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計及分類
• 教學設計是在現(xiàn)代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系統(tǒng)方法對教與學的行為進行設計,它是一個分析教與學的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案并在實施中加以評價和修改,使之達到教學優(yōu)化的微觀的教學過程的設計。
• 教學設計的四個原則:目標性原則;程序性原則;整體性原則;趣味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
• 教學目標由教學大綱所決定。由學科課程目標到學段目標到單元、章節(jié)目標到課時目標,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目標序列。課的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明確。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
程序性原則
• 課的設計,必須依循學生的認識水平、認識過程,有序地編排教學內容和采用恰當?shù)慕虒W對策。學習程序的編排要有利于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所學內容的同化或順應,利于學習內化,而且又可供教與學的操作。
整體優(yōu)化原則
• 在嚴格規(guī)定的時間內,在教學過程各個因素優(yōu)化設計的基礎上,將諸因素加以科學的組合,充分地發(fā)揮教學的整體功能,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趣味性原則
• 在課堂上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主導一方,學生是學習主體一方,而教師的主導又是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服務的。要使學生在課的學習活動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保持對學習內容的積極探究的認識傾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的分類
• 整體(宏觀)
- 課程設計-以地區(qū)性的某一學科為設計對象
- 學段整體教學設計-以某學段、某學年或某學期為設計對象
• 局部(微觀)
- 單元教學設計(以某一單元的教學為對象)
- 課時教學設計(以某一課的教學為對象)
- 微格教學設計(以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設計對象)
課的設計可分為三大部分
• 教什么,即是對學習需要的分析,明確要教什么。
• 怎樣教,即教與學活動過程的設計。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的部分。
• 教學的效果怎樣,即一堂課的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的設計
二、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
學習需要分析
• 要弄清為什么要開展教學;課程教學目標應是什么;教學設計具備哪些條件?
教學內容分析
• 把課程教學目標分解成為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確定要教什么。
教學對象分析
• 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
確定教學目標
• 根據(jù)課時(或單元)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習行為目標),并把教學目標告訴學生,使他們心中有數(shù),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學習活動。
教學策略設計
• 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運用系統(tǒng)方法,從實際出發(fā),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適當?shù)慕虒W策略,如:激起學習動因的策略(情意原理)、組織學習內容的策略(序進原理)、安排學習方法的策略(活動原理)和利用學習結果的策略(反饋原理)。
教學媒體設計
• 根據(jù)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特性加以選擇適合的教學媒體,根據(jù)教學實施計劃中的具體要求,將教學內容與方法等轉換為印刷或視聽媒體(包括課件),并把各種教學媒體進行最優(yōu)組合,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
• 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的師生教學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會作出可能反映,如過深或學淺,預先設計另一種教學方法,一旦課堂上出現(xiàn)非常規(guī)狀況時教師就可以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
教學評價設計
• 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課堂教學形成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的設計。
三、結合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 信息技術課是中小學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成為必修課單獨開設。
• 從課程特征角度認識設置教學目標的原則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對社會的影響。
• 理解計算機工作原理,掌握信息獲取、處理、應用的技能,初步學會數(shù)據(jù)處理的基本能力。
• 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
• 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自學依法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教學要求
認知領域:了解、理解、掌握
操作領域:初步學會、學會、比較熟練
情感領域:愿意接受、感興趣
不同課型的教學設計
• 介紹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課的設計
- 把握好認知水平的層次(了解、理解),在情感領域,破除神秘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 進行媒體組合教學,按照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計教學過程。
- 圍繞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提問,小組交流,形成性練習)
計算機操作技能學習的課的設計
• 在設置教學目標時,認知領域與操作領域兩者必須結合,不同的學習階段兩者的主次要分清。
• 程序式的訓練是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式
• 加強操作訓練階段性的整體規(guī)劃,要認真研究上機訓練內容的合理編排組合
• 充分發(fā)揮即時反饋、評價、調控在技能訓練中的積極作用。
四、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基本格式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
2. 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二)、課題分析
1.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內容分析(重點、難點)
(三)、教學策略分析(根據(jù)對教學條件和學生情況分析)
1. 教法
2. 教學手段
(四)、教學準備(機器數(shù)量,是否聯(lián)網,有無電子教室軟件)
(五)、設計思路(過程的濃縮,理念的體現(xiàn))
(六)、教學過程(表格式) 教學流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