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zhèn)人。中國現(xiàn)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xiàn)實主義,于傳統(tǒng)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
以下圖片素材來源:《徐悲鴻畫集 第1集》(北京出版社 1981)
漁父(1926)
持劍鐘馗(1928)
鐘馗飲酒(1929)
黃震之像(1930)
白描人物(1931)
牧童和牛(1931)
村歌(1936)
沉吟(1936)
貧婦(1937)
農夫休息(1938)
持扇鐘馗(1938)
自寫(1938)
洗衣(1938)
白描人物(1942)
抬舉(1943)
跨犢兒童(1943)
國殤執(zhí)紼者稿(1943)
持杯鐘馗(1944)
西山古松柏(1918)
晴嵐翠嶂(1918)
虬枝(1932)
西天目山老殿(1934)
惟石巖巖(1935)
墨松(1935)
白皮松(1935)
鐵錨蘭(1939)
紫荊(1940)
燦若朝霞(1940)
紫蘭(1941)
蘭花(1942)
白梅之一(1943)
白梅之二(1943)
白梅之三(1943)
鴿竹(1943)
竹雀(1943)
覺得不錯,請在右下方點“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