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說白了,就是把學習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去領(lǐng)會。它是對繁瑣分析、先生講學生聽,一問到底的教學狀態(tài)的否定。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
以前我小瞧了學生,凡是書上標明的生字、詞,我總是一個個地教,領(lǐng)著學生讀。事實上,不管哪課的生字,學生都是認識的,有的學生甚至全認得。白話文學生基本能讀懂,我卻不放心,還要一段一段地講,一句一句地分析,一節(jié)課下來不知要提問多少個問題。這樣做,剝奪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權(quán)利,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為“告訴”只能使學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獵槍”,只重結(jié)果,而忽視過程,能力從何而來?發(fā)展從何談起?這樣做,也違背了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什么是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同志曾經(jīng)說過:“無論學習什么語言都得背,背誦使人受益不淺?!敝熳魅式淌谡f:“大量讀寫,讀寫結(jié)合,這八個字是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是被**證明了的?!睂W語文的目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的,課文內(nèi)容不等于教學內(nèi)容,我們不能把理解課文內(nèi)容當作主要任務(wù)。而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必須讀、背,必須運用,即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去掌握,決不能依靠繁瑣的內(nèi)容分析和講解。
悟什么?首先要悟其義,課文內(nèi)容要讀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實上,只要讀,課文內(nèi)容是不難理解的。)還要悟其情,悟其法,即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這是基本要求。怎樣悟?一個字:讀,一邊讀一邊想。朗讀法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
呂叔湘先生說:“很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只有通過多次會面才學得真切,記得牢靠;才不會翻來覆去老使喚那幾百個詞語,要不就生造、堆砌。種種章句結(jié)構(gòu),種種內(nèi)容安排,也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見多識廣,‘取之左右而逢其源’?!眳蜗壬€說:“看別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開頭,如何結(jié)尾,前后照應,口氣軟硬,何處要整齊,何處要變化,全都從別人的文章里學來。”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一個“讀”字,就什么都沒有了。反過來說,抓住了一個“讀”字,什么語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說:“文貴自得,書忌耳傳。凡是“告訴”的東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況且語文教學決不單單是記住一個個結(jié)論,一個個“知識點”,記住老師給每篇課文貼上的關(guān)于中心思想的“標簽” 以往正是我們“告訴”得太多,無意義的練習做得太多,才使語文教學失去了靈性,使學生失去了興趣,覺得上語文課味同嚼蠟。
呂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guān),豈非咄咄怪事!……少數(shù)語文較好的學生,你要問它的經(jīng)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看課外書。”多讀課外書可以提高語文能力,這是所有人——特別是語文能力較好的人的共同體會。可是看課外書有人講嗎?沒有;看課外書沒有人講,卻能提高語文能力,可見,講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呂叔湘先生還說過,他的語文能力,“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由此可見,自己讀,自覺地讀是多么重要。
無論語言文字,還是文章表達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難講準確的,也是沒有必要講清楚的。柳斌先生說:“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我們呢,卻求甚解不好讀書!這樣不行。”我覺得,陶淵明說的“不求甚解”道出了一個事實,即許多東西,比如詞語的意思,文章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等,往往是很難說清楚的,也沒有必要說清楚。江蘇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說過:“把什么問題都說清楚了,反而什么也沒有了?!闭Z文教學要留有空白。學語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擔心學生有些地方暫時感悟不出來,盡管放心把時間留給學生讀書。
既然語文教學說到底是一個“讀”字,那么在教學中我是怎樣做的呢?
1、備課先備“讀”。反復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語感,讀出遣詞、造句、布局的妙處。讀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為止。備課不等于寫教案,我是把工夫花在鉆研教材上的。備課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寫教案,因課而異。對熟悉的,特別是教了多遍的課文,往往只寫個提綱,記下新的體會,新的方法;新接觸的課文,便寫得具體一些。寫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體會、新方法和自己滿意的作業(yè)設(shè)計等。雖說多數(shù)詞語具有模糊性,也不一定對學生講解,但我還是一個個查詞典,一個個記在書上;凡是拿不準的字,全都查字典,把握準讀音。雖然,我給學生只有一碗水,但我總是把自己這一桶水盛滿。我使用過的教本,總留下我讀過的密密麻麻的痕跡。不動筆墨不讀書(只要是自己的書)。我這樣做,也要求學生這樣做。現(xiàn)在我常常只兩三遍就能把課文讀得較好,大概與我的生活閱歷的豐富,愛好的廣泛,情感的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豐富分不開的。但真正把課文把握好,讀出妙處,不是三遍兩遍的事。我深深感到,朗讀是語文教師(也是其它學科的老師)的一項基本功。
2、課堂上,第一件實事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暢。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認為這很容易,全班學生都要做到這一點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對個別學生,到了高年級,有時我還一句一句地領(lǐng)者讀。著名特級教師高萬同說:“朗讀是符號語言花的過程。這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能做到正確、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感來了?!泵科n文,我一般要花費一節(jié)課的時間指導讀。做到每個人都讀通順,一部分人讀出感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導、疏通。指導讀好,疏通閱讀中的障礙,如幫助理解某些詞義,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來做的第二件事是品位賞讀,在微觀上探究。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中起關(guān)鍵作用的詞語,表現(xiàn)力特別強的詞語;或抓住特別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現(xiàn)手法上的精彩處,等等。這一環(huán)節(jié)最見老師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師把握教材的水平、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老師本人的素養(yǎng)。課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這里;學生的語文能力常常在這時得到發(fā)揮和提高。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盛與教本、學生與老師、老師與教本之間的對話,首先是朗讀的交流,其次是見解的交流和評價的交流,但是后兩者適可而止。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是為了在讀中學會閱讀,為了發(fā)展語言,為了提高人文素養(yǎng)而讀的,而不單單是為了理解、領(lǐng)會內(nèi)容而讀的。把時間過多地用在“小組合作”上,用在討論評價上,有悖于語文學習的根本宗旨。我的責任是指點迷津和激勵。當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講解。賞讀后,接下來我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處熟讀成誦(但不一定課課背誦)?!拔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準“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經(jīng)意中的,因人而異的。感悟到的東西,有時是說不出來的,也不一定要求學生說出來,意會就行了。我們應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不應該也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一個結(jié)論;不應該也不可能把全班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人”;語文教學不宜太強調(diào)“合作學習”;輔助手段的 使用要恰當有度,因為閱讀教學的根本手段是讀書感悟。還是我常說的一句話:“告訴”只能使學生得到“兔子”。
最后,有必要再說一說思想教育的問題。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課本編者的事。他們選什么“思想性”學生讀了就會受到那個“思想”的教育。張若田先生早就說過:“課文讀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崩蠋煹呢熑问侵笇W生讀好課文。學生把《一把油布傘》讀得眼含淚花,能說他沒受到感染?這難道不比讓他們記住“偉大的母愛”這個標簽好?思想教育不能“穿靴戴帽”,更不宜“聯(lián)系實際”,“影射”學生?!坝吧洹背3J箤W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有位教育家說:“當孩子意識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時候,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闭Z文學科的思想教育,也是“自得”的好,是“細無聲”的好。
三、重積累
說到“重積累”,我們還要從學習語文的目的談起。學習語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言哪里來?走進校門之前,是聽來的,是在“聽說”的實踐中“習得”的。進了校門則主要是從書本中讀來的,在讀、寫的實踐中“學得”的。語言靠積累,能力靠實踐。小學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期,是記憶的最佳期。我曾看過一份報告,報告中說:“兒童在三歲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語言的發(fā)音和基本的語法結(jié)構(gòu),兒童習得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在語言發(fā)育的關(guān)鍵期,腦結(jié)構(gòu)的可塑性特別強,因此兒童有較強的語言能力”。我們過去對兒童學習語言(特別是母語)的潛能明顯地估計不足。我們的語文教學,重課內(nèi),輕課外;重結(jié)論,輕過程;重理性,輕情感;重理解,輕積累的情況特別嚴重。其中,該記住的沒記住,該積累的沒積累是最大的失誤之一。在孩子們記憶的高峰期不讓他們讀、背,我們是有愧的,而且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無法挽回的。
我說的積累,不僅是語言的積累,還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積累。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點,都教不好語文。
周振甫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會學生認字造句和篇章結(jié)構(gòu),懂得每課課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詞的含義,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話的含義,……這是平面的教學?!薄皞鹘y(tǒng)的教學法,讓學生在記憶力好的時候,把當時認為必讀的古書讓學生熟讀背誦,還要反復溫習,使他們確實記住……孩子第一次讀到一個詞,不是孤立地認識這個詞,而是連這個詞的整句話都記住了。當他們第二次讀到這個詞時也這樣。如此,他書讀得越多,跟這個詞的接觸越多,他所記得這個詞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越多。”這樣理解一個詞的意義,“就懂得這個詞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淺深輕重的含義。這是后的感覺就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了”。張光鑒先生指出:“現(xiàn)代視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對外界的信息輸入,視覺中樞只能夠識別與理解他以前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某一類相似客體,也就是說,對于這些信息,只有在人的記憶儲存中找到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組塊以后,才能夠匹配和識別,從而才能使人理解?!卑阎苷窀ο壬蛷埞忤b先生的兩段話加以概括,實質(zhì)上是說,語文教學就是要強調(diào)記憶、積累,而理解是在積累的基礎(chǔ)上大腦自動調(diào)出、匹配和耦合的過程。特別是在孩子的年齡尚小,多以形象思維為主,漢語言文字又具有很強模糊性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直覺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邏輯思維更加重要和管用。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絕不能就課論課搞平面搬移工作,也不能將課文任意肢解搞“散裝零售”使的分塊教學,更不能關(guān)起門來教學,而是要強調(diào)整體感悟和科學有效的積累。
怎樣做到三個積累呢?
先說語言的積累。第一,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讀和背,要按照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教學。對那些“不比解”的東西,我堅決做到“不饒舌”;對那些小學生目前還“不可解”的,我常常強調(diào)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芻”;對那些對學生一生都用得著的東西,不但要求熟記,而且要想辦法讓他們記得快、記得牢。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學生應該積累的時候,禁墾恩更多的、愉快地記下他們應該記住的“精品”,為他們打好“終身學習”和“終身發(fā)展”的底子。第二,重視課外閱讀。**已經(jīng)證明:只有當學生的閱讀量達到了課本的4.5倍時,才有可能形成語文的自學的能力。重視什么,抓什么,學生便會有什么。我?guī)?*班時,學生人均背古詩文100多首(篇),還有的能背300首(篇)的。至于閱讀的其它書報根本無法統(tǒng)計。他們中的不少人到了中學、大學都是佼佼者,不能不說與小學打下的語文功底有關(guān)。
做讀書筆記也是一種重要的積累手段,我這樣做,嘗到了甜頭,于是也要求我的學生這樣做。叫他們記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定叫他們嘗到“甜頭”,嘗不到甜頭,日子久了就更不愿意做了?,F(xiàn)在有了電腦,也可以幫助我們積累,把好的東西(包括整篇文章、句、段等等),隨時儲存到里面去,需要的時候再調(diào)出來。
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家張慶先生說:“學理如筑塔,學文如聚沙。學語文是‘無序’的,就是今天讀一篇,明天讀一篇,今天記住一個字,明天學會一個詞,日久天長,積累多了,這個工具就擁有了,說話、寫文章,就越來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了?!彼终f:“學語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攢錢,錢攢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
再說生活和感受的積累?,F(xiàn)在的孩子對大自然、社會接觸得太少,活動也太少。據(jù)我所知,如今農(nóng)村的孩子,會爬樹的很少,城市的孩子會游泳、會劃船的也不多,更少徒步遠行的。城市的孩子真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了。他們到了農(nóng)村,還真有把麥子當成韭菜的!再者由于獨生子女多,人們都住進了高樓,彼此不相往來,所以人與人之間少了一份接觸,少了一份情。學生生活單調(diào),感受不多,情感不豐富再加上書讀得少,因此他們的“心理詞典”所儲存的“詞條”就少得很。這勢必影響他們的理解,影響他們良好情感的形成。我經(jīng)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帶到博物館去,帶到軍營去,帶到工廠去,經(jīng)常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學生的生活豐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我?guī)н^兩輪**班,每個班都和一所農(nóng)村小學的對等班結(jié)為友誼班,性別相同的學生一一接為“對子”,成為朋友。指導他們定期通信,每年還到對方學校、家庭做客一次,搞一次活動,或看飛機,或鉆坦克,或看解放軍操練、射擊,或共同爬山、垂釣,讓城里的孩子了解農(nóng)村,讓農(nóng)村的孩子了解城市……
我的目的是給每個學生一個金色的童年,給每個學生留下美好的記憶,是為了把孩子教出靈性來?!办`性”是什么?是豐富的語言、豐富的經(jīng)驗、豐富的積累和善于用腦子所產(chǎn)出的智慧。
總之,語文老師要有積累意識,語文教學要重積累,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如古人所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