂、膏、肉三種異常的類型?!?/div>

  黃帝問:“應當如何區(qū)別人的脂、膏、肉三種類型呢?”伯高說:“肉肥厚或成塊突起,豐厚堅實皮膚豐滿的為脂型;肉不豐厚堅實、皮膚松弛的為膏型;皮肉緊緊相連在一起的為肉型?!?/div>

  黃帝問:“人的身體有寒溫的不同,如何加以區(qū)別呢?”伯高說:“膏類型的人肌肉濡潤,若皮膚腠理粗糙,衛(wèi)氣就易外泄,故身體多寒;若皮膚腠理細膩,衛(wèi)氣就易收藏,故身體多熱。脂類型的人肌肉堅實,皮膚腠理致密的,身體多熱;皮膚腠理粗疏的,身體多寒。”

  黃帝問:“身體的肥瘦大小是如何區(qū)別的呢?”伯高說:“膏類型的人,多陽氣充盛,皮膚寬縱弛緩,腹部肌肉松軟下垂;肉類型的人,身體寬大;脂類型的人,肌肉堅實而身形較小。”

  黃帝問:“這三種類型人的氣血情況是怎樣的呢?”伯高說:“膏類型的人,陽氣充盛,身體多熱,能耐寒;肉類型的人,陰血偏盛,能充養(yǎng)肌肉形體,氣質平和;脂類型的人,其血清,氣滑利而且少,所以身形不大。這就是脂、膏、肉三種人氣血多少的大概情況,與一般人有所區(qū)別?!?/div>

  黃帝問:“一般人的情況是如何的呢?”伯高說:“一般人的皮、肉、脂、膏都比較均勻,血與氣也保持平衡,沒有偏多的情況,所以他們的身形不大不小,身體各部位都非常勻稱,這就是一般人的情況。”

  黃帝說:“講得好。對這三種人出現的疾病,應當如何進行治療呢?”伯高說:“必須先分清這三種不同類型的人的氣血多少及氣的清濁,然后再進行調治,根據具體情況用常法治療?!?/div>

  《黃帝內經·靈樞·衛(wèi)氣失?!?/div>

  修昆侖頭發(fā)適宜于經常梳理,牙齒適宜于常常叩,唾液宜于常常咽下,是修昆侖的方法。

  〔明〕鄭瑄:《昨非庵日纂》

  發(fā)宜多梳梳理頭發(fā),多梳幾遍為好,這樣可以使血氣流暢,還能散除風濕。多準備幾把梳子,頻繁更換使用為好。

  經常頻繁換用梳子,是為了梳頭次數更多,而不頭皮痛。可以叫人代梳,這也是為了梳頭次數更多。這樣,就可以使血液不會滯流,頭發(fā)不易脫落。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9

  升觀養(yǎng)發(fā)術思慮太過,就會耗損精神,引起氣虛、敗血、鬢發(fā)斑禿。在子時(晚11點至凌晨1點?!g注)午時(上午11點至下午1點——譯注)緊握拳頭端坐,靜心凝神,什么也不要想,兩眼運光,上視泥丸(泥丸宮,眉間入內三寸之處?!g注),意念追攝陰陽二氣,從尾閭關向上升,然后下降,返還元海。每次這樣運行九遍。久而久之,就得心神完足,氣血充盈,頭發(fā)也可轉黑了。

  逍遙子說:“神氣沖和精自全,存無守有養(yǎng)胎仙。心中念慮皆消滅,要學神仙也不難。”

  〔明〕《逍遙子導引訣》

  按摩養(yǎng)發(fā)先摩擦兩掌,使兩掌發(fā)熱,然后用發(fā)熱的手掌擦拭雙眼。擦拭雙眼后又順手梳理頭發(fā),像用梳子梳頭一樣。兩只臂膀也互相換手按摩。這可使頭發(fā)不白,經脈不外浮。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9

  養(yǎng)生家說:頭發(fā)適宜多梳,而不宜多洗。在有風吹來時洗頭,當防患頭風病。到年老時,頭發(fā)稀少,那就可以不洗了。

  〔清〕曹廷棟:《老老恒言》卷1《盥洗》

  臉要常洗早晨起來先洗臉,飯后、午睡后,黃昏后也要洗臉,要養(yǎng)成習慣。面部是五臟的外在表現,經常洗臉,可以加強五臟功能。《太素經》上說:“手宜常在面”,就是指常常用兩手摩擦臉部。

  〔清〕曹廷棟:《老老恒言》卷1

  修天庭《養(yǎng)性書》上說:經常按摩面部,使面部富有光澤,搓熱手心,反復擦拭前額,這叫“修天庭”。連發(fā)際摩熨七遍,面上自然光澤,這就是《太素經》所說的“手宜在面”的意思。

  〔明〕《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153

  搓涂美顏術臉色憔悴,多因心思過度、勞碌過度所致。每天清晨靜坐閉目,靜心凝神,運行神氣,從里到外,沖目而出。兩手搓熱,拂面七次,再以口中鼓漱之津液涂于面上,搓拂數次。這樣做半個月后,可見皮膚光潤,容顏富有色澤,與以前大不一樣。

  逍遙子說:“寡欲心虛氣血盈,自然五臟得和平。衰顏仗此增光澤,不羨人間五等榮?!鼻逍墓延?,使血氣充盈,自然五臟就得和平。衰老了的容顏,憑這搓涂美顏術,可以增光添彩,而不去羨慕別人的富貴。

  《逍遙子導引訣》

  心靜養(yǎng)須散逸翁,河北蠡縣人,曾舉諸生。擅長下棋、吹簫,老來就斷絕了棋與簫,說:“何必用這些玩物來耗散我的心氣呢!”他喜歡飲酒而不多飲,微醉之時,就枚指歡呼。喜好養(yǎng)生之術,年老時胡須與鬢發(fā)白了,有人告訴他說:“你胡須全白了呀!”散逸翁拈起胡須看著,說:“這是由于近幾天來心不靜的緣故?!庇谑庆o坐養(yǎng)生幾天,就又有一二十莖胡須轉黑了。散逸翁一生不與好事者爭長論短,閑暇時就掩門獨坐。

  〔清〕顏元:《習齋記佘》卷5《散逸翁傳》

  聰耳之法有人問抱樸子怎樣才能使耳朵的聽力好。抱樸子說:如果能夠像龍游,像虎行,像熊伸頸,像龜縮于殼內,像燕子之飛旋、蛇之屈盤、鳥之伸展,像蒼天覆地似的俯傾,像大地坦蕩似的仰躺,使頭腦中充滿生機盎旺的大自然景象。若猿之矯捷,兔之機敏,則千二百年,耳力也不會衰退。如果已經聾了,可以用烏龜來熏耳;或用棘頭、羊糞、桂毛、雀桂來包好塞耳;或用狼毒、野葛,或用附子蔥汁合納于耳中;或用蒸鯉魚腦來灌耳,都能治好。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雜應》

  每天清早起來后叩齒,并漱口,鼓漱滿口唾液并咽下。收縮鼻孔,閉合氣息,舉起右手從頭上經過揪引左耳14次,再舉起左手經頭頂揪引右耳14次,能夠增強耳朵聽力,延年益壽。

  〔明〕王蔡傳:《修真秘要·神仙雜術》

  營治城郭《消魔經》上篇說,經常按摩左右耳朵,反復無數次,能夠聰耳。所謂:“營治城郭,名書皇籍”,就是說經常按摩耳朵,能夠卻病延年。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9

  擊探天鼓天鼓,就是耳中的響聲。舉起兩手掌心緊掩耳門,手指置于腦后,用食指壓住中指彈腦后部位,耳中響聲壯盛,連續(xù)不散,有如擊鼓之聲。每天這樣三次擊探天鼓,能使神氣內聚不散,對下丹田有益(并能預防頭、耳疾病?!g注)。如果響聲散而不續(xù),或不壯盛的,就是元氣不集中,更宜于整治。

  〔宋〕宋徽宗:《圣濟總錄》

  引導耳竅之氣以防耳聾凡是耳竅中堵塞,或受到損傷,或暴震之聲所傷導致忽然耳聾,或者耳鳴不止的,宜用中指在耳竅中輕輕按捺,隨捺隨放,隨放隨捺,或輕輕搖動,以引導耳中之氣。這樣反復按捺數次,耳中之氣必能引至。氣至,耳竅也就自然通了。凡是遇到上述情況時,若不及時導引,恐耳竅會漸漸閉合,甚至完全閉合形成耳聾。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

  眼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注于眼睛,使眼睛具有視物的功能。臟腑的精氣匯聚于眼窩,便形成為眼睛,骨中之精注于瞳仁;筋之精注于黑睛;心之精注于眼內外眥的血絡;氣之精注于眼球的白色部分;肌肉之精注于眼胞,眼睛包羅了筋、骨、血、氣等精氣,與絡合并而成為目系,向上連屬于腦,向后出于頸部中間,所以如頸部中邪,又遇人體虛弱,邪氣就會深入,隨眼系入腦。邪入腦后則腦轉頭暈,從而引起目系急,出現眼目眩暈的癥狀。由于睛斜不正,就會視眼模糊,視一為二,以致精氣分散,出現視歧。所謂視歧,就是把一物看成兩物。眼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所匯聚處,也是營、衛(wèi)、魂、魄伏藏的地方,其精明視物的功能主要來自神氣的生養(yǎng)。所以當人的精神過于疲勞時,就會魂飛魄散,意志紊亂。人的瞳仁和黑睛屬于陰臟精氣所生,白睛和赤脈屬于陽臟精氣所生,陰精陽精相互摶合,目就能視物清晰。目能視物,主要受心的支配,因為心主藏神。人精神散亂時,陰陽精氣便不相摶合。因此,人在突然見到異乎尋常的情景的時候,就會心神散亂,魂魄不安,也就發(fā)生?;罅?。

  《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

  黑色養(yǎng)目凡是青黃白赤橙五色都對眼睛有損害,只有黑色對眼睛無損。李氏在江南時,全用黑色的絲織品作屏風,就是用來養(yǎng)目的。王丞相在相府,也用黑色的絲織品做屏障。

  〔明〕陳繼儒:《珍珠船》

  明耳目訣《真誥》上說:“修道先使耳聰目明,這是最主要的。并且耳目是尋求真諦的必經階梯,是領悟性靈的出入之地,能不能修道成功全在耳目,它與道是共為存亡的?!爆F在抄錄《真誥》上的使耳聰目明的方法于此,可以照著實施。

  其法是:每天用手按兩眉后小穴中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心和手指按摩雙眼,向上看,并用手旋轉耳輪,做三十遍。注意一定要做滿此數,不限制時間。完畢后,就用手沿額部自下而上摩擦三九二十七遍,從眉中間開始,抵達發(fā)際中止。仍需吞咽唾液,多少不限。

  這樣常常操作,可使耳清目明,兩年后可在黑夜里寫字。眉后的小穴,是上元六合之腑,眼睛的光芒就在那里化生,使眼睛神光奕奕,和瑩精光,長映徹瞳。保煉目神,是真人修煉的大法。

  《胎息秘要歌訣》

  按內眼角《太上天關三經》上說,經常用手按摩眼睛接近鼻部的兩邊眼眶,按的時候屏息止氣,氣呼出時就停止。呼氣之后又開始。經常這樣操作,就能洞察秋毫。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9

  目忌竭盡目力,遠望極遠處;或夜晚在燈下讀蠅頭小字的注與疏;或久居煙火之地,目被煙熏;或無休止地下棋,殫精竭慮;或飲酒過度,時間過長;或熱餐面食,熱氣沖目;或抄寫多年,目光專注于白紙黑字之間,用心過度;或雕鏤細巧,極運目力;或房事不節(jié),腎精虛耗;或泣淚過多,精氣大傷;或刺頭出血,神經受到牽連;或迎著大風追捕野獸;這些都是損傷眼睛導致失明的原由。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久視損目《內經》上說,眼睛得精血的滋養(yǎng)而能視物,然而久視傷血,也就能損目。

  久視傷血,血藏于肝,所以辛勤書寫就會傷肝,傷肝就會生風熱,熱氣上騰,導致目昏。

  〔明〕樓英:《醫(yī)學綱目》

  養(yǎng)目六方一、少讀書;二、少思慮;三、專注念內視;四、少看外物;五、早晨起床晚一點;六、晚上睡覺早一點。

  《晉書》卷75《范寧傳》

  養(yǎng)目法清晨洗臉時,用手捧起熱水澆眼,水溫要適當,能夠消除目疾。這是因為血得到溫暖后能榮澤眼睛,而眼睛是依賴血液滋養(yǎng)的。

  《蘇沈良方》

  白天處理事務或看書時,覺得眼倦了,須以熱水澆眼,不至于目昏。或者夜晚頂風、冒寒回家時,也要用熱水潤眼,對眼睛有益。

  《養(yǎng)生況》

  白天坐著時,瞪目注視,再閉目一會兒,可以養(yǎng)目。

  白天晚上在黑暗處運轉眼珠,旋轉81次,閉目凝神再運。過不了幾天,雙眼就有神光,永不昏暗。

  《資生經》

  早晨晚上,把兩手摩擦熱,熨眼三次。

  《養(yǎng)生延壽論》

  黃昏時以大拇指揩雙目,這叫發(fā)神光。

  《繕生集》

  平常宜看黑漆屏風之類,能幫助目力。

  《瑣碎錄》

  每夜起床小便時,須仰起臉孔,張大眼睛,大有所益。

  《瑣碎錄》

  五更時分,以手指蘸少許津液,抹在雙眼上,能消除赤熱。

  《妙方》

  不要長時間注視太陽或月亮、不要長時間注視燈光,注視過久會傷眼睛。

  《繕生集》

  眼睛發(fā)紅時不要與異性同床,犯之會生白內障。

  〔明〕周履靖:《益齡單》

  治近視導引法讀書博弈過度而使視力受損,名叫“肝勞”,非三年閉目不讀不可治愈。古人治“肝勞”有養(yǎng)治的妙法:彭真人患目疾后,不管是白天夜,常瞪目注視,然后閉目一會兒,依法再行,如此積累功夫后,雙目可視秋毫;徐真人患目疾,常在暗室端坐運轉眼珠,反復左右旋轉八十一次,然后閉目集身神再運,沒有幾年便雙眼神光自現,狀如金輪,永除昏暗;施真人歌訣:“運睛除目暗”。這些都是養(yǎng)目的方法。

  摩熱兩手心,熨貼兩眼,每天做14遍,能使眼睛自然沒有障翳。明目去風,沒有比此法更好的。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170

  白開水除目疾在眼疾開始發(fā)生時,用潔凈的開水洗眼,要用潔凈的茶杯來盛水,用潔凈的黑色絹布趁熱淋洗。洗至水混濁時,換潔凈的水再洗,直到洗至水清亮而無污垢后才停止。這樣多洗幾次,眼病就能治愈,水內不用藥,所以是完全的天然水(特別注意水要清潔,杯要潔凈,布要潔凈。——譯注)。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8

  一老人年已八十四歲,夜晚尚能挑燈寫小字。問他原因,說自己得一奇方:每年九月二十三日,用桑葉煎水洗目一次,永絕昏暗。

  〔清〕魏之琇:《續(xù)名醫(yī)類案》卷17《目》

  鼻鼻居于面部的正中,從鼻可以看出全身血液運行的狀況。鼻孔是肺的開竅,其氣上行與腦相通,下行入于肺。如果肺氣清,氣血流通,就不會發(fā)生種種疾??;如果肺氣盛,一有阻滯,則百病叢生。

  〔元〕竇杰:《瘡瘍全書》

  健鼻除患法《古今醫(yī)統(tǒng)》上說:面向東而坐,屏息調氣三次,再以手捻雙鼻孔,能治鼻中之疾。或左右腳交叉兩腿張開,其形如箕,能治鼻中之疾。伸腳而坐,能治鼻中瘡,消除鼻涕唾液,使鼻孔暢通,就能聞味。長期這樣操作練習,能夠聞到很遠很遠地方的味道。

  另一個方法,坐時兩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再合攏兩膝,張開雙足,屏息調氣五次,可治鼻瘡。

  又一個方法,端坐伸腰,慢慢從鼻孔吸氣,再以左手捻鼻,然后慢慢閉目吐氣,能治鼻中瘜肉。

  《養(yǎng)性書》上說:揩鼻能夠潤肺,常用中指在鼻梁兩邊揩二三十遍,使鼻部里外都熱。這就是“灌溉中岳,以潤于肺”的方法。

  《保生秘要》上說:如果患了鼻淵病,鼻子聞不出味道,可運用導引法,用中指尖把掌心搓得很熱很熱,來熨搓迎香二穴,可一邊搓一邊運氣,同時做以下的運功法。

  運功法:滌除雜念,使元神歸于命門,默想腎水升上昆侖,又降于臍中,再從左乳下經絡推至涌泉穴,噓而吸之,又運行至鼻間,行至鼻中患處,搖動尾閭關,若是左側患病就從右鼻肋推至左涌泉,后又念臍滌過腎腧,默想腎水自頂回歸覆于臍中?;蛴蓄a紅及鼻者,就運氣至紅處撤散,升腎水洗肺,久之紅斑自退。

  如果冒風鼻塞,先清肺經。以兩手指擦鼻兩旁,使鼻內外都熱。如果虛火上升,就兩眼看著腳底,加強意念。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172

口腔咽喉咽喉,是飲食水谷的道路;喉嚨,是氣上下往來的通道;會厭,是發(fā)聲的門;口唇,是聲音的窗;舌是聲音語言的機樞;懸壅垂(小舌?!g注),是發(fā)聲的開關;頏顙(咽上上腭與鼻相通的部位?!g注),是氣從此分泄出口鼻的地方;橫骨,受神志支配,控制舌的運動。

  《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

  養(yǎng)口齒妙法《千金方》上說:每天清晨起床后,捻一撮鹽放入口中,以溫水含化,揩齒,然后叩齒百遍,中間不要間斷,不過五天,牙齒就會牢固致密。

  《直指方》上說:“養(yǎng)生的東西很多,都必須要口齒完好。如果不漱口不刷牙,就會招致蛀蟲損壞牙齒?!狈彩鞘疃尽⒕贫?,多藏伏在口齒之間,須時時洗漱,方不至得牙病。早上起床刷牙后,澆水洗手,再漱一口水,吐出掌中,俯頭就掌洗眼,自然會覺得眼睛清亮。堅持一生這樣做,是一種妙法。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177

  口干導引法口干導引法,就是先搓左足心36回,搓右足心36回,按時呼氣吸氣,有津液回至口中即咽下它,這樣反復做六遍。

  又一種方法是默想喉下有一窟涼水,用意念把它提起到口里,或舌頂上腭,或舌壓下腭,就會升上來津液?;蚴悄I水上升,或是涌泉水上升,如果升上來膈熱,口中干燥,就在心頭把它推開。又想腎水升至背,流出心頭洗之,不嘻而吸之,或意念注于背,舌托上腭,就會自然產生津液。

  口干不能說話的導引法:先推開肺經,運腎水洗其心肺;又推其舌肋,肺如華蓋,覆于心頭。口干不能說話的原因,是火旺肺枯,非腎水不能滋潤。

  〔明〕曹士珩:《保生秘要》

  治口瘡法凡是口瘡,不論新病舊病,都可在夜間睡覺時將自己的兩只睪丸以手左右交揉三五十遍,在睡覺時操作,三五回就能好。

  〔金〕李杲:《東垣十書》

  堅齒之法有人問抱樸子怎樣才能使牙齒更牢固。抱樸子說:如能以唾液養(yǎng)齒,以唾液浸泡牙齒,又在清晨叩齒300下,則牙齒永不搖動。另外,口含地黃煎,或含玄月詹湯,或蛇脂丸、礬石丸、九棘散,那么牙齒已經動搖的也會更牢固,有蟲的也能治好。

  又,服靈飛散,可以使已經脫落的牙齒再生。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雜應》

  漱齒現在的人刷牙,常在清晨,這是倒置了。一天飲食的垢毒,都積在齒縫里,應當在晚間刷洗,才能全部洗去污垢,牙齒才不至生病,所以說:“早晨漱口不如晚上漱口?!边@才是善于保養(yǎng)牙齒的方法?,F在有些聰明的人每餐飯后必漱口刷牙,那么牙齒到年老時也還堅固雪白而不朽壞,其保養(yǎng)功夫也于此可見了。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177引《金丹全書》

  《神覽余話》說:“早漱口,不如在睡覺前漱?!比欢缤矶际?,也不是不可以。

  〔清〕曹廷棟:《老老恒言》卷1《晨興》

  叩齒堅牙術牙齒有病乃是因脾胃之火熏蒸所致。早晨睡醒時,叩齒36次,然后用舌攪動牙齦上下,不論遍數,直到津液滿口,才可以咽下。每天這樣做三次才可停止。凡是小解的時候,閉口緊咬牙齒,解完方打開,這樣做會永無齒疾。

  逍遙子說:

  熱極風生齒不寧,侵晨叩漱自清醒。

  若教運用常無隔,還許他年老壯健。

  《逍遙子導引訣》

  舌舌是心臟功能的外現,舌嘗五種味,再把它們分別輸到五臟。心的脈絡系在舌根;脾的脈絡系在舌旁;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腎的津液從舌端而出,然后輸布到五臟,這都是心在主管。

  〔金〕李杲:《東垣十書》

  惜唾真人說:“常吝惜唾液,不要吐在地上,有唾液就含在口里咽下它,能使人保留住精氣,面目有光彩。所以說:‘遠吐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驗橥僖菏侨松砣龑氈?。

  〔明〕息齋居士:《攝生要語》

  平明咽津術清晨睡醒時,即起床端坐,凝神息慮,舌抵上腭,閉口調息,津液自生,漸漸滿口,分作三次,用意念送下。長期這樣做,能使五臟的邪火不上炎,四肢的氣血流暢,百病不生,消除后患,年老不衰。

  逍遙子說:“津液生在舌端,尋常嗽咽入丹田,于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div>

  〔逍遙子導引訣〕

  咽津助眠法如果夜間遇到心火上炎,睡不著覺,就鼓漱滿口津液,分三次咽下。這樣反復數次,即所謂華池之水,能降浮火。

  〔清〕黃凱鈞:《友漁齋醫(yī)話》

  和六液學習養(yǎng)生的方法,不可哭泣流淚,不可多吐唾液,這些都是損失津液的,會使喉與腦干澀。所以真人道士常呼氣吸氣吞咽津液,以調和六液。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10

  臟腑論心蘊藏著神,腎蘊藏著精,脾蘊藏著魂,膽蘊藏著魄。胃接受并消化食物化為氣血,將血傳于肝,將氣傳給肺,而將消化后的食物傳送到脬腸。腎對應北方天乙水,所以蘊藏著精。精初形成時表現為魂魄,受精氣的佐使而并行出入。水能生木,木為水之子,所以膽中蘊藏著魄。心對應南方太虛火,所以蘊藏神而生陽。說魂魄為神的表現是因為它們受神氣的輔助而隨行出入?;鹉苌粒翞榛鹬?,所以脾中蘊藏著魂。人一身以精神為主,支配著魂魄。精、神、魂、魄形成人的性情,血、氣、水、谷形成人的形體。只有內外相濟,才會精神強而魂魄盛。性為天生所存,必有所藏。心能藏神,腎能藏精,脾能藏魂,膽能藏魄。但歸納起來都是藏在心里,而表現在人的言談舉止中,善于運用這種規(guī)律且不違反的人,就有靈性。

  人的形體由地滋養(yǎng),所聚之處叫腑。肺為傳氣的腑,胃為化水谷的腑,并將消化后的食物輸送到脬腸,以便排瀉體內的廢物,所以天地之間,以人為貴。飲食入口后,由食道進入胃中,消化后營養(yǎng)滲入五臟,雜質進入小腸,再次消化后輸入大腸,才分出清濁渣滓。濁留在大腸,津液清的進入膀胱,因為膀胱是津液的腑。在膀胱內又分為清、濁,濁的隨小便溺出,清的進入膽。膽又將清的津液輸送到脾,脾再將其分散輸入五臟,形成涎、唾、涕、淚、汗。食物的營養(yǎng)滲入五臟后,形成五汁。五汁同歸于脾,脾潤和后才化為血運行于五臟六腑,再歸于肝。脾不和就化為痰。血生化氣,充溢五臟六腑而歸于肺,然后氣血化為精,歸于腎。精又生神,歸于心。精藏在二腎之中,稱為命門。神藏在心中,稱為元氣。氣通過肺管由鼻呼出,稱為呼吸。

  《壽世保元·甲集·臟腑論》

  五臟安和則七竅通利五臟的精氣,顯露于面部七竅。肺氣與鼻相通,肺氣調和,鼻就能辨別香臭;心氣與舌相通,心氣調和,舌就能辨別五味;肝氣與目相通,肝氣調和,目就能辨別五色;脾氣與口相通,脾氣調和,口就能辨別五谷之味;腎氣外通于耳,腎氣調和,耳就能辨別五音。如果五臟失調,就會七竅滯澀;六腑不和,則會邪氣留積,氣血郁阻,發(fā)為癰瘍。

  《黃帝內經·靈樞·脈度》

  心心,是身之主,它在人身上的作用相當于君主在一個國家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分為兩個方面:有血肉之心,即心臟,其形狀像未開的蓮花,居于肺之下,肝之上。它主管全身的血和脈。另有神明之心,主管神志。神志是氣血變化而來,是生存的根本。天下萬物通過它而反映于人身,在人心里熙熙攘攘,而又無色無形,要說有呢又看不見在哪里,要說沒有呢卻又分明存在。這心在主宰萬事萬物,它是虛靈不昧的。但與有形的身體相互協(xié)調,凡是心臟生病都是因為憂愁思慮,外邪乘虛而入所致。

  《醫(yī)學入門·心臟》

  用心三忌心一松散,則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則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zhí)著,則萬事不得自然。

  〔明〕呂坤:《呻吟語》卷1《存心》

  養(yǎng)心十二經都聽命于心,所以心是身體的君主。方位上屬南方,季節(jié)上配夏季,五行上屬火。十二經的氣感應于心,十二經的精華都奉養(yǎng)心,所以心是生命的根本,是元神的居府,是氣血的主宰,是脈絡的宗主。因為精神乃是存養(yǎng)于氣中,氣乃是養(yǎng)于精中,這是萬古不變的道理。只有心之精華常常保持充盈,才能分神于其余四臟;只有心之氣常常保持旺盛,才能引精于六腑。這就是心能為君的道理。

  心與腎相連。經書上說:心藏血主脈,它主管腎經,不因為腎屬水而與心相克,反而作它的主宰,所以必然要腎水充足后才能與心火交融,腎水不足就會導致心火上炎,引起心與腎百病叢生。

  所以在心無病之時,有以下兩種方法保養(yǎng)它:一是從心經以養(yǎng)心氣。不要思慮過度,不要壓抑志氣,不要在事情還沒發(fā)生之時就惴惴不安,或在事情已經過去還念念不忘,這些會使神明耗散。若用心過度,就會傷及心之氣。傷了心之氣,就會損傷心之精,則心神不守。試看孔子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有“必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的說法,可知養(yǎng)心之法,到孔孟已經發(fā)展至極點了。孔孟并未說醫(yī),他們的養(yǎng)心之法,卻符合醫(yī)道。

  另一種方法是從腎經來養(yǎng)心之精。不要過度縱欲,不要貪戀女色,否則會“相火上炎”,精不能固。如果縱欲傷腎,就會傷及心之精。傷了心之精,就會傷及心之氣,導致腎水抑制不住心火,心君不能安居于腎宮。所以川翁說:精能夠化生氣,氣能夠化生神,這是榮澤與保衛(wèi)一身的根本方法。養(yǎng)生的人,要先視精為珍寶。精滿則氣旺,氣旺則神旺,神旺則身健,身健則少病。朱丹溪說:腎有閉藏的功能,肝有疏泄的功能。這二臟都有相火,其系統(tǒng)都上屬于心。心為君,屬火,有所感時會心動。心動則引起相火動,那么下面的精就自然泄漏了。由此可見泄漏真精,首先在腎臟,其次累及肝臟,其次傷及心臟,一臟病了就會波及它臟。川翁和朱丹溪揭示了其中的奧妙,可以作為千年萬代養(yǎng)心家的明鑒??墒切氖渌B(yǎng)自然會生病,腎失其所養(yǎng)不也會引起心臟生病嗎?

  況且心主血,血就是精。心氣只是在精受到損傷而失血的情況下才顯得不足。所以血盛就神清智明,血衰就志氣昏蒙。大約火之所以有余,都是由于血不足;而血不足,又能使火更加衰弱。然而心受病的有余與不足,又哪能與運氣司天之火淫、火郁之類屬于外火的視為一同呢?也就只有保守腎精,以使心氣得到鞏固;養(yǎng)護腎臟,以使心神凝聚不散。從而調節(jié)它們之間的有余與不足,使它們之間歸于平和。

  〔清〕沈金鰲:《沈氏尊生書》卷6

  心不離田導引家說:“心不離田,手不離宅?!奔匆馐氐ぬ?,手常摩面之意。這一說法是極有道理的。又說:“得道真人的心,如珠玉藏伏在深淵中;常人之心,如水泡飄浮在水面上?!边@也是十分恰當的比喻。

  〔宋〕蘇軾:《東坡志林》卷1《導引語》

  心息相依氣功古籍上關于珠砂鉛汞龍虎的說法,都是用來借喻人的身心,只有心息相依的說法,最為直截明顯。心主管人的呼吸,呼吸受心的制約,心與呼吸能夠完全和諧一致,人就會精神飽滿而病愈了。

  〔明〕李挻:《醫(yī)學入門·保養(yǎng)說》

  心情平靜則人的呼吸自然會平和調順,入靜久了則氣息自然也會入定。

  〔明〕杜巽才:《霞外雜俎》

  肺肺是呼吸的器官,在五臟中位居最高,受臟腑上朝的清氣,稟清肅之體,其性主降。古人稱肺為“嬌臟”,是因為它不耐邪侵,凡是觸及六淫之氣,就會致病。它的性質是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怕火與風。一旦染上這六淫邪氣,就會失其清肅降令,導致痹塞不通爽。

  〔清〕葉桂:《臨證指南醫(yī)案》

  養(yǎng)肺肺是五臟的華蓋,聲音的出處,皮膚依賴肺而得到潤澤。人如果既被七情所傷,又被六淫之氣所感染,就會呼吸出入不定,導致肺金不清。要使肺金得清,需先調和氣息,氣息調和好了,內心就不躁動,心火自靜,一可下安心,二可寬中體,三默想氣從周身毛孔出入,通行無礙,此時細心參悟,使氣息微微,這就是所謂“真息”。因為氣息從心中起,心靜則氣調,讓每一次呼吸都回歸人體根元,乃可煉成內丹。《心印經》說:“回風混合,百日通靈。”《內經》上說:秋三月,是所謂“收容平藏”、萬物成熟的季節(jié)。天氣勁急,地氣清明,應該早臥早起,雞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定,藉以舒緩三秋的肅殺,精神要內守,使秋氣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馳,令肺氣清勻。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會使肺受傷。如果吃瓜果過多,宜于輕瀉一日,靜息二日,以薤白粥加羊腎空腹服下補之,若無羊腎,可用豬腰代替,勝于服補藥。秋天應該使足部溫暖而使頭部清涼,因為身體會與秋天的清肅之氣相呼應而自發(fā)收斂。從夏至以來,陰氣漸旺,應該使衽席薄一些,以鞏固壽命的基礎。陽氣在上陰氣在下則交爭為寒,陰氣在上陽氣在下則交爭為熱,寒熱交爭,都使肺部受病。如果少陽脈微弦,就是在夏天吃了生冷的食物,積滯于中,到秋天變?yōu)榱〖?。如果足陽明、太陰脈微弦濡而緊,這樣的脈象與時季相違背,恐怕會病勢危急。

  《素問》上說:秋天時被燥氣所傷,到了冬天就會咳嗽,因其“純陽歸空”之故?!睹胤ā飞险f:行住坐臥時,要少說話,經常呼氣吸氣調和內臟氣息,使自己的聲音穩(wěn)定;常咽唾液;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潤肺,使邪火下降,使肺金得清。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卷6《手太陰肺經穴歌》引《導引本經》

  脾脾,屬足太陰經,方位上居中央,五行上屬土,它在體表的呼應者是肌肉,與足陰明胃經相為表里,脾與足陽明胃經調和,則水谷易于腐熟,而后運化水谷之精華來濡養(yǎng)其他經脈。如果不節(jié)制飲食,或被生冷食物所傷,或思慮過度,則使內臟的和諧平衡系統(tǒng)失調,導致或虛或實,于是出現或寒或熱的癥狀。

  〔宋〕嚴用和:《濟生方·脾胃虛實論》

  補脾孫兆嘗說:“補腎不如補脾?!比绻⑽笟鈮?,則飲食良好;飲食良好,則旺榮衛(wèi);榮衛(wèi)既旺,則能滋養(yǎng)骨髓,保精益血。所以《素問》上說:“如果精不足,就補之以味;如果體質不足,則補之以氣。”

  〔宋〕吳彥夔:《傳信適用方》卷上

  養(yǎng)脾脾,居于五臟的中央,它的旺令分別寄于四季之中,五味在里面潛藏并滋長,五神因它的功能而彰著,四肢百骸,皆依賴脾的功能而運動。人如果不節(jié)制飲食,或勞倦過度,就會使脾氣受傷。脾胃一傷,就會引起飲食不消化,口對五味不敏感,四肢困倦,心腹脹滿痞塞,甚至發(fā)生吐泄、腸澼,這些在《內經》等書上都有記載。然而不餓而強迫多吃會使脾勞頓,不渴而強迫多飲會使胃脹,如果吃得過飽,則引起氣脈不通,使心閉塞;如果吃得過少,則身體瘦弱,心懸而不實,意慮不固;如果吃了穢濁之物,則會心識昏迷,坐臥不安;如果吃了不宜之物,則引動舊??;這些都不是保護生命的方法。扼要地說,飲食必須守時、有節(jié)制、不飽不饑才合適。如能這樣,則不單是脾胃清純,五臟六腑也得到調和。

  飲食入口后,由胃脘進入胃中,食物的滋味滲入五臟,食物的質進入小腸,并在小腸被消化。到小腸下口,開始分為清濁二類,濁的是渣滓,進入大腸;清的是津液,進入膀胱,這里是津液之腑;到達膀胱又分清濁,濁的進入小便,清的進入膽,從膽引入脾,而發(fā)散于五臟,變?yōu)榭谙?、唾液、鼻涕、眼淚、汗水,其滋味滲入五臟變成五汁,同歸于脾,脾和乃化血,復歸于臟腑。經書上說:脾旺則能化生萬物,脾衰則生百病。蘇東坡調和自己的脾時,飲食不超過一爵一肉。有請他赴宴的,他就預先寫下下面的話:我這樣做,一是安分守己,以養(yǎng)我的天生之福;二是善待胃,以養(yǎng)我之氣;三是可以節(jié)省費用,名為“養(yǎng)財”。

  善于養(yǎng)生的人,注重從內部保養(yǎng);不善于養(yǎng)生的人,則從外部保養(yǎng);從內部著手的,能使臟腑安恬,血脈調順;從外部著手的,務必要嘗盡天下美味,竭盡飲食的快樂。這樣即使養(yǎng)得身體豐滿肥胖,卻不知酷烈之氣,已經侵蝕到臟腑了。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卷6《足太陰脾經穴歌》引《導引本經》

  養(yǎng)脾以養(yǎng)氣褚澄說:氣因脾得養(yǎng),因肺得通,因腎得泄,因心而役,因肝得以常生。如果心臟虛弱,氣入為蕩;肺臟虛弱,氣入為喘;肝臟虛弱,氣入目昏;腎臟虛弱,氣入腰痛;唯獨脾臟不是這樣,如果脾受食不消化,氣就會一天天衰弱下去,哪里還能有多余的氣來進入虛弱的臟腑呢?

  沂陽生說:脾對于人身關系太大了。思慮過度就會傷脾,吃得過飽而胃部壅塞使脾不能正常運轉,也會傷脾。所以養(yǎng)脾也就是養(yǎng)氣。養(yǎng)氣,乃是養(yǎng)生的第一要義。

  〔明〕王文祿:《醫(yī)先》

  胃胃是五臟六腑的營養(yǎng)匯集之處,食物都先進入胃,五臟六腑接受胃所化生的精微之氣的營養(yǎng)。五味歸五臟,分別歸入同性的所喜之臟。食物味酸的,先歸入肝;食物味苦的先歸心;食物味甜的先歸入脾;食物味辛的先歸入肺;食物味咸的先歸入腎。食物化為津液營衛(wèi),運行周身,其中的糟粕依次下傳于大腸膀胱,化為糞尿,排出體外。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

  養(yǎng)胃胃稱為“水谷之?!?,飲食進入胃里,其精華先輸送到脾,其氣歸于肺。朝上運行,如有與春夏季節(jié)相應的特征,那么水谷精氣將滋養(yǎng)周身,這就是清氣上升;上升后又下輸送到膀胱,如有與秋冬季節(jié)相應的特征,那么糟粕會被排出體外,這就是濁氣下降。如能順應四時之氣,起居有規(guī)律,避開寒熱的攪擾,飲食有節(jié)制,不大喜大怒,而使神志安寧,一年四季都如此,則胃得安。反之,就會損傷脾胃,導致真氣下滑,或下泄而久不能升,這就像有秋冬而無春夏,使供養(yǎng)生長的能量被扼殺,從而百病皆起。或有久升而不降的情況,也會致病。

  〔金〕李杲:《脾胃論》卷下《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間論》

  脾胃論脾胃,是吸收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屬土。能滋養(yǎng)五臟,消化食物,給全身供給營養(yǎng)。所以胃居中宮,在人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脾胃四季都很旺盛,體應四肢。胃的形狀像囊,稱為水谷之海。脾的形狀像手掌,隨呼吸而升降,主導水谷水濕的運化。其致呼吸的,稱為元氣。

  脾居于人體中心,附于胃不停地磨動,所以能將食物消化并傳輸營養(yǎng)給五臟。胃屬戊,脾屬己,以應坤元,萬物因土而得以滋生。三焦中的氣,為人的元氣。五臟六腑的脈,統(tǒng)宗于胃,故人以胃氣為本。凡是善于調養(yǎng)脾胃的人,無不珍惜胃氣。氣健才會呼吸自如,通調順達;氣弱就會積滯、壅澀不堪。運化食物的,是元氣;形成并滋血生氣的,是飲食。氣無時無刻不存在,無時無刻不在運轉,所以無固定的稱謂,也無固定的位置。《內經》上說:脈象中的胃氣,只有氣衰時才能發(fā)現。六腑的脈偏勝而出,獨弦、獨浮、獨洪、獨沉的脈,是脈無胃氣的象征。脈象如屋漏、雀啄的,必定是元氣先竭,然后胃氣不相濟造成的。如氣將絕,則呼吸失常,運化紊亂。大凡膈不舒適、食味不香的人,都是由氣虛引起的。偶爾飲食過度,也只造成一時膨脹,過后就會自然平和。如果久感不適,那一定是元氣虛損而胃氣衰弱。古今論脾胃及內外傷,只有東垣老人最為用心,但繁文衍義,深奧難用。

  導致內傷有三個因素:一是飲食勞倦,就會傷脾。這是常人易患的病,因而氣血不足、胃脘陽氣不能升舉,宜用補中益氣湯來治。二是嗜欲而傷脾,這是富貴之人?;嫉牟?。因恣食厚味而生痰泥膈,放縱情欲而耗精散氣?!秲冉洝氛f:腎為胃的關。腎脈起于腳底涌泉穴,上股內廉,夾任脈,抵咽喉。精血枯則無潤滑之能力,故吞咽艱難,胸膈不舒爽,宜用六君子湯加紅花三分、鹽炒知母一錢治療。三是飲食過量,腸胃受損。這是勞作之人?;嫉牟?,宜用保和丸、三因和中丸治療。

  以上是內傷產生的緣由,如果要治本,主要在于養(yǎng)心健脾疏肝。心氣平和則脾土榮昌。心火,是脾土之母;肝木是脾土的大敵,所以疏肝則胃氣通調。肺為傳氣的器官,肺主氣對應五行中的金,肺金有力則能使肝木平,不致膈悶。但人們多用香燥耗氣的舊方來治,造成很多失誤。我有家傳三因和中健脾丸,脾胃病可通用,它的功效無法盡述。只知枳術丸為治脾胃病之藥的人,孤陋寡聞。認為健脾養(yǎng)胃藥可以久服的人,更是大錯特錯。因為這類藥常服不只無效,而且會耗損真氣。凡是深諳《素問》、《難經》要旨的人,察安危全在于胃氣。因為三焦具有調節(jié)各臟腑機能活動和參與調節(jié)體液代謝的功能,是元氣產生的地方。治內傷不知惜氣的人,只是一知半解,學習時應深思。

  《壽世保元·甲集·脾胃論》

  肝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功用是充實筋脈與生養(yǎng)血氣。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

  養(yǎng)肝肝開竅于目,人睡眠時血就回歸肝臟,眼受血就能視物。睡眠被稱為“無名惑復之火”,不可縱性多睡,也不可不睡。若膽虛寒而不睡眠,則精神困倦,忐慮不安;肝實熱而睡眠過多,則若慧鏡被灰塵所掩,善根被埋滅一樣,都不是調和肝膽、伏制睡魔的方法。扼要地說,不要嗔怒,不要白天睡覺,睡覺時只是身體在睡而不要讓元神睡。大概睡眠時的養(yǎng)精蓄銳,乃是身體的靈性所在,人如能少睡,則身體與元神都保持清醒而智識明凈,不但神氣清爽,夢寐也安。如果貪睡則心中血潮,元神脫離軀體而外逸,不但性靈好似被云霧所掩,神智也隨境昏迷。張三豐曾說:“捉取夢中之夢,搜尋玄上之玄。自從識得娘生面,笑指蓬萊在目前?!本褪钦f的這個道理。《內經》上說:“春天的三個月,是所謂推陳出新、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天地間俱顯出勃勃生機,草木得以繁榮。人們應當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頭發(fā),舒張形體,使神志隨春天生氣而勃發(fā)。這正是春天生長之氣所要求的正確呼應,人體養(yǎng)生的必由之路?!边`背這個道理就會傷肝,這也是不能不知道的。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卷7

  肝屬木,藏血,是魂的居所。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厲害,常常發(fā)怒,會血枯而魂散。所以善養(yǎng)肝臟者,最須戒暴怒。

  〔明〕章潢:《圖書編》

  養(yǎng)肝切須戒忿《圣濟經》上說:探求是什么化為四時的,第一個就是木;推究是什么在保養(yǎng)十二經,第一個就是肝。婦人懷孕一月,是厥陰肝經在養(yǎng)胞胎。肝,是春陽發(fā)動的開始,是萬物生長的源泉。所以要戒怒以養(yǎng)陽氣,而使先天之氣無窮無盡源源相生。肝主色,體內氣和,則體有光澤;體內氣傷,則面容枯槁。所以養(yǎng)肝要戒怒,這是養(yǎng)生法的第一要義。

  〔明〕俞牟:《續(xù)醫(yī)說》

  膽膽,是“中正之官”,人的決斷力就出于膽。膽又為“中清之腑”,主藏而不主瀉,所以它的功能與其他臟腑不同。膽腑之氣,直接得自于先天甲木之氣,起于少陰,發(fā)于厥陰,這是二陰的真精所生,用來作為膽腑的神妙運作。經書上說:少陽連腎,腎上連肺。少陽起于夜半子時,其氣上升,以呼應肺的治理節(jié)律。它是腎的天根,則與下相通;呼應肺的節(jié)律,則與上相通。它之所以能與上下相通,是因為它中和。又因為它與上下相通而得游行三焦,并且到達三焦控制的部位,能致用于陽明經,所以十一經都通過膽氣來達到中和。經書上說:少火生氣,用少陽即嫩陽為生氣之首。所以肝的功用,能起九地而升地德,也能出三陽而布天德,這些都是少陽的神妙運作,也是十一經所以取決于膽之故,豈止是為“中正之官”,為“五神之決斷”而已;然而膽作為一腑,既獨居于清靜安寧之中,又出其沖和之氣以溫養(yǎng)其他各臟,就此而言,恰宜有“中清之腑”之名。

  〔清〕沈金鰲:《沈氏尊生書》卷10

  腎腎,是藏精與神的所在,是性命的根本,與耳相通。男子其腎功能在閉精;女子其腎功能在包血。腎與膀胱為表里,足少陰、太陽是腎之經。

  〔漢〕華佗:《中藏經·論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主閉藏的是腎,司疏泄的是肝。此二臟都有相火,其系統(tǒng)上屬于心。心,為君火,被外物所感則易動,心一動,相火隨之而動;相火動,則精自走。心動時相火相應而起,即使不交會,也暗流而疏泄矣。

  〔元〕朱震亨:《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內經》上說:“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根,源的意思。世上沒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樹。澄清江河水流的源頭則中下游自然清澈,灌溉樹根則枝繁葉茂,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擅長醫(yī)道的,必推求疾病發(fā)生的根本。

  而人生之根本有先天后天的分別。先天的根本在腎,腎與北方之水相應,水是天之源;后天的根本在脾,脾與中宮之土相應,土乃是生育萬物的母親。

  為什么說腎是先天的根本呢?因為嬰兒在沒有形成之前,先結胞胎,胞胎內部空曠,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就是臍帶,連蕊就是兩腎,生命就寓于其中。腎屬水,水生木,于是生成肝;木生火,于是生成心;火生土,于是生成脾;土生金,于是生成肺。五臟生成之后,六腑隨之成,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經說:“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還沒有此身之前,已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憑借兩腎來作為人生的開始,所以說,先天之本在腎。

  為什么說脾是后天的根本呢?因為嬰兒生下來后,一天不進飲食就會饑餓,七天不進飲食就會腸胃涸絕而死。經書上說:糧食富足能正常生長,糧食斷絕就會滅亡,這就像軍隊的糧食一樣,后方糧草一斷絕,前方萬眾頃刻解散;人身胃氣一旦發(fā)生病變,則百藥難施。自從有這個身體,就必須依賴谷氣方能生長,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人正是憑借谷氣以養(yǎng)生命。所以說:后天之本在脾。

  上古的圣人,為了說明腎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就在脈象論中說:“人有尺脈,就像樹有根,即使枝葉枯槁,根部還能自己復活?!睘榱苏f明脾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就在脈象論中說:“人有胃氣就能生,無胃氣就只有死?!彼詫τ趥。卦\太溪,以審察腎氣的盛衰;必診沖陽,以審察胃氣的有無。如果這兩脈還好,其他的脈就可以不問了。

  〔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

  保身以安心養(yǎng)腎為主保身以安心養(yǎng)腎為主。心能安必然不被外物所?;螅I能得到保養(yǎng)則腎水不會外泄。心不被外物所?;?,人就不會因神志飄搖而得病,而且心腧也會安寧;腎水不向外沖擊,則不會發(fā)生精血干枯的病癥,而且腎水也會更加澄明。腎水清澄則命門之火不會上沖,心志安寧則心神之火能下照。心神與腎精交匯聚合,便可以消除疾病,這樣才可以進一步談及修身之道。

  〔明〕張君實:《張三豐先生全集·道言類·道言淺近說》

  養(yǎng)腎切須戒色腎在五臟中處于最下位置,五行屬水,功用是藏精。因為“天一生水”先生兩腎,所以腎是人身之本位,立命之根基。天地間凡是有血氣的生物,莫不對異性有欲望。所以火與水違反常規(guī)道路而運行,情欲竭盡時,元精乃脫離根本而去,所以生身的地方也是殺身的地方。君子學《易經》、玩《損》卦之大象,于是斷絕情欲,譬如從源頭上預防并塞住水流的漏失。損掉一個欲望又損掉一個欲望,最后至于沒有欲望可損,而返璞歸真。所以要培固壽命的根本,首先是要切戒色欲。

  〔明〕章潢:《圖書編》

  腰為腎之腑腰,是腎的居府,如果腰部活動不靈,就表明腎臟衰疲了。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

  擦腎腧穴在臨睡時,坐在床上,讓雙腳垂下,解開衣服,屏息閉氣,舌頭拄抵上腭,目視頭頂,提縮肛門,以手摩擦兩腎腧穴,各一百二十次,越多越好。摩畢,叩齒,然后安睡。專治腎元虛冷,小便滑數。

  〔元〕鄭鉉:《壽親養(yǎng)老新書》

  腎病導引術久患腎病的,可以在寅時(晨3~5點?!g注)面向南方,凈心寧神,不亂思想,然后閉氣不呼吸,如此七遍,再以引頸咽氣使氣順暢,像吞咽很硬之物一樣,如此七遍后,吞咽舌下津液,越多越好。

  《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

  暖外腎《明道雜志》載:洛陽人劉幾,七十余歲了,還精神不衰,肢體輕健,大量飲酒。我常聽說他善于養(yǎng)生,因此去問他。劉幾說:“我有房中補導術,打算傳授給你?!蔽艺f:“我官小位卑,家里只有拙妻,哪里還需要房中補導術!”我見劉幾每一次飲酒,都用酒來漱口,即使醉了也不忘記,說這樣可以使牙齒無病。申時后,吃少許食物則已。

  劉幾有一個女婿名叫陳令,很懂他的房中補導術,說只不過是溫暖外腎而已。其法是用雙手捧起睪丸而使之溫暖,默坐調息。至十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譯注),則兩腎融液如泥,浸漬入腰間,這個方法很妙。又《菽園雜記》說:“回回教門中善于保養(yǎng)身體的,并無其他方法,只不過是溫暖外腎,使之不受寒。見南方人穿夏布褂,他們認為不對,這是怕受涼傷及外腎之故。說夜間睡覺時應當用手握住睪丸使之溫暖,說這是人的性命之根本,不可不保護。”這個說法最有理。

  〔清〕褚人獲:《堅瓠集》秘集卷3

  命門人身上的兩腎,并不都是腎,左邊一個是腎,右邊一個是命門。命門是所有精與神的居府,作為生命和十二經之根本的臍下腎系于此處,所以命門是維持生命的門戶。男子在此藏精,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女子于此系胞,即受胎之所;所以命門掌管著人的生殖機能。

  《難經·三十六難》

  人身的兩腎,本來就是真元的根本,是性命攸關之處,雖然腎屬水,而實乃相火寓于其中,這與水中的龍火之象相似,會隨著生命的活動而發(fā)動其相火。我認為應該把兩腎總稱為命門,這命門穴正像門中的門橛門楔一樣,主管生命之門的開與關。當命門穴安靜地關合時,是一陰之真水在涵養(yǎng)著;當其活動而打開時,是龍雷之相火在鼓舞。水是它的常態(tài),火是它的應變狀態(tài)。如果單獨指右腎為相火,并把它配屬于三焦,恐怕說得還不精要,不知讀者認為怎樣?

  〔明〕虞摶:《醫(yī)學正傳·醫(yī)學或問》

  命門就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正處于整個身體的正中點上?!兑住匪f的“一陽陷于二陰之中”,《內經》所說的“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之處,就是命門。稱“命門”,是因它是人身的真正君主,是全身混混沌沌的陰陽二氣源出源入的太極,它沒有形象,只是一種元氣發(fā)動之機,在兩腎之中,這里是它安居的住宅??梢娒T是十二經脈的主宰。如果腎沒有它,就不能為“作強之官”;如果三焦沒有它,三焦之氣就不化,人體水道就不能正常運行;如果脾胃沒有它,就不能腐熟食物,也就沒有供給五臟的營養(yǎng);如果肝膽沒有它,則此“將軍之官”就不具備將軍的決斷力,也就沒有謀略智慮;如果大小腸沒有它,就不能適應消化的需要,而大小便也會閉結;如果心臟沒有它,就會神智昏迷,而所有的事都無法應對,這正是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也”。我有一個比喻,這就像元宵夜的鰲山走馬燈,拜的人、舞的人、飛的人、走的人,沒有哪一角色不齊全,而其中間只是一枝火在掌令而已。火旺時各人的動作就疾速,火弱時各人的動作也就遲緩,火一熄滅,則全都寂然不動,既然說它是樹立生命的門戶,那么這火就是人身最大的寶物。

  〔明〕趙獻可:《醫(yī)貫·內經十二官論》

  丹田道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宮金闕中,這里是中丹田;或在人兩眉之間,向里行進一寸是明堂,二寸是洞房,三寸是上丹田。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地真》

  道家的三一學說,指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總稱為三丹田。入道的人能使三回復為一,使一又變?yōu)槿Hぬ锸蔷珰馍竦木邮?。有人說下丹田關元是精的居室,中丹田絳宮是神的居室,那么上丹田泥丸就是氣的居室了。但上丹田又分明不是氣的居室。有人說下丹田為氣海,可以作為氣的居室,那么精的居室又在哪里呢?把中丹田作為精的居室固然不可,但把上丹田作為精的居室則更不可。由此可知下丹田雖然名為“氣?!保鋵嵤蔷木邮?。況且下丹田并不專在氣海,乃在脾臍與兩腎之間。因為臍與腎是人生稟受先天生命的開始之處,那么下丹田是精的居室也就無可懷疑了。又對于“氣海”有兩種說法,以前說氣海在臍下,《黃帝內經·素問》則說“膻中,氣海也,在兩乳間”。按照《素問》所說的,那么對于中丹田是氣的居室也就無可懷疑了。精已居于下丹田了,氣已居于中丹田了,神不居于上丹田,又到哪里去住呢?這就是精氣神三一的位置。道家雖然以三丹田來作為精、氣、神的居室,而不分別說明它們的位置,所以另外加以說明。

  〔元〕李冶:《敬齋古今黃主》卷6

  性根命蒂上丹田為性根,下丹田為命蒂。白玉蟾真人說:人生在母腹中時,其臍蒂與母臍蒂相連,母親呼吸則胎兒呼吸。出生后剪去臍蒂,就各自呼吸。因稟受了父母一點凡氣而藏于下丹田中,寄養(yǎng)形體于母親的腎。下丹田又叫玄關,前面對著臍,后面對著腎,位于臍、腎中間。連起來如環(huán)狀,寬一寸三分,周圍有八個孔。前后二孔與天地乾坤相對,上通于頭頂泥丸宮,下徹于腳底涌泉穴;旁邊六孔,分別對應于坎、離、震、巽、兌、艮六卦,與六腑相通。一身之氣,都聚于此,如水之東流,如車輻之集中于軸心。所以下丹田為生命的要基,其性即泥丸,而寄體于心。泥丸在人的頭部、明堂之間,六合之內,稱為腦頂門。所以世人稱腦頂門為囟門,囟即性。囟開則有記憶,囟合則忘記,所以泥丸稱為性根。人只有知道了性根、命蒂,才可能談修煉養(yǎng)生。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10

  至氣于關人體之氣宜于宣暢,卻被阻礙;身體宜協(xié)調,卻被養(yǎng)得臃腫;神宜平舒,卻被抑制;那么其身心一定不會很和諧平衡。善于養(yǎng)生的人,當使身心平和。鄰臍二寸之處,叫做“關”。關,其作用是關藏呼吸之氣,以稟受于四肢。所以氣息深長的人用“關”呼吸。氣息短促的人,其氣稍微提得高些,其脈稍微急促一些,其神稍微散漫一些;能夠達到以肩腧來呼吸,則其身舒暢,其神稍微專注;再到能用“關”來呼吸,則其氣滿溢。所以養(yǎng)壽的人,當“至氣于關”(即用丹田呼吸法?!g注)這是要術。

  〔漢〕仲長統(tǒng):《昌言》

  卻疾秘訣那些養(yǎng)生的人,不知道丹田所在,是指臍下一寸三分而言,這里是人稟受先天之氣的地方,就像果實從果蒂汲取養(yǎng)分一樣。水火的升降,以此處為中宮。氣脈的上下,以此為根地。如果根地阻塞不通,水火就不能正常升降,導致心火炎爍,腎水枯竭,百病由此而生??赡艹霈F上部頭昏眼花,下部腰疼疝凝痔結等癥狀。甚至可能真陽不固,多致夭折,實在可悲。如果人們實行卻病延年之法,或行或坐或立或臥皆念念不忘,則半月之間,血氣就會遵循規(guī)律而不亂,真精元神就從內得到鞏固而不動搖,使衰弱的人重新振作,萎厥的人得到治愈,疲癃者恢復健康,面色枯槁者回復溫潤之色,頓覺增精補髓,養(yǎng)氣助陽,眼目光明,疝痔消滅,身輕力健,百病全消,此法動作簡單效果神速,實在是保身之要道,卻病之秘訣。

  〔明〕龔居中:《紅爐點雪·卻病秘訣》

  凝抱丹田術元神一出,便把它收入丹田;元神回到身中,元氣也自然回來了。這樣朝朝暮暮不間斷,自然能夠煉成內丹。平時靜坐,存想元神入于丹田,與呼吸相一致。半月可使丹田完固,百日可使靈明漸通,須持之以恒,不可中止。逍遙子詩:“丹田完固氣歸根,氣聚神凝道合真。久視定須從此始,莫教虛度好光陰?!薄跺羞b子導引訣》

  養(yǎng)臍強身術人的肚臍,在生成時,父精母血相受,凝結胞胎于混沌之中,從太極未分之時,一氣分得二穴,穴中始產四穴,外通二腎,內長赤白二脈。四穴之中,分為表里,在母腹中,母親呼吸胎兒也呼吸,這一身臍帶,像花果在枝上而通過蒂來獲取養(yǎng)分一樣。一月一周地生長,真氣漸漸充足,胎衣產下之后,臍帶未脫,且緩斷;如果臍門未閉,感風傷寒,就會損傷嬰兒真氣,可用艾火熏蒸數次,能保真氣無患。出生二十一年后,臍門自閉,唯覺臍口深,這是因為陽盛年長,沉淪于五味,陷溺于五音,探突于五氣,外耗精神,內傷生冷,而致真氣不得順暢,所以用長生延壽丹來蒸臍固蒂,就像水灌土培可使草木根莖自然壯茂之法一樣。人們常常依此法熏蒸,可使榮衛(wèi)調和,能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隨之健壯,其中自有神妙。

  《醫(yī)學入門》

  陰陽天地的規(guī)律,是用陰陽二氣來生養(yǎng)萬物;人生的規(guī)律,是用陰陽二氣來滋養(yǎng)身體。

  〔明〕張介賓:《類經附翼·醫(yī)易義》

  陰陽的關鍵,在于陽氣安靜而不妄動,生命才能長久。如果陰或陽單方面偏勝,失去平衡協(xié)調,就如同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因此可說,陰陽調和,是圣人最好的養(yǎng)生方法。如果陽氣過強而妄動,不能秘藏,那么陰氣就要虧耗;陰氣和平,陽氣秘藏,精神就會旺盛;如果陰陽離析而不相交,那精氣也就隨之而竭盡了。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陰是蓄藏精氣的,陽是保衛(wèi)人體外部的。假如陰不勝陽,則血脈流動緊迫急速,會生病發(fā)狂;如果陽不勝陰,五臟之氣就會相互亂串,以致九竅不通。所以圣人主張調和陰陽,使人注意平衡,不使偏勝,因而筋脈舒和,骨髓堅固,氣血暢通,這樣就能夠內外調和,不受邪氣的傷害,耳聰目明,氣的運行也就能始終如常了。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黃帝問:“怎樣能夠使陰陽得以調和呢?”岐伯答:“能夠知道七損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陰陽調和。不能借用七損八益,就會早早衰弱。就一般人說,年到四十,陰氣已經減了一半,起居動作,就顯得衰弱;到了五十歲,就身體笨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陰精衰憊,氣大衰,九竅不通,陰虛于下,陽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淚都出現了。所以說,懂的人,就強??;不懂的人,就容易衰老。同樣都是稟受陰陽而生,結果卻不相同。聰明的人洞察一般規(guī)律,愚蠢的人,卻認作僅僅是個別。愚蠢的人,常感到體力不足,聰明的人,卻感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會耳聰目明,身輕體壯。即使身體本已衰老,也可以煥發(fā)青春;本來就強壯的人,就更強健了。所以圣人為無為之事,以恬靜為快樂,在清虛的環(huán)境尋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壽命就無窮無盡,與天地長存。這就是圣人的養(yǎng)生方法啊!”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調攝陰陽天屬陽,地屬陰。陽是生的根本,陰是死的基兆。人得天地陰陽之輔佐,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陽中之陽,名為高真,陰中之陰,名為幽鬼。所以鐘于陽者壽長,鐘于陰者壽短。多熱是陽所主,多寒是陰所生。陽在上,陰在下;陽行迅速,陰行舒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衡則天地清和人氣安寧。陰陽失調則天地否塞人氣痿厥。所以天地得其陽就炎熱,得其陰就寒涼。

  子時前至午時后為陽,午時后至子時前為陰,陰陽之氣的發(fā)生壯大與斂藏,各有其時,陰陽循環(huán)交替,無休無止。人如能順應它,就可謂聰明了。《金匱》說:“秋天開始時養(yǎng)陽,春天開始時養(yǎng)陰,使陽氣不散失于外,使陰氣不侵入體內,使水火相濟,陰陽協(xié)調。人們若能依照這個道理來養(yǎng)生,就永遠不會被病魔所困而消沉。”就是這個道理。

  凡愚之人哪里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常常輕舉妄動,自招其禍,以風、寒、暑、濕、饑、飽、勞、役來摧殘自己的身體,消損自己的精神,束縛羈絆自身,而死生危急矣。死生之至理,須陰陽之氣平和中正,清朗明凈。陰氣不向下而向上,這叫“斷絡”;陽氣上升而不下降,這叫“絕經”。陰中之邪名“濁”,陽中之邪名“清”。火到坎水之位,水到離火之位,方為陰陽相應,能致和平。陰不足,則以水濟之;陽不足,則以火濟之。陰陽之濟互平,陰陽相轉相化。陰宜常損,陽宜常盈。陰陽不出現一方偏盛而居中,則為陰陽勻停。順陰者多死亡,順陽者多長生。天地陰陽,五行之道,留駐于人身之中。人能夠得其神妙者,可以逃出陰陽之數的掌握,奪得天地造化的機樞,暢悅于五行要義之間,而使生命無有終極。

  《中藏經·調攝陰陽篇》

  水火既濟天地造化的玄奧之處,在水火而已。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鹦在吷?,故宜使之下降;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升。這樣水向上火向下,就名為交。交就是既濟,不交就是未濟。交為生之象,不交為死之象。所以干旱時植物不會生長,這是火偏盛的惡果。太澇時植物也不能生長,這是水偏盛的惡果。用陽光溫暖植物,用雨露滋養(yǎng)植物,水火和平,生物就會繁盛,大自然的道理就是這樣。

  人身的水火,就是陰陽,也即是氣血。沒有陽,就無從生陰;沒有陰,陽就不能轉化。但是事物不是藏伏于陰,而是生化于陽。譬如春夏生而秋冬藏一樣。又如面向陽光的草容易繁榮,潛伏陰面的花卉容易枯萎一樣。所以氣與血都很重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前;陰與陽都同樣需要,而養(yǎng)陽在滋陰之上。這不是認為火寶貴而抑制了水,是因為不這樣做就得不到整個身心的平衡。一些平庸的醫(yī)生不懂這個道理,而汲汲于滋陰,戰(zhàn)戰(zhàn)于溫補,他們難道不懂秋冬之氣不能生長萬物嗎?為什么不效法天地之陰陽使病體通暢呢?

  〔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

  氣喻昌說:天,是積氣而成;地,是積形而成;人,是積氣以成形。正因為人是積氣以成形,所以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對于形體非常之重要,然而身體之中,有營氣,有衛(wèi)氣,有宗氣,有臟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它們相互之間有所區(qū)分。而能夠統(tǒng)攝營衛(wèi)臟腑經絡之氣而使它們充滿整個身體不留一絲縫隙,循環(huán)不息,使全身處處都靈活的,則全靠胸中大氣在斡旋。

  〔清〕喻昌:《醫(yī)門法律》卷1《先哲格言》

  元氣我們平常所說的“神氣”,就是指人的元氣。如果一個人的元氣完固,那么他的真精與心神一定很旺盛,這是無可爭議的。如果一個人的元氣微弱,那么他的神氣就會走失一部分;如果元氣太過微弱,他的神氣就會全部散去,神氣喪盡則生命也就停止了。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傳忠錄·虛實篇》

  元氣論道家神秘論說:“天下的人,只要注重養(yǎng)生,都可以永遠不死。”這話太夸張了。為什么?人自從斷奶以后,從嬰孩成長到少年至壯年,一天比一天強盛;而為什么四十歲以后,飲食奉養(yǎng)和以前一樣,卻一天比一天衰弱呢?有人說:“是嗜好色欲殺了他?!蹦蔷蛿嘟^嗜欲,可以不死嗎?又有人說:“是勞累害了他?!蹦蔷筒粍趧樱梢圆凰绬??又有人說:“是思慮擾亂了他的心神?!蹦蔷筒凰紤],可以不死嗎?如果真能斷絕嗜欲、不去勞動、減少思慮,那么免除疾病與夭折是能夠的,而隨著年老出現的眼睛失神,身體衰竭而后死去的情況,還是和眾人一樣,況且四十歲以前,不是沒有嗜欲、多勞、思慮,還是一天一天地生長;四十歲以后,即使沒有嗜欲、勞苦、思慮,也會一天一天地衰弱,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人在成長階段時,看到夏蟲而嗤笑它,認為這東西的生死歷程何其短暫,而不知自己實際上也是這樣,當一個人在生成之時,已被決定了。所謂被決定的因素,是指元氣。這元氣,看不見,求不著,附于氣血之內,而它在氣血之前主宰著整個生命。元氣在生成之時已被決定,就像把柴放進火中燃燒,開始燃得很微弱,漸漸隨著時間推移而猛烈,等到柴耗盡,火也就熄了。燃燒時間有長短的分別,這是柴的質量不同所致。所以終身不生病的人,是元氣自然耗盡而死,這是所謂的終其天年。至于生病的人,如果沒有傷及元氣,那么即使病得很重,也不會死;如果傷了元氣,那么即使病得很輕也會死去。這其中又有詳細的區(qū)分,有的是元氣先受傷而后生病,這種病人沒法救治;有的是因為生病而傷及元氣,這可以提前預防;也有因誤治而傷及元氣的;有雖然元氣受傷而傷得不嚴重,還可以保全的;這種情況須分別對待,所以診治病人,判定病人的生死,不是看病的輕重,而是看元氣的有無,這樣判斷的結果百不失一。

  那么人身中的元氣究竟在哪里呢?五臟中各有其本臟的真精,這是元氣的分體,至于元氣的根本所在,就是道家說的“丹田”,《難經》上說的“命門”,《內經》上說的“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之處。陰陽的開合在于此處,呼吸的出入在于此處,它無火而能使周身溫暖,無水而能使五臟滋潤。這里有一線元氣,則有一線生氣,人之生命,全賴于此。

  如果生了疾病又怎樣保全呢?元氣雖然自有根本所在,而實又與臟腑相連。如果下藥時寒、熱、攻、補之法用錯了,那會使實處更實虛處更虛,必有一臟大受其害。病邪入于臟腑,則臟腑之本精不能延續(xù),那么元氣就無所附會之處,而使元氣受傷。所以人的全身每一處都須謹慎保護,藥物不可輕易試用。至于預防的方法,只有高明之人能夠在生病以前就著手考慮,不使病邪之勢已經強橫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始終保持元氣的完固,那么自然能夠把病邪擋在體外。如果病邪很厲害,已侵入人體,那就要趁它還未傷及元氣之時,與之作一背城死戰(zhàn),千萬不要猶疑延誤而事后生悔,這就是神明之術。至于說到想與天地造化爭權較勢,而使天下的人永遠不死,那是沒有這個道理的。

  〔清〕徐大椿:《醫(yī)學源流論》

  元氣與谷氣水谷之氣勝過元氣,其人肥胖而壽命不高;元氣勝過水谷之氣,其人瘦削而壽命很長。養(yǎng)生之法,應常使水谷之氣較少,就不會生病。

  〔三國·吳〕楊泉:《物理論》

  宗氣宗氣就是運動的氣。凡是呼吸、語言、聲音,以及肢體的運動,筋骨之強弱,都是宗氣的功用。如果宗氣虛,就表現為短促少氣;宗氣實,就表現為喘渴脹滿。

  〔清〕周學海:《讀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

  營氣營是水谷所化成的精氣,調和五臟,散布在六腑,并進入脈中,循著經脈的道路而上下,具有貫通五臟、聯絡六腑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

  衛(wèi)氣衛(wèi)是水谷所化成的悍氣,悍氣是急滑的,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只循行于皮膚之中,腠理之間,上熏蒸于肓膜,下散布于胸腹。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

  營與衛(wèi)人的精氣受于水谷化生的精微,食物入胃后,其精微傳注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因此而得到營養(yǎng)。其中清的叫做營氣,濁的叫做衛(wèi)氣。營氣運行于脈中,衛(wèi)氣運行于脈外,營衛(wèi)之氣運行周身而無休無止,一晝夜中各自循行五十周,然后會合一次。陰陽表里的經脈依次承接,相互貫通,如圓環(huán)一樣,沒有始終。

  《難經·三十難》

  調氣百病因氣而生,正是因為氣的功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和的狀態(tài),就會無所不病。所以人身外有六氣之侵,內有九氣之亂。而病之為虛、為實、為熱、為寒以及種種說不出來的變狀,要推求它們的根本,那么一個“氣”字就足以概括了。大概氣有不調之處,就是病根所在之處。所以只有聰慧不凡的人,才能見病根處,集中力量調治這一處。調理得好,治病就像解開繩結,化除雪污一般,舉手之間就使人好轉,確實不難。但是很多人做不到,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氣的運行規(guī)律及致病道理,也不知調和的方法。自河間相傳以來,都說木香、檳榔可以調氣,這見識簡直太淺薄了。

  所謂調氣,就是調和那不和諧的部位。凡是氣有不正,都要依賴調和,比如邪氣在表,使之散發(fā)就是調;邪氣在里,使之順行就是調;實邪壅滯,使之下瀉就是調;虛弱疲困,服用補劑就是調。務使平衡之氣更加完固,使不平衡的氣恢復平衡,使氣必清必靜,各安其位,則能無病不除,這就是調氣之大法。此外,比如按摩、導引、針灸、熨洗,可以調經絡之氣;又喜能克制憂,悲能克制怒,怒能克制思,思能克制恐,恐能克制喜,可以調情志之氣;又如五谷、五菜、五畜,可以調化育之氣;又如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避免風寒、節(jié)制飲食、重視起居、調節(jié)喜怒,可以調養(yǎng)生之氣。至于更妙的方法,如互根互用人身精氣,顛倒施治人身陰陽,似應閉塞其氣而用疏導之法,似應疏導其氣而用閉塞之法;或眾人診治某處有癥結而我獨判無;或病實在此而治彼;這些都是只有智慧超人者才能看見還沒有發(fā)生的病,只有仁愛慈善者才能愛惜病人固有的精氣。像這些哪一樣不是調氣的方法呢?人能夠懂得這個道理,則豈止用于治病,內而身心外而民政皆可用這種方法,沒有不能調和的。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調氣》

  養(yǎng)氣人稟受天地之氣以生,必有一段元氣化育于受胎之前,這就是道家所謂的“先天祖氣”。又有后天之氣,是呼吸往來運行充滿于全身,它與先天之氣同出一源,不過名稱不同。先天之氣氤氤氳氳(氣、光、色混合鼓蕩的狀態(tài)。——譯注),在無形之中生發(fā);而后天則有形而可見;先天之氣恍恍惚惚,無象而潛藏;后天則有象而可尋。其實先天后天乃為一物而已。所以養(yǎng)氣之學不可不推究先天后天之氣,孟子的“蹶趨動心”之說宜細加把玩。具體說來,養(yǎng)氣的方法,行走時須慢而穩(wěn)健,站立時須身定而恭,坐時須端正挺直,說話聲音須低而溫和。一舉一動,都須端莊祥和,閑適安泰,當在運動中習和穩(wěn),應對中習靜定,使己身常在太和元氣、道家境界里。這樣長久實行,自有圣賢前輩之氣象。

  〔明〕袁黃:《攝生三要·養(yǎng)氣》

  氣,宜柔和,不宜強硬;宜順暢,不宜逆結;宜靜定,不宜錯亂;宜匯聚,不宜散發(fā)。故道家最忌發(fā)怒。發(fā)怒時,則氣強硬而不柔和,逆結而不順暢,錯亂而不定位,發(fā)散而不匯聚。如果強用怒氣,則令人發(fā)咳。所以學道的人,使其氣順暢如光風霽月、景星慶云,無一毫乖戾之氣,而后可練功。又吃生菜肥鮮之類食物,也令人之氣強硬而難閉;吃與時季相違或易動搖人身真氣的食物,也令人之氣逆亂。又多思令人氣亂,多言令人氣散,都應該深戒。

  〔明〕袁黃:《祈嗣真詮·養(yǎng)氣》

  氣亂作火氣對人身有捍衛(wèi)沖和的作用,它永不停息,如果氣被擾亂而妄動,脫離正常通道,就變?yōu)榛?。當氣平和的時候,外護其表,復行于內,周流一身,如連環(huán)之首尾相貫無始無終,出入升降,互相銜接而形成規(guī)律運動,其源出于中焦,總攝于肺,氣何曾對人有害呢?及至七情交替來進攻,五志時常來發(fā)難,則使氣乖戾失常,清氣驟然變?yōu)闈釟?,順暢的氣受到阻礙而秩序擾亂,體表則因失去衛(wèi)護而不柔和,體內則因失去健悍而少下降,營運漸遠,肺不能主持,氣則妄動不已,于是五志厥陽之火上升,燔灼于肺,氣乃病。為什么呢?氣本來屬陽,反勝則為火,劉河間說:“五志過極,則為火也?!?/div>

  〔明〕戴思恭:《金匱鉤玄·氣屬陽動作火論》

  血血,灌溉一身無所不至,所以凡是七竅的聰靈、四肢的活動、筋骨的柔和、肌肉的豐盛,乃至滋潤臟腑、安定神魂、潤澤面色、充實營衛(wèi),以至使津液得以通行、二便得以調暢,凡此種種,都無一不是血的功用。所以人有形體,全賴血養(yǎng),故血衰則形體萎縮,血敗則形體隨之而壞。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血證》

  血,是水谷所化的精氣,它調和五臟,散布于六腑,男子化而為精,女子上為乳汁,下為經水。所以雖是心主血、肝藏血,其實都統(tǒng)攝于脾。補脾和胃,血自生。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調經門》

  飲食多則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勢必五臟齊損。

  〔清〕喻昌:《醫(yī)門法律·虛勞門》

  血難成而易虧經書上說:營,是水谷所化的精氣。它調和于五臟,散布于六腑,而能進入脈中。血源源而來,它生化于脾,總攝于心,藏受于肝,宣暢于肺,施泄于腎。血灌溉一身,眼睛得血而能視物,耳朵得血而能聽聲,手得血而能拿物,掌得血而能握物,足得血而能行走,五臟得血而能化生本臟之液,六腑得血而能化生本腑之氣,所以,氣的出入升降,濡潤宣通,都須經過血方能完成。血注入于脈,血少則脈澀,血充則脈實。常以飲食滋養(yǎng),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色者變?yōu)檠?。血之生化旺,則諸經恃之而長養(yǎng);血之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能不謹慎養(yǎng)血嗎!所以說:“血,就是神與氣,有血則生,失血則死。故知血盛則形體強壯,血弱則形體衰朽。神靜而陰生,身勞而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哪里說得上陽旺而生陰血呢?大概平常的血氣,是陰從于陽,血從于氣,隨氣運行于內,若無陰血來約束陽氣,那氣又何從樹立?所以其致病容易,而調治困難。于此可見,以陰血比之于陽氣,陰血常虧而又易損,陽氣易亢,陰血易乏?!?/div>

  〔明〕徐彥純:《玉機微義·血證門·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血氣論人一出生,就具陰陽,也具有血氣。所以要保全性命,在于血氣的榮枯。血氣,是人體的根本。氣取之于陽,血取之于陰。血為榮,運行在脈中,有滋榮的意思。氣為衛(wèi),運行在脈外,有護衛(wèi)的含意。人接受谷氣進入胃,胃為水谷之海,納受食物并消化,然后給全身輸布營養(yǎng),灌溉經絡,滋養(yǎng)百骸,五臟六腑都汲取胃部的氣。所以清的為榮,濁的為衛(wèi),榮衛(wèi)二氣循環(huán)不息。一日一夜脈行五十次,天明時又聚于氣口,陰陽相貫,血榮氣衛(wèi),常相流通,會有什么病呢?如果其中一樣受阻窒息,則百病由此而生。且因氣所致的病,可發(fā)為寒熱、喜怒、憂思、痞塊、疝瘕癥癖,可引起頭暈,胸膈和臍間動氣,或喘促,或咳噫。氣聚則胸膈脹滿,氣逆則下肢作寒。血妄行則引起吐血、鼻出血,血衰涸則出現虛勞。血積在上使人健忘,淤結在下令人發(fā)狂。血受寒則筋枯而攣急,血熱則毒淤結體內而發(fā)黃。血入小便為淋痛,入大便為腸風、婦女月經不調、非經期陰道流血不止等。以上各種疾病,都是由血引起的。血,可比喻為水;氣,可喻為風。風行水上,有血氣之象。氣,是血的統(tǒng)帥。血隨氣而運行、停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如果氣有一刻不運行,那么血就有一刻不運行。由血引起的病,可通過調氣來治。因此應調氣為上,調血其次,即先陽后陰。但如果敗血淤滯經脈,壅遏氣的運行,就應該先去淤血而后調氣,不可一成不變。用調氣的藥來調血可一舉兩得,用調血的藥來調氣則乖張。像木香、官桂、細辛、厚樸、烏藥、香附、三棱、莪術之類的藥,既可調氣,又可養(yǎng)血。像地黃、當歸等藥用來治血證還可,用來調氣則不宜。因地黃、當歸等性味粘滯,有損胃氣,而胃氣受損則五臟六腑的氣也隨之虛弱。善于用藥的人,必用助胃的藥來相輔助。凡治病,應識本末。如嘔吐痰涎,胃虛不食以致發(fā)熱,若以涼劑退熱,那么會導致胃氣更虛,熱也不退。宜先助胃止吐為本,熱自退,縱然不退,但因胃氣已調,不久熱也自解。又如傷寒大熱,屢用寒涼藥劑疏導,熱不退,只需調和胃氣,便自然安愈。

  心掌管血的運行,血聚積于肝;肺主導氣的傳送,氣匯集于腎。如果只知血出于心而不知血聚納于肝,只知氣出于肺而不知氣歸于腎,用藥時往往南轅北轍。例如血痢,用五苓、門冬等劑調心,用巴豆、大黃消積,則病癥仍然存在,因為肝沒有得到調養(yǎng)。必須用芎、歸作輔藥,病才會自止。又如喘嗽,用枳殼、桔梗、紫蘇、桂、姜、橘等藥調氣;用南星、半夏、細辛化痰,則始終不會治愈,因為藏氣之腎并沒有吸收到藥效,必須用補骨脂等藥相輔助,才會使氣歸原。病有標與本,因此診治有先后,只要抓住了主要問題,那么其他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

  〔明〕龔廷賢:《壽世保元·甲集·血氣論》

  形體強健,則元神不離神之有形體,就像人之有房屋,雖說是暫住于此,豈可任其損壞而日益頹廢呢?世上沒有露宿的人,何況身體乃神靈所居、性靈所在、聰明所托者。有所追求者必資形體而后能成功,故必先愛己身。積陽而生神,積陰而生形,形與神,須臾不可離分。形體強健,則元神能夠久留,猶如屋堅則人能久居。世間學者的大患常在功業(yè)未成,而身體先衰。愚人不懂此理,自以為不重視身體,不恣欲耳目,看上去污濁卑賤的,乃是明了達觀之士。而此等人一旦投身利害榮辱之境,終身無成,則此人與死何異?現在不但要愛身,更必使身體與心神相互為用,讓身體與心神的關系比骨與肉的關聯更加緊密。暑熱時不要敞懷納風,夏天不要睡臥在潮濕的地方,坐得過久會傷骨,勞累過久會傷筋。推而廣之,一舉一動,都要愛護好身體。不要像單豹和張毅那樣,養(yǎng)內則不知養(yǎng)外,養(yǎng)外則不知養(yǎng)內,其初衷是愛護身體,而整天踐踏身體,終致喪生,難道能如此做嗎?

  〔明〕王希巢:《九天生神章序》

  保養(yǎng)形體以頤養(yǎng)心神所以善于養(yǎng)神的人,必須觀察形體的肥瘦和營衛(wèi)血氣的盛衰。因為血氣是人的元神寄存之處,不可不謹慎調養(yǎng)。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

  管理自己的身體,首要在保養(yǎng)心神,其次保養(yǎng)形體。心神清寧意志和平,則全身安泰,這是養(yǎng)生的根本方法;而使肌膚肥胖,充滿腹腸,以供嗜欲,這只是養(yǎng)生的枝葉方法。

  《文子·下德》

  閉四關,藏神明讓自身的神明藏于無形之中,精神返于至真之境,就能眼睛明亮而不用來視外物,耳朵聰靈而不用來聽聲音,心中調達而不用來思慮,放下這些外事外物,“無為而治”,平和而不驕矜,讓性命之情回歸冥冥之境,故能智慧出眾,不被塵俗所擾。視物明白時,真精從眼睛泄漏;聽力聰靈時,真精從耳朵泄漏;口知味美時,真精乃留于口;思慮通達時,真精乃集于心。所以“閉四關”,封閉真精元神外泄的門戶,則身體無患;關節(jié)靈活,常在不死亦不生、不虛亦不盈的冥冥狀態(tài)中,這就是所謂真人。

  《淮南子·原道訓》

  清神形體,是心的外在表現;心,是形體的主宰;神,是心的寶貝。所以形體靜則心境和,心境和則形體??;神浮躁則心蕩漾;心蕩漾則形體傷。要健全自己的形體,先在理神。若能以恬和來養(yǎng)神,則內心自然相安;若能在清虛中棲心,則不被外物所誘。能夠做到神怡心清,也就無可拖累了。虛心能靜,至能泛生出純白的景象,則吉祥就會來到。人們不用閃光的金子,而用明潔的鏡子來照影,是因晶瑩的鏡子能夠使人心開明;人們不去流動的河水,而對寧靜的清水顧影,因寧靜的清水能夠使人心清澈。鏡子和清水以它們的明亮清澈,映出了物體的原形。由此看來,讓自身形體安靜則心神清寧,發(fā)掘自身神光自己則心中陰影完全消除,心中沒有陰影則內欲永盡,神氣清寧則外累不入。現在的人聽到清歌鳴奏而心樂,聽到悲聲發(fā)動而心哀,這是神居形體之中而遇感推移,由此看來,情的變動,是從外界來的。一哀一樂,猶自消耗正性,那么天下萬物紛紜,又怎能從中自拔,以使我之心神得生呢?即如萬人齊拉弓箭射向一個靶子,這個靶子能不被射中嗎?萬物紛紜炫耀來迷惑一個生命,生命能不被迷惑嗎?七竅是精神出入的窗口,志氣是傳遞五臟信息的使者。耳目與聲色之間,鼻口與芳香味道之間,肌體與安適之間的關系也是這樣。七竅沉迷于好惡之情,則精神外馳而不能內守。志氣束縛于取舍之間,則五臟滔蕩而不能安寧。外嗜欲不絕,內心腑壅塞;在荒淫之波里漫游迷失,在是非之境中流連忘返而能不敗德傷生的,少之又少。故圣人清明眼目而不用來視紛紜外物,寧靜耳朵而不用來聽喧囂俗音,閉口惜精而不妄言,放棄心里追求而不思慮,以己身為貴而忘卻鄙賤之地位。所以位高權重不能打動他們,他們自樂其道,悠然忘貧;富裕優(yōu)厚不能傾折他們,他們適情閑游,讓天地浩然之氣滿盈于心胸。所以圣人不養(yǎng)形體而心自完整無損,不勞心費神而道自源源而來。

  〔北齊〕劉晝:《劉子·清神》

  寧神神本來是寧靜的,可為什么說要寧神呢?神不寧靜是因為受到事物的影響與氣的侵擾,寧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然而也不是沉靜如睡、完全不動的意思。人心本來好動,有如天體運行之浩浩無垠,要須動時也如靜時,要達到大自然源源不息的絕對運動的相對入靜;同時靜時也如動時,妙悟與契合天地與我之神的真諦。直至有舒卷自如,隨心所欲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寧神”。

  《修真秘旨》

  惜精神

  人之有生,唯精與神。精神不敝,四體長春。

  嗟彼昧者,不愛其身。多言損氣,喜事勞心。

  或因名利,朝夕熱中。神出于舍,舍則已空。

  兩腎之中,名曰命門。陰陽相抱,互為其根。

  根本無虧,可以長生。午未兩月,金水俱傷。

  隔房獨宿,體質輕強。亥子丑月,陽氣潛藏。

  君子固密,以養(yǎng)微陽。金石熱藥,切不可嘗。

  積精全神,壽考彌長。

  〔清〕程國彭:《醫(yī)學心悟·保生四要·惜精神》

  養(yǎng)神人如果不能養(yǎng)神,只會縮短生命。世人常常通宵宴樂,或過度思慮,或為富貴而汲汲辛勞,或為貧窮而戚戚困郁,這些都足以損耗其精神,如此作為,想不生病而得長壽也難啊。若能夜臥早起,減少思慮,拋卻名利之累,淡卻貧困之愁,則心中空曠湛然,一如藍天,心神自然和暢。

  〔民國〕步翼鵬:《養(yǎng)壽詩歌·問答記略》

  嗇神胡昭說:眼睛不要去看不正之色,耳朵不要去聽污穢之言,鼻子不要去嗅腥膻之氣,口不要去嘗毒辣之味,心不要去謀求欺詐之事,這些都是對心神的侮辱,會損壽的。又平常起居常調和氣息,早晚悠然吟詠歌嘯,此能護衛(wèi)正氣驅除邪氣。我們這般平常之人,不會完全沒有欲望,又不能無事可作。只應平和心境,靜身立命,減少雜念與思慮,遣除擾亂我之心神者,驅逐侵犯我之性靈者。這是“嗇神”的一種方法。

  〔南朝〕陶弘景:《養(yǎng)生延命錄》卷上《教戒》

  順氣·順情·順時人身只有一氣若氣滯塞,則血滯塞、痰結聚,于是生病。所以富貴的人內臟之傷,貧賤的人被外邪所感,都是氣受了傷。若能使氣和而順,則精神自增,又哪能有病?從前吳中有一個人,因其摯友對不起他而憂郁成疾,百藥不能治愈,眼看將死;其摯友心動,慨然歸還其所欠者,并自敘其罪,于是病人口吐一蟲,似蛇,旋即病愈。又一個人,以徇私舞弊取得功名,然因與正直之士相往來,雖然裝得外表軒昂,而其實心中空虛,竟然不出一年就死了。所以病乃因氣逆而生。氣之順逆,在于心神;心神之盛衰,在于其行為;其行為似于心不足,則心神壯盛而元氣充盈,不求氣順而其氣自然順暢。反之則心神空虛元氣枯竭,藥又怎能起到作用呢!孟子養(yǎng)氣的方法,可以資圣人借鑒、資學仙道之人借鑒、資醫(yī)家借鑒。故論醫(yī),以使其氣順暢為藥、以順其情為機、以順時令為劑。人的氣就是天地自然之氣,二者原本沒有分別,腠理閉塞不通人就會生病,呼吸一閉不能納氣人就會死。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5《論醫(yī)》

  積精氣之清者為真精,養(yǎng)生的人最重視積蓄真精。身以心為本,真精蓄積于心中(水火既濟。——譯注),則血與氣能夠相互融匯周流不息。血氣周流不息,形體就無痛苦。形體無痛苦,此身乃得安寧。想要積蓄真精,必使形體安靜清寧;形體寧靜、心志曠達,氣與精乃趨而蓄積。故養(yǎng)生者,務守清虛寧靜以積蓄真精,能如此,則心志合明而壽延。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7《通國身》

  虛實黃帝問:什么叫虛實呢?岐伯說:邪氣盛,就是實證;正氣被傷,就是虛證。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

  三寶歸身要訣魏伯說:“耳、目、口三寶,宜封藏而不宣泄。”此三者為何被稱為三寶呢?因為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如果耳隨逐于聲音,精就從耳竅耗散而不能固守;眼睛被顏色所感而浮蕩,神就隨色散失而不凝聚;口說話氣就隨語音流散而不聚,又怎能讓精氣神打成一片,作為煉丹的基礎呢?它們如此重要,怎能不稱為三寶!修身養(yǎng)性之人,不從這三寶的收發(fā)開關處(指耳目口。——譯注)將精、神、氣收聚在身內,則一無是處。

  若精從下流失,氣從上消散,水火背離,就不能相互凝結,這都是心使之如此。如果心不產生愛念,則精不下流;不生憤怒,則氣不上炎;萬念不生,各種思慮消失,水火自然互濟所以佛教有貪、嗔、癡三戒。貪就是欲望,嗔指發(fā)怒,欲望與憤怒是水火不濟的根本原因。沒有貪嗔,則專一;不癡,則聰明。聰明與專一相結合,則易得道。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9《延年卻病箋上》

  登真之路萬物之中最有靈性的是人,人身乃為神化之本。精對于人的作用,就像河水載船而航行;氣對于人的作用,就像風揚起沙塵;神對于人的作用,就像一群野馬聚集在空曠遼闊的原野。如果河水干枯,船就不能航行;風一止息,沙塵就歸于清靜;野馬四散,就只剩下一片虛空。精能使物得到培固,氣能托載萬物,精氣神三者完整無損,心就能夠不被外物與情志所動。精、氣、神的變化為用,則外忘其形,內養(yǎng)其神,這就能夠踏上通往人生本真的道路。反之,讓心縱嗜欲于野,有誰能拋開嗜欲?讓情志被哀樂所傷,有誰能忘卻哀樂;讓心神被思慮所役,有誰能沒有思慮?讓身體被功名利祿所勞頓,有誰能舍卻功名利祿?讓真精被五味所敗,有誰能節(jié)制五味?讓情被美酒所亂,又有誰能斷絕美酒?吃可口的美味,飲甘洌的美酒,看嬌媚的美人,聽淫邪的聲音,那么即使本來精與氣很強,也只是反而給身體招禍,雖得耳目之快樂,而元神被其所亂,百敗從滋而生。以一介微末之軀,而欲求得真正的安樂,那是養(yǎng)生的功效。學習養(yǎng)生的人,要使心意不去追隨外物而轉移,不去追隨欲望而混亂,保持心中一片湛然的寥闊寂寧,達到清凈無塵的境界。

  《入藥境》注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大凡人能夠生存,所依托的,是神,是形體。神用得太過就會枯竭,形體太疲勞就會憔悴,神離開人體那么人就會死亡。死了的人不能復生,神離開人體后不復返,所以圣人很重視生命。由此看來,神是生命的根本,形體是生命所必須具備的。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

  眼睛是身體的鏡子,耳朵是身體的窗戶。眼睛看多了,鏡子就會昏濁;耳朵聽多了,窗戶就會閉塞。面部是精神的門庭,頭發(fā)是頭腦的精華,內心悲哀面部就會表現焦慮,腦的功能衰退了頭發(fā)就會發(fā)白。精力是身體的神態(tài),明智是護體之寶,勞累過度了就會出現精力渙散。因此,用盡腦力也就不明智了。

  〔梁〕陶弘景:《真誥》卷2

  孫真人說:極目遠視,孤燈夜讀,久被煙熏火烤,博弈不停,飲酒不已,熱餐面食,抄寫多年,雕鏤細致精巧之活,房室不節(jié)制,流淚過多,刺頭出血,迎風追獸,這些都是引起失明的緣由。書說,心之神發(fā)于目,久視就會傷心;

  腎之精發(fā)于耳,久聽就會傷腎。

  〔明〕沈仕:《攝生要錄》

  事不可過抱樸子問:“有人問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難道只有色欲嗎?”

  回答說:“也不僅單單如此。才智不能及而勉強思考,是傷;力不勝任而勉強舉,是傷;深憂思重憤怒,是傷;悲傷哀慮并為其憔悴,是傷;喜樂過度,是傷;心情急切地滿足欲望,是傷;憂郁恐懼所患,是傷;長時間說話談笑,是傷;寢息失時,是傷;操弓引弩,是傷;沉醉引起嘔吐,是傷;吃飽后就睡,是傷;行走跳躍到氣喘乏力,是傷;歡呼哭泣,是傷;陰陽不交,是傷。積聚的傷會使精氣耗盡,精氣耗盡人就容易早亡,這不符合修身養(yǎng)性之道。養(yǎng)性的人,不遠唾,不疾步行,不用耳極力聽,不用目極力視,不久坐,不久立,臥時不至于神志不清。天寒添衣,天熱減衣;不極饑時而食,食不過飽;不極渴時而飲,飲不過多。飽食過多就形成積聚,渴飲過多就成痰癖。勞不過度,逸有節(jié)制,不流大汗,不多唾沫,不隨意駕車騎馬,不極目遠眺,不多吃生冷食物,不當風飲酒,不過多沐浴,不好高騖遠,不標新立異,冬天不過熱,夏天不太涼,不露天而臥,不眠中扇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都不要冒犯。五味不宜偏多,因為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這是五味克五臟五行自然的規(guī)律。雖說是傷,一般也不易察覺,只是久了即損壽命。善于養(yǎng)身的人,按照一年四季來確定起居的早晚。起居要祥和,活動筋骨要舒展,停息要有好的方法;防止疾病的侵擾要有吐納的措施,對于身體營養(yǎng)和抵抗力的增強要有切實的補養(yǎng)和渲泄的辦法,勞逸結合張弛得宜要有要領。忍讓息怒以保全陰氣,切忌過喜以保全陽氣,然后再用草木藥物以補救身體的虧損,煉制金丹用以壯元氣使年壽無窮。養(yǎng)性的規(guī)律盡在于此。那些放縱欲望,自稱通曉天命,不泯滅不純正的思想和欲望,極端地恣肆放縱情感,不持久地修身養(yǎng)性的人,聽了這些道理卻往往把它當作耳邊風,即使身體沉浸在淫逸中漸漸枯竭,真氣在胭脂紅粉中漸漸耗竭,他也心甘情愿,又怎么能夠告訴他養(yǎng)性的道理呢?他們非但不接納,還說這是妖訛,而希望他相信的話,正如所說的,把明鏡給瞎眼的人照看,彈琴給耳聾的人聽?!?/div>

  〔唐〕孫思遜:《千金要方》卷27《養(yǎng)性序》

  書說:起居不節(jié),用力過度,就會傷脈絡。傷陽就會流鼻血,傷陰就會下痢,勞力過度就會呼吸氣喘,流汗水,損耗血氣。

  〔明〕沈仕:《攝生要錄》

  六久之害久視會傷心損血,久坐會傷脾損肉,久臥會傷肺損氣,久行會傷肝損筋,久立會傷腎損骨,久聽會傷精損神。

  〔明〕周履靖:《益齡單》

  五勞所傷五勞所引起的傷是:久視會傷血,久臥會傷氣,久坐會傷肉,久立會傷骨,久行會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引起的傷害。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論》

  過分疲勞的人主要有損于神氣,傷損的人主要傷損于形體容顏。饑飽過度會傷脾,思慮過度會傷心,色欲過度會傷腎,喜怒過度會傷肝,悲愁過度會傷肺。風、寒、暑、濕有傷于外,饑、飽、勞、役就會傷害內臟。白天感染了傷于榮,夜間感染了傷于衛(wèi)。經脈運行于內臟和體表,勞損一經脈就影響二經脈,由二經脈影響到十支經脈,此時真氣就會外散,五邪就會侵入體內,使人的肌肉從內消損,神氣短少,飲食逐漸減少,行步無力,雖然想年壽高,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明〕高濂:《遵生八箋·清修妙論箋上》

  五勞六極七傷虛勞,是指五勞、六極、七傷。

  五勞:一是志勞,二是思勞,三是心勞,四是憂勞,五是瘦勞。又說,肺勞的人,氣短而面腫,鼻不能夠聞香臭;肝勞的人,面目干黑,口苦,神不守舍,恐懼而夜不能獨臥,眼睛不明,看不清東西;心勞的人,健忘,大便艱難,或時而大便艱難,口內生瘡;脾勞的人,舌根苦直,不能咽唾;腎勞的人,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余瀝,莖內痛,陰濕,陰囊生瘡,小腹脹急。

  六極:一是氣極,使人內虛,五臟氣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想言談;二是血極,使人臉無顏色,眉、發(fā)脫落,健忘;三是筋極,使人常轉筋,十指爪甲極其痛苦,疲倦不能久立;四是骨極,使人牙齒發(fā)酸,手足煩疼不能站立,不想行動;五是肌極,使人瘦弱無光澤,吃下飲食不長肉;六是精極,使人少氣,呼吸起來感到內虛,五臟氣不足,毛發(fā)脫落,多悲傷,健忘。

  七傷:一是陰寒,二是陽痿,三是里急,四是精漣漣,五是精少陰下濕,六是精清,七是小便次數多,淋漓不絕。又說:一是太飽傷脾,脾傷善噫,嗜睡臉黃;二是怒氣逆肝,肝傷少血,眼不明;三是強用力舉重物過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是形寒,形寒飲冷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是憂愁、思慮、傷心,心傷易受驚嚇,喜忘善怒;六是風、雨、寒、暑傷形,形傷使毛發(fā)、皮膚干枯;七是太恐懼,不節(jié)制欲望傷志,志傷就神思恍惚,悶悶不樂。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卷3《虛勞候》

動靜節(jié)制,思慮費心聰明睿智,是天賦;動靜思慮,屬人為。人,依靠眼睛來看,憑借耳朵來聽,運用大腦來思考。所以用眼過度目不明,思慮過度神智不清。目不明不能識黑白,耳不聰不能辨清濁,神智不清不能判斷得失。目不能識黑白之色,叫盲,耳不能辨清濁之聲,叫聾;心不能判斷得失之處,叫狂。盲不能避開晝日之險,聾不能知道雷霆之怒,狂不能免除人間法令的禍害。書所說:“養(yǎng)生之人,適合于動靜的節(jié)制,省去思慮的費心?!彼宰鍪马槕匀坏娜?,不極盡聰明的能力,不極盡智識的勞任。力求極盡則費神就多,費神多就是引起盲聾??竦牡満?,所以這應吝嗇。吝嗇,是愛護自己的精與神,吝嗇智識。所以說:“治人事無莫如嗇?!?/div>

《韓非子·解老》

息力以生氣人的雄健,叫做“有氣力”。由此可見“力”與“氣”原本是相通的,“力”從“氣”中生出。凡叫喊、跳躍、歌嘯、狂舞、奔逸、快走之類,都是用“力”來從事的氣,有可能損傷“氣”。古時善于養(yǎng)生的人,呼吸不會發(fā)出聲音,行動不會揚起塵土,不長久跳舞,而像熊一樣懸吊在樹上,像鳥一樣伸展身體,不長嘯而呼吸元氣神氣,完全都是為了息力而求得生氣。

  〔明〕陳繼儒:《養(yǎng)生膚語》

  火不動則水能養(yǎng)每天無論如何忙碌,總須略為抽一點時間出來,或靜坐,或瞌睡,或散步,火不動那么水就能夠得到保養(yǎng)了。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談笑須惜精氣書說:談笑以惜精氣為本。多笑會腎轉、腰痛。多談會神傷,神傷會引起郁郁不樂,恍惚不寧。多笑會臟傷,臟傷會臍腹疼痛,久如此會氣損。多說話使人失氣,話多的人必須要有停頓。

  〔明〕沈仕:《攝生要錄》

  喜歡談舊事,愛好聽新鮮事,是老人常有的心態(tài),但不能太煩,也不能太久,稍有倦意即可停止。有客人在座,請不要言語,如張潮濤所說“我醉了想睡覺,請君離開”也可以,大聲呼叫大聲談笑,耗人之氣,對待客人時也須檢束。

  往赴筵席,周旋揖讓,沒有這些精力,也少意義。即家中有客來,陪坐陪飲,勉強自己所不喜歡的,便覺得煩惱苦悶。直到通宵達旦,良久歡聚,偶爾舉杯設宴,隨興所至,還可以,不要太過枯燥寂寞。

  〔清〕曹廷棟:《老老恒言》卷2《見客》

  《遵生八箋》說:“人在行走時,不要與人講話,想說話時須停住腳步,否則使人失氣?!毙胁骄蜁饎託猓珠_口說話以發(fā)泄氣,氣就會斷續(xù)失調了。如果沒有必要,寢食之外,不可言語也須添在這一節(jié)。

〔清〕曹廷棟:《老老恒言》卷1《散步》

  治虛勞妙法凡是勞心勞力的人,須時時偷閑歇息,以保養(yǎng)既耗的元氣。氣根源于息,息調則氣調,氣調則一身之中,無不流通四達,百脈安和,神情清爽泰然,即使勞力也不是很煩苦。調息的方法:端直默然靜坐,隨境澄心,口眼都閉上,鼻中慢慢呼吸,任其自然,不得刻意思維。如果用力太重,反而使本來不靜的真氣,窒息而引起不利。

  〔清〕魏之琇:《續(xù)名醫(yī)類案》卷11《虛損》

  形要小勞養(yǎng)生的人,形要小勞,但不至于太疲勞。所以說,水流才能澄清,停滯就會渾濁。養(yǎng)生的人想血脈常行,如水在流動。坐不至于疲倦,行不至于勞累。頻行不停的,適宜稍稍緩慢一下,即是小勞的方法。所以,手足要伸屈,兩臂要左挽右挽,如挽弓的方法;或者兩手雙拓,如拓石的方法;或者雙拳筑空;或者手臂左右前后輕擺;或者頭項左右顧盼;或者腰胯左右轉動,時俯時仰;或者兩手相擦,細細捩如洗手的方法;或者兩手掌摩擦生熱,掩目摩面。在做事的空閑隨意做,各做十幾次而已。每天頻頻而做,必定身輕、目明、筋壯、血腸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體中稍有不佳、不暢快,像這樣做后即可自解。古時,導引之法太煩,榮華富貴的人不容易做到?,F在此法不擇時節(jié),也無度數,乘閑便作,且見效快速。

  〔宋〕蒲處貫:《保生要錄》

  散步一年四季,在氣候和暢的日子,量其時節(jié)寒溫,出門行走二三里或二三百步為好,量力而行,但不要使氣乏、氣喘。親戚、朋友、鄰里鄉(xiāng)親相互往來,攜手出游百步,或聚飲而坐。量力談笑,簡約其趣,才得歡適,不可過度。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14《養(yǎng)性》

  散步須閑暇自如散步的人,散而不拘。且立且行,且行且立,必須做到一種閑暇自如的心態(tài),盧綺詩“白云流水如閑步”說的就是這一道理。《南華經》說:水的本性,不雜而清,郁閉而不流動,則不夠清。這是養(yǎng)神之道。散步能養(yǎng)神。

  〔清〕曹廷棟:《老老恒言》卷1《散步》

  動靜說世間的萬物,龜安靜且長壽,蟾蜍也安靜而且長壽;鹿好動而長壽,猿也好動而長壽。龜與蟾蜍能夠服氣;鹿與猿食良草美果,再加上逍遙于山林之中,所以能夠獲得長壽。如牛、馬也是一個靜一個動,而不能長壽,是因為它們被人為用來進行勞役。前人多說,人能夠靜默,必定長壽,很在理。有的好動,也長壽。要知道動靜對于人來說,不可勉強;喜靜就靜,喜動就動。動中思靜,靜中思動,都是人之常情。更像靜中也有動讀書,動中也有靜垂釣,無論動靜,總歸于自然,心情開朗,就可以養(yǎng)生。如心情不開曠,靜也不是,動也不是。最靜的人,食后也宜散步,舒調氣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