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有常,剛?cè)釘嘁?。?/span>
這要注意,將來研究《易經(jīng)》的像數(shù),一定要記住動、靜、剛、柔這四個字,動靜就是陰陽,一動一靜,動為陽,靜為陰。剛?cè)?,看得見的事物,如牙齒與嘴巴,牙齒是硬的為剛,嘴巴是軟的為柔。實際上是這裡面含有兩層道理,動靜是講物理世界的情形,當?shù)厍驔]有形成以前的那種物理層面的世界,是一動一靜的現(xiàn)象,這是陰陽正反兩面的力量在互盪,到了物質(zhì)的世界,就是剛?cè)?,是物質(zhì)出來的現(xiàn)象。所謂“動靜有?!?,宇宙間任何法則,太陽、地球、月亮、宇宙的運動,乃至人類思想、感情、情緒的變化,國家大事的趨勢,并不是盲目的,雖然未來的前途如何,大家不知道。這是因為不懂《易經(jīng)》,懂了《易經(jīng)》至少會知道個大概。 “動靜有常”總離不開一個一定的原則、一個常規(guī),等于一個孩子的長大,今日一歲,絕不可明天就是兩歲,后天就是三歲,一定要一天天加下去,加滿了三百六十五天才能長大一歲,這是有常。 “動靜有常”就是指物理世界的動靜是有其常軌的,研究科學的人知道,原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guī)則,這種排列形成這種現(xiàn)象,那種排列產(chǎn)生那種變化,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便發(fā)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軌跡,沒有辦法違反。 “剛?cè)釘嘁印钡摹皵唷?,不是一根線斷成兩截的斷,是斷定的斷,判斷的斷,決斷的斷,有了剛?cè)?,就可以判斷物質(zhì)世界的一切變化。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span>
這個“方”字有兩種解釋,古代的方字,寫得像一隻猴子蹲著,所以有人解釋方以類聚,是說像猴子一樣,一類一類地分別聚在那裡。這說法有人反對。 “方以類聚”的真正意義,方是指空間、方位,所以學《易》要注意時間與空間,也是現(xiàn)代的科學精神,中國過去不稱空間而稱“位”,“位”這個字用得比“空間”還要更好。懂了《易經(jīng)》以后,處理事情,到處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們現(xiàn)在立腳的一塊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沒多大價值,可是到五十年后的今天,雖不是黃金地帶,也是白銀地帶了,這就是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個很好的計劃,太早或太遲提出來都不能實現(xiàn),一定要在恰好的時間提出來才能做到,而且是雙重因素,除了時間,還有位置。方以類聚,每一方位的人,乃至個性、情緒都不同,物也是一樣的道理,像臺灣高山上和大陸溫度相同的地方,種出來的某種蔬菜,看起來外形和大陸的一樣,可是吃到口裡,就不一樣,這是因為方位不同,這就是方以類聚。至于“物以群分”是說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類現(xiàn)象,就是這個道理。于是吉兇在這裡發(fā)生了,“吉兇生矣”。學《易經(jīng)》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未來的事情,只有兩種結(jié)果,就是吉或兇,好或壞,做生意不賺錢便蝕本,沒有做一年生意,不賺一毛也不賠一毛的。過去有人跨著門檻要求卜卦者卜斷他是進門抑或出門,因而把卜卦者難倒了。假如我是??卜者,我會斷他不進門則出門,這斷法表面上看來好像很滑頭,其實這是一定的道理,吉或兇,都是因人的心理而產(chǎn)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一類的人和那一類的人,利益有了衝突,于是吉兇就分出來,到這裡,也把《易經(jīng)》運用的原則告訴了我們,那麼我們怎樣知道過去未來呢?
“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就是說,欲知過去、未來的學問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學會,只要看見太陽系統(tǒng)裡,星辰運轉(zhuǎn)的法則,懂了它的原理,在地上的每一成形的東西,山是高的,水是流動的,任何現(xiàn)象,都可以看得出來的,懂了變化的法則原理,那麼對于過去、未來便都知道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