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來,我國語文界已形成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高度認同,古詩文在中小學課本中的數(shù)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目前相關部門向中小學推薦古詩文136篇(段),其中小學1至6年級要求學生背誦古詩75首。
近日筆者針對小學古詩文教學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以期為古詩文教學的改進與完善提供參考性的建議。
該調查主要圍繞“基本態(tài)度”與“基本情況”兩個方面展開,具體內容包括:我國一些城鄉(xiāng)的小學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對古詩文教學的價值認同及態(tài)度;六年級學生古詩文的積累情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式、方法及途徑;學校及家庭為學生學習古詩文所提供的學習條件;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方法,等等。
本次調查是一次小型調查,本著必要性與可行性兼顧的原則,選擇了全國東中西部有代表性的一線、二線及部分三線城市小學共12所,其中廣東省廣州市3所、廣東省深圳市2所、山東省恒臺縣1所、河南省確山縣1所、湖北省武漢市2所、四川省成都市1所、新疆北屯市()2所。調查對象包括相關學校的校長、語文教師、六年級學生及家長。調查以問卷為主,同時進行了一些訪談。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972份,訪談記錄近3萬字。
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統(tǒng)計處理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近七成的學生喜歡古詩,三成多學生表示一般,不到1%的學生表示不喜歡。
九成家長認同“小學生積累一定數(shù)量古詩文可以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說法,而教師對此問題的認同達百分之百。
九成多的家長和教師支持“學生積累古詩文對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重要作用”的說法,而對此說法覺得不確定的只有不到一成。
八成多家長和九成半的教師支持在語文教材中補充經(jīng)典古詩文,以豐富語文課程內容。九成半教師會在語文課程之外補充經(jīng)典古詩文并要求學生背誦,八成多的家長證實了這一情況。
近八成的學校有與古詩文內容相關的校本課程;七成多的學生指出自己所在學?;虬嗉壟e辦過背誦古詩文競賽活動;八成多的學生指出自己所在學校校園、樓道或教室的墻上曾書寫古詩文;六成多家長證實自己孩子所在班級會經(jīng)常開展與古詩文背誦相關的課外活動;八成半以上的教師會經(jīng)常組織這樣的活動;九成半以上學生的表述證明,小學古詩文教學基本上是先由教師講解,然后再要求學生背誦。只有極少數(shù)教師只要求學生背誦而不講解。也有部分教師只講解而不要求學生背誦。有八成以上的教師表示自己會采取背誦的方式讓學生積累古詩文,一成多教師則不要求學生背誦。
結合訪談內容,概括調查結論如下:
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四個群體對古詩文在育人、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認同,認同度達95%以上。這表明,大家對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有著深刻的反思,并希望能夠重視傳統(tǒng)文化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應充分利用這一心理生理特點,讓學生積累足夠數(shù)量的古詩文?,F(xiàn)行小學課程中傳統(tǒng)文化(古詩文是其重要內容)比重偏低,需要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和必要的補充。
很多學校都通過校本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等渠道加強古詩文教學,在受訪者所在學校這個比例高達80%。受訪者普遍反映,通過古詩文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的精神面貌,豐富了學生的思想情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性。
多數(shù)學校為學生古詩文學習提供了教材;多數(shù)家長支持孩子的古詩文學習,樂于為孩子購買相關書籍;很多學校倡導家?;?、親子閱讀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了良性的育人環(huán)境。
也有一些受訪學校在古詩文教學方面相對較為薄弱,主要表現(xiàn)在:缺少權威性的教材(讀本);教師缺少必要的古詩文方面專業(yè)素養(yǎng),對古詩文的駕馭能力及教學能力較低;對小學階段古詩文教學的特點及教學分寸把握不準,教學方法單一。
另外,目前對于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效果尚缺少必要的科學評價標準和評價工具,具體涉及積累量、理解程度、運用水平等方面。這也是本次調查難以獲得學生學習古詩文水平方面準確結果的重要原因。
據(jù)以上內容,提出如下建議:
增加古詩文在中小學課程中的比重,并通過相關措施進行落實。通過課題引領、專家指導、分類實驗、穩(wěn)步推進等方式,探索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加強古詩文教學的方法和模式。
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提高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教師的古詩文教學水平。完善課程設置,組織編寫具有權威性的古詩文學生讀本。
組織科研人員,研制相關的中小學古詩文教學評價工具。(作者張鵬舉,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