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1829—1884)是詩人、金石學家,也是書法家、畫家。他在繪畫上被稱為“前海派”的代表,在晚清海上畫壇,獨樹一幟。楊逸曾在《海上墨林》中稱其“山水花卉,古茂沉雄,戛戛獨造”,是時人對其畫藝的贊許??v觀其傳世的數(shù)百件畫作,無不以金石書法入畫,畫中所蘊含的詩文與金石之趣,誠非同時代其他畫家所比擬。近日梳理其花卉蔬果題材畫作,得葫蘆畫多幀,益見其迥異時流之處。
趙之謙 《花果圖冊》
究其實,連同葫蘆畫在內(nèi),趙之謙的花卉淵源可追溯至元明清各家。在其傳世的數(shù)件葫蘆畫中,不僅可見其私淑前賢,更見其取法同儕,見賢思齊之筆。作于清咸豐九年(1859年)的《為元卿花果圖冊十二開》(上海博物館藏),寫牡丹、令箭、荷花、菊花、葫蘆、梅竹、芙蓉、雞冠花、桃花、水仙、罌粟花等十二種花果,據(jù)其題識可知,其畫法分別取自陳洪綬、惲壽平、蔣廷錫,李鱓、李方膺諸家,可見其浸淫百家,熔鑄一爐的藝術(shù)取向。其中《葫蘆圖》一開,所寫葫蘆為紡錘形,深綠色,當為盛夏時節(jié)之葫。旁有大片葫蘆葉陪襯,而以墨線勾勒葉莖,以淡墨輔之;另有紅色之南瓜花和大片墨葉相襯,顏色極富層次感,其視覺效果凸顯,顯現(xiàn)出不流于俗的清新之氣。
無獨有偶,在時人周閑(1820—1875)作于同治六年(1867年)的《花果圖冊》(上海博物館)中,也有一件《葫蘆圖》,其畫法與趙氏葫蘆極為相近,所寫三只深黃色葫蘆掩映于藤蔓粗葉中,其賦色、格調(diào)與趙氏相頡頏,或可證彼時“海派”之風,多有程式化傾向。
名稱:趙之謙 葫蘆 立軸
尺寸:182×52cm
釋文:世上近來無大小,只須依樣不須奇。田滄師句也,作此銘坐右可乎。之謙。
相比較其他花卉畫而言,葫蘆畫在趙之謙傳世作品中并不多見。吉林博物院所藏其《花卉圖屏》是為芭蕉、菊花、荷花、葫蘆合為四屏,其中《葫蘆》一幀自署曰:“撝叔寫此,略似大滌子”,雖然趙氏自稱略似大滌子(石濤),但其畫風實則還是惲南田沒骨花卉一路,與任熊的花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 趙之謙 葫蘆圖 嘉德2007秋拍成交價78.4萬元
題識:葫里葫圖,此之謂乎?旁人掩口關(guān)胡廬。菉階屬。撝叔畫。
趙之謙花卉,闊筆大寫,繼明代白陽、青藤畫風,戛戛獨造,在八怪之后,另辟新徑,力挽頹勢,由此成就了吳、齊一派的全新面目和寫意畫的盛世。此幅寫葫蘆北瓜,色墨取平涂效果,很現(xiàn)代,其實還是承繼了元明文人畫追求的“平淡”之趣。但平中有韻味、有層次、有線面、輕重、干濕、聚散的變化,便不是平淡無奇的凡庸之作。平而有致,淡而不薄,反顯得高雅了,深沉了??上Ф嗔讼路x贊的一段題跋,否則畫上的空白,(包括葉后藤間的空白)還要好看。有匠心的空間,大多容不得旁人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