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渡是上海一百多年的城市發(fā)展重要軌跡。
■指點
●地理:董家渡地區(qū)位于黃浦區(qū)東南部,東依黃浦江,北至復(fù)興東路,西到中華路———桑園街,南以陸家浜路為界,該地區(qū)是上海最早形成的城區(qū)之一,北面距外灘僅約1.7公里,西側(cè)緊依老城廂,是上海一百多年的城市發(fā)展重要軌跡。
●歷史:董家渡宋代已在沿江形成小集市。清康熙年間,隨著沙船業(yè)的興盛,董家渡碼頭成為當(dāng)時上海最重要的木行碼頭。由于靠近黃浦江,又緊鄰南火車站,木材集散十分方便,所以董家渡至南碼頭一帶木行櫛比,有“十里長街百家木客”之稱。清初創(chuàng)設(shè)的董家渡曾是黃浦江“八長渡”之一。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由民間捐田置船設(shè)渡,航線自浦東塘橋至浦西董家渡,以“永濟(jì)”名其渡(董家渡之前身)。該渡最初為義渡,后因往來人數(shù)漸多,支出頗多,遂酌收渡資。國初年,董家渡渡口成為當(dāng)時上海、南匯、川沙3縣民眾出入要道。1920年代時,每日渡江乘客已達(dá)萬人左右,而原有民渡既設(shè)備簡陋,又濫載乘客,屢肇禍端。1933年8月,上海市政府正式開航輪渡航線。渡輪每班在江面開行計6分鐘,既迅速又安全,碼頭設(shè)備也較為完備。
●游覽董家渡路線:中山南路(進(jìn)入)→董家渡路(觀賞天主教堂)→(過薛家浜路、小普陀街)往北拐向外倉橋街(布料一條街)→拐向王家碼頭街(沿街建筑很具有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情)→沿向東王家碼頭街到豬作弄→向南,豬作弄與小石橋街相通→回到董家渡路→向西到薛家浜路→拐向薛家浜路→多稼路→中山南路1088號南浦大廈俯瞰董家渡。
●董家渡天主教堂:不需要門票,現(xiàn)在在整修,可以看看外觀。教堂在董家渡路175號,距離中山南路不遠(yuǎn)。興建于公元1847年的董家渡天主堂,迄今已年近160歲。位于董家渡路和萬裕路交界處的這座教堂,雖然外表風(fēng)格簡約,內(nèi)在卻絲毫不簡單。墻面高處的精美浮雕比比皆是,墻上的彩繪畫作頗具觀賞價值,天花板上的青綠藻井圖案將整個建筑裝飾得格外華麗。與風(fēng)格西化的徐家匯天主教堂相比,董家渡天主堂的特點是融入了更多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元素,除了大門兩旁書寫的“中國式”楹聯(lián),堂內(nèi)墻面高處的浮雕也多以中國的蓮、鶴、葫蘆、寶劍、雙錢等為主題。
●董家渡路:董家渡路上有座天主教堂,幾乎每條弄堂都有歷史,每座民居都有故事??稍?jīng)的風(fēng)華,如今卻被擁擠、破敗替代:主婦們背對著背燒菜,每天早上還要刷馬桶。
●外倉橋街:現(xiàn)在是布料一條街,我覺得這條街是董家渡最值得游逛的老街,沿街的房子也很是老舊。
●王家碼頭路:王家碼頭路是上海著名的舊式弄堂,曾因建筑群落上海味十足,而成為好萊塢電影《諜中諜3》的上海外景點。目前王家碼頭路都在拆遷。
●小石橋街: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小馬路,兩邊民居的形成了江南古鎮(zhèn)常見的“一線天“。
●薛家浜路:是一條比較像水鄉(xiāng)的小街,而在薛家浜路并行有條小街——青龍橋后街,有著上海最原始的“彈各路“,狹小的馬路兩邊是一排低矮破舊的房屋。由于不少居民將自家住房往外延伸,因此使得這條長100米、寬3米的東西走向的小馬路最窄處不到一米,兩個人并排行走都有些困難。從路的東端往西走,大部分彈格路路面都被水泥和方磚覆蓋??熳叩轿鬟叡M頭時,才看到約15米保存完好的彈格路。由于年代久遠(yuǎn),原本灰白或肉紅色的花崗巖石塊已有些發(fā)黑。
●俯瞰董家渡地區(qū):在中山南路和多稼路的交匯處,有座浦南大廈(中山南路1088號),這是座商務(wù)樓,保安對來往的人員,只要不太張揚,基本不與查問,可以自由上樓,樓上的樓梯處的窗口,正對著的董家渡,視野相當(dāng)?shù)暮谩?/p>
■ 重點參觀:董家渡路
↑俯瞰整個董家渡地區(qū)。
↑董家渡路上的店鋪。
↑上海的根———南市地區(qū)。
↑董家渡的老人,與他們交談能得到很多上海的故事。
↑在上海你可以走一些不是很著名的小馬路,由于不太著名,老上海的影子便一直沒有被抹去。
↑走在董家渡路上年輕人。
↑董家渡路上的文物攤販。
↑走街串巷售賣海蜇皮的攤販。
↑小石橋街很有點江南古鎮(zhèn)的風(fēng)韻。
■ 重點參觀:董家渡教堂
↑興建于公元1847年的董家渡天主堂,迄今已年近160歲。
↑教堂現(xiàn)在是董家渡游覽的主要地點。
↑墻面高處的精美浮雕比比皆是。
↑教堂建成后不久,上海城里爆發(fā)“小刀會”起義,教堂一度被作為臨時醫(yī)院和難民所。
↑教堂內(nèi)部,墻上的彩繪畫作頗具觀賞價值,天花板上的青綠藻井圖案將整個建筑裝飾得格外華麗。
■ 重點參觀:外倉橋街
↑外倉橋街有許多老房子。
↑外倉橋街的小馬路上,整條馬路沿街都是布料攤
↑老人的女兒要我給老人拍張照。
↑外倉橋街能找到老上海最平民的感覺。
↑來滬旅游的老外們慕名去做中裝。
↑老外也很精明,去“董家渡”做衣服,款式面料均自己做主,還能享受量體裁衣的服務(wù),性價比超高。
↑走進(jìn)外倉橋街,密密麻麻的攤位與五光十色的布料著實令人花了眼。
↑不堪重負(fù)的老宅定是要拆的:百年建筑已經(jīng)完成了預(yù)設(shè)的使命,新的建筑要在下一個百年里提供給人們更適意的生活方式。
↑外倉橋街上的小孩。
■ 重點參觀:薛家浜路
↑薛家浜路上的老人閑庭信步。
↑薛家浜路上的老宅。
↑這樣的攤販很像江南古鎮(zhèn)的場景。
↑誰能想到這樣的場景是在上海的都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