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召令興建,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體量最大的中國古建筑群。紫禁城的太和殿的等級規(guī)制,亦是中國古建筑的孤例。
明成祖朱棣像
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最顯要位置,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殿”。
奉天殿于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正式投入使用。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寓意九五之尊。據(jù)推算,當(dāng)時建成的奉天殿面闊達95.1米,進深達47.55米。從奉天殿復(fù)原圖可以看到大殿與基座的關(guān)系。它的體量要遠遠大于今天的太和殿。
但是,不過僅僅三個月后,在四月初八奉天殿便遭雷火,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全部被火燒毀。明成祖將這看成是上天和祖宗對他“靖難”奪位、強行遷都、大興土木的憤怒,驚恐之余,改北京為“行在”,仍尊南京為首都,改在奉天門(今太和門)聽政,不再重修三大殿。此后的洪熙、宣德二帝,皆有遷都南京的念頭,也沒有重修。直到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始重修三大殿。
由于明嘉靖年間即開始將大殿體量縮小,使得此時太和殿的面闊不及長陵享殿稜恩殿的面寬66.75米和太廟前殿面闊68.20米,但太和殿的高度和進深遠大于這兩殿,所以總體上比較,太和殿依然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單體木構(gòu)建筑。今天的太和殿即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體量縮小后的太和殿,明顯與基座不相協(xié)調(diào),用兩側(cè)的防火墻填補基座上的空白
我們今天見到的清代的太和殿雖然在體量上遠不及明代的奉天殿,但依然是現(xiàn)存最大的木構(gòu)建筑,并且它的重檐廡殿頂、十一間面闊、檐角的十個脊獸、三層須彌座的基座臺明、月臺、陛階的滿雕工藝、檻墻上的綠琉璃龜背錦花磚、檐下的金龍和璽彩繪、門窗的三交六椀菱花窗欞等均是最高等級的形制樣式,沒有任何一座建筑能與之相比較,因而成為中國古建筑的孤例。
但是,每當(dāng)我們要了解標(biāo)志著太和殿最高等級的檐角上的十個脊獸的名稱和排列順序時,就會發(fā)現(xiàn)各處的答案均不能統(tǒng)一,并且出現(xiàn)各種錯誤。甚至專業(yè)書中的說明亦和實際的情況不相符合。尤其在網(wǎng)頁上,常常是在同一頁面上前后內(nèi)容都不能做到一致。似乎從來都沒有人認真搞清楚過這一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仔細弄清這是個小家伙的真實面目。
首先看看《大清會典》記載,十個脊獸的順序是:1、龍,2、鳳,3、獅子,4、天馬,5、海馬,6、狻猊,7、狎魚,8、獬豸,9、斗牛,10、行什。
但是,故宮太和殿的實際排列順序卻是:1、龍,2、鳳,3、獅子,4、海馬,5、天馬,6、狎魚,7、狻猊,8、獬豸,9、斗牛,10、行什。
此圖標(biāo)注的脊獸順序名稱是與實際安放情況完全不符的
又一張不顧實際情況,盲目套用《大清會典》的脊獸安放順序的網(wǎng)絡(luò)圖片
大部分的網(wǎng)絡(luò)圖解都是不顧實際情況盲目套用《大清會典》的脊獸安放順序,
此圖居然還把廡殿頂?shù)摹皯戢F”注成了歇山頂才會有的“垂獸”
(歇山頂才會有垂脊,垂脊上的才稱為垂獸)
此張網(wǎng)絡(luò)圖片更是錯的有趣,除了盲目套用《大清會典》的脊獸安放順序,居然把后面的戧獸標(biāo)注為“鴟吻”
以上這張網(wǎng)絡(luò)圖片,就是錯的可恨了,不知道把哪里的九只脊獸圖片拿來當(dāng)做太和殿來使用,
除了前面犯同樣的錯誤外,無奈沒見過“行什”的模樣,便把戧獸注作“行什”了
此圖除了前面犯同樣的錯誤外,無奈的是居然不僅把第一個龍標(biāo)注為“鴟吻”,
還把“仙人騎鳳”能標(biāo)注為“仙人騎獸”
其實本人也不是什么圣人,當(dāng)初撰寫《圖說北京皇家文化》同樣也反了這個錯誤,今天終于搞明白了
這個是龍,特點是渾身有鱗、鷹爪
這個是鳳,唯一的鳥
這個是獅子,特點是后腦有卷毛螺髻
這個是海馬,特點是馬頭,身上有火焰紋
這個是天馬,特點是馬頭,兩側(cè)有羽毛翅膀
這個是狎魚,特點是渾身有鱗,后面有明顯的魚尾巴
這個是狻猊,特點是頭很像獅子,但沒有卷毛螺髻,毛是倒下的
這個是獬豸,特點是頭上的獨角,頭上的毛是立著的
這個是斗牛,特點是牛頭、牛蹄,渾身有鱗
這個是行什,特點是猴頭鷹嘴,背生雙翅,雙手執(zhí)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