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信息
地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風景名勝區(qū)內
門票:80元/人次(包括中山陵、音樂臺、孫中山紀念館、靈谷寺)
交通:乘游1、游2、游3可達,9路車也可到達。
住宿推薦
南京國際青年旅舍
地址:南京市上海路合群新村7號
價格:多人間 35-45元/床;標間 150元/天
聯系:025-83300517
推薦理由:整個旅舍是由一幢民國時期的別墅及附樓組成,院子很大,位于南京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之間,是南京最中心區(qū)域,離新街口僅一公里多,火車站或汽車站乘13路、機場乘機場大巴到五臺山北站下只需步行100米就到,很方便。
七斗星商旅酒店 南京中央門店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福建路8號
價格:標間 157元/天
聯系:025-83581888
推薦理由:方便去玄武湖、中山陵、閱江樓、長江大橋等
由392級石階把中山陵的主體建筑一個中軸線上,呈鐘形。一踏上中山陵的臺階,就能感到建筑本身的那種恢宏氣勢,而那肅穆禮之情只在親臨的時候才能由衷的感到。到南京如果不到中山陵會是一種欠缺。 景點信息 地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風景名勝區(qū)內 七斗星商旅酒店 南京中央門店 景點相關資料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 中山陵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風景名勝區(qū)內,紫金山東峰茅山的南麓。鐘山古稱金陵山,漢代開始稱鐘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并列的山峰。主峰為北高峰,其余分別為西為天堡山和東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筑,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 孫中山逝世后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南京民國政府在紫金山選址建造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征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也有稱:警世鐘)式圖案榮獲首獎,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的精華,莊嚴簡樸,別創(chuàng)新格。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勛在評判報告中稱贊呂彥直的設計圖案“簡樸渾厚,最適合于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鐘形,尤有木鐸警世之想”。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筑師。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還沒有最后完工,呂彥直就因為患肝腸癌而去世了,年僅36歲。為了表彰他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后來,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建了一塊紀念碑。碑的上部是呂彥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書的碑文:“總理陵墓建筑師呂彥直監(jiān)理陵工積勞病故,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議決,立石紀念。”。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動工,至1929年主體建成。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三天公祭結束后,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環(huán)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筑,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筑,如為便于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臺、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的“自由鐘”。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這組建筑,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歷經了磨難,在守靈人盡職護衛(wèi)下,才免遭不測。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僧攲O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1929年5月26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臥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zhàn)爭后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臺灣,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后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 沿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再進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一塊高約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闿(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 )。手書的“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孫中山當年以袁世凱保證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薦袁以自代,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所以是以國民黨總理的名義下葬)的鎏金大字。字為顏體。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yè)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祭堂是仿宮殿式的建筑。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門,門額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的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全文。堂后有墓門兩重,兩扇前門用銅制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此像系捷克斯洛伐克雕刻家高崎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制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音樂臺 藏經樓 美齡宮 1949年之后,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1960年12月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陪同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等貴賓晉謁中山陵。那時,為了支援農業(yè),有關部門向陵園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總理指示“中山陵園不僅是南京市的、江蘇省的,也是全國人民的,一定要保護和管理好”。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郁郁蔥蔥,景色優(yōu)美。2005年04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抵達南京中山陵,舉行拜謁儀式。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隔56年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 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云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zhàn)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鐘山北麓,還有座莊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歷史事件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原來為適應抗戰(zhàn)而成立的國民黨各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和各方面軍、集團軍全部撤消。1946年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編工作,把原來的師改為整編旅,軍改為整編師,三個整編師組成一個整編軍。撤消番號部隊的,士兵并入嫡系的中央軍,軍官則作為編余。這些被編余的軍官,除了 打仗外,一無所長,離開軍隊后無以為生,傷殘軍官的遭遇就更艱難。當時在編余軍官中流傳著一首歌謠:“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澤東。此處無人要,延安去報到?!辫b于這些情況,蔣介石下令把各地編余軍官除自愿遺散者外,都集中起來,在中央訓練團內 設置一個將官班和若干軍官總隊。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陸續(xù)安置到農林、交通、郵電等部門工作,其中不少被送入中央警官學校受訓,以便轉人警界。 當時,在中央訓練團將官班受訓的編余軍官有500多人,他們之中絕大多數級別既高,除打仗外又無其他專長,所以安置工作特別困難,受訓半年多,還沒有分配出去。 黃埔軍校一期學生陳天民,原是190師少將副師長,抗戰(zhàn)期間立過戰(zhàn)功。整編后攜帶妻子和三個子女來到中央訓練團。由于長期生病,貧病交加之余,又遭退役打擊,于 1947年2月中旬逝世。遺下孤兒寡母,景況凄涼。死后,全體同學集資為之料理后事。在安葬前夕,舉行公祭,到場死者生前好友,莫不感到悲痛。有人提議說,彼此即將分手,臨別一起前往中山先生靈前舉行告別,以表對三民主義矢志忠誠。此議正合全體將官心愿,一致認為謁陵告別一訴苦衷。 1947年3月19日上午9時許,除有事不能到場者外,陸續(xù)前往參加謁陵的有400余人。為了表示隆重,全部一色黃將校呢制服,胸前掛著勛表,這些將級軍官于10時齊集靈堂前大平臺,黃埔一期學生站第一排,其余按期別、年歲依次排列,全體肅立,由黃埔一期學生丁德隆主祭。獻花后讀祭文,然后進入靈堂,瞻仰孫中山大理石坐像以及靈柩上面的臥像,再重新回到靈堂前平臺,由主祭人丁德隆發(fā)言,繼之是幾位將領發(fā)言,對現狀表示不滿,尤其恨當局措施失當……,發(fā)言中,大家相對唏噓。陳天民的遺孀領著 3個孩子叩謝幫忙。陳妻想到孤兒寡女,前途茫茫,不由得放聲大哭。大家一面勸慰,多數也失聲痛哭。莊嚴肅穆的謁陵,竟發(fā)展成為震驚中外的“哭陵”事件。 中山陵園組織機構歷史沿革 一、葬事籌備處(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二、奉安委員會 三、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 四、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五、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六、中山陵園管理處 七、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八、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 九、中山陵園管理處 十、中山陵園管理局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鐘山風景名勝區(qū)-中山陵園風景區(qū)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景點圖片 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南京中山陵介紹(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