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有三個必要條件:
1.下決心做一個成功的人。
2.堅持不懈的毅力。
3.學習成功的方法。
一、如何使成功具有“必要性”一個人能否成功,首先取決于自己的決心。
衡量決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自己:究竟是“想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想”與“要”僅一字之差,但結(jié)果卻有天壤之別。世界上大多數(shù)渴望成功的人,就是因為這一字之差、而沒有成功。“想”,是隨意的、想當然的,盲目的和非現(xiàn)實的。它至多只是一種向往或一種僥幸心理。“想”成功者,其目標要么游移不定,要么好高騖遠,不著邊際,因而很難整合現(xiàn)有資源,很難有計劃、有方法;要么遲遲不動,要么行動不堅決、不徹底、不持久,一遇挫折,立即為自己找個“本來就是想想而已”的借口,下臺了事。而“要”則全然不同,它是明確的,有目的和現(xiàn)實的。“要”才會檢討自己,改變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適應環(huán)境要求。“一定要”,才能獲得深刻的驅(qū)動力,而不顧任何艱難險阻,義無反顧,鍥而不舍,持之以恒。雖說成功的欲望與生俱來,但無情的現(xiàn)實已把它打入潛意識深處的“冷宮”。
人們對成功茫然了,麻木了。牛頓第一定理說,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zhì),即慣性;人也是一樣,具有安于現(xiàn)狀的傾向,即惰性。要重新喚醒成功的欲望,從潛意識上升到顯意識,就得下“一定要成功”的決心。“一定要”不會憑空而起,決心也不會無緣無故的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因此,必須為成功找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越充分越刻骨銘心,成功的決心就越大,意志就更堅強。成功才有必要性,付出才可能持久。但是,這個理由不可憑空捏造。
南非黑人領(lǐng)袖曼德拉,為爭取民族的自由、平等,與種族主義堅決斗爭。坐牢27年,斗爭一刻沒有停止過。最后他成功了,成了南非歷史上第一個黑人總統(tǒng),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說之所以為民族自由和平等挺身而出,“并不是受到神諭或一時的靈感和心血來潮,而是因一千次的眼淚、一千次的屈辱、一千次的絕望和痛苦!”
人的思想意識,只能來源于社會實踐。
偉大的孫中山和偉大的魯迅,最初都是學醫(yī)的。他們本來基于一個相同的理由,想在醫(yī)術(shù)上成功;但后來,又都找到了另一個“成功的理由”,從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一個成了民主革命的先驅(qū),民國大總統(tǒng);另一個成了世界聞名的大文豪。否則,他們最多只能成為好醫(yī)生。1885年,昏庸腐敗的清政府簽定了投降賣國的《中法條約》。這個屈辱的事件,激發(fā)了孫中山的愛國主義情感。他決心學醫(yī),掌握治病的本領(lǐng),以保障國民的健康,從而使國家強盛起來。從香港西醫(yī)書院畢業(yè)后,孫中山很快成了一名小有名氣的醫(yī)生。在從醫(yī)期間,孫中山廣泛接觸社會,談論國家大事,討論中國的前途,逐漸感到中國社會的“病”比人們身體的病更為可怕,更為重要,進而得出了“醫(yī)國”比“醫(yī)人”更緊迫、更重要的結(jié)論。于是,開始秘密建立革命團體,從此走上了艱險的民主革命之路。“振興中華”就是孫中山于1905年7月在日本的一次即席講演上首先提出的。
魯迅學醫(yī)的初衷與孫中山很相似。18歲那年,他到南京求學,后又留學日本學醫(yī)。魯迅為什么要學醫(yī)呢?他認為,中國之所以遭受世界列強的欺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人的體格太弱。“東亞病夫”真是奇恥大辱。同時,中國的醫(yī)學也太落后了,魯迅的父親就是因庸醫(yī)所誤而過早的離開人世。魯迅想學好醫(yī)學,平時解除人民的病痛,增進大眾的健康,戰(zhàn)時則上前線做軍醫(yī),為反侵略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在日本仙臺學醫(yī)的第二年,一次看教學電影后加映的時事短片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當時正是日俄戰(zhàn)爭期間,一個中國人被俄國人收買,充當奸細,被日本兵抓獲,于是要將他砍頭示眾。許多東北同胞圍觀。“好?。?#8221;當劊子手舉起屠刀時,教室里爆發(fā)出一陣熱烈的歡呼和掌聲。銀幕上和銀幕下的這一幕,使魯迅受到很大的刺激。那個被砍頭的同胞,身體不是也很強壯嗎?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我們的領(lǐng)土上你爭我奪,他們都是侵略者,都是我們的敵人。而他卻去做一方的奸細,為虎作倀,親痛仇快。活得糊涂,死得也糊涂,說明他缺乏起碼的覺悟。而那些圍觀者,把屠殺同胞當熱鬧看,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麻木到了何等可怕的地步!經(jīng)過痛苦的思考,魯迅得出結(jié)論:身體健壯,還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提高大眾覺悟,才是當務之急。學醫(yī)不能救國。學醫(yī)只能醫(yī)治人的身體,卻不能解救人的精神。人們的身體,即使健壯了,但不知道愛國,不知道反抗壓迫,又有什么用呢?!要喚醒民眾,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藝作品來感染他們,教育他們。于是,魯迅中途退學,棄醫(yī)從文,從此開始了他偉大的文化事業(yè),終于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孫中山和魯迅“一定要”成功的理由是如此充分、強烈,不啻于國恨家仇。“榜樣”往往也是促使人們發(fā)生改變走向成功的好理由。
東漢初年,出了一位打通西域的英雄,他就是班超。班超從小因家境貧寒,學習異??炭?,青年時,靠給官家和私人抄寫文書、書籍供養(yǎng)老母,勉強度日。有一天,他嘆著氣說:“大丈夫應當效法傅介子、張騫到邊遠地方建功立業(yè),豈可一生死守筆墨硯臺討生計!”于是他毅然“投筆從戎”(典故由此而來),去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后來,班超帶兵鎮(zhèn)守西域31年,多次平定匈奴叛亂,同50余國建立了關(guān)系,成為功勛彪炳的一代名將。
與他們比起來,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的成功理由,也就是下決心的契機,要平常得多,只不過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遇到的一番“批評教誨”。蘇步青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nóng)民家庭,父親要拼命干活才能供他讀書。他先在鄉(xiāng)下念私塾三年,后又到離家一百里的縣城小學讀書。那時的蘇步青很貪玩,功課不好,一連三個學期都是班里的倒數(shù)第一。父親想方設法,又給他轉(zhuǎn)了一所學校。那個老師對學生很關(guān)心,見他讀書不用功,就批評勸導他說:“你能在這里念書,是父母流血流汗、省吃儉用換來的,你這樣不用功學習,如何對得起父母呢?”這一席話對蘇步青震動很大,他第一次感到自己錯了。于是,他痛下決心,要好好讀書。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他的各科成績一躍成為全班第一名。后來,他把數(shù)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中學畢業(yè)后,到日本留學,獲博士學位,終成一代數(shù)學大家。下定決心做一個成功的人--為自己也找一個成功的理由吧!
二、如何使成功具有“必然性”為成功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下定了成功的決心,僅僅使成功有了必要性。要使成功具有必然性,還需具有堅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
唯有奮斗才能成功。這是最好理解又是最難做到的。難就難在“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的韌性和毅力。“考驗一個人的勇氣,往往不是只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由于缺乏一點勇氣,許多有用的才干都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行百里者半九十,離成功越近的地方,留下的遺憾往往越多。“英雄不比普通人更有運氣,只是比普通人更能延續(xù)最后5分鐘的勇氣”,于是,少數(shù)“吃得苦中苦”的人,成了“人上人”,成功了。
這里沒有更多的秘訣,只有兩個字:堅持。
伏爾泰說得好:“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到底--劍至死都不能離手。”下面這個美國人的故事,正是成功從“必要性”走向“必然性”的真實寫照--
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父親賭輸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親喝醉了也拿他出氣發(fā)泄。他在拳腳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長大,常常是鼻青臉腫,皮開肉綻。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學習也不好。高中輟學,便在街頭當阿混。直到他20歲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這樣做。如果這樣下去,和自己的父母豈不是一樣嗎?成為社會垃圾,人類的渣滓,帶給別人、留給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但是做什么呢?他長時間思索著。從政,可能性幾乎為零;進大企業(yè)去發(fā)展,學歷和文憑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經(jīng)商,又沒有本錢……他想到了當演員--當演員不需要過去的清名,不需要文憑,更不需要本錢,而一但成功,卻可以名利雙收。但是他顯然不具備做演員的條件,長相就很難使人有信心,又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yè)訓練,沒有經(jīng)驗,也無“天賦”的跡象。
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驅(qū)動力,促使他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頭的機會,最后的成功可能。決不放棄,一定要成功!于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制片人……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四處哀求:“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很顯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了。但他并不氣餒,他知道,失敗定有原因。每被拒絕一次,就認真反省、檢討、學習一次。一定要成功,癡心不改,又去找人……
不幸得很,兩年一晃過去了,錢花光了,便在好萊塢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兩年來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絕。他暗自垂淚,痛哭失聲。難道真的沒有希望了嗎?難道賭徒、酒鬼的兒子就只能做賭徒、酒鬼嗎?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想,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換一個方法。他想出了一個“迂回前進”的思路:先寫劇本,待劇本被導演看中后,再要求當演員。幸好現(xiàn)在的他,已經(jīng)不是剛來時的門外漢了。
兩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絕都是一次口傳心授,一次學習,一次進步。因此,他已經(jīng)具備了寫電影劇本的基礎知識。一年后,劇本寫出來了,他又拿去遍訪各位導演,“這個劇本怎么樣,讓我當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都是,劇本還可以,但讓他當男主角,簡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絕了。他不斷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成功,也許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絕后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我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xù)劇,同時,先只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效果不好,你便從此斷絕這個念頭吧!”
為了這一刻,他已經(jīng)作了三年多的準備,終于可以一試身手。機會來之不易,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全身心投入。第一集電視劇創(chuàng)下當時全美最高收視紀錄--他成功了!現(xiàn)在,這個人是世界頂尖的電影巨星。
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龍。史泰龍的健身教練哥倫布醫(yī)生這樣評價他:“史泰龍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恒心與持久力都是令人驚嘆的。他是一個行動家。他從來不呆坐著讓事情發(fā)生--他主動地令事情發(fā)生。”如果史泰龍當初只是“想”成功,在茶余飯后做做明星夢,消遣一下,他就絕不會有今天。因為那樣的話,他就不會付出,不會拼命。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世上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如果說史泰龍的成功得益于“堅韌地求人”,那么戰(zhàn)國時的大縱橫家蘇秦的成功,則得益于“堅韌地求己”,為了把成功的必要性變成必然性,其勇氣和決心已到了自虐的程度。掛六國相印的名利已如浮云飄逝,而“錐刺股”的精神毅力,卻流傳千古。蘇秦自幼家境貧寒,溫飽難繼,讀書自然是很奢侈的事。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發(fā)和幫別人打短工,后又背井離鄉(xiāng)到齊國拜師求學,跟鬼谷子學縱橫之術(shù)。蘇秦自恃學業(yè)有成后,便迫不急待告師別友,游歷天下,以謀取功名利祿。一年后不僅一無所獲,自己的盤纏也用完了。沒辦法再撐下去,于是他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臟不堪,滿臉塵土,與乞兒無異。落魄景象,溢于言表,令人同情。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xù)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愿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自譏笑他說:“按我們周人的傳統(tǒng),應該是安分于自己的產(chǎn)業(yè),努力從事工商,以賺取十分之二的利潤;現(xiàn)在卻好,放棄這種最根本的事業(yè),去賣弄口舌,落得如此下場,真是活該!”此情此景,令蘇秦無地自容,慚愧而傷心。他關(guān)起房門,不愿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8220;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學業(yè)未成而急于求成??!”(注意:他不怨天尤人)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振精神,搬出所有的書籍,發(fā)憤再讀,他想道:“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jīng)決心埋首讀書,卻不能憑這些學問來取得尊貴的地位,那么,書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從這些書中撿出一本《陰符經(jīng)》,用心鉆研。他每天研讀至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每次醒來,都懊悔不已,痛罵自己無用,但又沒什么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倦困難當,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么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后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讀狀態(tài)。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睹。家人見狀,心有不忍,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自虐??!”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唯如此,才能催我苦讀!”經(jīng)過“血淋淋”的一年“痛”讀,蘇秦很有心得,寫出了“揣”、“摩”兩篇。這時,他充滿自信地說:“用這套理論和方法,可以說服許多國君了!”于是蘇秦開始用“錐刺股”所得的學識和“錐刺股”的精神意志,游說六國,終獲器重,掛六國相印,聲名顯赫,開創(chuàng)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忍常人不能忍之辱,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必能做常人不能做之事。以堅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感動自己,感動他人,感動天地鬼神。
三、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成功的決心和熱情并不能取代科學的方法。
人人希望事半功倍,人人渴求少走彎路。你當然可以花十年、二十年,甚至窮畢生的精力和時間,自己慢慢地摸索成功之道,但那畢竟不是最好的方法。成功最重要的秘訣之一,就是要用已經(jīng)證明有效的成功方法。
已經(jīng)證明有效的成功方法在哪里?在成功人士那里。
因此,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是追求成功的捷徑。首先,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可以肯定,這個方法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行得通的、可操作的;其次,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就必然要直接或間接與成功者為伍,受他們的世界觀、思維方法的影響而積極上進。美國的一個機構(gòu)經(jīng)調(diào)查后認為,一個人失敗的原因,90%是因為這個人的周邊親友、伙伴、同事、熟人都是些失敗和消極的人,正所謂跟好人學好人,跟巫婆跳假神;沒有好的思想來引導激勵,沒有好的方法來指導成功,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因此,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不僅能成功,而且能早日成功。所謂成功者成功的方法,不一定是他們窮數(shù)年之功,歷經(jīng)無數(shù)次失敗的經(jīng)歷。我們大可不必走他們的老路,而是要直接進入他們的經(jīng)驗、原則之中。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了解成功者的思維模式,并運用到自己身上。任何一位成功者,之所以在某一方面高人一籌,出類拔萃,必定有其與眾不同的方法。只要分毫不差地學習他的做法,就能夠做出和他相似的成就。
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其一,就是要向身邊耳聞目睹的成功人士學習;其二就是學習“成功學”。
“成功學”于20世紀30年代正式作為一門學科在美國提出。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總結(jié)前人的成功經(jīng)驗、成功思想,運用多種學科,研究、揭示成功的規(guī)律,探索、提煉成功的方法?,F(xiàn)代成功學的開山鼻祖和奠基人主要是富蘭克林、卡耐基、拿破侖·希爾。其后,全世界都曾掀起過“成功學”熱潮,出現(xiàn)過各種流派的成功學,但其源頭都源自上述三位偉人的理論。20世紀60年代,日本人別開生面,提出了自己的成功學,即著名的“魔鬼訓練”。20世紀80年代至今,新的學科帶頭人,主要是波恩崔西、金克拉、安東尼·羅賓、克萊門·施東、約翰·麥克斯韋爾和柯維等人,他們對成功學都有著重要的研究、實踐和貢獻。
中國也有成功學。不僅有,而且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只不過由于種種原因,近現(xiàn)代成功學研究出現(xiàn)了斷層,反不如西方發(fā)達了。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成功學”,但并不等于沒有成功思想。成功的渴求與生俱來,只要有人,就一定有對“成功”的思考。比如,關(guān)于“成功”的定義和標準,《左傳》認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之不朽。”也就是說,最大的成功,莫過于樹立天下道德楷模和規(guī)范,如圣人或宗教領(lǐng)袖;次一等的成功,就是立大功建大業(yè),如各國締造者,功在千秋的元勛;再次一等的,就是必須要有思想傳世,如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藝術(shù)家等等。這個“成功定義”十分高遠,必須要有“雖久不廢”、“不朽”的東西,才能算成功。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歷來如鳳毛麟角,即使“圣人”們也未做到。因為他們大多立德、立言而沒有立功。據(jù)說清朝的曾國藩做到了“三立”。古代沒有“成功人士”這樣的說法。“俊杰”和“君子”或許相當于人們敬羨的成功人士。“識時務者為俊杰”,隨天下之變而應變的人,應當算成功的了。據(jù)《論語》記載,子路曾請教孔子怎樣才算君子(成功者)。子曰:“修己以敬。”(修養(yǎng)自我,敬謹自重)“僅此而已嗎?”子路再問。曰:“修己以安人。”(以自己的修養(yǎng)使親近的人安樂)“僅此而已嗎?”再問。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的百姓安樂,堯舜恐怕也難以做到呢)這也可以說是孔子所定義的成功人士的三個標準和層次:最起碼是“修己以敬”,其次是“修己以安人”,最高層次為“修己以安百姓”。至于成功的步驟,儒家在《禮記》中指出了一條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此過程中,必須“自強不息”(《周易》),“篤志而體”(《荀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面對逆境,要充滿信心,“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要堅持不懈,勇于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遇必明,雖柔必強。”(《禮記》)同時,向成功者學習,加快成功的步伐,“人有師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還要注意把握人際關(guān)系的原則,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君子求諸己”,多為別人作想“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善則稱人,過則稱己”,這樣,才能“民作讓”,“民不爭”,“怨益亡”(《禮記》),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論語》)。在以上前提下,則是見機行事,順勢而為,“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周易》)“得事理則必成功。”(《韓非子》)
三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劭,在其不朽的人才學專著《人物志》中,對“成功”的規(guī)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
(1)質(zhì)理結(jié)合才能成功。質(zhì),就是人的資質(zhì);理,即所謂有“事理”。劉劭認為,一個人的資質(zhì)與事理相應,就產(chǎn)生聰明,這種聰明發(fā)展到能充分認識把握有關(guān)整理的程度,就能成為這一方面的成功者。這與韓非子“得事理則必成功”的思想不謀而合。那么,什么是“事理”呢?按劉劭的說法,主要有四種:道之理,事之理,義之理,情之理。“道之理”指的是天地自然之理;“事之理”指的是社會、政治之理;“義之理”指的是禮樂教化之理;“情之理”指的是世事人情關(guān)系。一個人能否成功,全在于能否認識事理,而認識事理的根本在于具有與事理相應的資質(zhì),換句話說,人的主體資質(zhì)與客觀外界的事理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劉劭把人的資質(zhì)分為平淡、警徹、和平、機解四大類型。如果這四種資質(zhì)與四種事理相應,就能成功,即成為“道理之家”,“事理之家”或“義理之家”和“情理之家”。道理之家,質(zhì)性平淡,心靈性巧,思維細膩嚴密,因而最易與自然溝通;道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哲學家、科學家等。事理之家,質(zhì)性機敏,多謀善斷,行動果敢敏捷,能迅速處理煩難之事;事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政治家、軍事家等。義理之家,質(zhì)性平和,溫文爾雅,長于理論的分析解說;義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教育家、藝術(shù)家等。情理之家,質(zhì)性機巧,對世故人情了解透徹,能適應及把握各種情況變化;情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企業(yè)家、商人等。綜上所述,人的稟氣、質(zhì)性是成功的內(nèi)因和根據(jù),有事理則是成功的外因和條件。質(zhì)理結(jié)合才能成功,而質(zhì)性最終決定了人一生的成就大小。
(2)發(fā)展特長求得成功。劉劭認為,人有八種能力,即聰、思、明、辭、捷、守、攻、奪。如果一個人同時具備這八種才能,并都很完善,那就“能通于天下之理”,而獲大成功;如果只有這八種才能的某一個方面,那就應發(fā)展為特長,在一個方面取得突破而成功。也就是,根據(jù)自己特長的不同,靠聰慧敏銳成功,靠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功,靠遠見卓識成功,靠能言善辯成功,靠應變能力成功,靠穩(wěn)慎縝密成功,靠勇猛精進成功,靠論說嚴密成功。欲成功,必須揚長避短,看準自己的才能,重點發(fā)展。
(3)整合要素取得更大成功。英雄是成功者的典型代表。劉劭認為,英雄是由“英才”的聰、明、智和“雄才”的力、勇、膽六種要素組成的。然而要有所成功,二者必須兼容。為什么呢?因為聰明的人,具有“英才”資質(zhì),卻無“雄才”所具的膽力,那么他的見解就無法推動;而有膽力的人,具有“雄才”資質(zhì),卻不具“英才”所具的智慧,那么他的事業(yè)也就無法取得成功。因此,“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后可以為英”,“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為雄”。歷史上張良這樣的人才可算是“英”的代表,而韓信這樣的人才則是“雄”的典型。英和雄的成分在各人身上往往不平衡,比例多的成分就決定了一個人是“英”還是“雄”。“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只有英、雄平衡的人才能為王。“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如漢高祖劉邦和楚霸王項羽就是這樣的“英雄人物”。否則,“徒英而不雄,則雄才不服”;“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歸往”。因此,“雄”只能得雄才,“英”只能得英才。“一人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yè)也”。
以上僅是中國古代成功思想之滄海一粟。中國古代的“成功學”由此也可略見一斑。只可惜過于龐雜,沒有形成專門的體系。我在多年的武學修煉和創(chuàng)業(y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思考成功的方法,同時潛心研究了古今中外近百名著名成功者的生平傳記和文章著述,最后得出結(jié)論,成功者盡管時代、環(huán)境條件不同,成功的具體方法千差萬別,但卻有共同的、永恒的成功之道,這就是成功的五大核心要素,或叫做成功的五大基本法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