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t硅谷動力消息評論】對于CNET的大名,IT業(yè)人士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筆者涉足IT業(yè)兩年多來,CNET曾伴我渡過了無數個日夜,可以說,CNET是我的啟蒙教師,曾是我心中的"圣杯"。
但是,最近發(fā)生的一切,卻令我對CNET的未來感到十分的擔憂。由于科技博客和社交網站的興起,最近以來CNET更是每況愈下,不斷遭受沉痛的打擊。據市場調查機構ComScore最新的統(tǒng)計顯示,今年第三季度,CNET網頁的訪問量出現驟然下滑。與此同時,CNET公司高層變故頻頻。先是CNET負責娛樂頻道的高級副總裁跳槽YouTube,成為后者首位CMO。隨后,CNET公司CEO又因股票期權丑聞而宣布下課。
其實,CNET面臨的挑戰(zhàn),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顯現。2005年8月,CNET的訪問量就急劇下降,CNET希望通過收購圖片網站Webshots來與時俱進。但是Webshots卻被Facebook和其他的圖片網站搶去了市場份額。根據ComScore的數據顯示,CNET網站的訪問量在過去一年中下降了54%,CNET收購的Webshots網站的訪問量則下降了69%,CNET仍在傳統(tǒng)強手和新興社交網站的雙重打擊下苦苦煎熬。
時下,嚴冬將至,難道CNET真的會面臨"窮途末路" ,迎來寒冬?是什么造成了這個科技巨人的失落?
或許,我們可以從當前如火如荼的Web2.0大潮中探尋出CNET衰變的蜘絲馬跡。
如今,Web2.0的發(fā)展之迅速,波及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已超出了業(yè)內的想象。在這此消彼長間,傳統(tǒng)門戶網站的光芒被RSS、維客、博客、播客等新鮮時髦的傳播形式所遮蓋。在這股席卷全球化的Web2.0熱潮中,不要說是CNET,就是創(chuàng)造網絡神話的雅虎、Google也是英雄氣短,感到芒刺在背。
筆者分析,CNET失落原因有二:一是缺乏應變能力。我們知道,雅虎有它自己的科技頻道,AOL以收購Weblogs的方式加強了自己在科技方面的內容。特別是Google,依托自己的強大搜索優(yōu)勢,將全球IT業(yè)界的新聞一網打盡,給用戶的信息量更大、反饋迅速更快。反觀,CNET在近年的發(fā)展中卻是固步自封,乏善可陳,科技消息滯后,信息不夠豐富,在內容和速度上已輸給了雅虎科技、Google科技、紅鯡魚、信息周刊、商業(yè)周刊等網站。 二是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除了受到傳統(tǒng)IT巨頭的挑戰(zhàn)外,CNET也面臨新興對手的挑戰(zhàn)。在Web2.0浪潮下,一些科技類博客如旭日東升,形勢喜人,他們提供的內容要比CNET更集中、更有趣。處于寫稿需要,筆者現在越來越多地光顧微軟博客、蘋果博客和Sun微系統(tǒng)公司CEO的博客,并從中獲得更權威、更獨家的內幕新聞。面對科技博客的興起,CNET似乎沒有太多的心理準備,已顯示出英雄暮年的感覺。
盡管不久前CNET宣布推出了CNET TV頻道,開始在視頻科技新聞上投注砝碼,加快追趕視頻新貴。同時,CNET宣布收購德國silicon.de網站,進一步強化歐洲市場IT服務的地位。但是,這一切的努力能否 使CNET這個"百年老店"步入新生,目前尚難預料。
透過CNET的失落,我國的IT網站應該學到一些什么?如若不然,CNET的今天,或許明天就會在我國的某個IT網站身上重演。
給我的感覺,國內的IT網站存在著太多的同質化現象。不論是版面的設計,還是頻道的劃分,科技內容的提供,似乎都是大同小異,反來復去地"炒"一些所謂的重要新聞。為了顯示區(qū)別,只是在新聞的標題上進行"技術"處理,把"貓叫咪"。個別IT網站處于某種目的,甚至"炒"一些過時的新聞。一窩蜂地搶一個新聞源,報道同一個事件,已成為國內IT網站的頑疾,積重難返。而與此同時,諸如貓撲科技、斗牛士、Techweb等后起之秀卻在大踏步地邁進,為用戶提供著全新的科技"大餐",蠶食為傳統(tǒng)IT網站的領地。
CNET的今天,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不能急流勇進,就會被Web2.0時代新的浪潮所淘汰。但愿,我們的IT網站能知恥而后勇,在迅速變化的大潮中繼續(xù)引領航向,笑傲江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