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如此星辰如此月:關(guān)于錢鐘書與楊絳的閱讀記憶

記憶開始于二十一年前的那個夏天。

那時我剛上高中,讀書的興趣還只是停留在古典文學的歷史演義和怪力亂神里,除了通讀金庸小說七八遍之外,幾乎不曾主動涉獵現(xiàn)當代文學;卻常在上學路上的書攤上見到一本叫做《圍城》的書,青色的書封,擱在一眾言情小說周邊,被書攤老板不斷推薦著,只是不清楚里面的內(nèi)容,甚至望文生義地以為是講戰(zhàn)爭的。

某日課間,前排Z君閑聊時突然提到該書,說是一本著名的婚戀小說,電視已然播過;同桌Y君聽罷立即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于是三人商量湊錢購買此書,卻在每人各出多少及書的最終所有權(quán)上起了較大爭議,乃不了了之。等到后來自己忍饑挨餓攢了一周的早飯錢跑去書攤時,卻發(fā)現(xiàn)那書已被人買走,悻悻而歸。不久班里便開始傳看一本似曾相識的青皮書,讀后無不拍手稱快,依稀便是那本《圍城》,不知為誰搶先。后傳來傳去,直至秋去冬來,方傳至我手中。時已歲末。

那年除夕似乎是自己最后一次肆無忌憚地放煙花了,更是我家搬上樓房、離開大雜院前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所以,也是我最后的一次圍爐夜讀。當新年鐘聲敲過,春晚進入夢鄉(xiāng),我家的人也分頭就寢了。只有我從記事起每年都要堅持守歲,沒有什么理由,只是一味地堅定。更小的時候還要先去繞著院子里的一棵大椿樹跑上幾圈,嘴里唱著古老的歌謠:椿樹椿樹你為王,你長粗來我長長。長大后就沒有了天真,只是一個人在燈下守著,一盆炭火,一本書,一杯水,如此而已。

這書正是《圍城》。這當然不是一本關(guān)乎戰(zhàn)爭的書,卻恰恰反映了戰(zhàn)時的種種世態(tài)民生;這也不是一本婚戀小說,然而有關(guān)感情和婚姻的情節(jié)和思辨卻無處不在。小說主人公方鴻漸出場不久便是個不怎么討好的角色,卻因為作者對其形象和性格的精妙刻畫拉近了我與人物之間的距離,不由對其境遇感同身受;其在感情上的弄巧成拙,也讓年少的我有了最初的悵然。與趙辛楣等前往三閭大學一行堪稱本書經(jīng)典,戰(zhàn)時的世相,跋涉的甘苦,人性的博弈,盡收眼底。與孫柔嘉一場婚姻的前前后后,則是小說主題的完美注解: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要出去,婚姻也好,權(quán)力也罷,生活本身,也大抵如此。

也正是這本書開啟了我對現(xiàn)當代文學的興趣,令我徹底折服于白話文的優(yōu)美韻律之前。鍾書先生對比喻修辭的信手拈來或刻意而為,讓小說處處閃爍著文人的輕薄和智慧的幽默,也讓人持續(xù)享受著閱讀的快樂。

楊絳先生的名字則是在讀了《圍城》之后才知道的,因為《圍城》那篇文采斐然的前言便是楊先生大作。于是高一暑假專門跑去家鄉(xiāng)書店的倉庫里把幾乎能找到的錢、楊兩位先生的作品都買了下來,只是錢先生的作品除了《圍城》,也就只能找到一本海峽文藝版的《人·獸·鬼》,楊先生也只買到了三聯(lián)版的《干校六記》和《關(guān)于小說》,上海文藝的《春泥集》。而其中我最早閱讀和最為喜愛的就是《干校六記》。

《干校六記》其實只是楊絳的一篇散文,共3.2萬字,卻印成了一本小32開的冊子。我當年是最喜歡這種薄薄窄窄的小冊子即袖珍本的,覺得無論是攜帶還是閱讀都非常舒適和方便,而且更加適合把玩。全書仿沈復《浮生六記》的體例,共分“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閑”、“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六記,主要講述了錢先生夫婦69年被一起下放到河南羅山干校后的日常生活。楊先生的文筆與乃夫大不相同,平實質(zhì)樸得讓人親切,極具生活氣息。干校生活的苦中作樂,在先生的文字中讀來,像電影膠片一般清晰感人。楊先生自言回京八年干校瑣事仍歷歷在目,其實,我初讀此書至今已近二十年,但那種淡茶般清香的悠悠文筆以及它所帶來的閱讀快感,仍然清晰可見。

兩年后來到北京讀書,隨身帶著的行李箱里放著的書里,就有錢楊二位先生的《圍城》和《干校六記》兩冊。

大學期間,錢先生的書只買了一套花城版的《錢鐘書論學文選》,楊先生則補齊了各種單行本,包括三聯(lián)版的小說《洗澡》、散文集《將飲茶》和《雜憶與雜寫》等,尤其是《將飲茶》里的那篇《丙午丁未紀事》,延續(xù)了《干校六記》中的文風,通篇洋溢著她與錢先生特有的平凡中的浪漫,逆境中的樂觀。那是一股涓涓而流的愛意,那是一種童心未泯的超脫,讓人欽佩。小說《洗澡》則作為先生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通過平實卻又諷刺的筆法,勾畫了那個特殊年代里需要洗掉“不干凈的尾巴”的知識分子群像,可作為解放后的另一種《圍城》來解讀。

畢業(yè)后的第二年,我在非典前夕遭遇了第二次失戀,在全城封鎖的時候遭遇心鎖。那年夏天,楊絳先生新作《我們仨》首發(fā),先生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和丈夫,以及一家三口當年那些快樂而艱難、幸福而又磨難的日子,感人肺腑。我在西單圖書大廈買了兩本初版本,按照幾個月前的承諾賤兮兮的寄給了ex,還寫了一封信作為書評夾在書里。而這封石沉大海的書信,也成了我們最后的一次聯(lián)系。有趣的是,不出我所料,《我們仨》如愿成為當年的暢銷書和如今的懷人經(jīng)典,但三聯(lián)從第二版開始就把封面從初版的明黃色換成了再版的灰咖色,我的初版本幾乎已經(jīng)絕版。

四年之后,我在家鄉(xiāng)迎娶了妻子,帶著她游走了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以及少年時期讀書的那些去處?;氐奖本┱泌s上楊絳先生96歲高齡寫下的新書《走到人生邊上》出版,而這本書也成了我和妻子為數(shù)不多共讀的作品之一。相比較而言,妻子比我更喜歡先生這本新作,對于人生晚年依然保持睿智思考和“胡思亂想”的老人深為敬佩。記得妻子當時曾對我說,以先生的思維水平和每天八段錦的鍛煉習慣,成為百歲老人不成問題。如今看來,果然如是,先生健康長壽,也是我等讀者的幸事。

08年前后,我在地壇書市一氣兒收獲了楊先生多本著譯,人文社《堂吉訶德》、網(wǎng)格本《吉爾布拉斯》,以及香港版的散文集《倒影集》等。楊先生其實更是一個翻譯大家,《堂吉訶德》的楊譯本,既是史上第一個從西班牙語原文譯出的漢語全譯本,也是永遠的經(jīng)典譯本;而其“點煩論”的觀點也成為自己翻譯理論和風格的基礎(chǔ),點去一字不嫌其少,留下一字不厭其煩,相得益彰。

09年時,人文社版《楊絳文集》八卷本再版,對于沒有買到04年初版本的我而言,此次再版自然不能錯過,同時還把三聯(lián)版的《錢鐘書集》一道搬回來了家,和楊先生文集永遠擺在一起,而兩位先生的各類單行本也被我擺在書架的同一個格子里,不離不棄,見證著我20年來不滅的閱讀記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速寫:錢鐘書先生
【好題精選】實用類文本閱讀之楊絳篇
懷念楊絳先生:七個“成語”貫穿了浩瀚一生
懷念楊絳先生最好的方式 用心去讀她的作品
QQ瀏覽器
她一定走得很放心,舍不得的是我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