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孰為汝多知乎”中“為”與“知”的讀音問題
《兩小兒辯日》這一篇文言文中各個字的讀音,真是難為壞了各位老師,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孰為汝多知乎?”中“為”與“知”的讀音,老師們根本弄不準究竟該怎樣讀才正確。我也查了不少資料,但依然是一片茫然。后來,無意間上網(wǎng)查資料,看到了和素絹和李從強老師寫的一篇《“孰為汝多知乎”的教學研究》一文,使我茅塞頓開。下面,我就把原文摘下來,供大家共同參考:
“孰為汝多知乎?”出自古文《兩小兒辯日》,這是一篇在人教版九年義務(wù)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和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中都有收錄的課文。由于對于其中“為”與“知”的讀音與釋義的不同見解,使得老師們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對于“為”的分歧表現(xiàn)為:在讀音方面,一種意見認為應(yīng)該讀
而對于“知”的分歧則是由于“知”與“智”為古今字,在“智慧”(見《古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2版)這個義項上,“知”為古字,“智”為今字。一種意見認為在這里“知”應(yīng)該讀“zhì”,當“智慧”講,其理由同上面的注釋“知,通‘智’”。另一種意見則是認為這個“知”還是應(yīng)當讀作“zhī”,釋義為“知道,知識”。
按道理,既然教科書已經(jīng)有了定論,就沒有必要再爭論了??梢舱窃谶@激烈的爭論中讓我們看到了老師對于教學的嚴謹態(tài)度和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精神,并且從中我也隱隱地感覺到了這種“權(quán)威”似乎有著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于是,我也進行了長時間并且是比較深入的研究。
關(guān)于“為”與“知”教學中出現(xiàn)的分歧,其實就是一個釋義的問題,即由于釋義的不同,才造成了讀音的相異。為此,我專門從釋義方面做了相應(yīng)的研究與分析。
關(guān)于“為”的釋義,初中課本中解釋為“以為,認為”。這從情理上講,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孔子,在當今是被公認的“圣人”,當然,在當時也是非常有有學問,有名望的,要不然也就不會有什么三千弟子與七十二賢人了。如果照“為,以為、認為”這種解釋來釋義的話,則這句話應(yīng)當解釋為:“誰認為(以為)你見多識廣呢?”這其中包含有一種故意貶低孔子的色彩,更顯露出兩小兒的“狂妄”,并且給人這么一種感覺——好象這次辯難是蓄謀已久,是一種陰謀,而其目的便是故意刁難孔子。從而讓人感受到兩小兒身上有一股子的“陰險”。而這絕非“小兒”的心理與言行。而如果解釋為“同‘謂’,即‘說’”的話,則可以看作是兩個小孩子的隨口而出的天真之語,從中顯示出了“小兒”的可愛與純樸,與情于理應(yīng)該是比較適合的。
其實,細心一些的教師會發(fā)現(xiàn),在七年級的課本中,編者是采用了兩個不同的釋義,即在注釋“為”字時,采用了“以為,認為”的解釋,而在釋義全句時則采用了“說”的釋義,即解釋為“誰說你見多識廣呢?”,這是與我前面“同‘謂’,即‘說’”的分析相一致的。當然,“說”與“以為,認為”在這里有確實也存在著主觀判斷上的共同之處,即“說”在這里也有一些“以為,認為”的意思,但在感情色彩上卻是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的。即一種感情色彩是“幼稚、可愛”,而另一種感情色彩則是“狂妄、陰險”。據(jù)此,孰是孰非自然是非分明了。
而對于“知”的理解,如果讀“zhī”,則作“知道,知識”講,是說孔子知識多,知道的東西多。而如果讀“zhì”,則作“智慧”講(“知”與“智”為古今字,在“智慧”這個義項上,“知”為古字,“智”為今字。),它雖然與“知識”有某些相似之處,但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爸R”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知識”的釋義為“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jīng)驗的總和”,而“智慧”的釋義為“辨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顯然,這里做“智慧”講,也是不夠合適的。再者,從編者的的注釋來看“誰說你見多識廣呢?”,其中的“見多識廣”很明顯的應(yīng)該屬于知識的范疇,而不應(yīng)該理解為“智慧”。
當然,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深地懂得:對于知識性方面的內(nèi)容,是必須要有理有據(jù)的,主觀判斷是不嚴謹且不足以為據(jù)的。
為此,我查閱了《辭源》(商務(wù)印書館1988年版)、《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2000年版)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2版)中相關(guān)的詞條。在《辭源》與《古代漢語詞典》中查到“為”在讀“wèi”時,都有“為通‘謂’”的義項,在《辭?!?/span>251頁中查到了“為”在讀“wéi”時有“謂;以為”的義項,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這里“謂”與“以為”之間用了分號隔開,表明這應(yīng)該是一個義項中兩個意義接近然而又并不完全相同的解釋。而同是在《辭海》中的1152頁“謂”的釋義中有“2說;以為”的義項,這正好與《辭?!?/span>251頁中查到的“為”在讀“wéi”時有“謂;以為”的義項相吻合。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為”解釋為“謂,即‘說’”是有一定根據(jù)并且是比較合適的。
據(jù)此可知,在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中,編者對“為”字的注釋所采用的是《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中“謂;以為”義項中的后半部分,而在釋句時則采用了“謂;以為”義項的前半部分,當然讀音也應(yīng)該為“wéi”了。那為何會有把釋義拆開來用,或者只取其一部分來用的情況呢?
我想這只有三種情況:一是編者疏忽了義項“謂;以為”中的“謂”,二是編者是傾向于“以為”這種注釋的,即故意舍棄了“謂”的義項,三是編者并沒有查閱《辭?!范皇侵饔^判斷作出了“為,以為、認為”這樣的注釋,編者的注釋與釋義也許只是暗合了《辭?!分械牧x項而已。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這個問題還有著進一步商榷的余地,但是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如果是后兩中情況,那么我們雖然在《辭?!分胁榈搅恕盀椤痹谧x“wéi”時,有“謂,以為”的義項,可作為編者的依據(jù),但由于編者已經(jīng)“舍棄”了“謂”的義項,所以,筆者個人的觀點認為,在讀音與釋義上還是采用《辭源》與《古代漢語詞典》中的讀音與釋義更為確切一些,即讀“wèi”,釋義“為通‘謂’”。
最后,筆者還在在商務(wù)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2版)2018頁中查到了如下的解釋:
也許我的分析存在著不妥之處,但我覺得這至少證明了編者對這句話的中“為”與“知”的讀音與注釋及對于句子的解釋還是有商榷之處的,希望編者在選編文章時要更加地嚴謹。當然,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此引起對國學有研究的教師與學者能夠給出一個更好、更準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來。
通過這次深入研究,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對于教學中遇到的疑問,首先要做到不迷信教材,不僅要敢于質(zhì)疑、挑戰(zhàn)權(quán)威,更要做到系統(tǒng)地、有理有據(jù)地研究,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進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