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離開
孔孟之道與王陽明心學(xué)第二篇
王陽明心學(xué)淺析(三)
——誠愛惻隱親民
(四)篤信圣學(xué),師徒之信
1、篤信圣學(xué),終生實踐
18歲時,王陽明開始對儒學(xué)感興趣,為做圣人,迷上了朱熹著作,按朱熹的格物窮理去參悟,在家格竹子七天,結(jié)果格出病來,開始懷疑朱熹格物窮理的正確性。后走上異學(xué)異端之途,又迷上道教養(yǎng)生導(dǎo)引術(shù),也迷上過佛教的超凡解脫,結(jié)果對當(dāng)時道教追求肉體長生的偏執(zhí),對當(dāng)時佛教不顧社會人倫、逃避責(zé)任義務(wù)的消極厭世思想,產(chǎn)生抵觸,發(fā)現(xiàn)異端之學(xué)、道教、佛教的諸多不足,于31歲時開始重新研究儒學(xué),如王陽明說從“五溺”中解脫出來,歸于圣賢之學(xué)。
王陽明的身體患有肺結(jié)核,病痛與煩惱,使他對自身的內(nèi)省克察與體驗中,體會到人倫之道的重要性與儒學(xué)之道相一致,而開始篤信儒學(xué),終生依照孔孟的儒家人倫道德去真實踐行圣人之道。同時把佛教禪宗思想與儒家思想相融合,“向心內(nèi)求理,方得真知”,形成了建立在社會家庭責(zé)任義務(wù)與人倫道德基礎(chǔ)上的陽明心學(xué)。
2、師徒之信,是建法倫、立師道的基礎(chǔ),師道不立,法難起
《示弟守文》: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則必正諸先覺,考諸古訓(xùn)。
夫所謂正諸先覺者,既以其人為先覺而師之矣。則專心致志,惟先覺為聽。言有不合,不得棄置,必從而思之;思之不得,又從而辯之,務(wù)求了解,不敢輒生疑惑。故《記》曰:師嚴(yán),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xué)。茍無尊崇篤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言之而聽之不審,猶不聽也;聽之而思之不慎,猶不思也,是則雖曰師之,獨不師也。
王陽明在這里特別強調(diào)對老師的尊重與信任,但不是盲目崇拜與迷信的信,而是可以思、可以辯的信,這對于做學(xué)問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上述立志、誠意、敬畏、篤信是圣人之道的重要思想,是王陽明心學(xué)的重要特色。
(五)親民:真誠惻隱,悲天憫人
王陽明晚年,抱病南下廣西平定叛亂途中,在給兒子正憲的家信中,簡單總結(jié)了自己的一生,他是這樣寫的:
吾平日講學(xué),只是致良知三個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誠愛惻隱處,便是仁;無誠愛惻怛(隱),亦無良知可致。王陽明認(rèn)為,致良知,最重要的是要有萬物一體之仁,有誠愛惻隱之心。
誠愛惻隱親民,是王陽明繼承孔孟心學(xué)的重要特色,王陽明是一個感情非常豐富的人,常常盡情哭泣,其親民、仁慈、惻隱之心可見一斑。親民悲心也成就了王陽明的立言心學(xué)與立功偉業(yè)。
在貴州龍場患難之際,某日,來自北京的吏目帶一子一仆前往貴州某地赴任,晚上路過龍場,夜宿王陽明驛站不遠(yuǎn)處,王陽明本想次日去打招呼,不料天亮?xí)r,三人已離開,后吏目三人相繼死在路上,王陽明哭著帶仆童為其掩埋,為此寫了一篇悼詞《瘞旅文》。這篇《瘞旅文》成為人道主義的千古悲文。歷史上曾評論,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哭者,不謂忠;讀王陽明《瘞旅文》不哭的,不謂悲。文中王陽明的悲憫惻隱之心盡露,至情感人,任何人讀之,難掩憐憫悲傷之情。現(xiàn)譯一小段白話文:
唉,悲傷啊!你是什么人啊什么人?我是此地龍場驛的驛丞余姚王守仁。我和你都生長在中原地區(qū),我不知你的家鄉(xiāng)是何郡何縣,你為什么要不遠(yuǎn)千里來做這座山上的鬼魂?古人不會輕率地離開故鄉(xiāng),外出做官也不超過千里。我是因為流放而來此地,理所應(yīng)當(dāng)。你又有什么罪過而非來不可呢?聽說你的官職,僅是一個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過五斗米,你領(lǐng)著老婆孩子親自種田就會有了。為什么竟用這五斗米換去你堂堂七尺之軀?又為什么要帶上你的兒子和仆人啊?哎呀,太悲傷了!你如真正是為留戀這五斗米而來,那就應(yīng)該歡歡喜喜地上路……
《傳習(xí)錄》早期編輯者徐愛,是王陽明最好的弟子;顏回是孔子最好的學(xué)生。王陽明與孔子一樣,孔子最好的學(xué)生顏回早死于孔子,孔子悲傷大哭;徐愛31歲死去,王陽明當(dāng)時46歲,儒家宿命又重演,王陽明悲哀慟哭。徐愛的早死,在其游衡山時已有夢兆,后果然如此,王陽明本來對徐愛寄以很大希望,但圣學(xué)難傳,重蹈孔圣人之宿命。為表悼念之情,王陽明先后為徐愛寫了兩篇祭文《祭徐曰仁文》、《又祭徐曰仁文》:嗚呼痛哉,曰仁!吾復(fù)何言!爾言在吾耳,爾貌在吾目,爾志在吾心,吾終可奈何哉!記爾在湘中,還,嘗語予以壽不能長久,子詰其故。云:嘗游衡山,夢一老瞿曇撫曰仁背,謂曰:子與顏子(顏回)同德。俄而曰:亦與顏子同壽。覺而疑之。
嗚呼!吾以為是固夢耳,孰謂乃今而競?cè)缢鶋粜?!向之所云,其果夢邪?今之所傳。其果真邪!今之所傳,亦果夢邪!向之所夢,亦果妄邪?嗚呼痛哉!自得曰仁訃,蓋哽咽而不能食者兩日。人皆勸子食。嗚呼!吾有無窮之志,恐一旦遂死不克就,將以托之曰仁,而曰仁今則已矣……
文中多次出現(xiàn)“嗚呼痛哉”之語,足見其悲痛之情,讀之不禁感嘆淚下。凡間講究子孫香火不斷,人類才有淵源不斷、川流不息,圣學(xué)何嘗不是,一個圣者,當(dāng)其圣學(xué)血脈無法傳承下去,斷香火之傷痛不言而喻……
長年為國為民奔波勞累,孜孜不倦傳道授業(yè),致使王陽明嚴(yán)重透支肉體,忍受病痛折磨,身心憔悴,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陽明因疾病纏身,多次上表奏請還鄉(xiāng)安度余生。奏折中寫道“且臣比年以來,百病交攻,……或時昏眩,偃幾仆地,竟日不惺,手足麻痹,已成廢人,又以百歲祖母臥病床褥,切思一念為訣。悲苦積郁,神志耗廢,視聽恍惚,隔日之事,不復(fù)記憶……放臣暫歸田里,就醫(yī)調(diào)治,倘存余喘,尚有報國之日”。奏折中可看出,王陽明忍受著身心的痛苦不堪,仍懷“尚有報國之日”的悲心熱忱。正值王陽明申請休養(yǎng)之際(1519年),江西寧王朱宸濠(皇帝叔叔)造反,王陽明再次臨危受命,拖著病痛殘軀,以其悲天憫人、濟世安民之仁慈大愛,毅然奔赴戰(zhàn)場,王陽明率疲弱兵卒百余人,回吉安部署,以牽制寧王,爭取拖延時間,尋找戰(zhàn)機。時值南風(fēng),舟船無法南行,情急之下,王陽明含淚哭祭,祈求北風(fēng),得以死里逃生。
《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記載:先生命取辨香,親至船頭,焚香望北再拜曰:“皇天若哀憫生靈,許王守仁匡扶社稷,愿即反風(fēng)。若天心助逆,生民合遭涂炭。守仁愿先溺水中,不望余生矣?!毖耘c淚下,從者俱感動。祝罷南風(fēng)漸息,須臾檣桿上小旗揚,已轉(zhuǎn)北風(fēng)。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為平定福建漳州叛亂,屯駐福建上杭,百姓因旱災(zāi)受難,王陽明為民祈雨,大雨連降三日,百姓欣喜若狂。百姓請愿,把王陽明祭雨的上杭都察院改名“時雨堂”以紀(jì)念。王陽明詩曰:山田旱久兼逢雨,野老歡騰且縱歌。
王陽明任吉安廬陵縣知縣時,恰逢縣城起大火,燒毀千余戶人家,王陽明對天祈禱,而后風(fēng)向改變,大火不再繼續(xù)蔓延。
這些事件,足見王陽明至誠悲心,感天動地,一個充滿仁愛的人,一定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一定可以令鬼伏神欽、人天景仰。
王陽明以其悲天憫人的大愛情懷憂國憂民,傾其一生,治國安邦、安民濟世、開啟千年圣學(xué),教化百姓,雖歷經(jīng)九死一生,屢受冤屈,依然不改初衷,為國、為民、為天下蒼生而鞠躬盡瘁、無私奉獻(xiàn),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完美成就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生三不朽的華麗篇章。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關(guān)注正心讀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