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識字教學
【編者按】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在其《關(guān)于當前九年義務(wù)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談及識字教學時指出:“應(yīng)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以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同時,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初步領(lǐng)悟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古今的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即依據(jù)字理進行識字教學,能讓學生快速形象地識記漢字,且能領(lǐng)悟漢字蘊涵的文化內(nèi)涵。然而,試問我們的語文教學,能較好地運用字理引發(fā)孩子的無限遐想和催生他們的創(chuàng)造嗎?我們的教師把“獨體字問有多少畫,合體字問是什么結(jié)構(gòu)”當作了主流教法,我們的孩子習慣了字形分析,習慣了死記硬背,他們很少能從識字中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學習的興趣也就可想而知了。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并能“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語文課程標準》),自覺地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呢?為此,我刊特邀請了著名特級教師,廣西小學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員、全國字理教學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黃亢美先生撰寫系列研究文章發(fā)表看法,也歡迎廣大教師參與此話題的討論。
如何依據(jù)漢字特點教學系列談之一
字理+心理=合理
——凸顯字理,領(lǐng)悟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
廣西小學教育研究中心 特級教師
全國字理識字研究中心 副理事長
黃亢美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我們基礎(chǔ)教育的基礎(chǔ),要切實地提高小學生的識字效率,就必須“進一步研究小學識字教學的規(guī)律,包括學生的漢字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和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司長李連寧語)?!墩Z文課程標準》制定組成員陸志平先生在其《語文課程新探》一書中也指出,“根據(jù)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識字的序列,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課題,也肯定是一個具有豐富多彩答案的課題”。大量的教學實踐亦證明,依據(jù)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字理)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心理)進行識字教學,當是最合理的教學,簡言之,即是“字理+心理=合理”。學生學習漢字的認知規(guī)律(心理)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義識記,而形象感知和意義識記漢字最主要的就是講析字理。漢字雖然歷經(jīng)漫長歲月的演化和特別是近代的簡化,但是大部分的漢字依然有“理”,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依據(jù)字理教學,也就自然地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
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在其《關(guān)于當前九年義務(wù)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應(yīng)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以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同時,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初步領(lǐng)悟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依據(jù)字理進行教學其功效是多方面的,在引導學生感悟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方面尤其彰顯。
1.凸顯字理,讓學生體會漢字的意象美。
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1995年在全球展開了“腦的十年”運動,旨在促進腦科學研究以提高人類生存質(zhì)量。我國政府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并且把它與漢字教學聯(lián)系起來。1998年1月16日,李嵐清副總理考察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時說,“多用右腦,多訓練右腦,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提高幾百倍。所以,希望你們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研究右腦。有人說下個世紀的十年是右腦開發(fā)的十年。哪個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有突破,哪個國家就有活力。而我們中國有先天的好處,因為我們用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用的右腦。但是我們沒有自覺地用各種方法來開發(fā)右腦。” 我們知道,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實質(zhì)上是智力、創(chuàng)造才能的競爭。人腦是人的智力的發(fā)源地,所以,未來的世紀是人腦——特別是右腦的開發(fā)的世紀,這個課題,關(guān)系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其意義甚至大于物質(zhì)的開發(fā)和利用?!保ɡ顛骨甯笨偫斫o陳至立部長的信)所以,從科技的高度和人腦科學的深層次上來探討素質(zhì)教育已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識字教學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依據(jù)字理,析形索義的方式來開發(fā)右腦。50年代時,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對他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睗h字如“詩”似“畫”,這是因其表意性使然,依據(jù)字理析解漢字,學生就能透過漢字的筆畫出現(xiàn)如“詩”似“畫”般豐富的內(nèi)心視象,從而形象地、牢固地、快速地識記漢字。
如何使?jié)h字由抽象的符號轉(zhuǎn)化為生動的意象呢?一般采取的對策是:
1、 通過圖字對照,重現(xiàn)象形字的形象。如禾穗圖與“禾”字的比照,簡筆畫的山
形與“山”字的比照等。幾乎每一種版本的低年級語文教材初學構(gòu)字率較強的獨體字時,課本里都會以“文字圖——小篆——楷書”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我們應(yīng)很好地對這三者進行比照,可先具象再抽象(“文字圖——小篆——楷書”),也可先抽象再具象(“楷書——小篆——文字圖”)。切莫單純地教楷體的獨體字,而僅把文字圖和小篆當作簡單的插圖。
2、 通過字形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對于那些由獨體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可采用分解
組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其“會意”的方法。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組成,可具體地想象人們用“爪”在“木”上采摘茶葉或果實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象遠古的男子在“田”間出“力”勞作的情形,還可由此聯(lián)想到婦女在家紡紗織布的情景,由此,一幅男耕女織的畫面就會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
3、通過動作演示再現(xiàn)情景。如會意字“拿”“掰”等,這類字動感十足,用動作演示十分形象。即使是“望”、“瞧”、“眺”、“瞅”、“盯”、“窺”、“盼”、“瞄”、“睬”、“瞪”、“瞰”、“瞥”、“瞟”等形聲字,也可以用表情和動作來顯現(xiàn)。
引導學生透過字形想象漢字所蘊涵的意象,久之,一個個的漢字在學生的眼前就真的會如“詩”似“畫”,甚至其形其色其聲俱現(xiàn)。如在誦讀《詩經(jīng)》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花)”和“黃鳥于飛,其鳴喈喈”的詩句時,從火的“灼灼”,使讀者想象到桃花紅得象火焰一樣;從口的“喈喈”,又讓我們仿佛聽到黃鳥清脆悅耳的鳴叫聲。
通過字理的析解和意像的透視,此時,“如果打開用漢字寫的一本書,那就好象進入了一個畫廊,一幅幅畫爭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樂?!保ㄓ阡粽Z)
2.凸顯字理,讓學生領(lǐng)悟漢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漢字不只是記錄漢語的工具,而且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活化古。日本一位學者說:“漢字的信息量很大,它本身就是一種IC(集成電路)?!眹鴥?nèi)也有同行學者談到:“方塊漢字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是中國文化的縮微系統(tǒng)?!睗h字具有平面的二維結(jié)構(gòu)的特點,它的形旁是信息存儲體,它的聲旁是信息識別體,至于象形字、會意字,幾乎可以望文生義,文化內(nèi)涵極其豐富,這樣的信息載體的特點是線性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備的。我們應(yīng)盡量通過析解漢字的形義,讓學生感悟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1、在字理析解中了解漢字形義的演變情況。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動逼真、圖文合一,使人見字而識形,見形而知義。爾后的會意字內(nèi)涵豐富,組構(gòu)巧妙。例如“監(jiān)”,繁體為監(jiān),像一個人彎著腰(亽),瞪著眼睛(臣)下視水盆(皿)照面的情狀,本義是照鏡子。這個字告訴我們?nèi)祟愖畛鯖]有鏡子,只好用盆子裝水照面修容。春秋時,人們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shù),并利用青銅磨制出了可以照面的銅鏡,于是先后以“鑒”、“鏡”表示,以區(qū)別原來的水盆鏡子。今天,我們使用的鏡子已不是銅的而是玻璃的了,但我們?nèi)匝赜谩扮R”字,這樣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出其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軌跡。
2、在字理析解中受到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古人造字時,把自己的道德標準也融入了構(gòu)字之中。如“信”字,從人從言,意為“人”“言”須誠信,誠信乃為人之本。“仁”字,從人從二,人與人相親相愛為仁,即仁者愛人。忠字,從心,中聲,盡心盡力,赤誠無私為忠,這是指對眾人、對國家的心態(tài),如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孝字,從老省,從子。兒子盡心侍奉老人為孝。古語說,忠臣出于孝子之門,古人認為這便是人之異于禽獸的地方。真乃“字小乾坤大”,從這些漢字中折射出古人諸多的價值觀念,通過對這些漢字字理的析解,很自然地就滲透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
3、在字理析解中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形聲字由表義的形旁和標音的聲旁組合而成,是一種比較科學、能產(chǎn)的造字方法,其表意的形旁對于我們研究漢語詞的原始意義,研究古代社會生活及其發(fā)展,了解當時人類的認識水平,都是很有幫助的。如“財、貨、貴、賤”等字以“貝”為形旁,“幣、帛”以“巾”為形旁,“錢、銀”以“金”為形旁,從這些不同的形旁可知我國古代曾先后用過貝殼、絲帛和金銀來作貨幣,反映了漢族人民對于貨幣價值觀念的發(fā)展過程。又如在上古母系氏族社會里,以婦女為中心,很多姓氏都加上“女”旁表形,如“姜、姚、姬、嬴”等,連“姓”字本身也是女旁,一些美好的字眼也用上女旁,如“好、姣、姝”等。到了男權(quán)社會的時代,從文字上就出現(xiàn)了許多侮辱女性的痕跡,如“嫉、婪、嫌、妓、奸、妨”等字,就連“偷”字和“懶”字也曾加上“女”旁。“女”字真可謂“受寵”一時,又“受害”一時。“政、教”以“攵”為形旁,從“攵”的字往往與“打擊”有關(guān),由此可知上古時代的“政”、“教”都與刑罰和體罰有關(guān)。
如此析解字理,能使學生領(lǐng)悟到祖國漢字所蘊涵的極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3.凸顯字理,讓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
1998年1月16日上午,李嵐清副總理在考察南京金陵中學向同學講話時,在黑板上寫下了“火”、“火山”、“火山口”3個漢語名詞,然后又各自添寫英文。他說:“中國字,只要把每個單字記住,就會讀出這些單字組成的詞,然而,英文卻不是,每個字都不是一樣的?!崩罡笨偫碜詈笳Z重心長地說:“中國字很偉大,要好好學啊!”的確,中國的漢字除因其表意性而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外,在音律、形體、情趣方面在世界上亦是別具一格,頗具魅力的。例如,“對聯(lián)”是漢字特有的藝術(shù),左右兩聯(lián),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似,詞語相對,平仄相調(diào),內(nèi)涵相聯(lián),真可謂無獨有偶,巧奪天工,特別是一些內(nèi)含字理的對聯(lián),尤顯情趣。如
A 此木為柴山山出,
白水作泉日日昌。
B 六木森森,楊柳梧桐松柏,
三水淼淼,海洋湖泊江河。
A聯(lián)屬于拆字聯(lián),把“柴”、“出”“泉”、“昌”進行分拆,這實際上是進行了漢字結(jié)構(gòu)的分析。B聯(lián)除了對“森”和“淼”進行分拆外,后續(xù)的“楊柳梧桐松柏”和“海洋湖泊江河”又凸顯了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漢字字理的特征仍然十分突出。中國的對聯(lián)如此的對仗工穩(wěn)、平仄相對、音律有致,這是線形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擬的,顯現(xiàn)了漢語言文字獨具的特色,特別是每到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張貼春聯(lián),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更是中國的一大奇觀。我們的語文實驗教材在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嘗試,多種教材都選用了“對子”形式的識字課。
此外,運用猜字謎的形式,也能較好的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字謎的形式古已有之,它跟漢字的音、形、義關(guān)系密切,課堂教學中突出字理的猜謎也是十分有助于學生對漢字形義的識記和文化知識的吸納的。例如:
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復(fù)煮; 一人欠著身,俯看皿中物;
熬出顏色來,再放絲和布; 此物真是美,兩滴口水出;
攪和九次后,白布變藍布。 于是起壞心,把它偷回屋。
(染) (盜)
從上例可以看出,作為課堂上識字教學中的猜謎是與社會上的文字游戲式的猜謎是不同的,它特別注意漢字音形義的聯(lián)系,突出字理的構(gòu)成,通過猜這些形義結(jié)合的字謎,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訓練,獲取了歷史文化的知識,感受到漢語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由上可知,在識字教學中凸顯字理,能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豐富他們的文化內(nèi)涵,讓他們切實地感受漢字魅力。我們教師當傾情盡力而為之!
(下篇提示:《凸顯字理,切實地培養(yǎng)學生自能識字的能力》——該文將從如何科學地依據(jù)字理進行有效的教學上進行論述,并具體地介紹依據(jù)字理進行識字的方法。)
識字教學系列談之二
字理+心理=合理
——依據(jù)字理,析形索義,因義記形
廣西小學教育研究中心 特級教師
全國字理識字研究中心 副理事長
黃亢美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基礎(chǔ)教育的根基,要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首先就必須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要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就必須“進一步研究小學識字教學的規(guī)律,包括學生的漢字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和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李連寧司長語)。大量的教學實踐亦證明,識字教學機械記憶容易遺忘,意義識記則印象深刻。因此、評價一種識字方法的優(yōu)劣,“首要的標準就是看它能不能盡量地減少死記硬背的內(nèi)容,提供更多易于聯(lián)想的線索,更快更牢地識記漢字”(佟樂泉語)。萬事萬物都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依理而行則興,逆理而為則衰。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講析字理的識字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綜觀進入新課改以后所涌現(xiàn)的多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在識字部分的設(shè)計無不體現(xiàn)出字理識字的特點。例如:北師大版設(shè)計的“丁丁冬冬學識字”,借用“丁丁冬冬”的口發(fā)問:“這些字為什么帶木字旁?家里還有什么東西寫出來也是帶木字旁的?”人教版的識字順口溜——“人門閃,馬門闖;心入門,悶得慌;合手拿,分手掰;人失足,跌下臺?!碧K教版的形聲字轉(zhuǎn)盤識字,象形字構(gòu)成的意象圖等,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都較好地體現(xiàn)了字理教學的特點。那么,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凸顯字理教學呢?我認為應(yīng)該特別地注重如下方面的教學。
一、運用“溯源——對照”法,教好構(gòu)字率強的基本字
漢字的構(gòu)成一般來說是先有象形,爾后派生出指事、會意、形聲乃至假借和轉(zhuǎn)注。據(jù)此可知,獨體的象形字具有極強的組構(gòu)功能,教好象形字對稍后學習的指事字特別是合體的會意和形聲字是十分重要的,將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較好地形成小學生自能識字的能力。目前使用的多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意識到學習基本字探究其字源義的重要性,因此,幾乎所有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首先出現(xiàn)的構(gòu)字率較強的獨體象形字時都配以實物圖形或概括抽象圖(兩種圖形有時可省略其一),而后是小篆文字,最后再引出楷體文字,這樣的編排和設(shè)計無疑是十分好的。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領(lǐng)會編者的意圖,并科學的施教。
對構(gòu)字率較強的象形、指事這類基本字的教學一般可采用“溯源——對照”的方式進行?!八菰础?,就是指簡明扼要地闡述這些漢字產(chǎn)生、演變的大體過程,一般可通過圖片實物展示、動作演示、故事介紹、根據(jù)基本筆畫分析和點撥等方法進行。“對照”,就是指在展示漢字演變過程后,將楷體漢字各部位與篆體、客觀物體各重點部位進行對應(yīng)比照,以形象地感知畫圖——篆體——楷書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理解和識記所學楷體漢字的形義。如教“山”字可繪出或參看課本中的群山圖,教“丁”字可用釘子進行直觀演示,教“大”字,則可由教師或?qū)W生伸開兩腳張開雙臂顯示形體,爾后與篆書和楷書的漢字進行筆勢對照。現(xiàn)行教材大都是圖字結(jié)合的,有些教材先有實物彩圖,再過度到概括抽象圖(實物圖畫和文字之間的一種簡筆畫,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3“舟”、“竹”、“石”、“泉”、“川”這些字的圖形),然后引出既保留實物特點,又與楷體比較接近的小篆,最后在呈現(xiàn)楷體漢字,于是形成了如下的基本順序:
實物彩圖→概括抽象圖→古體漢字→楷體漢字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應(yīng)按以上的呈現(xiàn)順序引導學生觀看、理解和識記。如教“川”字,先看水流形狀的“實物彩圖”,再看簡筆畫的“概括抽象圖”,此時的圖形已比較接近文字,但它還是屬于圖畫的性質(zhì),依據(jù)它的主要筆畫線條與小篆文字對照,建立圖與字之間的聯(lián)系,在此基礎(chǔ)上學習楷體的“川”字,此時的“川”字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就不會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條奔騰不息的大“川”了。
教學的方法是靈活多變的,有時候又可以倒序為之,形成如下的順序:
楷體漢字→古體漢字→概括抽象圖→實物彩圖
一般來說,析解象形字時必須給兒童展示由圖畫到古漢字再到楷體漢字產(chǎn)生、發(fā)展的大致過程,并著力去尋找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過多地講解文字學知識,對于漢字發(fā)展演變的全過程也不要求學生能復(fù)述,古體漢字更不要學生去記憶和書寫,只是讓學生經(jīng)歷一種由圖畫到楷體漢字的思維過程而已,重點還是放在楷體漢字的學習上。
在教材的編寫和實際的教學中,如下的一些問題應(yīng)引起我們的注意:
1、 在教材的編寫方面,圖與字的對照要恰到好處。象形字是由實物
圖演變來的,教學中常常要把原始的實物圖復(fù)原出來,以找到漢字形成的根源。而這個圖決不是一幅任意的圖畫,它需要體現(xiàn)特定情境下的典型意義,表現(xiàn)出漢字形成的過程,便于學生浮現(xiàn)出記憶的痕跡。如“鳥”字,它是由一只頭向左棲于樹枝的鳥形演變而來,而“燕”字卻是由一只向上飛翔的燕子形狀演變而來。然而,一些版本的教材沒有掌握好這個典型形象,而是任意畫一只飛鳥和一只橫飛的燕子,且沒有概括抽象圖,這就很難在對照時從漢字與圖畫中找到共同之處,也就達不到讓孩子感悟漢字演變過程的目的。
2、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一些教師字理意識薄弱,對教材中楷體字
以外的實物圖、概括抽象圖以及古文字形的小篆或金文漢字缺乏主動溝連的意識,認為只是一幅欣賞性的插圖而已,因而很少運用這些畫圖和古文字為楷體漢字的教學服務(wù),這就大大地浪費了良好的課本資源,如此的教學,要達到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和“感受漢字形體美”的教學目標也就只能是非常抽象和模糊的了。
二、強化偏旁教學的字理意識,做到“教一個得一串”
漢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聲字,掌握了常用的、組字率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時用于表義的特點,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進而“無師自通”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大量的形聲字以及會意字。例如:
學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偏旁時變寫為四點底“灬”(“燕”字的四點底是燕尾的變寫),那么,當學到“熱”、“煮”、“照”、“煎”、“熬”、“熟”、“烈”、“焦”、“蒸”等字時就能自覺地用“火”去析解它們的形義。
學了“首”字(表人頭)并懂得“首”作形旁時變寫為“頁”,那么,當學到“顧”、“頸”、“項”、“顏”、“頂”、“須”、“煩”等字時就能把該字與“人頭”聯(lián)系起來理解。
如果了解了“手”可變寫為“扌”、“ ”、“又”、“”“”、“廾”以及與手有關(guān)的偏旁為“爪”、“彐”、“攵”、“ 攴”等,那么,學到“揮”、“舉”、“取”、“看”、“有”“戒”、“牧”、“采”“秉”、“敲”等字時,就能自覺地用“手”或與手有關(guān)的動作去析解它們的形義。
概言之,掌握了字理的基礎(chǔ)知識,特別是常見的偏旁部首的含義,學生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例如“烹飪”這個詞,即使學生不會讀,但是,只要他懂得四點底“灬”表示火,“饣”是食字的簡寫,食字旁與食物有關(guān),那么,就能輕易地推出“烹飪” 的大意是燒煮食物的意思。如此依據(jù)字理的教學,漢字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時,就不再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圖畫,既能讓學生意義地識記漢字,又能有效地開發(fā)他們的右腦潛能。然而,由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受到“漢字落后論”、“拉丁字母萬能論”的影響,對漢字科學研究的投入是很不夠的,師范學校古今漢語教材中有關(guān)文字學的知識非常茍簡,因而,即使師范院校畢業(yè)的中小學語文教師,一般來說他們的文字學基礎(chǔ)仍是比較薄弱的,多為獨體字數(shù)數(shù)筆畫合體字說說結(jié)構(gòu)而已。筆者作過調(diào)查,相當部分的教師教了多年還不知道“熱、煮、烈、烹”等字下的四點底是表示“火”,只是機械地說“四點底”,甚至有的說是“四點水”,其實,真是“水火不相容”?。≡偃缦旅娴囊恍h字偏旁也是常?;煜模?div style="height:15px;">
“月”在左旁和下底表示肉(除“朦朧”兩字外)而非表示月亮之“月”,而一些教師在教學“肚”字時竟說形旁是月亮之“月”,人吃飽時肚子圓圓的像個圓月亮,肚子餓時癟癟的像個彎月亮,按此說法,在講到“腿、肝、腸”等字時真不知他如何方能自圓其說了。至于“然”、“祭”兩字的左上部件也是“肉”的變寫,可稱為斜肉旁,相當部分老師對此就感到更模糊了。
左“阝”和右“阝”分別表示山嶺高地和區(qū)域方位,而仍有相當部分的教師認為左“阝”是表示左邊的耳朵,右“阝”是表示右邊的耳朵?!暗丁弊鲇遗允橇⒌杜?,變寫為“刂”尚還清楚,而對“師”、“辨”中的“點撇刀”則不知為何物?!坝瘛弊銎允↑c為“王”,下橫為避讓而變寫為斜提,俗稱“斜玉旁”,而一些教師教到“珍”“珠”兩字時竟說與大王有關(guān),大王才有珍珠,老百姓哪有呢?如此的教學要使學生能聰明起來——難矣!
要實施素質(zhì)教育必須首先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要讓學生能依據(jù)字理去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漢字就必須首先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字學水平。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掌握“六書”的基礎(chǔ)知識,特別是對常作形聲字形旁的偏旁部首必須熟記于心且能嫻熟地運用,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師“教一個”,學生“得一串”。
清代著名文字學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說:“人之不識字也,病在不能分。茍能將一字分為數(shù)字,則易記難忘矣?!蓖跏现f,可謂中國傳統(tǒng)識字教學方法最精辟的概括。我們知道,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四種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這些基本字一般是獨體字。而運用會意法和形聲法造出了合體字,合體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體字的偏旁。所以,教學會意或形聲這些合體字時,通過先分解其組合的部件(基本字),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義和功能作用,而后再“合二而一”或者“合三而一”地弄清其組合后的整體含義或意義功能,這樣就能透徹地了解其字義,意義地識記其字形,概言之,也就是“析形索義,因義記形”。這種漢字析解方法既教學生識字,又授以識字之法,并能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避免機械識記。 “分解——組合”當是我們進行合體字教學的一種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良的漢字蒙學方法,我們應(yīng)傳承并發(fā)揚光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