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六年,雄心勃勃的唐武宗駕崩,然而他沒有立自己兒子為帝,出人意料地設(shè)立了一個唐朝從來沒有過的皇太叔之位,并將皇位傳給了叔叔李忱。他當然不是病糊涂了,而是身不由己,這一切不過都是宦官馬元贄所導演的罷了。
宦官擁立新君,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這點無可厚非,然而擁立的這個皇太叔,卻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因為,他是宮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傻子,雖然是身份尊貴的王爺,但誰都可以嫌棄他,誰都可以看不起他。
李忱原名李怡,這個名字是他繼位后才改的,他本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他的母親鄭氏原本是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謀反失敗后,鄭氏以罪人家屬的身份罰進宮中給郭貴妃當侍女。郭貴妃寵冠六宮,卻一不小心讓鄭氏鉆了空子,服侍了唐憲宗,從而生出了李忱。
李枕是庶出的皇子,排名又靠后,母親地位還很低微,這就注定了他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更糟糕的是,李枕似乎在智力上還存在著某種缺陷,史書記載“幼時宮中以為不慧”。隨著年紀的增加,他的這個毛病還越發(fā)嚴重了,不光如此,他還患有嚴重的自閉傾向,與諸皇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沉默寡言,顯出一副呆滯木訥的樣子。
宮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勢利小人,眼見李枕好欺負,幾乎所有人都拿他隨意開玩笑。盡管在唐憲宗去世后,穆宗繼位,李枕被封為光王,但這個王爺,不光是宗室可以欺負,就連宮女太監(jiān)也并不將他放在眼中。
尤其是有一次,光王在入宮拜見太后時,突然遇到了刺客。雖然整個事件有驚無險,但此事之后,光王傻得就更厲害了,說話顛三倒四,也沒有頭緒。所有人都認為,這個王爺沒得治了,徹底是個廢物。
不過,唐朝朝廷本身也很混亂,在李枕的哥哥唐穆宗之后,相繼有敬宗、文宗、武宗三個皇帝繼位。他們都是穆宗的兒子,但都無法擺脫宦官的控制,最終一個個相繼殞命。
這幾個皇帝,雖然在宦官面前丟進了臉,可欺負李枕起來卻毫不手軟。他們都是李枕的侄子輩,管李枕叫做“光叔”。但都沒有半點做晚輩對長輩的孝順,也沒有皇帝對藩王的威嚴,他們最愛在宴會的時候讓光王李枕出丑,逼迫他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話。
最后,唐武宗發(fā)現(xiàn)不對勁,這個光王雖然是一副傻樣,任別人怎么欺負也不說話,不生氣,也并不傻笑。越看光王,他就越是有一種不祥的預(yù)感,特別是在他當上皇帝之后,簡直是寢食難安。于是,他決定干掉光王。
這樣,光王又面臨一系列的生存危機。他經(jīng)常莫名其妙從馬上跌落下來,或者從高高的臺階上滾了下來,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大雪紛飛的時候,落入一個深坑,被大雪掩埋了起來。然而,無論是怎么折磨,盡管遍體鱗傷,光王李枕卻始終頑強地活了下來。
唐武宗失去了耐心,讓人將光王扔進廁所,不給飲食。然而,宦官仇公武將他救了出來,并且藏在宮外。仇公武這么做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因為當時唐朝皇帝都是由宦官所擁立的,多一個皇子,手頭就多了一張牌。
三年后,這張牌終于打了出來。正如本文開篇所說,唐武宗駕崩之前,宦官們就迫不及待矯詔立李枕為皇太叔,并行監(jiān)國之職。等唐武宗登基,李枕就登基當上了皇帝,而唐武宗的兒子們個個傻了眼。
然而,李枕剛剛登基,馬上又讓人大吃一驚。他完全沒有了以前呆傻的表現(xiàn),卻顯得無比睿智,更為宦官所害怕的是,他表現(xiàn)得還非常鐵腕。他用極短的時間,就將權(quán)傾一時的宰相李德裕趕出朝廷,結(jié)束了持續(xù)近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他加強了皇權(quán)統(tǒng)治,扶植他的宦官紛紛被削減權(quán)力,并且退出了政治舞臺。
更為出色的是,他重振了唐朝的威望,先是任用張仲武大破北狄,穩(wěn)定北方,又以河湟之戰(zhàn)重創(chuàng)了吐蕃,收復(fù)了被占多年的失地。在他統(tǒng)治之時,唐朝又向繁榮景象邁進,史稱“大中之治”,而他的廟號為唐宣宗,被稱為“小太宗”,在唐朝即將滅亡的時候,人們還念念不忘他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