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675年~約750年),
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顛張醉素.
性好酒,據(jù)《舊唐書》的記載,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顛。實也說明他對藝術(shù)愛好熱狂度,被后世尊稱為“草圣”。
網(wǎng)上文章 '張旭(唐朝書法家)' 佈道: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8645/5087925.htm )
張旭的《狂草古詩四首》貼,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藏,墨跡本,五色箋,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傳為張旭狂草之作,極為珍貴。無款,明董其昌定為張旭書。
主要作品 ( 古詩四貼 為主要作品之首 ):
《古詩四帖》, 《草書心經(jīng)》, 《肚痛帖》, 《郎官石柱記》
網(wǎng)上文章 ‘張旭狂草《古詩四首》貼 (附譯文)’ 載有 遼寧省博物館藏本的 圖片
(下稱 ‘遼博本’)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18/22/88761_70558748.shtml
網(wǎng)上文章 '古詩四帖'佈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9373.htm)
中國郵政2011年4月15日發(fā)行《中國古代書法——草書》特種郵票1套4枚
...古詩四帖 (1.20元) ... 北京郵票廠:《古詩四帖》,無款,明董其昌定為張旭書。 資料提供: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
可見 遼寧省博物館的 張旭-古詩四貼 (遼博本) 是國家上層權(quán)威極力推崇的,萬民敬重的國寶.
只要在網(wǎng)上找一下古詩四帖, 馬上可以找到數(shù)以百計轉(zhuǎn)載與贊美的網(wǎng)頁文章.
以下是 ‘遼博本’ 與 ‘北美藏真本’ 筆劃與紙張墨跡及印章老化特征的分段比對:
兩版本內(nèi)容相同, 筆法相似. 無疑都是張旭的 ‘古詩四帖’. 但‘北美藏真本’ 紙張墨跡印章所顯示的千年老化特征在‘遼博本’ 是不存在的.
在這一遍對 ‘遼博本’ 的贊美聲中,亦有對此作真?zhèn)伪磉_(dá)爭議的文章:
** 爭議文章之一 [不要讓 “古詩四帖” 褻瀆草圣’] 一文提出?項有力的論據(jù):
(http://blog.artron.net/space-570875-do-blog-id-1203810.html)
以上文章的論據(jù)是:
(1) 無名無款.
(2) 雜亂無章,毫無美感.
(3) 乾隆的<石渠寶笈>將其定為偽作.
(4) 四大書畫鑒定家二個(楊仁愷,謝稚柳)看真,二個(啟功,徐邦達(dá))看假.
** 爭議文章之二 [唐代張旭《古詩四帖》卷法書真跡揭秘 ]
(http://scj.xxheyi.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15 )
以另一版本的張旭“古詩四貼” ('私藏本'), 用分析比較的論述來証明‘遼博本’為偽作.
此文章道: 不怕不識貨, 就怕貨比貨. ‘遼博本’ 是 ‘粗俗贗品’:
‘遼博本’字的新印跡顯示, 其仿寫時間既非乾隆之前或乾隆之時, 而是清末至民國之間.
在上述文章的基礎(chǔ)上, 我 加上幾點對‘遼博本’ 的看法:
(1) 無名無款
同是唐代的其它書法紙墨本, 如 懷素,孫過庭等多有名款, 此作無名無款是疑點之一.
(2) 印章,紙本無老化跡象
與'私藏本',‘北美藏真本’比較,‘遼博本’缺乏?百年紙張?zhí)赜械谋砻嫜趸F(xiàn)象,及應(yīng)有的裂紋,‘遼博本’絕 對不可能有千年至或?百年的歷史.
(3) 雜亂無章,毫無美感.
同意以上兩篇文章的論?.
(4) 北宋宣和印可疑: ‘遼博本’ 的說明稱 -墨跡曾經(jīng)宋宣和內(nèi)府、明華夏、項元汴、清宋犖、清內(nèi)府等收藏, 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不到一半的北宋雙龍印,一半的的北宋'政和'印,一半的的北宋'宣和'印 - 書法與裱裝對不上,‘遼博本’已被動了手腳.
如果此説法可以成立, 則裱裝上 明代項子京的'退密'印, 南宋趙孟堅的'子固'印, 以及北宋宣和的'內(nèi)府圖書之印',不論真假, 都與‘遼博本’的書法部份無関.
(5) 缺乏可靠的宋元明宮廷鑒藏印章
當(dāng)然, 元代的'天歷之寶' (元文宗圖帖睦爾的宮廷璽印) 是非常難得的印章,它只出現(xiàn)在宋或宋以前的書畫精品之中,
而南宋的'緝熙殿寶' (南宋 宋理宗 趙昀皇家圖書館緝熙殿收藏印)就更加罕見,大概只能在五代或五代以前及極個別的北宋書畫精品之中可以找到.
所以許多國寶級的書畫亦未必有此殊榮蓋上'天歷之寶'或'緝熙殿寶'.
明代的'廣運之寶'印章比較常見,元或元以前的上乘書畫中常會見到'廣運之寶'.
以張旭'古詩四貼'的大名而連起碼的'廣運之寶'都沒有是不可思議的事,不管故事說得如何動聽,在清代橫空出世,可說是來路可疑.
從以上宋元明宮廷鑒藏印章可以証實,‘北美藏真本’和'私藏本'幾百年來從末離開皇宮,董其昌就不可能有機(jī)會見過‘北美藏真本’和'私藏本'.這也就解釋了董其昌誤判‘遼博本’為真跡的原因.同樣論據(jù)亦可解釋楊仁愷,謝稚柳的誤判.
(6) 乾隆的<石渠寶笈>將其定為偽作.
乾隆所有上乘的古字畫基本上都蓋上乾隆七璽,‘遼博本’未有齊全的乾隆七璽(只有二璽)表明‘遼博本’並未得到乾隆的全面肯定.'乾隆的<石渠寶笈>將其定為偽作'之說是可信的.
(7) 証實‘遼博本’ 是雙鉤廓填.
將以上 ‘遼博本’ 六圖部份放大,雙鉤廓填便現(xiàn)出原形.
結(jié)語: ‘遼博本’是雙鉤廓填, 顯而易見 証據(jù)確鑿, 紙張在放大的圖片亦毫無老化痕跡. 再多的辨論亦屬徒勞. 至此,‘遼博本’ 為“古詩四貼” 偽作已是不爭的事實. 以上圖片的比對亦確認(rèn)了 ‘北美藏真本’ 是自然書寫,紙張表面的變色及裂紋完全符合古代書畫的老化特征.
以下文章介紹 '北美藏真本' - 我的書法藏品 張旭 (唐代) “古詩四貼”.
* 放大個別部份, 注意筆墨紙張的年代老化, 并証實紙墨本不是雙鉤廓填:
卷中"宣統(tǒng)鑒賞" 印章 不僅 證明 了 ‘北美藏真本’ 唐代 張旭 “古詩四貼” 離開 清宮 的時間 是在 辛亥革命之后,而且有更大的可能 此卷 是 溥儀 以“賞賜”的名義,將1200余件古書畫移運出宮 的其中之一. 因為 這 1200余件古書畫 是 經(jīng)過溥儀 挑選的精品, 所以 這 1200余件古書畫 更能代表 乾隆'石渠寶笈' 的 最髙價值,而不是留下來今天大家能夠看到的故宮藏品.
* 歷代鑒藏印章:
- 北宋 眉陽蘇軾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p1592) 蘇軾 (題)
- 南宋 緝熙殿寶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p1341) 宋理宗 趙昀
- 元代 天歷之寶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p1373) 元文宗圖帖睦爾的宮廷璽印
趙氏仲光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1353) 趙奕 (跋)
- 明朝 廣運之寶 明朝玉璽
項子京家珍藏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1110)項元汴
天籟閣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1110) 項元汴
- 清代
# 宮廷璽印: 石渠寶笈 石渠定鑑 寶笈重編
乾隆御覽之寶 御書房鑒藏寶 煙云無盡藏 古稀天子 壽八征耄念之寶 乾隆鑒賞
三希堂精鑒璽 宜子孫 嘉慶御覽之寶 宣統(tǒng)鑒賞
# 收藏家:
秋帆書畫圖章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892)畢沅(1730~1797) 清代官員、學(xué)者。
曾藏荊門王氏處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92) 王養(yǎng)度 (道光時收藏家)
儀周鑒賞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330) 安岐(1683~?)清代書畫鑒藏家
安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330) 安岐(1683~?) 清代書畫鑒藏家
嘉興新豐鄉(xiāng)人唐翰題收藏印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843)唐翰題[清](一八一六至?)
曾藏荊門王氏處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92) 王養(yǎng)度 道光時收藏家
臣龐元濟(jì)恭藏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1587)龐元濟(jì)(1864~1949),字萊臣,號虛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