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施興國楷書書法理論 [和訊博客]

學書者首先應擺好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掌握正確的執(zhí)筆方法。這不僅關系到今后能否練好字,而且關系到書寫者的身體健康。

一、書寫姿勢

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采用,后者一般用于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采用。

(一)坐書姿勢

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jié)能輕松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盡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jù)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jié)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jié)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后,雙腿不可交叉,俗稱為二郎腿。

(二)立書姿勢

立書姿勢是為了懸腕運轉靈活,同時由于居高臨下,視角開闊,便于統(tǒng)觀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書姿勢的具體要求為:兩腳稍微分開,一腳略向前,保持好身體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離不宜過遠,左手按紙,右手懸腕懸肘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應太低,以免彎腰過度,容易疲勞。

二、執(zhí)筆方法

古人十分重視執(zhí)筆方法,認為“凡學書字,先學執(zhí)筆”。古人的執(zhí)筆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鐙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對執(zhí)筆的松緊也意見不一。王羲之主張執(zhí)筆要緊,執(zhí)筆緊方能貫力于筆端。蘇東坡主張?zhí)摱鴮挘磮?zhí)筆要松,這樣便于轉動筆桿。其實“緊”與“松”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執(zhí)筆是為了很好的運筆,所以“緊”是指要能很好地駕馭筆鋒,不讓其飄滑無力,“松”是指手中的筆運轉靈活,筆鋒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字才有韻味。科學的執(zhí)筆方法可以概括為:筆桿垂直、指實掌虛、自然放松。

(一) 筆桿垂直

筆正,指筆桿應與紙面基本保持垂直,為的是保證中鋒行筆,具體說是筆桿垂直,便于調節(jié)八面鋒的筆鋒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運筆過程中,隨著手腕的擺動,筆桿會倒向筆鋒所指的方向,如寫橫畫時筆桿向左傾斜,寫豎畫時筆桿向前傾斜.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讓筆桿倒向運筆方向而造成“拖筆”,更不可倒向筆畫的兩邊而形成偏鋒。

(二) 指實掌虛

指實,用指尖捏筆,不能用指關節(jié)處勾筆。因指尖部分感覺靈敏,易于控制筆鋒的細微變化。手指捏筆要松緊適度。一般地說,所寫的字越小,筆就越要捏緊一點,大字則可松一些。坐書姿勢捏筆要緊一些,立書姿勢則可松一點。

掌虛,是指執(zhí)筆時掌心要虛空。無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內。古人說,“虛可容卵“。即是說掌心要有一個雞蛋大小的空間,目的是便于手指及關節(jié)的靈活運動。

(三) 自然放松 

執(zhí)筆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關節(jié)必能靈活運轉,寫起字來輕松自如。比如吃飯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緊,碗里的飯菜必然夾不到嘴里去,執(zhí)筆的道理也是一樣。

如果說執(zhí)筆主要靠手指的話,那么運筆則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說,筆“執(zhí)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zhí)”。運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懸腕、懸肘懸腕。枕肘枕腕,是說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書家是將左手枕在右腕下面),這種方式用于寫小楷。枕肘懸腕,則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懸空狀,寫中、大楷或小行書用這種方式。懸肘懸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懸空,常用于寫行、草或很大的楷書。

最后還有一個執(zhí)筆部位的問題。一支毛筆,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這沒有絕對的答案。一般的原則是:寫小字及楷書時,執(zhí)筆部位可偏下:寫大字或行、草書時,執(zhí)筆部位可偏上一些,這樣筆鋒運轉幅度大,筆法流轉靈活。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種執(zhí)筆法:五指法。據(jù)說系唐代書法家陸希聲所創(chuàng),他以五個字分別說明五個手指在執(zhí)筆時所起的作用。五個字為;擫、押、鉤、格、抵。

(擫)用來說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左側。

(押)用來說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右側,與拇指相對夾住筆桿。

(鉤)用來說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關節(jié)彎曲為鉤,鉤住筆管外部。

(格)用來說明無名指的作用。無名指緊貼筆桿,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防止筆桿歪斜。

(抵)說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墊托的意思,指小指墊托在無名指的下面,以增加無名指的力量。

 


                    


 

 

筆   法   理   論(二)

 

 

  “筆法”一詞的完整含義是指執(zhí)筆法和用筆法。因前文已介紹過執(zhí)筆方法,本節(jié)主要介紹用筆法,由于毛筆這一書寫工具的性能和特點,決定了筆法在毛筆書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毛筆的構造,賦予其在筆畫線條的書寫時有非常豐富的表現(xiàn)力。隨著書寫者運筆的力度、速度、節(jié)奏、方法等的變化,漢字的筆畫乃至整字也會顯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

一、筆位

毛筆的筆頭,主要由筆鋒和副毫組成.所謂筆鋒,是指筆頭中心一簇長而尖的部分,所謂副毫,是指包裹在筆鋒四周的一些較短的毛。在運筆過程中,筆鋒與副毫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筆鋒是筆毫中最富有彈性的地方,它決定著筆畫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筆鋒主筋骨”之說。但是光有筋骨而無血肉的毛筆字是不美的,所以歷代書家在書寫時都不是單用筆鋒的(而且筆鋒與副毫也無法截然分開),而須兼用副毫。副毫控制著筆畫的粗細。副毫與紙的接觸越多,筆畫越顯豐滿。故又有“副毫豐血肉”之說。書家在運筆過程中,總是根據(jù)自己的審美觀來協(xié)調運用筆鋒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勁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豐腴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筆的筆頭,按其部位大體又可分為三部分(見圖2 —1):筆尖(鋒穎處)、筆肚(中間部位)、筆根(與筆桿相接處)。再把筆尖至筆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筆尖的三分之一這一段就稱一分筆,從筆肚到筆尖這一段稱三分筆,中間部位到筆尖這一段稱二分筆(見圖2—1)。

 

              

 
 
    顯然,使用一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纖細、瘦勁。如初唐時的書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書”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筆書寫,筆畫則顯得圓潤、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權、元代的趙孟順多采用二分筆;使用三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豐腴、渾厚。如中唐的顏真卿、宋代的蘇東坡(見圖2—2)。

 

    


    一般說來,使用三分筆寫字,是用筆的極限。古人有“使筆不過腰”的說法。如“過腰”用筆,一是極易出現(xiàn)“墨豬”,而且筆鋒提起時無法彈回;二是容易導致筆鋒開叉收不攏;三是大大縮短筆的使用壽命。對于初習字者,往往易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一是不敢鋪毫,單用筆鋒書寫,字顯得纖弱無力;二是肆意鋪毫,甚至用筆根書寫,字顯得臃腫、贅疣。所以,初習字者應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筆位。

二、中鋒與側鋒

筆鋒在筆畫的中心線上運行,被稱為中鋒運筆(見圖2— 3)。


這是歷代書家所提倡的一種主要運筆方法。其實質是筆鋒的指向同筆畫運筆方向正好相反,即180°平角,當筆鋒在筆畫中心線上運行時,副毫也分隨筆鋒兩側作同步運行。但由于筆鋒含墨量大,運行時滲墨暢快,所以書寫出來的筆畫,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濃,愈至兩邊墨色則漸淡。這樣就顯出渾圓有力的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古人常說的“錐畫沙”、“屋漏痕”的筆法,便是中鋒運筆的視覺效果。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筆畫運筆方向發(fā)生變化時(如折、鉤類筆畫),筆鋒的指向也須隨之變化,否則就很難保證筆畫換向后的中鋒運筆(見圖2—4)。

 

            


    與中鋒運筆相對的是偏鋒運筆。其實質是筆鋒的指向同筆畫運筆方向呈直角,即筆鋒在運行過程中,處在筆畫的邊沿線上。這種運筆方法書寫的筆畫常顯得殘破扁薄,所以被書家稱為“病筆”(原因是筆鋒所在的筆畫的一側顯得光潤平齊,而另一側常因注墨不勻、不暢,顯現(xiàn)出參差不齊、犬牙交錯狀)。

  在介于中鋒與偏鋒之間的,還有一種側鋒行筆的方法。具體地說,是指在運筆的過程中,筆鋒在一定程度上偏離筆畫中心線,筆鋒的指向常與運筆方向呈135°夾角,側鋒行筆比中鋒行筆自由,特別是表現(xiàn)在筆畫的轉折處,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頓、挫的細微動作,書寫速度較快。而且書寫的筆畫常顯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因此,也為歷代書家所采用。尤其是在書寫魏體和行、草書時常常采用。對于中鋒和側鋒這兩種運筆方法,歷代書家大都主張以中鋒運筆為主,以側鋒運筆為輔。因為多用中鋒,可以正筋骨、豐血肉,間用側鋒,可以增強筆意,外拓神采,加快書寫速度。

三、藏鋒與露鋒

  藏鋒,是指在運筆過程中,起筆與收筆時將筆鋒的鋒穎藏進筆畫之中,不讓其外露的一種筆法(見圖2 —5)。藏鋒起筆,通常又叫逆鋒起筆。即起筆時筆鋒的走向常與筆畫的走向相反,所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這一意思。實際運筆時,它有一個轉折用鋒的過程(如圖2 —5),為的是能保持中鋒行筆。藏鋒收筆,通常又叫回鋒收筆。即在收筆時,通過轉折用鋒將毛筆的鋒穎藏進筆畫之中,如橫畫或垂露豎。藏鋒用筆的好處是:它能使寫出的筆畫渾厚、圓潤,給人一種氣勢內含、沉著穩(wěn)健之感

露鋒,是與藏鋒相對的另一種起收筆的方法,是指在起、收筆時筆鋒的鋒穎外露,不加掩飾。如起筆時,筆鋒順鋒搭下,直接轉入行筆。收筆時,筆鋒自然離紙(如圖2 —5)。露鋒用筆的優(yōu)點是:流動感強,能顯示筆畫間的承接、呼應關系,而且行筆速度快。所以,在行草書中經常被書家采用。

 

             


                四、提筆與按筆 

提筆與按筆,是使筆鋒作上下動作的兩種相對的筆法。提筆, 是將筆鋒上提,為的是讓筆鋒斂合,使彎曲的筆鋒盡量恢復圓錐狀,筆尖與紙面的接觸面很小,猶如芭蕾舞女腳尖點地,步態(tài)輕盈。按筆,是將筆鋒下按,筆毫鋪開,筆尖與紙面的接觸面很大(見圖2 —6)。

      


 運筆的整個過程,可以分為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總是交錯使用提筆與按筆的.如落筆(起筆)由提筆轉按筆,從起筆轉為行筆,又須提筆,以便保持中鋒行筆,收筆前還須按筆,直至最后提筆作收。在運用提、按時,須注意它們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一對矛盾。沒有提,無所謂按,沒有按,也便沒有提。有時,提按之間的轉換、變化是很微妙的。提筆、按筆是垂直動作,這種動作是與筆畫書寫的水平動作同步進行的,在運筆時,由提向按的過渡較容易掌握,而由按向提的過渡就有一定的難度,很多人在寫捺腳、懸針豎、撇等筆畫的露鋒收筆時之所以犯難,就是沒有掌握這一轉換技巧,這一技巧我把它稱為“連續(xù)反彈轉換法”,其動作要領是先象魚擺尾一樣向相反方向用手腕擺起筆鋒,再用較前稍輕的筆觸向前行筆,如此交替進行,筆畫必越來越細。若直接收鋒,很容易寫出散鋒,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當然,筆鋒的彈性大小、筆畫的粗細、運筆的緩急不同,其轉換也有難易之分??傊?,習書者在練習書法時,應特別注意這種筆法。

五、方筆與圓筆

  方筆與圓筆(圖2—7),主要是就筆畫的外部形態(tài)而言的。所謂方筆,是指筆畫的棱角突出、明顯,而圓筆,則指筆畫的外部輪廓多呈圓弧狀。造成兩種形態(tài)效果的原因,主要是上述藏鋒、露鋒以及轉鋒、折鋒的筆法運用所致,一般地說,方筆多為露鋒,折鋒筆法,圓筆則是藏鋒,轉鋒的筆法效果。故古有“折以成方”,“轉而成圓”的說法。前人在筆法上,一般都是方圓并用的,只不過各有偏好和側重罷了。如,顏真卿、蘇東坡是圓多方少,歐陽詢,柳公權則是方多圓少。方筆與圓筆,具有不同的藝術效果.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圓筆者瀟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他還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奉其要,盡于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這里雖然有點過于夸大方筆、圓筆在毛筆筆法中的地位,但其強調筆法在書法中的作用卻是正確的。初習書者,自然應當首先努力練習筆法,筆法正確、熟練,結字、章法等練習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楷書基本筆畫書寫規(guī)律

 

筆畫是構成漢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寫好字,首先就要寫好筆畫。就象蓋房子要講究材料的質量一樣,偷工減料蓋起來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寫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種不認真練習筆畫就直接寫字的學法是不符合毛筆楷書學習規(guī)律的。王羲之說:“……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jié),如壯士之折一肱。”充分說明了筆畫質量與字的整體美的關系。

漢字的基本筆畫共有四十余個,可分為點(斜點、豎點、左點、撇點、提點)、線(長橫、短橫、左尖橫、懸針豎、垂露豎、短豎、長斜撇、短斜撇、短平撇、豎彎撇、豎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橫折、豎折、撇折)、鉤(橫鉤、豎提、豎鉤、斜鉤、臥鉤、豎彎鉤、豎左彎鉤)及復合筆畫(共10個,名字略)五大類,每一類筆畫的寫法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些規(guī)律掌握起來并不難,以下就是我在學習和教學毛筆楷書過程中總結的規(guī)律。

一、       起筆規(guī)律:點、帶、轉

適用于一拓直下起筆法,之所以教這種寫法是方便學生以后學習行書(見圖3 —1)。(如看不見全圖,可對圖雙擊查看)

 


   

點:任何筆畫都由點起。筆桿垂直,以斜勢(45°)(缺省為這個角度,具體到不同風格楷體可作相應調整)下筆由輕到重寫出前尖后圓的杏仁點。要求下筆要輕,角度要斜,根據(jù)筆畫的粗細寫出點的長短,不可一味拉長以免給下一步帶來麻煩。 

  帶:是為了寫出起筆輪廓,也便于轉筆。以橫為例,杏仁點寫完后,毛筆按筆畫運筆方向(橫向右、豎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側鋒帶筆形成平形四邊形塊面,這樣做既寫出了起筆的輪廓,又便于筆鋒在其中不露痕跡地換向,保證下一步的中鋒運筆。注意:帶時毛筆不要提起,把點的頭和尾蓋?。ㄒ钥床灰婞c的頭尾為準),寫出三條直邊兩個方角。

    轉:是為了調整筆鋒指向以達到中鋒運筆要求。平形四邊形塊面形成后,筆鋒不須提起,接著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時針轉動筆桿(橫、提為逆時針轉動,豎、撇為順時針轉動,捺因為下筆方向同點一致,故不須轉動),帶動筆鋒作逆時針調鋒,使原來的筆鋒指向由向左前變成向左,這時向右運筆才是橫的中鋒行筆。注意:轉筆時毛筆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轉動筆桿帶動筆鋒在紙上轉動,像蹺蹺板一樣,讓接觸紙面的筆尖和筆跟部同時向筆畫中心移動,直到筆鋒狀態(tài)符合中鋒要求為止。

以上只是以橫為例說明起筆點、帶、轉的規(guī)律,其它筆畫起筆可類推。至于橫、豎、撇、提、捺五個最基本筆畫的起筆點、帶、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請看表和(圖3 —2)。

 


 

              


 

二、行筆規(guī)律:中鋒鋪毫

  起筆三步完成后,緊接著中鋒鋪毫行筆,在行筆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筆鋒指向與運筆方向正好相反,同時要求筆鋒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央,隨著手腕的運動,筆桿可以倒向筆鋒所指方向(不能往運筆方向也不能往筆畫兩邊倒,否則會造成拖鋒或偏鋒),筆桿傾倒幅度越大,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越大,筆毫克服阻力前進,寫出的筆畫自然就有力度美(見圖3 —3)。

 

        


 

 

 

三、收筆規(guī)律

行筆結束后,接下來就要收筆,收筆有兩種方法:

(一)藏鋒收筆:彈、挑、折、轉

中鋒行筆到末尾,收筆第一步是筆鋒反彈提起(越是彈性小的筆或按筆幅度大的情況,越要反彈提起),因為象橫、垂露豎或短豎以及反捺的收筆需要較輕的筆觸才能圓滿完成收筆。所以反彈提起是圓滿收筆的關鍵一步。這里我用一個“彈”字概括反彈提起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筆鋒上挑(對橫而言)或筆鋒左挑(對豎而言),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強調筆畫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時要用一分筆輕挑,不可用很重的筆觸。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筆鋒在“挑”之后折筆(方向與起筆點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與下一步圓轉形成的圓弧收筆構成方圓對比。注意: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筆輕折。

第四步“轉”概括的是圓轉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帶動毛筆,使筆鋒輕松一轉,從下方輕輕收回,整個筆畫到此圓滿結束。

垂露豎、短豎、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筆(見圖3 —4)。

 


 

(二)露鋒收筆:彈、傾、踢

露鋒收筆是要寫出筆鋒。與藏鋒收筆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彈提起(此步也稱“彈”),不過這種反彈提起是反復且連續(xù)進行,運筆一次比一次輕,直到寫出筆鋒為止。伴隨著反復多次反彈提起,為使筆毫能漸漸收攏,筆桿必須向筆鋒所指方向傾斜,(此步謂“傾”),最后一步筆尖快速從紙面踢出,形成筆鋒(此步謂“踢”)。基本筆畫中如懸針豎、撇、捺、提及鉤的收筆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筆鋒,起筆時轉筆就要到位,只有轉筆到位,才能在收鋒時將筆鋒寫到筆畫的中心線上,從而產生美的外觀(見圖3 —5)。

 

附:楷書筆畫書寫示范及用法



四、折的兩種書寫規(guī)律

1、        起筆折法—— 彈、挑、點、帶、轉

此種方法即還原法,特別適合寫豎折、撇折以及豎提,就是將折筆看成兩個線類筆畫的連接,如橫折可看成橫和豎的連接(豎折可看成豎和橫的連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橫的連接,即上筆的收筆步驟接著下筆的起筆步驟),橫折即可寫成橫的收筆(保留“彈”和“挑”,去掉“折”和“轉”)接著豎的起筆(“點、帶、轉”),豎折、撇折可以此類推(見圖3 6)。

 


 

要想使折筆具有康有為所說“凝整沉著”的效果,還須注意折筆角度要在直角以內。

2、三角形法 —— 彈、挑、折、折、轉

1提鋒鉤出

三角形輪廓

反彈

提起

 

提鋒

輕挑

 

提鋒

輕折

 

提鋒

輕折

 

提鋒

輕轉

2調整筆鋒

向下運筆

37三角形折法步驟圖示

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后三步折、折、轉鉤出三角形的輪廓,再調整筆鋒運筆。特別適合寫橫折、橫鉤、豎鉤,也特別適合初學者使用。(見圖3 7)。

 

   


 

五、折鉤的書寫規(guī)律

38橫鉤、豎提、豎鉤的三角形寫法步驟圖示步驟

 

提鋒

右下折

提鋒

右上折

回鋒

向左

向右上

踢鋒

反彈

提起  

輕挑

反彈

提起

提鋒

左下折

 

輕左

上折

 

回鋒

向右

向左

踢鋒

反彈

提起

 

提鋒

輕挑

 

提鋒

右下折

 

提鋒

左下折

回鋒

向右

向左下踢鋒


 折鉤(橫鉤、豎提、豎鉤)的書寫規(guī)律與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彈、挑、折、折、轉”五個步驟書寫,不過豎鉤應按“彈、折、折、轉”四個步驟書寫更合理,因為如果豎鉤也寫出同豎提一樣的“腳后跟”,其效果必然難看而且拖沓累贅。豎提更適合用彈、挑、點、帶、轉法書寫。(見圖3 8)。

 


 

六、弧鉤的書寫規(guī)律 —— 彈、弧、折、轉

反彈

提起

 

提鋒弧行

 

 

 

 

回轉

踢鋒

 

 

39弧鉤的書寫步驟圖示

  弧鉤(斜鉤、臥鉤、豎彎鉤、豎左彎鉤)的寫法同折鉤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書寫,鉤的背部多出一個拐角,因而特別難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鉤的“挑、折”兩步,這樣,寫出的弧鉤才有美感?;°^的書寫規(guī)律可以用“彈、弧、折、轉”四字概括(見圖39)。

 

                            


     

附: 楷書筆畫書寫示范及用法  

 


 

 

 

 四、折的兩種書寫規(guī)律

1、        起筆折法—— 彈、挑、點、帶、轉

此種方法即還原法,特別適合寫豎折、撇折以及豎提,就是將折筆看成兩個線類筆畫的連接,如橫折可看成橫和豎的連接(豎折可看成豎和橫的連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橫的連接,即上筆的收筆步驟接著下筆的起筆步驟),橫折即可寫成橫的收筆(保留“彈”和“挑”,去掉“折”和“轉”)接著豎的起筆(“點、帶、轉”),豎折、撇折可以此類推(見圖3 —6)。

 


 

要想使折筆具有康有為所說“凝整沉著”的效果,還須注意折筆角度要在直角以內。

2、三角形法 —— 彈、挑、折、折、轉

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后三步折、折、轉鉤出三角形的輪廓,再調整筆鋒運筆。特別適合寫橫折、橫鉤、豎鉤,也特別適合初學者使用。(見圖3 —7)。

 

   


 

五、折鉤的書寫規(guī)律

折鉤(橫鉤、豎提、豎鉤)的書寫規(guī)律與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彈、挑、折、折、轉”五個步驟書寫,不過豎鉤應按“彈、折、折、轉”四個步驟書寫更合理,因為如果豎鉤也寫出同豎提一樣的“腳后跟”,其效果必然難看而且拖沓累贅。豎提更適合用彈、挑、點、帶、轉法書寫。(見圖3 —8)。

 


 

六、弧鉤的書寫規(guī)律 —— 彈、弧、折、轉

  弧鉤(斜鉤、臥鉤、豎彎鉤、豎左彎鉤)的寫法同折鉤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書寫,鉤的背部多出一個拐角,因而特別難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鉤的“挑、折”兩步,這樣,寫出的弧鉤才有美感?;°^的書寫規(guī)律可以用“彈、弧、折、轉”四字概括(見圖3—9)。

 

                            


     

附: 楷書筆畫書寫示范及用法  

 

 

七、點的書寫規(guī)律—— 線(線型筆畫)的濃縮

楷書的基本點有五個:

斜點——反捺的濃縮

豎點——垂露豎的濃縮

左點——右短豎的濃縮

撇點——短斜撇的濃縮

提點——提的濃縮

這些點是這五個對應筆畫的縮寫——去中間行筆,接兩頭起筆和收筆。

 


  

難寫筆畫的技巧點撥

 

    一、長橫  除了按起、行、收筆的一般規(guī)律書寫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傾斜,與水平線的夾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筆剛過左半段及時壓平,收筆時自然有拱形造型。2、中段略細。行筆時筆鋒略提,筆畫自然變細,但不可太細,否則成為“蜂腰”橫病筆。3、收筆上方下圓。收筆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橫神采頓生;最后“轉”一定要圓,與方角形成對比,即和諧又有變化。

 

       


    二、左尖橫 1、起筆寫點要水平左要尖。筆鋒調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輕到重順鋒而下(手指執(zhí)筆的輕重感要敏銳),略拉長形成左尖右圓的杏仁點。2、收筆仰勢上抬。反彈轉換筆鋒提起后,提鋒由下邊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與起筆下邊保持平行,最后從上邊收鋒。3、筆畫左低右高。與長橫略斜帶筆相同,帶筆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筆(由于平點起筆筆鋒指向已達到橫的中鋒運筆要求,故省略轉筆調鋒這一步而直接行筆),收筆后必然左低右高。

 

             

    三、懸針豎 1、收鋒要在正中。收筆完成時,筆鋒要在筆畫的中軸線上,這就要求起筆轉筆時要到位,保證筆鋒的方向指向正前方且在筆畫正中央。2、筆畫要飽滿。鋪毫行筆要寫到整個筆畫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筆收鋒。3、收鋒動作小。反彈轉換動作幅度要小,寫出的筆畫才能精致利索。

    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決于帶筆方向,所以點之后要向左平緩帶筆,而不是斜下帶筆。2、轉筆變大。隨之而來的是轉筆幅度加大,筆鋒由向左前轉為向右,寫成的撇自然是較平的(不需要絕對水平)。

              

    五、豎彎撇 1、轉彎幅度大。由起筆的垂直向下到收筆的水平向左,靠腕的靈活轉動控制筆鋒轉彎。2、鋒向要跟蹤。由于轉彎幅度大,所以轉彎時筆鋒指向也要用手指順時針捻動筆桿跟蹤調節(jié)。否則寫撇拐彎時筆畫變粗而不協(xié)調。3、手腕轉動和手指捻動要同步進行。

           

    六、斜捺 1、捺腳拐彎處下方上圓。此處用長橫起筆的帶、轉法,即換向時保持原來的按筆力度水平向右?guī)ЧP,形成下方上圓的效果。2、捺腳即飽滿又鋒正。剛才講的換向帶筆也是達到飽滿的關鍵一步,接著逆時針轉筆調鋒繼而中鋒收筆,寫出的筆畫自然神完氣足,給人以美感。

           

    七、平捺 1、起筆用橫的點帶法。注意不要粗、長、斜,應略細、短、平。2、第二段下坡要長要緩勿陡。3、捺腳稍長上邊沿要平。

          



 

 

八、豎鉤 1、鉤要平。出鉤上邊沿勿要左上斜,應稍平。2、不要挑。反彈提起后筆鋒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現(xiàn)難看的腳后跟。

    九、臥鉤 1、出鉤前要上抬。否則雷同于斜鉤,且容易將鉤寫得大而空,使點的位置不好安排。2、鉤要長。鉤寫長并同起筆保持平行,這樣鉤很緊湊,也顯得小巧。3、鉤之拐角要突出。鉤之拐角不突出則無神采,其它弧鉤拐角也要突出。

     

         

 

    十、豎左彎鉤  寧駝背勿彎腰。起筆右下行急轉左下行,轉彎處方圓并用,猶如駝背,但不彎腰,無傷大雅。如寫成半圓形,猶如彎腰,則有疲軟無力之感。

 

               

    十一、橫折鉤 1、橫細折粗。橫要提筆寫,折要按筆寫,不可橫粗折細或橫折粗細相等。2、鉤要弧鉤。出鉤前先畫弧,即用豎左彎鉤的寫法。不要寫成折鉤或帶后跟的鉤。3、要有變化。橫折鉤可根據(jù)不同的字寫成長短不同的變化。如“同”、“四”、“句”三字對鉤的橫折長短要求就不同,要靈活處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二、橫折折撇  由橫折和撇折加撇組成。橫折折鉤折法與此相同。

                

    十三、豎折折鉤  由豎折和橫折鉤組成,注意橫還要細,而且橫折之折可寫圓折。

    十四、左點  起筆用垂點法。即垂直下筆由輕到重寫點,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帶筆,收筆與垂露豎相同。如從背面橫著看,它變成了左尖橫,說明它與左尖橫的書寫規(guī)律是相通的。

                

  

組合點的用法及寫法

 

1、兩點水:用作左偏旁。上為斜點,下為提點。這個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邊沿要垂直對齊。以避免提點過長占用右偏旁的空間。

2、三點水:用作左偏旁。在兩點水之間再加一個斜點,這個點應靠近第一點并呈斜對齊,便于提點收筆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區(qū),以保證右邊沿垂直對齊,道理同上。

 

         


 

3、相向點:用作字頭。左為斜點,右為撇點。為保證下邊沿整齊,故撇點起筆要高于斜點。

4、順三點:用作字頭。在相向點中間插入一個斜點,分布原理與三點水相同,是為保證下邊沿整齊。

 

         


 

5、相背點:用作字底。左為撇點,右為斜點,起筆平齊,是為保證上邊沿整齊。

6、隔三點:用作字頭。在相向點中間插入一個豎點,筆順是先中間,后兩邊。

 

         

 

7、四點底:用作字底。按對稱輻射分布原理寫,左邊兩點為左點,右邊兩點為斜點,中間兩點要稍小而垂,兩邊兩點應稍長而斜,上邊沿要整齊。

8、向心四點:用在字的兩邊。左為兩點水,右為撇點和斜點。右下部斜點稍大。

 

         

筆畫接筆規(guī)律

 

(一)、相接法

     1、實接法:一筆畫起筆或收筆被另一筆畫所掩蓋。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頭一樣,要把兩根木頭接得嚴絲合縫,牢固無比,做成的家具才結實耐用。

     2、虛接法:一筆畫起筆或收筆的筆鋒與另一筆畫相搭。寫出來的效果有空靈之感。這一方法為相接法中的重點技巧,因為絕大多數(shù)習字者都不善于運用此法來表達書法的較高層次的美。掌握這一方法必須要掌握筆畫的尖鋒輕起和露鋒收筆兩種技巧。

     3、相交法:兩筆畫相互穿插交叉。這一方法較為簡單。不需專門練習。

  (二)、相離法

    兩筆畫相互分離,但筆斷意連。很多人只注意筆斷,忽視了意連。殊不知沒有意連的筆斷是一盤散沙,寫出的字沒有凝聚力,缺乏整體感。這一方法需要在書寫時做到意在筆先,一氣呵成,切忌邊寫邊想,猶豫遲疑。

 

  


 

 

 


 

 


 

粗細平衡規(guī)律

 

(一)密細疏粗。筆畫多的字為了能寫在格子正中且不擁擠,就要將筆畫寫細些;相反,筆畫少的字雖然很容易寫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寫細就會有寒儉之感,所以要寫粗。

(二)長細短粗。初學者寫字遇到長短筆畫時總是忽略這一規(guī)律。不是長短一樣粗細,就是短細長粗,這樣寫不符合視覺平衡原理,長筆畫相對于短筆畫來說,其視覺張力大,即它比短筆畫顯眼,只有將其寫得比短筆畫細,才能讓短筆畫也較顯眼,從而取得視覺平衡。

(三)橫細豎粗。這可用建筑學中的道理來解釋,橫相當于房梁,豎相當于頂梁柱。如果頂梁柱細了,而房梁很粗,會給人以不安穩(wěn)的感覺,只有將頂梁柱加粗,房梁變細,才有安穩(wěn)的感覺。            

(四)左細右粗。這是對字的左右兩邊都是豎而言的,因為這樣寫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習慣。

 

 


 


 


 



 

重畫變異規(guī)律

 

  (一)重橫變異規(guī)律:一字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橫時,要寫出起筆的平斜點、收筆的俯仰及長短粗細之變化;

 

  


 

   (二)重捺變異規(guī)律:一字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捺時,除主筆寫成斜捺外,其余皆寫成反捺,因為這樣寫才能突出主題筆畫,使整個字主次分明。古人講的“字無兩捺”就是這個道理。

 

  


  

   (三)重折變異規(guī)律:一筆畫或一個字中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折時,應寫出方圓之變化,這樣才能破除單調,剛柔相濟。如橫折折撇、橫折折鉤、豎折折鉤以及“馬”之類的字。

 

  


 

   (四)重鉤變異規(guī)律:一字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鉤時(相同方向的鉤),要寫出鉤的藏露、大小之變化;

 

  


 

十二、主筆優(yōu)先規(guī)律

主筆優(yōu)先規(guī)律

     

    很多初學者為什么在寫楷書時,把字寫得四平八穩(wěn),老氣橫秋?因為不懂得這一重要規(guī)律,所以寫楷時猶如布算。要想把楷書寫得有生氣,耐人尋味,掌握這個規(guī)律是主要途徑。

主筆即字中的主題筆畫,一個字只有一個主題筆畫,其他筆畫皆為從屬筆畫。從屬筆畫應讓位于主筆,不可喧賓奪主、搶占空間,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筆。相對從屬筆畫而言,主筆占的空間要大一些。所以寫主筆時應張揚放開,寫從筆時應抑制收縮。這就是主筆優(yōu)先規(guī)律?;竟P畫中作主筆的有長橫、懸針豎、斜捺、橫鉤、豎鉤、斜鉤、橫折鉤、橫折斜鉤、豎彎鉤、豎折折鉤等。

以長橫為主筆的組合

 

 

 

       


 

      


   

 主筆優(yōu)先規(guī)律 

                         

                                    以斜捺為主筆的組合規(guī)律

 

 

一、斜捺與撇的相接組合:以“大”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豎彎撇,不可寫成長斜撇或豎撇(這些筆畫的不同見下圖),否則難以表現(xiàn)捺主撇從的關系;

2、捺上橫不能寫成很平的長橫,一般是寫成短橫,如歐體字;在顏柳中可寫成長橫,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寫平;而且要寫在方格的偏左位置而非正中;

3撇捺是實接關系,不是虛接關系。實際在寫時是交叉關系,即捺起筆在撇之左,橫之中,由于橫掩蓋了捺的起筆,所以看起來像實接關系。

 

 


 

 


 主筆優(yōu)先規(guī)律

          以斜捺為主筆的組合規(guī)律

 

二、斜捺與撇的交叉組合:以“義”為典型字的系列

 

1 撇彎捺直。為突出主筆捺,撇應寫彎,捺應稍直。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彎。

2 撇短捺長。為突出主筆捺,撇應寫短,捺應寫長。忌撇長捺短。

3 交點偏左。為突出主筆捺,讓出捺的足夠空間,撇捺的交叉點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應偏左,具體方法是寫撇時起筆略向左移。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筆都應偏左,而不是與捺起筆對稱。

 

 

 


 


  主筆優(yōu)先規(guī)律

           

                         

             以斜捺為主筆的組合規(guī)律

                  

三、撇捺對稱組合。以“木”為字根的組合系列

 

1、撇捺對稱并非長度相等(實際是撇短捺長,目的為突出主筆捺),而是指收筆高度相等。

2、為突出主筆捺,字中間的豎鉤不應居中,而應偏左(要寫在米字格豎中線的左邊,不要寫在豎中線上)。

3、捺上橫一般都寫短橫,而且與豎鉤黃金分割(上短下長)相交,不要因為上面的筆畫多移到中間或偏下的位置,否則無法突出斜捺。

4、撇、鉤、捺收筆應呈拋物線狀分布,不能寫在同一水平線上。

 

        


 


  主筆優(yōu)先規(guī)律

 

                         

               以斜捺為主筆的組合規(guī)律

                 

 

四、斜捺與提鉤的組合。以“長”為字根的組合系列

 

規(guī)律與前幾節(jié)大同小異。小異:

1、提鉤比較長,使下部實而不空,長鉤可以頂住斜捺不至于下塌。有翹起二郎腿的感覺才有美感。

2、提鉤之上無撇相接時,捺起與橫相接,有撇時捺與撇接。

3、捺上有撇點時應先點后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初級書法教程
楷書教學
田英章楷書學習教程_2
楷書書寫技法十八要訣
顏體楷書筆法
書法入門講座5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