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學(xué)史上,最先研究《紅樓夢》版本問題的是胡適,最先發(fā)現(xiàn)程甲本、程乙本并給它們命名的也是胡適。1949年胡適離開大陸,他收藏的程甲本轉(zhuǎn)歸北京大學(xué),就是那部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為4215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書屋活字排印《紅樓夢》。
這部程甲本是北大教授馬幼漁在民國十八年(1929)2月2日贈送給胡適的,5月24日,胡適在書上寫下題記:“《紅樓夢》的版本之學(xué)可算是我提倡出來的。我先得程乙本,始知尚有程甲本。程甲本很難得,馬幼漁先生藏有此本,今年他慨然贈送給我,我歡喜極了,故托北京松筠齋重加裝鑲,并記于此?!鳖}字的時間是“晨四時”。從一夜無眠可見,胡適說“歡喜極了”,信非虛言。
這部程甲本是難得的書,也是略有缺憾的書,正文前面有一些書頁缺失,包括程偉元和高鄂的前言、目錄的二頁以及封面,都是手寫抄補的。它的正文由活字排印,目錄后面印有“萃文書屋藏版”字樣,經(jīng)與其他出版信息明確的程甲本《紅樓夢》比對,確是由同一書版印成的。書中有部分文字經(jīng)過貼改,即用剪下來的正確的字,貼在誤字上面,改正排印錯誤。手畫的封面,寫著“繡像紅樓夢,東觀閣原本,本宅梓行”。不幸的是,這些貼改和封面文字,造成了紅學(xué)家對此書及一些翻刻本版本性質(zhì)的的誤解。
在萃文書屋排印程甲本、程乙本之后,《紅樓夢》就開始了大規(guī)模流傳。各書坊紛紛用這兩個本子進行翻刻,其中“東觀閣本”是一部較早的以程甲本為底本的《紅樓夢》刻本。前些年,紅學(xué)家曹立波在研究東觀閣本時,專門對胡適舊藏程甲本進行研究,寫了《“東觀閣原本”與程刻本的關(guān)系考辨》一文。她將此書文字與各圖書館收藏的程甲本、程乙本、東觀閣本進行對比,得出結(jié)論:這部封面寫著“東觀閣原本”的程甲本,“其文字特征與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收藏的程甲本基本相同,但貼補處大體照程乙本所改。查后來的東觀閣刻本,則與‘東觀閣原本’貼改的文字相同,而與程甲本原有的文字略異??梢酝浦顺碳妆緫?yīng)為東觀閣翻刻前的工作底本,它揭示了程甲本與東觀閣本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而東觀閣本在翻刻程甲本的過程中,同時參考了程乙本,也可以從這部書中找到較為直接的證據(jù)。”實際上,除去不同程甲本文字特征基本相同外,此文其他結(jié)論與推論都是錯誤的,致誤的原因,則是對古書的出版印刷過程缺乏了解,顛倒了因果關(guān)系。
首先,胡適藏本對文字的貼改,并不是為翻刻東觀閣本做的編輯工作,而是程甲本印成后,出版者統(tǒng)一提供勘誤表,對書中的錯字進行更正。胡適藏本與文學(xué)研究所藏本,有5處相同貼改,所用字均為同版印刷的,證明程甲本附有一份勘誤表。兩部書上的貼改用字都是從勘誤表上剪下來的。其實,即使沒有復(fù)本佐證,僅從貼改之字是印刷的就可看出,胡適藏本不會是什么“工作底本”,因為無論古今,一本書的編輯在處理底本時,發(fā)現(xiàn)錯字提筆改正就是了,怎會去刻一個字印上呢?刻字是專門的手藝,文字編輯不掌握這種技能。
其次,程甲本貼改文字與程乙本相同,并非依照程乙本所改,反而是程乙本依照“貼改文字”即勘誤表所改。萃文書屋在排印完甲本之后編印勘誤表,然后在排印乙本時根據(jù)勘誤表改正誤字??闭`表在前,程乙本在后,而不是相反。
其三,說“東觀閣本在翻刻程甲本的過程中,同時參考了程乙本”,也不正確。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東觀閣本的底本,是一部根據(jù)勘誤表改正誤字后的程甲本”。程乙本除了改正甲本的誤字外,還對全文作了2萬多字的修改,東觀閣本并未采用這些乙本獨有的文字,可見沒有參考乙本。
其四,胡適所藏之書,與東觀閣本毫無關(guān)系。封面寫“東觀閣原本”,無非是此書殘缺,抄補者根據(jù)帶有這樣一個封面的《紅樓夢》,照貓畫虎的結(jié)果。古書看得多了就會知道,凡稱“某某原本”,并非說它就是某某版本,而是說它源自該本。具體到一部《紅樓夢》,如果刻著“東觀閣原本”,就說明它是據(jù)東觀閣本翻刻的,東觀閣本是其“原本”而非“本尊”,更不要說這幾個字是不知什么人抄來的了。因此對胡適藏程甲本來說,“東觀閣原本”可謂張冠李戴,“工作底本”云云,更是“冠上加冠”了。
對程甲本勘誤表的認識不清,還影響到對另一部以程甲本為底本的 “本衙藏版”本《紅樓夢》的判斷。這也是一個早期翻刻本,它與東觀閣本誰出版在前,是紅學(xué)研究中一直討論的問題,曹立波也寫了文章。她認為“在許多東觀閣本改正過的地方,本衙藏版本依然保留著程甲本的原始面貌(訛誤文字)。由此推斷,本衙藏版本翻刻程甲本的時間早于東觀閣本。而且,東觀閣本參照程乙本做了大量校正,本衙藏版本當是直接從程甲本翻刻的”?,F(xiàn)在看,這個推論也不成立。本衙藏版本沿襲訛誤,蓋因它用一部未曾貼改誤字的程甲本作為底本。它與東觀閣本都是直接從程甲本翻刻的,差別只在各自的底本是否改正了誤字。兩本的出版時間誰先誰后,與書中有無誤字無關(guān),與程乙本也無關(guān),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另找證據(jù)。
金融時報2010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