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白瓷的生產(chǎn)中心仍在江西景德鎮(zhèn)。江西其他地區(qū)及福建、廣東也都有生產(chǎn),故有“江河川廣器尚青白”之說。元代青白瓷的胎釉特征與宋代有所不同:瓷胎采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增加,燒成溫度更高,胎質(zhì)更白,器物很少變形。釉為石灰----堿釉,即在釉料中摻人適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堿金屬鉀和鈉,同時降低氧化鈣的含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燒成后釉面失透,光澤柔和,釉色比宋代略白,但不如宋影青的玉質(zhì)感強烈。器物造型除碗、盤、瓶、爐、罐、枕外,還新出現(xiàn)了扁型執(zhí)壺、葫蘆形執(zhí)壺、多棱壺、筆架山、動物形硯滴等。造型特點是厚重飽滿,由于器物胎壁加厚,顯得釉層較薄。元代青白瓷比較注重裝飾,普遍采用印花、刻花、劃花技法,其中以刻印串珠紋最有特色。此外還有褐色彩斑裝飾。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zhèn)燒成的一個白瓷品種,常有人誤稱為"影青"。它的特點是:怡體厚重,怡質(zhì)堅硬細密,釉面失透,釉色白中微泛青,如卵白色。卵白釉瓷器多為小件器,如淺式盤、折腰碗、高足碗等,造型特征是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規(guī)整,底心常有小乳釘狀突起。裝飾方法主要是內(nèi)壁印花,以纏枝花卉最常見,也有少量龍紋,有的因為釉子很厚,故紋飾模糊,不甚清晰。很多盤碗在內(nèi)壁口沿處相對印"樞府"二宇款,傳世品中還有"太禧"款,均為楷書,這類器物又被稱為"樞府器"。"樞府"是元代軍事機構樞密院的簡稱,"太禧"是元代專掌祭祖之職的"太禧宗禪院"的簡稱,帶這類款識的應是元代官府定做或征用的瓷器。由于這類瓷器制作精細,又有官府名稱,加之所印云龍紋飾均為五爪龍,被后人認為是元代官窯的產(chǎn)品。無論是否官窯所產(chǎn),元代燒制白瓷的成功經(jīng)驗,為以后釉下、釉上彩繪瓷的高度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樞府窯凸花盤 (一對) 元 直徑 13·5厘米
估 價 :RMB30000一50000成交價 :RMB26400
樞府款
青白瓷觀音坐像龕 元 高20·6厘米
估價:RMB70000一90000
觀音臉龐豐滿圓潤,神態(tài)安詳,衣裙線條流暢。通體施青白釉,釉色光澤柔和。
青白釉觀音坐像 元 高65厘米
坐像胎體由三塊組成,頭部、腰際接痕明顯。通體施青白釉,晶潤光潔,如冰似玉。觀音體態(tài)碩壯,廣額豐頤,面部塑造極為傳神,胎體的帔帛、長裙線條流暢,襯托出優(yōu)美的形體,是元代景德鎮(zhèn)瓷塑藝術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