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是評價主體指根據(jù)一定的目的和標準,采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學術成果、人員、機構、刊物等展開的價值判斷活動,以衡量學術活動及其相關事項的有無、多少、作用和價值。學術評價在鼓勵知識創(chuàng)新、引導科研資源分配、引導學者遵守學術規(guī)范、控制越軌行為、激勵提高學術水平、推動學術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學術評價是否科學公正,不僅關系到研究者科研積極性的發(fā)揮程度和切身利益能否實現(xiàn),還關系到學術科研活動能否健康發(fā)展。在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活動中,常常由于缺乏權威、科學、嚴謹、公正的學術評價,評價結果往往難以令人信服。學術界對現(xiàn)行評價體系的不信任感和挫折感也相當強烈。目前人文社會科學分類評價的總體架構是“同行評議與科學計量相結合”。就同行定性評價而言,不論是大同行還是小同行,如果缺乏學術規(guī)范和責任擔當,恐怕也很難形成富于公信力的評價。而同行評價實際上也是學術共同體的評價。因為同行作為評價主體總是存在于一定的學術共同體中。離開學術共同體就無所謂同行專家。因而要提升學術評價的公信力,關鍵是要構建卓越的學術共同體,創(chuàng)造學術評價的良好環(huán)境。
一、學術共同體及其在學術評價中的基礎性作用
學術共同體與學術評價機構具有一定的同構性。學術評價一般包括一次評價和二次評價。而不論是決定成果能否發(fā)表或出版的一次評價,還是對已經(jīng)發(fā)表或出版成果的二次評價,或者是對期刊等學術媒體的評價,其實都離不開評價主體的評價活動。評價主體作為評價的實施者,可以是同行專家、學者個人或群體、學術機構、學術期刊、報紙、網(wǎng)站、科研管理部門等,它們都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評價對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都能發(fā)揮不同的評價作用,而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學術共同體的評價。學術共同體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從廣義上講,一般所說的學術界、學術圈,任何一個的高校、科研機構、學術組織都可以是一個學術共同體。而狹義的學術共同體,則是具有自治性質的相對獨立的學術團體,由那些有共同旨趣的學者組成的、自覺的、有凝聚力的學術共同體??梢?,不論是學術評價機構還是具體的評價者都源于一定的學術共同體。
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共同體既不是學術單位體、學術管理體,也不是學會、協(xié)會等松散的學術團體,而是一個有著共同學術目標、有著專門學術訓練、以學術研究為志業(yè)、相對獨立、自治的學者組成的學術公共領域。它的范圍可大可小,小到一個單位內的學術同道者(比如讀書會),大到國際范圍內的所有學術同行。這些志同道合的學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相互尊重、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推動學術的發(fā)展。在這里,學術成為了一種存在方式,一種人生態(tài)度,甚至是一種精神境界(韓啟德,2009)。學術共同體對促進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高級專業(yè)人才,提高學術審查與評價的權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在學術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學術評價中公信力的缺失問題,都與學術共同體的發(fā)展不足和作用的發(fā)揮不充分有關。
在學術評價活動中,選擇適當?shù)脑u價者是評價能否公正合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條件。現(xiàn)代學術研究具有社會性、利益性、功利性等特點。相應地,學術評價的社會化、單位化、利益化特征非常明顯。近年來,學術的單位化和不斷強化的學術外部利益機制造成了不良的學術評價環(huán)境,以學術發(fā)展本身為目的的學術生產(chǎn)、生活和學術評價,受到行政干預和外部利益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人的學術研究變成了一種“職稱科研”、“項目科研”等等。學術評價的目的也越來越不那么純粹了。學術評價中普遍存在著重形式走過場、重數(shù)量輕質量、評價結果使用不當?shù)痊F(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術上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之風。就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發(fā)展而言,在功利驅使下,人文知識分子越來越被邊緣化,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共同體也就越來越缺失。一些“偽學術共同體”造就出“偽同行專家”,在學術評價中出現(xiàn)了學術評議人的主體錯位。
人文社會科學不同于理工科,評價活動能否公正公平地開展,主要取決于評價者是否由學術共同體公認的具有公信力和鑒別力的同行專家學者擔任。而目前在一些評價機構或者評價體系中,一些評審專家的專業(yè)屬性不明確、專業(yè)知識不足,“外行評內行”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而由于評價制度不健全,監(jiān)管難度大,同行專家也常常難過人情關、行政關。另外,在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行政干預無處不在,領導意志左右評價方向,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沖突、官員身份與學者身份的矛盾制約著學術的自由與創(chuàng)新。在這種背景下,“一刀切”的以定量化管理為主導的學術評價模式已成當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嚴重弊端。因此當前學術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的轉換十分必要,應該充分發(fā)揮學術共同體在評價中的基礎性作用。學術共同體作為一群有著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著長期學術追求的研究者,他們比外行人更清楚某人或某些成果在學術上所達到的高度及應用前景。學術的評價、學術的標準、學術上的分歧,所有學術上的問題只有在學術共同體內才有可能得到真正解決。盡管學術共同體也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更好選擇。
二、通過卓越學術共同體的建構,提升學術評價的公信力
改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工作,營造良好的學術評價環(huán)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卓越學術共同體的建構是重要突破口。因為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學術評價機構就是一個流動的開放的民主的學術共同體。而只有在卓越的學術共同體中,才能造就學術評價體系所需要的卓越的評價者。卓越的學術共同體,一般具有四個基本特征:包容性、獨立性、中立性和公共性,其成員之間是以對學術問題的追問與探究為紐帶,而不是以對社會功利的追求為目標,學術歸宿感是對每個成員的價值關照和自我肯定。在學術共同體日常的學術爭鳴、學術交鋒、學術討論中就包含著積極的自覺的學術評價。學術活動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學術活動又在一個為他們互相認可的框架內進行,這是學術共同體開展學術評價的基礎。在學術評價中,評判者與被評判者都是同行,被評判者自身也參與評判標準的建立,因而在學術共同體內部的評價,往往比外部的評價更為客觀公正。在當代中國復雜的社會進程中,特別需要一個獨立的、民主自治的學術共同體,而高校應該是這個共同體的主要載體和建構主體。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的名氣不在大樓多少而在于大師多少。而學術大師不是由媒體來加封的,也不是由哪一級組織來決定的,而主要來自學術共同體的認同(即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同樣,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學術共同體,也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機構事先規(guī)劃出來的,而是從學者的相互合作研究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在高校強調學術共同體建設,就是要回歸到大學的本質。高等學校和各級各類科研基金機構應該鼓勵民間的、自發(fā)的、健康的學術共同體的自由創(chuàng)建,管理部門不能去干預而應該去協(xié)調他們開展活動,并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和幫助,以促進學術活動的健康發(fā)展。目前,世界一流大學比如哈佛大學,都是以法治、民主和自治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作為保障,以形成卓越學術共同體作為理念先導(李力,2012),使學科建設與卓越學術共同體建設形成良性互動機制。而在學術評價活動中,應從總體上積極發(fā)揮各級學術共同體的綜合評價作用。
大學行政機構是現(xiàn)代大學根據(jù)發(fā)展需要逐漸演進而成的,大學行政機構最重要的責任,在于維護學術共同體的利益;當前社會上某些“大學”并不具備學術共同體的稟賦,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理念和品格,這樣的高校只能是一所普通的“職業(yè)養(yǎng)成所”(黃達人,2009)。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大學越來越被人們等同于一般的行政單位和社會組織,逐漸淡忘了其原本應有的品格。這主要體現(xiàn)在高校學術管理的行政錯位。學術性是高校的本質屬性,在學術民主的前提下,高校理應實行學者治校,但實際上高校多是學術民主從屬于行政管理。學術發(fā)展的決策權多數(shù)屬于行政管理部門,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在學術管理中的發(fā)言權弱化。而受制于學術事務管理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束縛,普通學者的學術資源和學術交流機會也極少。在這種背景下,學術評價也就充滿了行政色彩,偏離了學術規(guī)律和評價的真正目的,使學術評價逐漸喪失了公信力。因而通過卓越學術共同體的建構提升學術評價的公信力,已成為當下中國高校的緊迫任務。
而卓越學術共同體建設,就是要通過學術共同體的建構,強化學者的主體意識,加強學術規(guī)范,突出學術批評的地位、功能與作用,推動學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具體來說:首先,要以學術規(guī)范建設為基礎,以學術規(guī)范制度代替“學術潛規(guī)則”,在共同體內達成學術共識;其次,應以學術交流為中介,以學術批評為動力,減少學術失范,回歸學術理性,促進學術精神的生成;最后,要以學術創(chuàng)新為旨歸。通過新觀點、新視角、新材料、新論證等,對前人已有的研究結論有所推進或是質疑與更正,這是學術及學術共同體建設的主旨,是學術的生命力所在。也正是在卓越學術共同體建設中,學者們的思想和成果通過在學術共同體內部的自由空間中不斷交流和爭論,使每個成員的思想得以拓展,學術人格得以養(yǎng)成,一個個合格的學術評價者脫穎而出。而只有這些卓越的人文知識分子進入評價體系,成為評價主體,學術評價的公信力才能真正生成。