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二陳湯用半夏陳
利氣調(diào)中兼去濕
導(dǎo)痰湯內(nèi)加星枳
若加竹茹與枳實(shí)
【組成】半夏橘紅各五兩(各15g) 白茯苓三兩(9g)
炙甘草一兩半(5g)
【用法】加生姜3g,烏梅一個,水煎服。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
吐,肢體困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
【方析】濕痰停聚為本方主證。方用半夏健脾燥濕,降
逆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臣以襦紅理氣燥濕。佐以茯苓健脾
滲濕;生姜降逆化痰,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橘紅行氣
消痰;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散收相伍。使以甘草調(diào)諸藥,
潤肺和中。
【附方】(1)導(dǎo)痰湯(《婦人良方》) 半夏二錢(6g)
南星 枳實(shí) 茯苓 橘紅各-錢(各3g)甘草五分(l.5g)
生姜十片,水煎服。
功用: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惡心,飲食少思,
及肝風(fēng)挾痰,嘔不能食,頭暈口干,不時吐痰,甚或痰厥。
(2)溫膽湯(《三因方》) 半夏竹茹枳實(shí)各二兩(各
6g)陳皮三兩(9g)炙甘草一兩(3g) 茯苓一兩半(5g)加
生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功用: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虛飲不眠,或嘔吐呃逆,
及驚悸不寧、癲癇等。
(3)潤下丸(又名二腎散,即(證治準(zhǔn)繩?類方)二賢
散)陳皮八兩(240g) 炙甘草二兩,(60g)共研細(xì)末,用蒸
餅泡成糊做丸。
功用:利氣祛痰。
主治:膈中痰飲,積塊少食。
2.滌痰湯(嚴(yán)用和)
(《濟(jì)生方》)
【歌訣】
滌痰湯用半夏星
竹茹菖蒲兼枳實(shí)
【組成】姜制半 夏膽星各二錢半(各8g) 橘紅枳實(shí)
茯苓各二錢(各6g) 人參 菖蒲各一錢(3g) 竹茹七分(2g)
甘草五分(2g)
【用法】加姜、棗,水煎服。
【功用】滌痰開竅。
【主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qiáng)不能言。
【方析】中風(fēng)痰迷心竅為本方主證。方用橘紅、半夏、
膽星利氣燥濕而化痰為君。臣以菖蒲開竅通心,竹茹清化熱
痰,枳實(shí)破痰利膈。佐以人參、茯苓、甘草補(bǔ)益心脾而瀉
火。共使痰消火降,經(jīng)絡(luò)通利。
3.青州白丸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青州白丸星夏并
曬露糊丸姜薄引
【組成】生天南星三兩(9g) 生半夏七兩(210g) 生白
附子二兩(60g) 生川烏半兩(15g)
【用法】研極細(xì)末,盛絹袋中,用井水?dāng)[出粉,手搓以
盡為度,將藥置瓷盆中,日曬夜露,每日換清水?dāng)囍?春五
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曬干,糯米糊丸如綠豆大。初服
五丸,加至十五丸,姜湯下。癱瘓每服二十丸,溫酒下。小
兒驚風(fēng)每服二、三丸,薄荷湯下。
【功用】燥濕散寒,祛風(fēng)化痰。
【主治】風(fēng)痰壅盛。癥見嘔吐涎沫,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手足癱瘓,及小兒驚風(fēng)等。
【方析】風(fēng)痰壅盛為本方主證。方中半夏、南星燥濕散
寒,祛風(fēng)逐痰為君。臣以川烏、白附子溫經(jīng)逐風(fēng)。四藥浸而
曬之用沉淀,是殺生藥之毒,化剛為柔;半夏與烏頭相反,
是取其相反相成。全方借星附之醒豁,烏半之沖激,可以奮
起一身機(jī)能。生姜、薄荷和胃利清竅為佐。
按:本方為治風(fēng)痰上藥,熱痰迷竅不宜。
4.清氣化痰丸順氣行痰。
(錄自《醫(yī)方考》)
【歌訣】
清氣化痰星夏橘
芩苓姜汁為糊丸
【組成】膽南星 半夏各一兩半(各4.5g) 瓜蔞仁 陳
皮 黃芩 杏仁 枳實(shí) 茯苓各一兩(各3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主治】痰熱內(nèi)結(jié)。癥見咳嗽痰黃,咯之不爽,胸膈痞
滿,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方析】痰熱內(nèi)結(jié)為本方主證。方以膽南星清熱化痰,
治實(shí)痰實(shí)火之壅閉。臣以黃芩、瓜蔞仁降肺氣,化熱痰,以
助膽星之力;枳實(shí)、陳皮下氣開痞,消痰散結(jié)。佐以茯苓健
脾滲濕,杏仁宣利肺氣,半夏燥濕化痰。
5.項(xiàng)氣消食化痰丸(沙圖穆蘇)
(《瑞竹堂》)
【歌訣】
順氣消食化痰丸
曲麥山楂葛杏附
【詞解】①攢:攢cuanˊ,音竄,聚在一起。
②摶:摶tuan~,音團(tuán),把東西揉成球狀。
【組成】膽星半夏各一斤(各480g)青皮陳皮生
萊菔子 炒蘇子 炒神 炒麥芽 炒山楂杏仁制香附
各一兩(各30g)
【用法】研細(xì)末,用姜汁和蒸餅煮糊成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錢(9g)。
【功用】消食化痰,通順氣機(jī)。
【主治】酒濕食積生痰。癥見痰多而粘,胸膈脹悶,早
晨咳嗽等。
【方析凵酒食生痰為本方主證,方用膽星、半夏燥濕化
痰為君。臣以蘇子、萊膿子、杏仁降氣,青皮、陳皮、制香
附行氣。佐以葛根、神曲解酒,山楂、麥芽消食。使?jié)袢ナ?br>消,痰除氣順,諸癥自消。
6.礞石滾痰丸(王隱君)
(《丹溪心法附余》)
【歌訣】
滾痰丸用青礞石
百病多因痰作祟① 頑痰怪癥力能匡②
【詞解】①祟:祟sui音歲,指鬼怪或鬼怪害人。
?、诳?糾正。
【組成】大黃黃芩各八兩(各240g)礞石焰硝各一兩
(各30g) 沉香半兩(15g)
【用法】水泛小丸,每服5一9g,日1一2次;或水煎服。
【功用】瀉火逐痰。
【主治】實(shí)熱老痰。發(fā)為癲狂驚悸;或怔仲昏迷,或咳
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耳鳴,或繞項(xiàng)結(jié)核,或口眼蠕
動,或不寐,或夢寐奇怪之狀,或骨節(jié)卒痛難以名狀,或噎
塞煩悶,大便秘結(jié),苔黃厚,脈滑數(shù)有力。
【方析】實(shí)熱老痰為本方主證。方以硝煅礞石燥悍重
墜,善攻逐陳積伏匿之老痰。臣以大黃蕩滌實(shí)熱,開痰火下
行之路。佐以黃芩瀉火,清上焦氣分之熱;沉香降氣。
按:本方為攻墜實(shí)熱老痰之峻劑,體虛及孕婦不可輕投。
7.金沸草散(朱肱)
(《類證活人書》)
【歌訣】
金沸草散前胡辛
煎加姜棗除痰嗽
局方不用細(xì)辛茯
【詞解】①顰:顰pin,音頻,原指憂愁,此處作痛字講。
【組成】旋覆花(即金沸草的花) 前胡細(xì)辛各-錢
(各3g) 荊芥一錢半(4.5g) 半夏五分(1.5g)炙甘草三分
(1g)赤茯苓六分(2g)
【用法】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功用】消痰降氣,發(fā)散風(fēng)寒。
【主治】中脘停痰,又感受風(fēng)寒。癥見咳嗽痰多,發(fā)熱
惡寒,頭目昏痛,鼻塞聲重等。
【方析】中脘停痰為本方主證。發(fā)熱惡寒、頭昏痛、鼻
塞為復(fù)感風(fēng)寒兼證。方用旋覆花消痰降氣為君。臣以前胡、
半夏化痰止咳。佐以荊芥發(fā)汗散風(fēng)寒;細(xì)辛溫經(jīng)散寒;赤茯
苓行水;姜棗和胃。甘草和中調(diào)藥為使。
【附方】《局方》金沸草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麻黃 前胡各三兩(各9g) 荊芥穗四兩(12g)甘草半夏
赤芍各一兩(各3g), 加生姜三片,棗一個,水煎服。
功用:宣肺發(fā)表,消痰止咳,涼血清熱。
主治:外感風(fēng)寒,咳嗽喘滿,痰涎不利。
按:《局方》金沸草散不用細(xì)辛、赤茯苓。加麻黃宣肺
發(fā)表;赤芍涼血清熱,既防辛溫發(fā)汗太過,又解風(fēng)寒郁經(jīng)之
邪熱。故其適應(yīng)證以風(fēng)痰為主;而朱肱的金沸草散則宜于原
有寒痰,復(fù)感風(fēng)寒而發(fā)者。
8.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李東垣)
(《脾胃論》)
【歌訣】
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
苓瀉麥芽蒼術(shù)曲
【組成】半夏 麥芽 陳皮各一錢半(各4.5g) 白術(shù)
炒神曲各一錢(各3g) 天麻 蒼術(shù) 人參黃芪白茯苓
澤瀉各五分(各1.5g) 黃柏 干姜各二分(各1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化飲,定風(fēng)止暈。
【主治】痰厥頭痛。癥見頭痛欲裂,咳痰稠粘,眼黑頭
眩,惡心煩悶,身重如山,四肢厥冷等。
【方析】脾胃二經(jīng)素有濕痰,又冒受風(fēng)寒,濕痰厥逆上
沖為本方主證。方用半夏燥濕化痰;天麻升清降濁,定風(fēng)除
眩;共為君藥。臣以人參、黃芪、白術(shù)、蒼術(shù)補(bǔ)氣健脾,燥
濕除痰;茯苓、澤瀉利水通小便而除濕。佐以干姜溫中逐
寒;黃柏瀉下焦之火;神曲、麥芽消食助胃,陳皮理氣調(diào)胃
而除痰。
9.常山飲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常山飲中知貝取
姜棗酒水煎露之
【詞解】①詡:詡xǔ,音許,夸張。此處作贊許講。
【坍成】常山二錢(6g) 知母 貝母草果檳榔各一
錢(各3g) 烏梅二個 生姜三片 大棗—枚
【用法】水酒各半煎,露一宿,空腹服。
【功用】劫痰截瘧。
【主治】瘧疾。
【方析】瘧痰作瘧為本方主證。方用常山祛除瘧痰;檳
榔下氣破積,消食行痰為君。臣以貝母助君除痰。佐以知母
滋陰清熱,烏梅生津清熱,草果溫脾除寒,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
10.截瘧七寶飲(王貺)
(《易簡》)
【歌訣】
截瘧七寶常山果
水酒合煎露一宵
【組成】常山—錢(3g) 草果 檳榔厚樸炙甘草
青皮 陳皮各五分(各1.5g)
【用法】水酒各半煎,露一宿,空腹服。
【功用】劫除瘧痰,截止發(fā)作。
【主治】三陽經(jīng)實(shí)瘧久發(fā)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
【方析】肝風(fēng)夾痰為方主證。方用常山、檳榔破除積痰
食積為君。臣以厚樸除滿,青皮疏肝,陳皮理氣。佐以甘草
和胃,佐常山以吐瘧痰。
按:本方七味藥相合截瘧效果很好,故稱“七寶”。本
方與常山飲均只宜治療實(shí)證,久瘧不已而屬虛者不宜。
增輯
1.三子養(yǎng)親湯(韓柔)
(《韓氏醫(yī)通》)
【歌訣】
三子養(yǎng)親痰火方
外臺別有茯苓飲
【組成】白芥子(6g) 蘇子(9g) 萊菔子(9g)各一錢
【用法】三藥搗碎,酌量包煎,頻服。
【功用】降氣消食,溫化痰飲。
【主治】痰壅氣滯。癥見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
消,舌苔白膩,脈滑。
【方析】老人中虛,痰壅氣滯為本方主證。方中白芥子
溫肺利氣,快膈消痰;蘇子降氣行痰,止咳平喘;萊菔子消
食導(dǎo)滯,行氣祛痰。三藥合用能使氣順痰消,食積得化,咳
喘得平;臨證觀何證居多,則以何藥為君。
【附方】茯苓飲(《外臺秘要》) 茯苓人參(或黨參)
白術(shù) 陳皮 生姜各三錢(各9g) 枳實(shí)二錢〔6g),水煎服。
功用:健脾除痰。
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涎,氣滿不能食。
2.指迷茯苓丸(朱丹溪)
(《丹溪心法》)
【歌訣】
指迷茯苓丸最精風(fēng)化芒硝枳半并
臂痛難移脾氣阻停痰伏飲有嘉名
【組成】半夏四兩(l20g) 茯苓二兩(60g) 枳殼—兩
(30g)風(fēng)化樸硝半兩(l5g)
【用法】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湯或溫開水送
下。
【功用】燥濕行氣,軟堅(jiān)消痰。
【主治】痰停中脘,流于四肢。癥見兩臂疼痛,或四肢
浮腫,舌苔白膩,脈弦滑。
【方析】痰停中脘為本方主證。方以半夏燥濕化痰為
君。臣以茯苓健脾滲濕,既消已成之痰,又絕生痰之路。佐
以枳殼理氣寬中,俾痰隨氣行;風(fēng)化硝軟堅(jiān)潤下,使結(jié)癖停
痰易消;姜汁制半夏之毒,且能化痰散飲。
按:原書本方作者誤為孫思邈。
3.紫金錠(萬全)
(《片玉心書》)
【歌訣】
紫金錠用麝朱雄
太乙玉樞名又別
【組成】山慈菇五倍子各三兩(各90g紅大戟—兩半
(45g) 千金子霜 雄黃 朱砂各一兩(各30g) 麝香三錢(9g)
【用法】為末,用糯米粉壓制成錠,陰干。每服0.6~
1.5g,日二次;外用醋磨,調(diào)敷患處。
【功用】化痰開竅,辟穢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瘟疫時邪,神昏瞀悶,脘腹脹悶疼痛,嘔吐泄
瀉,小兒痰厥。外敷疔瘡癤腫。
【方析】感受穢惡痰濁,氣機(jī)閉塞為本方主證。方中山
慈菇清熱消腫,千金子行水破血,大戟攻水行瘀為君。臣以
麝香芳香開竅,行氣止痛;雄黃辟穢解毒,朱砂鎮(zhèn)心安神。
佐以五倍子酸斂并降火化痰,以防攻竄太過。
按:本方又名“太乙玉樞丹”。應(yīng)置于開竅劑中。
4.小陷胸湯(張仲景)
(《傷寒論》)
【歌訣】
【詞解】①痓: 痓zhì,音治,風(fēng)病的一種,癥見口噤,
角弓反張,抽搐。發(fā)熱有汗為柔痙,發(fā)熱惡汗為剛痙。后人
以“痙”代“痓”。
【組成】黃連—兩(6g) 半夏半升(l2g) 瓜蔞實(shí)—枚
(3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痰熱互結(jié)。癥見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咳痰
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方析】痰熱互結(jié)之小結(jié)胸證為本方主證。方以瓜蔞實(shí)
清熱化痰,通胸膈之痹為君。臣以黃連瀉熱降火,除心下之
痞;半夏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結(jié);二者辛開苦降,助君藥清
熱滌痰,散結(jié)開痞。
【附方】(1)大陷胸湯(《傷寒論》) 大黃二兩(12g
)芒硝—升(30g)甘遂—錢匕(2g), 水先煎大黃,去滓,內(nèi)芒
硝,煮一、二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大便快利后停
服。
主治:結(jié)胸,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心下硬滿而
痛不可近,短氣煩躁,日晡所小有潮熱,脈沉而緊,按之有
力。
(2)大陷胸丸(《傷寒論)大黃半斤(30g) 葶藶子
芒硝杏仁各半升(各15g)研末搗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
丸,加甘遂末一錢匕(2g),白蜜二合(6g),水煎連渣服。
功用:瀉熱逐水破結(jié)。
主治:結(jié)胸項(xiàng)亦強(qiáng),如柔痙狀。
5.十棗湯(張仲景)
(《傷寒論》)
【歌訣】
十棗湯中遂戟花
控涎丹用遂戟芥
【詞解】①強(qiáng)人:素體強(qiáng)壯之人。
【組成】大棗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用法】每次以棗湯調(diào)服藥粉五分至一錢(l.5一3g),
日一次,空腹服。
【功用】攻逐水飲。
【主治】(1)懸飲。脅下有水氣,咳唾胸脅引痛,心
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
滑,脈沉弦。
(2)水腫腹脹屬實(shí)證。
【方析】水飲壅盛于里為本方主證。方中甘遂善行經(jīng)隧
水濕,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三藥峻
烈,各有專攻,合而為君,能攻逐臟腑胸脅積水。佐以大棗
益氣護(hù)胃,緩諸藥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傷正。
【附方】(1)控涎丹(又名妙應(yīng)丸;(《三因方》)甘
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研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
至十丸,臨臥姜湯送下。
功用:祛痰逐飲。
主治:痰飲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頸項(xiàng)、胸背、腰胯隱痛
不可忍,筋骨牽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頭痛不
可忍,或神昏嗜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痰
鳴,多流涎唾。
(2)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葶藶子搗丸如彈
子大大棗十二枚,先煮大棗,去棗,入葶藶,水煎頓服。
等。
為丸劑,名十棗丸,力量較本方緩和。如患者體虛邪實(shí),又
非攻不可,可用本方與健脾補(bǔ)益劑交替用,或先攻后補(bǔ),或
先補(bǔ)后攻。
6.千金葦莖湯(孫思邈)
(《千金要方》)
【歌訣】
千金葦莖生董仁
吐咳肺癰痰穢濁
【組成】葦莖(可蘆根代)二升(30g) 薏苡仁半升(30g)
瓜瓣(即甜瓜子;可冬瓜子代)半升(24g) 桃仁三十枚(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癥見咳嗽,有微熱,甚則咳吐腥臭痰、
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胸脅肌膚甲錯,舌紅苔黃膩,脈滑
數(shù)。
【方析】痰熱內(nèi)結(jié)為本方主證。方中葦莖甘寒輕浮,清
瀉肺熱為君。臣以冬瓜仁清熱化痰,利濕排膿;桃仁活血化
瘀,散結(jié)消癰;薏苡仁清肺排膿,滲濕利尿,使?jié)駸釓男”?br>而去。
按:本方應(yīng)置于癰瘍劑或清熱劑中。
7.苓桂術(shù)甘湯(張仲景)
(《傷寒論》)
【歌訣】
苓桂術(shù)甘痰飲嘗
【詞解】①羹:羹geng˙,音更,原指用肉、菜做的湯。
此處因海蜇漂淡,色白如雪,故用雪羹作方名。
【組成】茯苓四兩(12g) 桂枝三兩(9g) 白術(shù)炙甘
草各二兩(各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化痰飲,健脾利濕。
【主治】痰飲病。癥見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或短氣而
咳,舌苔白滑,脈弦滑。
【方析】痰飲中陽不足為本方主證。方中重用茯苓健脾
滲濕為君。臣以桂枝溫陽化氣,化飲利水,且平?jīng)_降逆。君
臣相伍,一利一溫,對于水飲滯留而偏寒者尤宜。佐以白術(shù)
健脾燥濕,助脾運(yùn)化。使以甘草益氣和中。共收飲去脾和,
濕不復(fù)聚之功。
【附方】雪羹湯(《絳雪園古方選注》)
荸薺四個,水煎服。
功用:泄熱止疼,消痰化結(jié)。
主治:肝經(jīng)熱厥,少腹攻沖作痛。
海蜇一兩(30g)
8.金水六君煎(張景岳)
(《景岳全書》)
【歌訣】
金永六君用二陳
別稱神術(shù)丸蒼術(shù)
【組成】當(dāng)歸 半夏 茯苓各二錢(各6g) 熟地二至五錢
(6-l5g) 陳皮一餞半〔4.5g) 炙甘草一錢(3g)
【用法】加生姜三至七片,水煎空腹服。
【功用】溫補(bǔ)肺腎,利水化痰。
【主治】肺腎陰虛,濕痰內(nèi)盛。癥見咳嗽嘔惡,喘逆多
痰,痰帶咸味。
【方析】腎虛水泛為痰為本方主證。方用熟地滋養(yǎng)肺
腎;半夏健脾燥濕,降逆化痰為君。臣以陳皮理氣燥濕,當(dāng)
歸養(yǎng)血和血。佐以茯苓健脾滲濕;生姜降逆化痰,制半夏之
毒。使以甘草調(diào)諸藥,潤肺和中。
【附方】神術(shù)丸(《本事方》) 蒼術(shù)—斤(500g)芝麻五
錢(15g)大棗十五枚,和勻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三錢)。
主治:脾虛停飲成癖,嘔吐酸水,吐已復(fù)作。
9.止嗽散 (程仲齡)祛痰止嗽。
(《醫(yī)學(xué)心悟》)
【歌訣】
止嗽散中用白前 陳皮桔梗草荊添
紫菀百部同蒸用 感冒咳嗽此方先
【組成】桔?!∏G芥 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各960g)
甘草十二兩(360g)陳皮一斤(480g)
【用法】共為末,每服6g,食后臨臥服;或水煎服。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風(fēng)邪犯肺。癥見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fā)熱,
舌苔薄白等。
【方析】風(fēng)邪犯肺為本方主證。惡寒發(fā)熱,苔薄白為兼
風(fēng)寒表證。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為君。臣以桔
梗、陳皮宣降肺氣,止咳消痰。佐以荊芥祛風(fēng)解表。使以甘
草調(diào)和諸藥,與桔梗相配能清利咽喉。
按:本方溫潤平和,不寒不熱,可用于治療多種外感咳
嗽。
收澀之劑,即固澀劑。是以固澀藥為主組成的方劑,用
于治療氣血精液滑脫耗散證。氣血精液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
活動的寶貴物質(zhì),若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失養(yǎng),正氣虛極不能
固密,便可見各種滑脫不禁證。根據(jù)“散者收之”((素問′
至真要大論>),及“十劑”中“澀可固脫”的原則,滑脫證
當(dāng)用固澀法治療,可分為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固脫、
澀精止遺、固崩止帶五類,應(yīng)用時常與補(bǔ)益藥配合以標(biāo)本兼
顧。
1.金鎖固精丸
(錄自《醫(yī)方集解》)
【歌訣】
金鎖固精芡蓮須
蓮粉糊丸鹽酒下
【詞解】①秘:秘bi,音必,使固密。
【組成】沙苑 蒺藜芡實(shí)蓮須各二兩(各60g)龍骨
牡蠣各一兩(3g)
【用法】蓮子粉糊丸,每服9g,空腹淡鹽湯下;或入
蓮子肉,水煎服。
【功用】補(bǔ)腎澀精。
【主治】腎虛精虧,精關(guān)不固。癥見遺精滑泄,神疲乏
力,四肢痠軟,腰痠,耳鳴等。
【方析】腎虛不固為本方主證。方以沙苑蒺藜補(bǔ)腎止遺
為君。臣以蓮肉、芡實(shí)固腎澀精,益心寧心。佐以龍骨、牡
蠣收澀止遺,固下潛陽;蓮須尤為澀精要藥。
2.茯菟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茯菟丹療精滑脫
酒煮山藥為糊丸
【詞解】①強(qiáng)中:癥名,癥見陰莖勃起不衰,精自流
出。
石蓮肉各三兩(各90g)山藥六兩(180g)
丸,每服三錢(9g),日二、三次。遺精用淡鹽湯下;白濁
用茯苓湯下;赤濁用燈心湯下;消渴及強(qiáng)中證用米湯下。
【功用】固腎澀精,鎮(zhèn)益心神,滲濕止?jié)帷?br> 【主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jīng)虛損,真陽不固,
癥見溺有余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強(qiáng)中消渴。
【方析】腎水虧,心火亢為本方主證。方用菟絲子強(qiáng)陰
益陽,補(bǔ)腎益精為君。臣以五味子澀精生津,石蓮肉清心止
濁,山藥健脾澀精,茯苓淡滲利濕,通心氣于腎。
3.治濁固本丸(虞摶)
(《醫(yī)學(xué)正傳》引李杰垣方)
【歌訣】
治濁固本蓮蕊須
益智半夏同甘草
【組成】蓮須黃連豬苓各二兩(各60g)砂仁黃柏
益智仁半夏茯苓各一兩(30g)炙甘草三兩(9g)
【用法】為末,湯浸蒸餅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
十丸(三錢即9g),空腹溫酒下。
【功用】清熱利濕,健脾溫腎。
【主治】胃中濕熱,滲入膀胱。癥見小便下濁不止。
【方析】濕熱下滲膀胱為本方主證。方用黃連、黃柏清
熱利濕為君。臣以茯苓、豬苓淡滲利濕;半夏除痰。佐以砂
仁、益智仁利氣益脾固腎,防濕熱郁滯所傷;蓮須收澀止
濁。使以炙甘草調(diào)諸藥,防苦寒傷胃。
按:本方炙甘草用三兩,合90g,恐太過滋膩,使?jié)駸?br>之邪沾滯不去。
4.訶子散(李東垣)
(《蘭室秘藏》)
【歌訣】
訶子散用治寒瀉
河間木香訶草連
二者藥異治略同
【組成】煨訶子七分(2.lg)炮姜六分(l.8g)◇粟殼
橘幻:各五分(各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澀腸止瀉,固腎收脫。
【主治】虛寒泄瀉,腸鳴腹痛,米谷不化,脫肛不收,
或久痢,便膿血。
【方析】腎虛不固,虛寒泄瀉為本方主證。方用訶子酸
澀止瀉收脫,罌粟殼固腎澀腸為君。臣以炮姜溫中散寒而補(bǔ)
脾陽;橘紅升陽調(diào)氣,以固氣脫(泄瀉),亦收形脫(脫
肛)。
【附方】河間訶子散(《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 訶子
—兩(半生半煨,3og)木香五錢(15g)甘草一錢(3g)黃連三
錢(9g),為末,每服二錢(6g),用白術(shù)、芍藥湯調(diào)下。
功用:澀腸止瀉。
主治:瀉久腹痛漸已,瀉下漸少。
按:訶子散與河間訶子散均能治久瀉不止而脫肛,前方
有炮姜,不能用于濕熱下痢,純是膿血;后方無炮姜而有黃
連,可用于濕熱下痢膿血證。
5.桑傈蛸散(寇宗寅)
(《本草衍義》)
【歌訣】
桑螵蛸散治便數(shù)
菖蒲遠(yuǎn)志及當(dāng)歸
【組成】桑螵蛸 遠(yuǎn)志 菖蒲 龍骨 人參茯神當(dāng)
歸 龜甲各一兩(各3g)
【用法】為末,睡前黨參湯調(diào)下6g;或水煎服。
【功用】調(diào)補(bǔ)心腎,澀精止遺。
【主治】小便頻數(shù),或尿如米泔色,心神恍惚,健忘,
或遺尿遺精,舌淡苔白,脈細(xì)弱。
【方析】心腎兩虛為本方主證。方用桑螵蛸補(bǔ)腎固精,
收澀止遺為君。臣以龍骨澀精安神;龜板養(yǎng)血滋陰,益腎養(yǎng)
肝。佐以人參、當(dāng)歸雙補(bǔ)氣血,資助化源;茯神養(yǎng)心安神;
菖蒲、遠(yuǎn)志交通心腎。
6.真人養(yǎng)臟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真人養(yǎng)臟訶粟殼
術(shù)芍參甘為澀劑
【組成】人參(6g) 當(dāng)歸(9g)白術(shù)(12g)各六錢肉
豆蔻半兩(12g)肉桂(3g)炙甘草(6g)各八錢白芍—兩六
錢(25g)木香一兩四錢(9g)訶子一兩二錢(12g) 粟殼三
兩六錢(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補(bǔ)脾腎,澀腸固脫。
【主治】脾腎虛寒,久瀉久痢。癥見滑脫不禁,腹痛喜
溫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臍
腹癘痛,倦怠食少。
【方析】瀉痢日久,脾腎虛寒為本方主證。方中重用罌
粟殼澀腸止瀉,肉桂溫腎暖脾為君。訶子、肉豆蔻溫腎暖
脾,澀腸止瀉;人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共為臣藥。佐以當(dāng)
歸、白芍養(yǎng)血和陰;木香醒脾理氣。使以甘草健脾和中,合
芍藥緩急止痛。
按:原書本方作者為羅謙甫,一說出處為《世醫(yī)得效
方》,今取最早收載者。
參考資料:中藥大辭典、湯頭歌訣白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