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養(yǎng)心殿寶座兩邊的書柜 大氣恢弘 坐落在故宮內(nèi)的壽安宮皇家善本庫,藏書萬卷,清宮藏書宏富可見一斑 康熙內(nèi)府刻本《御制詩集》,揚州詩局和蘇州詩局刊本,所刻均為進呈內(nèi)府大字本,刊刻精美,紙墨極佳,氣度不凡 清初刻本《貞觀政要》,康熙、乾隆二位皇帝皆尊此書為上善讀本,初刊本今已不多見 紙白如玉,墨色如漆;光彩如炬,觸手如新。這是古籍版本愛好者對精善書籍的一種贊嘆和欣賞,書籍的優(yōu)雅外表不言而喻。每個時代的書籍版本是各不相同的。每一種版本,版式風格各異。宮廷書籍,其書墨之幽香、紙張之韌挺、雕版之細致、字體之遒勁、書品之精美、裝飾之華麗,自有一種皇家所獨有的特殊風韻,這是任何版本都無法媲美的。其彰顯的是宮廷書籍的版本之美和華貴之美。 清宮藏書的建立和刻書的淵源 明成祖遷都北京,下令將明初遷運南京的元朝宮中舊藏書籍運回北京,入藏文淵閣。清廷入關(guān),定都北京,完全接收了明室豐富的宮廷藏書,經(jīng)過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間的繁榮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清內(nèi)府藏書,刻書之精之富,成為康乾盛世文化繁榮的標志之一。清代宮廷書籍多達數(shù)十萬冊,宮中建立了文淵閣、昭仁殿、皇史宬()、乾清宮等規(guī)模龐大的宮中藏書樓。清宮藏書之富,創(chuàng)下了中國宮廷藏書的紀錄。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由全國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點查委員會,全面接收清宮舊藏古物和書籍,逐殿進行清點、整理,隨后成立了故宮博物院三大館: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圖書館坐落在紫禁城西部的壽安宮,將各宮室書籍集中在這里,建立了十大書庫,擁有宮廷舊藏書籍約50萬冊。 20世紀30年代,故宮博物院將一批珍貴的宮廷文物裝箱南遷,從北京到上海到南京,然后轉(zhuǎn)運四川,最后將其中部分運往臺灣,歷時十余年,長途跋涉數(shù)千里,運往臺灣的文物共計達2900箱23萬余件,其中宮廷書籍約1300余箱,近15萬冊。 清代宮廷的出版機構(gòu)設(shè)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內(nèi)府統(tǒng)辦的武英殿修書處作為內(nèi)府刻書重地。武英殿先后刻印的圖書有千余種,俗稱“殿版”或“殿本”。武英殿修書處依靠清宮內(nèi)廷,以雄厚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帝王的支持,刊刻了大量精美的圖書。這些圖書??奔氈戮珜彙ɡL畫秀美、雕刻刀法精湛、所用紙墨精良,裝潢極為講究,可謂集富麗精工于一身,在中國乃至世界印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皇帝直接推動宮廷刻本的印制 乾隆皇帝極喜愛讀書,他在25歲登上皇帝寶座之后,第一件文化大事就是特地吩咐近侍呈來內(nèi)閣特藏的唐吳兢撰《貞觀政要》。此書真實地記載了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的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是唐太宗一生成功的治政方略以及與大臣魏徵等人共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智慧結(jié)晶。 乾隆在登基之后看《貞觀政要》是因為他景仰祖父康熙,康熙皇帝的《圣祖御制詩》第一集第一首就是《貞觀政要》。乾隆對唐太宗及其大臣們的政治本領(lǐng)和治國方略深為佩服,揮筆寫下了《讀貞觀政要》詩: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zhuǎn)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乾隆皇帝的這首《讀貞觀政要》詩也是洋洋4萬余首《高宗御制詩集》第一集中的第一首! 乾隆皇帝一生都醉心于文化事業(yè),對宮廷珍貴書籍特別喜愛。他經(jīng)常流連于皇家書室,對書室中華貴、精美的各種版本書籍,特別是內(nèi)府刻本和珍貴孤本愛不釋手。他不僅博覽群書,還對這些珍貴書籍的書法、裝幀、裝飾、版本等格外關(guān)注。他曾多次為珍貴的宋版書題詩寫跋,也曾再三贊嘆內(nèi)府書籍特殊材料的珍貴和精美。如對玉版、白綾、箋紙、蠟紙、蠶絲紙、菩提葉等特殊材料制作的珍稀書籍,以及這些材料上別具一格的各種書法,他都贊嘆不已,題詩贊頌。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編纂《四庫全書》時,乾隆皇帝授意下屬選擇一部分傳世珍罕而有裨益于世道人心的圖書,交武英殿予以刊刻流通。因數(shù)量大,刻版所需時間長,耗費人力、財力,當時武英殿主持刻書事務(wù)的四庫館副總裁金簡提議仿照元代王禎所創(chuàng)的木活字法印書,乾隆皇帝御批同意。乾隆三十九年刻成25萬字,排印成書后,乾隆皇帝認為“木活字”的名稱不雅,改稱“武英殿聚珍版”。所印書籍故稱《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達134種之多。這部特色鮮明的木活字本叢書也是清代宮廷內(nèi)府所印書籍中的一朵奇葩。 宮廷圖書的三大特征 心清自得詩書味,室雅自聞翰墨香。宮廷御覽圖書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方面: 1.字體精美,紙墨考究。 就字體而言,清初仍沿襲晚明經(jīng)廠刻書采用的仿宋字和楷寫趙字??滴踔腥~以后,仿宋字形日趨橫輕直重的長方形,時稱“方字”或“硬體字”。還有盛極一時的仿唐歐陽詢的楷寫體,時稱“歐字”,多由江南的寫刻高手秉筆操刀,整齊劃一,端秀清麗。特別是康熙四十年以后由揚州詩局、蘇州詩局承刻的書籍更是獨具一格,時人譽之“康版”,并被認為在宋版之上。內(nèi)府提倡寫刻工人摹歐體,并在工價上體現(xiàn):“凡書刻宋字、軟字,每百字工價銀八分,刻歐字,每百字工價銀一錢四分,棗木加倍。凡書寫宋字,每百字工價銀二分,軟字三分,歐字四分。”揚州詩局承刻的《全唐詩》為歐字古籍的優(yōu)秀代表,《佩文韻府》則是宋字古籍的精品。 殿版書所用的紙、墨也極考究。以呈覽本、陳設(shè)本為最精。順治時多用棉、麻紙;康熙時則用開化紙、臺連紙、白綿紙、棉榜紙等。乾隆時多用開化紙、開化榜紙、宣紙和連史紙等,或潔白如玉,或色如金粟。紙質(zhì)堅韌細密,墨色漆黑,香氣怡人。清道光年間嶺南鮑毅卿評殿版之佳:“一在刻工精,二在印數(shù)少,三屬奉敕制品。”開化紙是宮廷印書的首選紙張。另羅紋紙、玉版宣紙、太史連紙也時有使用。乾隆年間曾用仿金粟山藏經(jīng)紙及宣紙、竹紙等等。用墨則是上等松煙徽墨,另加銀珠、白芨水、雄黃等配料,精心調(diào)配,使墨色經(jīng)久不褪,黑亮如漆。至于頒賞和通行書,則多用粉連紙、毛太紙,用墨也非上等徽墨。 2.版畫插圖繁縟精細。 在印刷技術(shù)上,清殿版以銅、木活字和多色套印、版畫插圖最為突出。宮廷刻書中附版畫插圖多系名手繪刻,形成了清代“殿本”版畫藝術(shù)的特有風格,在清代版畫史上居有重要位置,如康熙五十二年(1731年)刊刻的《萬壽盛典初集》120卷,全圖描繪江南十三府戲臺及福建等六省燈樓諸景。人物密致,點綴繁縟,反映了清初太平盛世的景象?!豆沤駡D書集成》也附有極好的版圖,構(gòu)思新穎,富于變化??逃谇∪荒?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urier="">(1766 年)的《皇朝禮器圖式》書中字體皆用館閣體手書上板,字體端莊秀麗,為典型的清中期寫刻本體貌;全書附圖數(shù)百幅,極為精細;刊刻更是一絲不茍,將乾隆朝內(nèi)府版畫繁縟精細,線條柔麗的風貌展露無疑。完成于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間的一組以戰(zhàn)事為題材的銅版畫《平定準噶爾四部得勝圖》16幅最為著名,是一組融合中西畫法的藝術(shù)精品。此外《授認廣訓》和光緒時刻的《養(yǎng)正圖解》《承華事略》等也皆精細、考究。3.裝幀奢華至極,體現(xiàn)皇帝喜好。 清代書籍的裝幀在全面繼承明以前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了清代宮廷裝幀藝術(shù)的鮮明特色,在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史上有著光輝的一頁。由于裝潢規(guī)格都由皇帝決定,加之優(yōu)越的物質(zhì)和技術(shù)條件,在裝潢呈鑒本、陳設(shè)本書籍上,不惜工本,出現(xiàn)了不少精品。清初仍沿襲明內(nèi)府裝幀的風格,包背裝居多,粗獷古拙,如滿文遼、金、元三史和漢文《資政要覽》等???、雍時期統(tǒng)治者有較高的文化藝術(shù)修養(yǎng),崇尚典雅、端莊,書籍裝幀也趨向于此,精品頗多,如《萬壽盛典初集》《古今圖書集成》《佩文韻府》《四庫全書》《御制詩集》等各具特色,極為奢華,形成了錦繡富麗的風格。 內(nèi)府書籍裝幀以四眼和六眼包角穿訂形式為主,也有包背裝、蝴蝶裝、經(jīng)折裝、梵夾裝、冊頁裝、推篷裝和卷子裝等。封面多飾以各色綾、錦、綢、緞、絹、布等面料,有的則用各色箋紙。書冊之外大都配有各式書套、夾板、盒、匣、箱、柜或單、夾、棉包袱等。制作套、夾的原料有紫檀木、楠木等,也有的用金、銀、銅等金屬材料。色彩上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其中,以明黃色最為尊貴,呈鑒本多飾此色面料;鑲黃、紅色次之,大多用于陳設(shè)本;瓷青、湖藍、古銅色等多用于文集、雜著,書冊和函套、書箱、書匣的裝裱制作都異常精致。書口欄線整齊如一,裁切、打磨光整,做工、配料極為考究,富麗堂皇,精美絕倫,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觀賞價值,為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史上的最高水平。但由于書籍裝幀的規(guī)格和做工用料都由皇帝欽定,工匠們受到嚴格限制,所以各種書籍裝幀無不滲透著皇帝的藝術(shù)情趣。 宮廷刻本的拍賣表現(xiàn)欠佳 武英殿修書處作為清代宮廷御用書局,他們刊刻的書籍和宮廷造辦處御制的竹木、牙角、琺瑯、雕漆、玉器、玻璃以及景德鎮(zhèn)御窯燒制的瓷器一樣,一看就覺得有一種“官氣”撲面而來。這種氣息所反映的是皇家氣派,雍容華貴,工藝精湛,用料講究,不惜工本,是供皇帝閱覽欣賞的藝術(shù)品,折射出耀眼的宮廷文化特征。 但是從拍賣市場來看,殿本書籍的價格很難企及造辦處打造的其他工藝品的價格。例如殿版書的經(jīng)典作品清雍正銅活字印本《古今圖書集成》,一本單冊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約為2萬元,這已經(jīng)是清代內(nèi)府古籍中價格較高的了。又如順治內(nèi)府刻本《御注道德經(jīng)》1函全2冊,刊刻精美,紙墨極佳,成交價約為8萬元左右??滴醵哪?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urier="">(1685年)內(nèi)府四色套印本《古文淵鑒》24冊全,2010年春拍的成交價也不過90余萬元。而任意一件清代御窯瓷器的拍賣價格都會超過十萬、百萬元。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收藏古籍善本看起來有些深奧,它不像瓷器、字畫等藝術(shù)品那樣能讓人一眼看懂。藏書是件大雅之事,要求收藏者有著較高的文化及版本學等各方面的造詣才能讀懂、喜歡上它。正因為很多人對清代宮廷刻書認識不夠,其經(jīng)濟價值也就難以得到體現(xiàn)。然而,這對收藏者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正好可以趁此價格不高的時機進行收藏,將來其升值的潛力要比已經(jīng)達到天價的書畫、瓷器大得多。 “好書盡職奉綸音,朱邸牙簽枕玉琴。河間東平無愧色,豈惟博物邁甄琛。”清代學者葉昌熾為怡賢親王題詩嘆其聚書之富,又贊其藏本之精。由此可見清季皇親國戚藏書之風盛行,知宮廷大內(nèi)刻書之頻繁。選善本,細???,精工細刻,盡善盡美,所刻書籍皆可謂同時代的頂級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