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很少想:我們有沒有聽孩子的話,有沒有對孩子食言。
最近一段時間,喆同學很迷戀托馬斯系列動畫片,平時上幼兒園,每天睡覺前看3集;周末每天看兩次,早晚各15分鐘。慢慢地,他愛上了托馬斯火車頭。
上次娃爸一次給他買齊了片尾曲里提到的所有小火車,但動畫片里很多角色的火車頭沒有,喆同學就問:“爸爸,你啥時候給我買其他的小火車啊?”
娃爸隨口一說:“過幾天?!?/span>
因為不懂“過幾天”到底是多少天,第二天他接著問:“爸爸,小火車給我買了嗎?”
娃爸一愣:“爸爸幫你問了,那家沒有貨了,得等幾天才到。”
喆同學顯然只關心自己啥時候能有小火車,那以后天天都追著爸爸問。
這種情況持續(xù)了一個星期,當娃問他:“爸爸,一個月我就有新的小火車了,現(xiàn)在到一個月了嗎?”
娃爸招架不住了,捏捏喆同學的小臉蛋,無奈地說:“快了,這周末你就有新火車頭了?!?/span>
然后滾回自己屋,老實給孩子下單了十幾個火車頭。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們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想投機取巧,用哄騙方式或者動用家長權威,讓孩子放棄自己的意愿——寬以待己、嚴以待人的原則,在親子關系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初中有個同學,父母做小買賣,整天忙得沒黑夜沒白天。需要家長到學校的場合,多半是爺爺奶奶代替。這女孩嗓子不錯,也愛唱歌,歌詠比賽時,她被選為領唱。比賽時,要求全班同學都穿白襯衣,她提前一個星期和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也答應了。
結果比賽前一天,她放學后興沖沖回到家,并沒看到夢想中的白襯衣——那幾天正趕上年關生意忙,媽媽把這事給忘了。
晚上八點多,媽媽才回來,看到女兒紅腫著雙眼,才想到襯衣的事。90年代初的小鎮(zhèn),并沒有什么服裝商店,更沒有超市,而熟悉的鄰居也很少穿白襯衣。
實在沒辦法,媽媽想了一招:讓她穿爸爸的白襯衣,雖然尺碼不合適,但起碼能蒙混過關。
當時,我那同學才1.5米,而她爸爸身高1.78米,襯衣上身,樣子滑稽可笑。
14歲的女孩,愛美之心很強烈。她哭鬧,堅決不穿爸爸的衣服上臺。
媽媽被逼急了,直接大罵:“我們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家里條件好點。就為了一個破比賽,就為了一個破襯衣,你就逼你媽跳河嗎?”
第二天,當她拿著爸爸的白襯衣站在同學們中間,看著他們穿著漂亮得體,感覺異常自卑。
最終,熱心的班主任察覺到她的情緒,回家拿來自己愛人的襯衣給這位同學穿,但媽媽對她的傷害,成為青春期無法磨滅的心結。
同學哭著和我說媽媽是怎么辱罵她時,甚至說:“真覺得她根本不是我親媽,親媽怎么會那么惡毒的罵我呢?”
看吧,明明是自己的不對,最后卻成了對孩子的責備。
8月底,暑假快過完時,江蘇的朋友K接連發(fā)過來一串信息,說讀4年級的女兒一直和她鬧脾氣,一周沒好好和自己說話了。
和她詳細一聊,得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期末考試前,K答應女兒,她考前五名就帶她去日本迪士尼。因為沒出過國,她女兒很興奮,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增加。成績出來,班里雖然沒有公開排名,但K還是打聽出女兒考了第四名。
但那段時間趕上K的老公連連出差,而K又沒有勇氣自己帶孩子出國,事情一拖再拖,最后出國手續(xù)辦完,只剩下三四天的時間能玩了。想著去掉來回路上的時間,基本上什么都玩不了,便自作主張,把旅游日期推到了寒假期間。
女兒非常生氣,覺得媽媽言而無信。爸爸從中調和,又說讓她“理解大人的辛苦,別老耍小孩子脾氣”,讓她更加叛逆,直接哭喊:“反正什么都是你們大人作主,那還和我商量干什么!”
母女父女關系自此陷入僵局,家里氣氛冷淡且緊張。
又是一個自作主張打亂和孩子之間約定的媽媽。
家庭成員之間的約定,和朋友之間的約定一樣,有約在先,應該盡量遵守;若因一方原因取消約定,一定誠心誠意向對方道歉,只是中國的傳統(tǒng),讓父母向子女道歉異常艱難。當孩子因計劃有變表現(xiàn)出不滿,父母又往往選擇“父為子綱”的權威,想把孩子的怒氣壓下去。
結果,肯定是讓事情變得更糟,即使孩子表面上“不再生氣”,內心也積壓著憤怒的小火苗,長此以往,親子關系將大大受影響。很多孩子越長大越不愛和父母聊天,多半是親子關系的信任感被打破有關——哪怕血緣至親,失望攢夠了,心也就離開了。
最后,我建議K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因為旅游泡湯給女兒道歉,并一起商定補救的方法,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疏導,溝通會自然順暢,其他問題迎刃而解。
文| 閆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