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親不認(rèn)”的來歷及輩分
說起六親不認(rèn)是說,某人不通人情,于親不顧。褒義的是指辦事不講情面,鐵面無私。其中“親”字應(yīng)是指“親戚”。咱中國有“親戚朋友”一詞,親戚放在朋友前面,當(dāng)是說中國人自古就視親情的意思吧。
說起咱中國人的親戚,就得說到親戚的輩分,同輩的人不一定年齡相同。在我小的時候,家里有個親戚的孩子也就4、5歲,竟然和我四十多歲的長輩“平級”。還有個街坊,是兩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78歲的要管72歲的叫姨兒,您說這事兒鬧的。這親戚輩分的一分,等逢年過節(jié)的湊到一起,這當(dāng)小輩的可慘了,能把您給叫暈了、整糊涂了。
話題扯遠(yuǎn)了,咱再回到“六親不認(rèn)”這句成語上,有人問了,這“六親”是哪六親。又是從哪兒來的哪。告訴您,“六親不認(rèn)”中的“六親”是說法不一。
《左傳》中所說的:“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就是這六親;《史記》也說了“六親”是“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為六親;《老子》中說,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漢書》,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但不管哪種說法的“六親”,都是指直系的長輩、同輩和妻子是無疑了。
要說對長輩的稱呼,歸了包堆(音:ZUI讀一聲)的說那可就多了去了:您比如:曾祖父、曾祖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干爸、干媽、義父、義母、令尊、乃翁、先考、令堂、慈母、令慈、堂上、膝下、大爺、世伯、年伯、師伯、表叔、恩叔、盟叔、世叔、嬸母、舅父、姨母、姨父、姑姑、姑父、公公、婆婆、岳父、泰山、丈人、岳母、丈母娘等等。
除了對長輩的稱呼,對同輩的稱謂也不少:丈夫、妻子、相公、嫡、妾、娣姒、情人、哥哥、兄長、弟弟、昆仲、姐姐、妹妹、阿妹、嫂子、弟婦、妯娌、姑爺、連襟、夫婿,現(xiàn)在還有老公、老婆。
當(dāng)上面說的每一種稱呼,要是單個的拿出來也不少,就拿“丈夫”來來說吧,就有:夫婿、官人、當(dāng)家的、夫君、孩子他爹、漢子、良人、男人、女婿、他爹、外子、先生、老公、相公、爺兒們、拙夫。
而“媳婦”的稱謂也不比“丈夫”少:愛人、夫人、太太、媳婦、大姐姐、姐、大嫂、娘子、荊人、拙荊、賤荊、賤內(nèi)、中饋、糟糠、內(nèi)助、賢內(nèi)助、內(nèi)掌柜、內(nèi)當(dāng)家、山妻、婆姨、堂客、老婆、老伴、屋里的、孩兒他媽等。
這是在日常生活里對“丈夫”和“妻子”的稱呼,要放在京劇舞臺上,還有上年紀(jì)的丈夫叫老婆“媽媽”,老婆子叫自己“老公”為“姥姥”的。
對下一輩的稱呼就更多了,如:兒子、令郎、令子、令嗣、螟蛉、嫡子、庶子、少爺、弱息、犬子、晚生、小犬、義子、宗子、女兒、干女兒、令愛、小女、義女、兒媳婦、少奶奶、媳婦、姑老爺、女婿、東床、郎婿、嬌客、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兒、重孫子、玄孫等。
咱中國論起親戚還有以“五福”論的,不如過去論去親戚常聽老輩子人說:“這家親戚出沒出無服”的說法,那什么是“五福”哪。其實(shí),“五福”也指九族之內(nèi)的關(guān)系。九族是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本身,長子、長子婦、從子、從子婦,嫡孫、嫡孫婦、從孫、從孫婦,曾孫、曾孫婦、玄孫、玄孫婦,稱為九族。
按資料上說,“五福”是指兄弟姐妹、父輩、祖父輩、曾祖、高祖五輩,在高祖旁支的另五個福幫稱為五福,五福之內(nèi)的兄弟姐妹應(yīng)該拜一個祖宗的。
其實(shí)。“五福”是從“五服”演化而來的,是指親人之間的辦喪失穿的喪服,一般是上5代,下5代,(都包括自己),是表明與自己關(guān)系遠(yuǎn)近的一種標(biāo)志。說出了五服就不在穿孝了,其實(shí)就是指出了5代,也就是只5輩人。跟你在同一輩上的人,如果不是同一個高祖,就算是出了五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