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視角
騰沖,滇西重鎮(zhèn),古稱騰越,扼南方古絲綢路之要沖,自漢以來,商賈云集,以翡翠美玉之邦弛名海內(nèi)外。
騰沖,火山之城。踞怒江西岸,扼高黎貢山要沖,90多座火山雄峙蒼穹,80余處溫泉噴珠濺玉,溫泉泉眼數(shù)以萬計……
騰沖,文化名城。邊陲古道的馬鈴聲,記錄著中、緬、印三國的商貿(mào)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銅案、銅鼓,凝集著兩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石雕佛像,閃爍著中原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光芒;十萬騰沖人僑居海外,中西合璧自然,素有“書禮名邦”、文化之津、僑鄉(xiāng)故地之美譽。
騰沖,英雄之城。那里安息著9187位抗日英靈,記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張揚著一種悲壯,宣泄著一種正氣,深藏著一種希望。
千里迢迢到騰沖,最揮之不去的,當(dāng)是寄存在國殤墓園那段中華民族的悲愴記憶,那段曾經(jīng)被歷史遺忘的國殤之痛,一個比電視劇《中國遠征軍》更加悲壯、更加慘烈的民族真實——
1942年,日寇攻占緬甸,侵犯滇西。侵略者沿滇緬公路如狼似虎,直抵騰沖,燒殺搶掠,奸淫邪道,千里赤地,人民流離。國民黨最高軍事當(dāng)局為打通滇緬路,收復(fù)滇西,在盟軍幫助下,重組遠征軍。1944年5月,遠征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摧堅執(zhí)銳,出生入死,到7月底,逐次攻克一個個憑堅據(jù)守的日寇,掃蕩盤踞在各處的頑敵。日軍殘部退入建于明代的“固若金湯”的石頭城:騰沖,據(jù)城死守。8月2日,攻城戰(zhàn)開始。在盟軍美國第十四航空隊飛機配合下,遠征軍將士沖鋒陷陣,奮勇攻堅,兇悍日寇,負隅頑抗,四十余個晝夜,逐屋逐巷,時時激戰(zhàn),處處爭奪。中國軍隊首次使用了火焰噴射器,硝煙蔽日,彈雨迷天,血肉橫飛,積尸累累。9月14日,終于將敵人全部殲滅。據(jù)統(tǒng)計,從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20集團軍強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騰沖城,歷時127天,所歷大小戰(zhàn)役達40余次,斃敵6000余名,國軍第二十集團軍共陣亡9168人,騰沖民眾赴義死難者6300人,美軍陣亡14人。
騰沖之役,意義重大。這是抗戰(zhàn)以來我第一個收復(fù)的縣城,是抗日戰(zhàn)爭中第一個大規(guī)模全殲日寇的戰(zhàn)役,創(chuàng)造了世界軍事史上極為少見的殲滅戰(zhàn)例。騰沖的收復(fù),打通了當(dāng)時中國大陸唯一的國際援華物資運輸線,為中國抗戰(zhàn)的正面戰(zhàn)場注入了活力,開反攻勝利之先聲,奠抗日必勝之基礎(chǔ),挫日軍不可一世之氣焰,揚保家衛(wèi)國英雄之氣概,血國恥,振國威,驚天地,泣鬼神。
騰沖光復(fù)后,受國民政府蔣委員長囑咐,時任云貴監(jiān)察使的李根源先生為紀念陣亡官兵,倡導(dǎo)修建了國殤墓園。墓園1945年7月7日落成,占地88畝,解放后歷經(jīng)劫難,毀壞殆盡,現(xiàn)今所見系1985年重新修建。
人死了,總是要進入墓地,什么樣的人應(yīng)該進入什么的墓地?在中國這個把死看得與生同等重要的國度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在中國,以“國殤”兩字命名的墓地,絕無僅有,而這個國殤墓園是大陸唯一祭悼國民黨將士的陵園,也是唯一懸掛青天白日旗的地方?! ?/p>
國殤墓園坐落在當(dāng)年戰(zhàn)爭最激烈的來鳳山北麓。墓園以西南角小團坡制高點為起點,沿東北向軸線,依次有烈士紀念塔,烈士墓冢、忠烈祠、墓園大門等建筑。墓園正門為八字形古式門樓,門額嵌有“國殤墓園”四個大字。兩側(cè)粉墻上,分別繪有象征烈士精神的龍騰、虎躍形象,旁邊有一方國務(wù)院頒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
天空鉛云低垂,高山松柏森森,大地碧草萋萋。循園中甬道,來到忠烈祠,祭拜中華民族不朽英魂。
忠烈祠堂重檐如翼,于凝重中顯出一種力道。祠前,砌有一青石平臺,臺前正中鐫有一方石刻,“碧血千秋”四個大字,雄渾莊重,赫然奪目(為蔣中正題,李根源書)。屋檐四廊,莊嚴凝重。上檐為時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蔣介石所題“河岳英靈”
牌匾,下檐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手書“忠烈祠”三個大字;格門兩側(cè)是國民黨要員何應(yīng)欽、衛(wèi)立煌等題聯(lián)。
祠堂內(nèi),擺滿來自各地的花圈和挽聯(lián),中國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遺像及“總理遺囑”立于正堂。兩側(cè)墻壁鑲巨幅碑銘,記存騰沖抗戰(zhàn)陣亡將士英名;門外走廊側(cè)列刻石數(shù)通,有著名愛國人士李根源《告滇西父老書》、時任騰沖縣長張問德《答田島書》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等重要抗戰(zhàn)文獻。這當(dāng)中,尤以張問德《答田島書》振聾發(fā)聵。
1943年8月31日,騰沖日占領(lǐng)軍行政班本部長田島致涵騰沖縣長張文德,以解決“雙方民生之困難問題”共同治理騰沖縣為幌子,企圖誘降張問德為騰沖偽政權(quán)首腦。張問德接信冷然一笑,捋袖草檄,奮然回復(fù):“來涵以騰沖人民痛苦為言,欲籍會晤長談,而謀解除,茍我中國猶為遭侵凌,且與日本猶能保持正常國交關(guān)系時,則余必將予以同情考慮,然事態(tài)之演變已使余將予以同情考慮之基礎(chǔ)掃除無余。誠如閣下來書所言,騰沖士循民良,風(fēng)俗醇厚,實西南第一樂園,大足有為之鄉(xiāng)。然自事態(tài)演變以來,騰沖人民死于槍刺之下,暴露尸骨于荒野者已逾三千余人,房屋毀于兵火者已逾五萬棟……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則為婦女遭受污辱之事。凡此均屬騰沖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閣下說明,此種痛苦,均系閣下及同僚所賜與,此種賜與,均屬罪行?!酁橹袊还?,且為騰沖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責(zé)任與良心,對于閣下及其同僚提出之任何計劃均無考慮之必要與可能?!嗨茇暙I于閣下者,僅有請閣下及其同僚全部返東京……茍騰沖乃為閣下及其同僚所盤踞,所有罪行依然繼續(xù)發(fā)生,余僅能竭其精神以盡其責(zé)任,他日閣下對騰沖將不復(fù)有循良醇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義之壓力,將使閣下及其同僚終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騰沖人民之前。故余謝絕閣下所要求擇地會晤以作長談,而將從事人類之尊嚴,生命更為有益之事,痛苦之騰沖人民,將深切明了彼等應(yīng)如何動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關(guān)切于閣下及其同僚即將到來之悲慘末日命運,特敢要求閣下作慎密之長思。”
檄文短短五百余字,言之鑿鑿,擲地有聲;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彰顯中華民族尊嚴,彰顯泱泱大國魂魄滌蕩,民族浩氣長存。
該書一出,轟動朝野。時任軍政部部長的陳誠代蔣介石召見張問德,稱他為“全國淪陷區(qū)500個縣縣長的人杰楷模,不愧為富有正氣的讀書人”,蔣介石則親筆題贈“有氣節(jié)之讀書人也”匾額。騰沖光復(fù),張問德掛冠而去。解放后,張問德曾任云南德宏州政協(xié)委員,1957年病逝。
忠烈祠后,蒼松翠柏,一峰突起,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克復(fù)騰沖陣亡將士塔凜然其中,如一把利劍,直插云霄。塔名系陸軍上將、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所題,塔身用騰沖火山石砌鑿而成。塔基正面刻有蔣介石題、李根源所書“民族英雄”四個藍色大字,背側(cè)面是騰沖抗戰(zhàn)紀要銘文。
這是一座巨大的墳塋,是最雄偉、最肅穆、最悲壯、最值得瞻仰的墳塋:長眠于此的,乃是勇赴國難的九千多英烈!以塔為中心,輻射狀地將小團坡劃成六等分,每等分代表一個師,布滿密集整齊的小石碑,按軍階大小自上而下排列,碑文簡單到只刻陣亡將士的姓名和軍銜。整個烈士冢共立墓碑3346塊,一行行、一列列,整齊劃一,儼然威武之師整裝待發(fā)之勢。塔碑間隙,青草沁碧、野花疏綴于悲壯中透出些許哀惋。
走進蒼松翠柏林中,在與墓地劈面相逢的那一瞬,我的血液仿佛陡然凝固:這不是墓塋,是一座山,是一座英雄之山。在一棵棵參天古樹的綠蔭蔽覆下,漫山高不盈尺的小石碑已長滿蒼苔,青苔下那一個個名字卻清晰可見:二等兵傅炳先、下士副班長胥奠金、二等兵何孔亞清……這哪里是碑林,分明是一群軍容整肅,蓄勢待發(fā)的戰(zhàn)士,只待一聲號令,那匍伏的身軀必如豹子般躍起,發(fā)出雷霆怒吼!
默然地立于烈士碑前,置身于英魂之間,惟恐攪擾英雄們長長的酣夢?;蛟S,夢中的戰(zhàn)士,夢到了新婚燕爾的溫柔嬌妻;或許,夢中的戰(zhàn)士,夢到了依門而望的白發(fā)爹娘;或許,夢中的戰(zhàn)士,夢到了嗷嗷待哺的至愛兒女……
陽光從茂盛的樹蔭中灑落下來,在暖暖的陽光照耀下,一方方石碑像一柄柄耀眼的槍刺,閃射著炫目的光芒。沒有一抔刻意壘起的黃土,只有一方不足盈尺的石碑,不知道你的年齡籍貫和生平,只知道你是一名血灑疆場的軍人,以不變的姿勢仰望著高遠的藍天。
蹲下身,輕輕撫摸一方方石碑,仿佛又走進歷史的煙云:滾滾怒江的陣陣驚濤,騰越古城的迷天彈雨,松山之巔的震天巨響,龍陵城頭的殊死爭奪,黑山門上的短兵廝殺,畹町橋頭的漫天旌旗……穿過炮火,穿過硝煙,穿過強盜們構(gòu)筑的明碉暗堡,在一聲聲尖厲的呼嘯聲中,遠征軍將士猝不及防悄然倒下,以戰(zhàn)斗者的身姿,倒成一幅嚴整的陣容,倒成一座永恒的豐碑,讓六十余年后的我們,在這里肅然陷入沉沉的哀思。
遠征軍將士勇赴國難,騰沖百姓冒死支前。在“餓死不吃軍糧”雕塑前久久佇立,心潮難平。一位騰沖小腳婦女倒在糧袋上,已經(jīng)死去,胳膊仍然緊緊護住軍糧。碑文寫道:該女翻山越嶺護送軍糧,因為缺衣少食,餓死途中,而袋中軍糧顆粒未少。
餓死也不動用一粒軍糧,
這就是滇西百姓!
再看看“雷打樹下”那座雕塑吧——一位滿清遺老裝束的老人,背靠松樹,席地而坐,怒視遠方。他叫寸大進,前清騰越守備,當(dāng)時已88歲高齡,面對日寇入侵,深恨自己無力殺賊,又不愿做亡國奴,憂憤交加,于落倚坪一棵老松樹下絕食七天七夜而亡,死不瞑目。其子寸性奇,陸軍中將,率部在中條山與日寇血戰(zhàn),因寡不敵眾,自殺殉國,系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方陣亡最高級將領(lǐng)。忠臣良將,滿門英烈,彪炳千古。
這是何等的民族氣節(jié)!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p>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站在烈士紀念塔下,思緒飛翔:高黎貢山的莊嚴凝聚著國殤的悲壯,怒江大峽谷的巍峨,那是歷史對抗日將士的嘆挽。
站在烈士紀念塔下,靈魂震撼:怒江的激流,那是民族的血脈在激動;高黎貢山的巍峨,那是民族的厚重在深沉,在激動與深沉的過程中,世界清明純凈,民族復(fù)興在望!
芳草萋萋,殘陽如血,赳赳將士,英魂永存!
作者簡介:
雷聲,年逾花甲。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從事新聞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1989年出版新聞學(xué)專著《新新聞體寫作》一書,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周谷城為該書題寫書名;1990年北京亞運會撰寫的通訊《如煙的夢后,是黎明》,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被收入亞運文獻集《亞運在北京》一書;1994年,撰寫9集電視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fā)榮譽證書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攝影散文集《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